Buddha Mountain  Phật Sơn   

Calgary Alberta Canada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主页

相片

经典

大藏经

咒典

联络

 

大智度论100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卷第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卷第二十三

卷第二十四

卷第二十五

卷第二十六

卷第二十七

卷第二十八

卷第二十九

卷第三十

卷第三十一

卷第三十二

卷第三十三

卷第三十四

卷第三十五

卷第三十六

卷第三十七

卷第三十八

卷第三十九

卷第四十

卷第四十一

卷第四十二

卷第四十三

卷第四十四

卷第四十五

卷第四十六

卷第四十七

卷第四十八

卷第四十九

卷第五十

卷第五十一

卷第五十二

卷第五十三

卷第五十四

卷第五十五

卷第五十六

卷第五十七

卷第五十八

卷第五十九

卷第六十

卷第六十一

卷第六十二

卷第六十三

卷第六十四

卷第六十五

卷第六十六

卷第六十七

卷第六十八

卷第六十九

卷第七十

卷第七十一

卷第七十二

卷第七十三

卷第七十四

卷第七十五

卷第七十六

卷第七十七

卷第七十八

卷第七十九

卷第八十

卷第八十一

卷第八十二

卷第八十三

卷第八十四

卷第八十五

卷第八十六

卷第八十七

卷第八十八

卷第八十九

卷第九十

卷第九十一

卷第九十二

卷第九十三

卷第九十四

卷第九十五

卷第九十六

卷第九十七

卷第九十八

卷第九十九

卷第一百

 

No. 1509 [cf. No. 223] 卷第九十二

大智度论释净佛国土品第八十(卷第九十二)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须菩提作是念:「何等是菩萨摩诃萨道?菩萨住是道,能作如是大庄严?」

佛知须菩提心所念,告须菩提:「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道,三十七助道法是菩萨摩诃萨道,十八空是菩萨摩诃萨道,八背舍、九次第定是菩萨摩诃萨道,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萨摩诃萨道,一切法亦是菩萨摩诃萨道。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颇有法菩萨所不学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须菩提!无有法菩萨所不应学者。何以故?菩萨不学一切法,不能得一切种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空,云何言菩萨学一切法?将无世尊无戏论中作戏论耶?所谓是此、是彼,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有漏法、是无漏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是凡夫人法、是阿罗汉法、是辟支佛法、是佛法!」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实空。须菩提!若一切法不空者,菩萨摩诃萨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今一切法实空故,菩萨摩诃萨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汝所言:『若一切法空,将无佛于无戏论中作戏论:分别此、彼,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乃至是佛法!』

「须菩提!若世间众生知一切法空,菩萨摩诃萨不学一切法、得一切种智。须菩提!今众生实不知一切法空,以是故,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分别诸法为众生说。

「须菩提!于是菩萨道,从初已来,应如是思惟:『一切诸法中,定性不可得,但从和合因缘起法故,有名字诸法。』

「我当思惟:『诸法实性无所著——若六波罗蜜性,若三十七助道法,若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若辟支佛道、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法、一切法性空,空不着空,空亦不可得,何况空中有着!』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思惟,不着一切法而学一切法。住是学中,观众生心行:『是众生心在何处行?』知众生虚妄不实中行。是时,菩萨作是念:『是众生着不实虚妄法,易度耳!』

「是时,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如是教化言:『汝诸众生,当行布施,可得饶财,亦莫恃布施果报而自高。何以故?是中无坚实法。持戒、禅定、智能,亦如是。诸众生行是法,可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莫念有是法!』如是教化,行菩萨道而无所著,是中无有坚实故。若如是教化,是名行菩萨道,于诸法无所著故。何以故?一切法无所著相,以性无故,性空故。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菩萨道时,无所住。是菩萨用不住法故,行檀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尸罗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羼提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毘梨耶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禅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初禅亦不住是中。何以故?是初禅、初禅相空,行禅者亦空,所用法亦空;第二、第三、第四禅,亦如是;慈、悲、喜、舍、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亦如是。得须陀洹果,亦不住是中;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亦不住是中;得辟支佛道,亦不住是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不住是中?」

佛言:「二因缘故,不住是中。何等二?一者、诸道果性空,无住处,亦无所用法,亦无住者;二者、不以少事为足,作是念:『我不应不得须陀洹果,我必应当得须陀洹果,我但不应是中住;乃至辟支佛道,我不应不得,我必应当得,我但不应是中住;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住。何以故?我从初发意已来,更无余心,一心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菩萨一心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远离余心,所作身、口、意业皆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住是一心,能生菩提道。」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诸法不生,云何菩萨摩诃萨能生菩提道?」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无生。云何无生?无所作、无所起者,一切法不生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有佛无佛,诸法法相不常住耶?」

佛言:「如是!如是!有佛无佛,是诸法法相常住。以众生不知是法住法相;为是故,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生菩提道,用是道拔出众生生死。」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用生道得菩提?」

佛言:「不也!」

「世尊!用不生道得菩提?」

佛言:「不也!」

「世尊!用不生非不生道得菩提?」

佛言:「不也!」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当得菩提?」

佛言:「非用道得菩提,亦不用非道得菩提。

「须菩提!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者,今菩萨未作佛,应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说诸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

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佛得菩提不?」

「不也!世尊!佛不得菩提。何以故?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

「如须菩提所问:菩萨时亦应得菩提!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具足六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具足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具足住如金刚三昧,用一念相应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名为佛,一切法中得自在。」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

佛言:「有菩萨从初发意已来,自除身麁业、除口麁业、除意麁业,亦净他人身、口、意麁业。」

「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身麁业、口麁业、意麁业?」

佛告须菩提:「不善业——若杀生乃至邪见,是名菩萨摩诃萨身、口、意麁业。

「复次,须菩提!悭贪心,破戒心,瞋心,懈怠心,乱心,愚痴心,是名菩萨意麁业。

「复次,戒不净,是名菩萨身、口麁业。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远离四念处行,是名菩萨麁业;远离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亦名菩萨麁业。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贪须陀洹果,乃至贪阿罗汉果证、辟支佛道,是名菩萨摩诃萨麁业。」

【论】

释曰:

上来须菩提常种种问空法,以时会疑其体寂灭无戏论法犹复多问,是以不问而心念。

复次,有菩萨及诸天,深入禅定,不好语言而欲得法利,是故须菩提不发言而心念。

问曰:

须菩提虽无言,而世尊以言答?

答曰:

佛身色视无厌足;如色无厌,声亦如是,虽语而不妨细禅定行,是故佛以言答。

复次,佛安立寂灭相,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住,不分别一切法若善、若不善等,众生有疑而问,佛随所问、所念而答,是故不与须菩提同。

须菩提闻是六波罗蜜等诸法甚深义,不能得其边,是故问「何等是菩萨道?行是道,如清净无所著,六波罗蜜等诸善法庄严?」

佛知其意,于须菩提所益虽少,为增益诸菩萨故,答:「六波罗蜜等是菩萨道。」

六波罗蜜是菩萨初发心道;次行四禅、八背舍、九次第定及三十七道品,但求涅盘;十八空、佛十力等微细,但为求佛道。

六波罗蜜道,多为众生故;三十七品等,但求涅盘;十八空等于涅盘中,出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道——是三种,皆是生身菩萨所行。所以者何?分别诸法故。

今又「一切法皆是菩萨道」,是法性生身菩萨所行,不见诸法有好恶,安立诸法平等相故。

中佛自说因缘:「菩萨应学一切法,若一法不学,则不能得一切种智。」

「学一切法」者,用一切种门,思惟、筹量、修观、通达。

须菩提白佛:「若一切法一相,所谓空,云何菩萨学一切法,将无于无戏论相法中作戏论耶?所谓此彼诸法。」

略说是「戏论相」:此东、彼西,是上、是下,是常、是无常,是实、是虚,是世间、是出世间,乃至是二乘法、是佛法。

佛可具说:「一切法空相。」

若法实定有、不空者,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故无四谛;无四谛故无佛、法、僧宝——如是三宝等诸法皆坏。

今诸法实空,乃至空相亦空,众生愚痴颠倒故着;是故于众生中起悲心,欲拔出故,求佛身力;欲令众生信受其语,舍颠倒入诸法实相。

故菩萨虽知诸法空,而为利益众生分别说;若众生自知诸法空,菩萨但自住空相中,不须学分别一切法。

菩萨行菩萨道时,从初发意已来,如是思惟一切法无定实性,但从因缘和合起;是众因缘,亦各各从和合起,乃至到毕竟空。

毕竟空唯是一法实;余者无性,故皆虚诳。

我从无始世来,着是虚诳法,于六道中厌受苦恼。我今是三世十方佛子,般若是我母,今不应复随逐虚诳法;是故菩萨乃至毕竟空中亦不着,何况余法——所谓檀波罗蜜等!

尔时,菩萨照明菩萨道,其心安隐;自念:「我但断着心,道自然至。」

知是事已,念众生深着世间,而毕竟空亦空、无性、无有住处,众生难可信受。

为令众生信受是法故,学一切法,修行生起是度众生方便法。

观众生心行所趣,知好何法、念何事、何所志愿。观时悉知众生所著处皆是虚诳颠倒,忆想分别故着,无有根本实事。尔时,菩萨大欢喜,作是念:「众生易度耳!所以者何?众生所著,皆是虚诳无实。」

譬如人有一子,喜在不净中戏,聚土为谷,以草木为鸟兽,而生爱着;人有夺者,瞋恚啼哭。其父知已,此子今虽爱着,此事易离耳,小大自休。何以故?此物非真故。菩萨亦如是,观众生爱着不净臭身及五欲是无常,种种苦因;知是众生得信等五善根成就时,即能舍离。

若小儿所著实是真物,虽复年至百岁,着之转深,不可得舍;若众生所著之物定实有者,虽得信等五根,着之转深,亦不能离。

以诸法皆空、虚诳不实故,得无漏清净智能眼时,即能远离所著,大自惭愧;譬如狂病,所作非法,醒悟之后,羞惭无颜。

菩萨知众生易度已,安住般若中,以方便力教化众生:「汝等当行布施,可得饶财,莫恃是布施果报而自憍高!此中无有坚实,皆当破坏,与未布施时无异。」

持戒等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是诸法虽清净、大有所益,皆是有为法,从因缘生,无有自性;汝等若着是法,能生苦恼。」譬如热金丸,虽是宝物,捉则烧手。

如是菩萨教化众生行菩萨道,自无所著,亦为众生说无所著。

以无着心行檀波罗蜜故,于檀中不住——「不住」者,所谓布施时不取三种相,亦不着果报而自高生罪业,布施果报灭坏时亦不生恼。

尸罗波罗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此中佛自说不住因缘有二种:一者、菩萨深入空,不见诸法性,故不住;二者、不以小事为足,故不住。

是菩萨无有异心,但一向能生菩提道。

须菩提白佛:「若一切法无生,云何菩萨能生菩提道?」

佛可须菩提意:「一切法无生,我实处处说诸法无生,非为凡夫说,但为得无作解脱、不起三种业者说。」

复问:「世尊!佛自说:『有佛无佛,诸法法相常住』,如圣人法相空,凡夫亦如是!」

佛可其所说:「诸法实相常住;以众生不知不解故,起菩提道。」

但为除凡夫颠倒法,故名为「道」;若决定有道可著者,即复是颠倒。道、非道平等,即是「道」,是故不应难!

须菩提复问:「云何可得菩提?用生道故得耶?」

佛言:「不也!」

何以故?「生道」者,菩萨观是有为法生灭相谓是实,是故言「不」。

如先说热金丸喻。

「不生法」即是无为,无作法故,亦不可以得菩提。

生、不生,二俱有过故。

「非生非不生得菩提耶?」

答言:「不也!」

问曰:

若「生不生」二俱有过,「非生非不生」复不应有过,何以言「不得」?

答曰:

若分别「非生非不生」是好、是丑,取相生着故,故言「有过」;若能不着,则是菩提道。

须菩提问:「若不以四句得者,云何得道?」

答:「不以道、不以非道,则得菩提。」

何以故?「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

「菩提」名诸法实相,是诸佛所得究竟实相,无有变异。

一切法入「菩提」中,皆寂灭相;如一切水入大海,同为一味。是故佛说:「菩提性即是道性。」

若菩提性、道性异者,不名「菩提为无戏论寂灭相」;是故说「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

复次,是二法异者,行道不应到菩提;诸法因果,不一不异故。

须菩提复问:若尔者,菩萨行道应便是佛!所以者何?道即是菩提故。

又佛应是菩萨!何以故?菩提即是道故。

今何以说有差别:「佛有十力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须菩提为新学菩萨故,分别难佛:「菩萨应即是佛!」

佛以反问答:「佛得菩提不?」

答言:「不也!」

何以故?菩提不离佛、佛不离菩提;二法和合故,是佛、是菩提。是故不应难言菩萨即是佛。此总相答。

问曰:

「佛」是众生,「菩提」是法,云何言「佛即是菩提」?

答曰:

先有三十二相庄严身、六波罗蜜等功德庄严心,而不名为「佛」;得「菩提」故,名之为佛。是故言「佛与菩提不异」。

微妙清净五众和合假名为「佛」,法即是五众,五众不离假名,「菩提」即是五众实相,一切法皆入菩提故;是故「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但凡夫心中分别有异。

曰:

汝先论议中说言「菩提与道不一不异」,经中何以说:「道即是菩提,菩提即是道」,「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

答曰:

「一」、「异」虽俱不实而多用「一」,故此中说「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无咎!

如「常」、「无常」是二边,「常」多生烦恼故不用;「无常」能破颠倒故多用;事既成办,亦舍「无常」。

此中亦如是,若以观种种别异法故多生着心;若观诸法一相若无常、苦、空等,是时烦恼不生。着心少故,是故多用是「一」。于实义中「一」亦不用;若着「一」即复是患。

复次,别「异」无故,「一」亦不可得,相待法故;但以不着心,不取一相,故说无咎。「一」不实故,菩萨不得即是佛。

复次,今佛更答须菩提,自说因缘:「菩提虽寂灭相,而菩萨能具足六波罗蜜等诸功德,住金刚三昧,以一念相应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于一切法中自在,得名为佛。」

菩萨虽知「道」及「菩提」不异,未具足诸功德故,不名为佛。

又佛诸事毕竟,愿、行满足故,不名为菩萨。

得者是「佛」;法是「菩提」;求菩提者是「菩萨」。

须菩提从佛闻菩提相、道相、成就众生已,今问净佛国土事。

诸阿罗汉、辟支佛无有力知净佛国事,是故问。

问曰:

何等是净佛土?

答曰:

「佛土」者,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王等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名为「一佛土」。

佛于此中施作佛事,佛常昼三时、夜三时,以佛眼遍观众生:「谁可种善根?谁善根成就应增长?谁善根成就应得度?」见是已,以神通力随所见教化。

众生心随逐外缘,得随意事,则不生瞋恼;得不净、无常等因缘,则不生贪欲等烦恼;若得无所有空因缘,则不生痴等诸烦恼。

是故诸菩萨庄严佛土,为令众生易度故。国土中无所乏少,无我心故,则不生悭贪、瞋恚等烦恼。

有佛国土,一切树木常出诸法实相音声,所谓无生无灭,无起无作等;众生但闻是妙音,不闻异声;众生利根故,便得诸法实相。

如是等佛土庄严,名为「净佛土」。如《阿弥陀》等诸经中说。

佛答:「菩萨从初发意来,自净麁身、口、意业,亦教他人净麁身、口、意业。」

问曰:

若菩萨净佛土,是菩萨得无生法忍,住神通波罗蜜,然后能净佛土;今何以言「从初发意来,净麁身、口、意业」?

曰:

三业清净,非但为净佛土,一切菩萨道皆净。

此三业初净身、口、意业,后为净佛土。

自身净亦净他人。何以故?非但一人,生国土中者皆共作因缘。内法与外法作因缘,若善、若不善:

多恶口业故,地生荆棘;谄诳曲心故,地则高下不平;悭贪多故,则水旱不调,地生沙砾。

不作上诸恶故,地则平正,多出珍宝;如弥勒佛出时,人皆行十善故,地多珍宝。

问曰:

若布施等诸善法得净佛土果报,何以但说「净三业」?

答曰:

虽知善恶诸法是苦乐因缘,如一切心、心数法中,得道时智能为大;摄心中定为大;作业时思为大;得是思业已,起身、口、意业。布施、禅定等,以思为首;譬如缝衣,以针为导。受后世果报时,业力为大。是故说「三业」,则摄一切善法——意业中尽摄一切心、心数法,身、口则摄一切色法。

人身行三种,福德具足,则国土清净;内法净故,外法亦净。譬如面净故,镜中像亦净。如《毘摩罗诘经》中说:「不杀生故人皆长寿。」如是等。

问曰:

身、口、意麁业,是事易知,须菩提何以故问?

答曰:

麁、细不定故。

如求道人中布施是麁善,于白衣为细。

小乘中不善业为麁,善业为细;摩诃衍中取善法相,乃至涅盘皆名为麁。

以麁、细不定故问。

佛次第为说麁业相,所谓夺命,乃至邪见。

是三种身业、四种口业、三种意业,皆名为麁。

复次,破菩萨六波罗蜜法,悭贪等皆名为麁。

问曰:

先说十不善道,已摄悭贪等,何以复别说?

答曰:

是六法不入十不善道——不善道皆是恼众生法;是六法不但为恼众生。

如悭心,但自惜财,不恼众生。

贪心有二种:一者、但贪他财,未恼众生;二者、贪心转盛,求而不得,则欲毁害,是名业道,以能起业故。

瞋心亦如是,小者不名业道,以其能趣恶处故为道。

是故别说六法无咎。

问曰:

六波罗蜜中已说戒,今何以复说「戒不净」?

答曰:

「破戒法」是杀生等麁罪;「戒不净」是微细罪,不恼众生。如饮酒等,不入十不善道。

复次,破五众戒,名为「破戒」;不破所受戒,常为三毒覆心,不忆念戒,回向天福,邪见持戒;如是等名为「戒不净」。

复次,若菩萨心远离四念处等三十七品、三解脱门,是名麁业。所以者何?此中心皆观实法,随涅盘,不随世间;若出四念处等法,心则散乱。譬如蛇行本性好曲,若入竹筒则直,出筒还曲。

复次,若菩萨贪须陀洹果证,是为麁。

如人闻佛说:「须陀洹果,不堕三恶道,尽无量苦,如五十由旬池水,余在者如一渧、二渧」,则生贪心。以其心不牢固,本求作佛、为众生;今为自身而欲取证,是为欺佛,亦负众生,是故名麁。

譬如人请客,欲设饮食而竟不与,是则妄语负客;菩萨亦如是,初发心时作愿:「我当作佛、度一切众生」,而贪须陀洹,是则负一切众生。

如贪须陀洹果,乃至贪辟支佛道,亦如是。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二

 

Arrow-L-30x60.jpg   Arrow-U-30x60.jpg   Arrow-R-30x60.jpg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