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a Mountain  Phật Sơn   

Calgary Alberta Canada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主页

相片

经典

大藏经

咒典

联络

 

大智度论100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卷第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卷第二十三

卷第二十四

卷第二十五

卷第二十六

卷第二十七

卷第二十八

卷第二十九

卷第三十

卷第三十一

卷第三十二

卷第三十三

卷第三十四

卷第三十五

卷第三十六

卷第三十七

卷第三十八

卷第三十九

卷第四十

卷第四十一

卷第四十二

卷第四十三

卷第四十四

卷第四十五

卷第四十六

卷第四十七

卷第四十八

卷第四十九

卷第五十

卷第五十一

卷第五十二

卷第五十三

卷第五十四

卷第五十五

卷第五十六

卷第五十七

卷第五十八

卷第五十九

卷第六十

卷第六十一

卷第六十二

卷第六十三

卷第六十四

卷第六十五

卷第六十六

卷第六十七

卷第六十八

卷第六十九

卷第七十

卷第七十一

卷第七十二

卷第七十三

卷第七十四

卷第七十五

卷第七十六

卷第七十七

卷第七十八

卷第七十九

卷第八十

卷第八十一

卷第八十二

卷第八十三

卷第八十四

卷第八十五

卷第八十六

卷第八十七

卷第八十八

卷第八十九

卷第九十

卷第九十一

卷第九十二

卷第九十三

卷第九十四

卷第九十五

卷第九十六

卷第九十七

卷第九十八

卷第九十九

卷第一百

 

No. 1509 [cf. No. 223] 卷第十二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之余(卷第十二)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问曰:

云何名檀波罗蜜满?

答曰:

「檀」义,如上说。

「波罗(秦言彼岸)(秦言到)」,是名渡布施河得到彼岸。

问曰:

云何名不到彼岸?

答曰:

如渡河未到而还,名为不到彼岸。

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渡布施河。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任,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答言:「不须汝身及以财物,唯欲得眼。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尔时,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蹋。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难可度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而弃,又以脚蹋,何弊之甚!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如自调,早脱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回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

复次,于事成办,亦名到彼岸(天竺俗法,凡造事成办皆言到彼岸)

复次,此岸名悭贪,檀名河中,彼岸名佛道。

复次,「有无见」名此岸,破有无见智能名彼岸,懃修布施是名河中。

复次,檀有二种:一者、魔檀,二者、佛檀。若为结使贼所夺,忧恼怖畏,是为魔檀,名曰此岸。若有清净布施,无结使贼,无所怖畏,得至佛道。是为佛檀,名曰到彼岸,是为波罗蜜。

如《佛说毒蛇喻经》中:有人得罪于王,王令掌护一箧,箧中有四毒蛇。王勅罪人,令看视养育。此人思惟:「四蛇难近,近则害人,一犹叵养,而况于四?」便弃箧而走,王令五人拔刀追之。复有一人,口言附顺,心欲中伤,而语之言:「养之以理,此亦无苦!」其人觉之,驰走逃命,至一空聚。有一善人,方便语之:「此聚虽空,是贼所止处,汝今住此,必为贼害,慎勿住也!」于是复去,至一大河,河之彼岸,即是异国。其国安乐,坦然清净,无诸患难。于是集众草木,缚以为栰,进以手足,竭力求渡,既到彼岸,安乐无患。

王者,魔王;箧者,人身;四毒蛇者,四大;五拔刀贼者,五众;一人口善心恶者,是染着;空聚是六情;贼是六尘;一人愍而语之是为善师;大河是爱;栰是八正道;手足懃渡是精进;此岸是世间;彼岸是涅盘;度者漏尽阿罗汉。

菩萨法中亦如是,若施有三碍:我与、彼受、所施者财,是为堕魔境界,未离众难。如菩萨布施,三种清净,无此三碍,得到彼岸,为诸佛所赞,是名檀波罗蜜。以是故名到彼岸。

此六波罗蜜,能令人渡悭贪等烦恼染着大海,到于彼岸,以是故名波罗蜜。

问曰:

阿罗汉、辟支佛亦能到彼岸,何以不名波罗蜜?

答曰:

阿罗汉、辟支佛渡彼岸,与佛渡彼岸,名同而实异。彼以生死为此岸,涅盘为彼岸,而不能渡檀之彼岸。所以者何?

不能以一切物、一切时、一切种布施;设能布施,亦无大心;或以无记心、或有漏善心、或无漏心施;无大悲心;不能为一切众生施。

菩萨施者,知布施不生不灭,无漏无为,如涅盘相,为一切众生故施,是名檀波罗蜜。

复次,有人言:一切物、一切种内外物,尽以布施,不求果报;如是布施,名檀波罗蜜。

复次,不可尽故,名檀波罗蜜。所以者何?

知所施物毕竟空,如涅盘相;以是心施众生,是故施报不可尽,名檀波罗蜜。如五通仙人,以好宝物,藏着石中;欲护此宝,磨金刚涂之,令不可破。菩萨布施亦复如是,以涅盘实相智能磨涂之布施,令不可尽。

复次,菩萨为一切众生故布施,众生数不可尽故,布施亦不可尽。

复次,菩萨为佛法布施,佛法无量无边,布施亦无量无边。

以是故,阿罗汉、辟支佛,虽到彼岸,不名波罗蜜。

问曰:

云何名「具足满」?

答曰:

如先说,菩萨能一切布施,内外大小,多少麁细,着不着,用不用,如是等种种物,一切能舍,心无所惜;等与一切众生,不作是观:「大人应与,小人不应与;出家人应与,不出家人不应与;人应与,禽兽不应与。」于一切众生平等心施,施不求报;又得施实相。是名具足满。

亦不观时,无昼无夜,无冬无夏,无吉无衰,一切时常等施;心无悔惜,乃至头目髓脑,施而无悋。是为具足满。

复次,有人言:菩萨从初发心,乃至菩提树下三十四心,于是中间,名为布施具足满。

次,七住菩萨得一切诸法实相智能,是时,庄严佛土,教化众生,供养诸佛,得大神通。能分一身作无数身,一一身皆雨七宝、华香、幡盖,化作大灯如须弥山,供养十方佛及菩萨僧;复以妙音赞颂佛德,礼拜供养,恭敬将迎。

复次,是菩萨于一切十方无量饿鬼国中,雨种种饮食、衣被,令其充满;得满足已,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至畜生道中,令其自善,无相害意,除其畏怖,随其所须,各令充足;得满足已,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于地狱无量苦中,能令地狱火灭汤冷,罪息心善,除其饥渴,得生天上、人中;以此因缘故,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十方人,贫穷者给之以财,富贵者施以异味异色,令其欢喜;以此因缘故,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至欲天中,令其除却天上欲乐,施以妙宝法乐,令其欢喜;以此因缘故,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至色天中,除其乐着,以菩萨禅法而娱乐之;以此因缘故,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乃至十住,是名檀波罗蜜具足满。

复次,菩萨有二种身:一者、结业生身,二者、法身。是二种身中,檀波罗蜜满,是名具足檀波罗蜜。

问曰:

云何名结业生身檀波罗蜜满?

答曰:

未得法身,结使未尽,能以一切宝物、头、目、髓、脑、国、财、妻、子,内、外所有,尽以布施,心不动转。

如须提拏太子(秦言好爱)以其二子布施婆罗门,次以妻施,其心不转。

又如萨婆达王(秦言一切施)为敌国所灭,身窜穷林。见有远国婆罗门来,欲从己乞。自以国破家亡,一身藏窜,愍其辛苦,故从远来而无所得,语婆罗门言:「我是萨婆达王,新王募人,求我甚重。」实时自缚以身施之,送与新王,大得财物。

亦如月光太子,出行游观。癞人见之要车,白言:「我身重病,辛苦懊恼,太子嬉游,独自欢耶?大慈愍念,愿见救疗!」太子闻之,以问诸医。医言:「当须从生长大无瞋之人血髓,涂而饮之,如是可愈。」太子念言:「设有此人,贪生惜寿,何可得耶?自除我身,无可得处。」即命旃陀罗,令除身肉,破骨出髓以涂病人,以血饮之。

如是等种种,身及妻子,施而无悋,如弃草木。观所施物,知从缘有,推求其实,都无所得,一切清净,如涅盘相,乃至得无生法忍,是为结业生身行檀波罗蜜满。

云何法身菩萨行檀波罗蜜满?

菩萨末后肉身得无生法忍,舍肉身得法身。于十方六道中,变身应适以化众生,种种珍宝、衣服、饮食,给施一切。又以头、目、髓、脑、国、财、妻、子,内、外所有,尽以布施。

譬如释迦文佛曾为六牙白象,猎者伺便,以毒箭射之。诸象竞至,欲来蹈杀猎者。白象以身捍之,拥护其人,愍之如子,谕遣群象。徐问猎人:「何故射我?」答曰:「我须汝牙!」实时以六牙内石孔中,血肉俱出,以鼻举牙,授与猎者。

虽曰象身,用心如是,当知此象非畜生行报。阿罗汉法中,都无此心,当知此为法身菩萨。

有时阎浮提人,不知礼敬。耆旧有德,以言化之,未可得度。是时,菩萨自变其身,作迦频阇罗鸟。是鸟有二亲友:一者、大象,二者、猕猴,共在必钵罗树下住。自相问言:「我等不知谁应为长?」象言:「我昔见此树在我腹下,今大如是。以此推之,我应为长!」猕猴言:「我曾蹲地,手挽树头。以是推之,我应为长!」鸟言:「我于必钵罗林中,食此树果,子随粪出,此树得生。以是推之,我应最长!」鸟复说言:「先生宿旧,礼应供养!」实时大象背负猕猴,鸟在猴上,周游而行。一切禽兽见而问之:「何以如此?」答曰:「以此恭敬供养长老!」禽兽受化,皆行礼敬,不侵民田,不害物命。众人疑怪,一切禽兽不复为害。猎者入林,见象负猕猴,猕猴戴鸟,行敬化物,物皆修善。传告国人,人各庆曰:「时将太平,鸟兽而仁!」人亦效之,皆行礼敬。自古及今,化流万世。当知是为法身菩萨。

复次,法身菩萨,一时之顷,化作无央数身,供养十方诸佛;一时能化无量财宝,给足众生;能随一切上中下声,一时之顷,普为说法;乃至坐佛树下。

是等种种,名为法身菩萨行檀波罗蜜满。

次,檀有三种:一者、物施,二者、供养恭敬施,三者、法施。

云何物施?珍宝、衣、食、头、目、髓、脑——如是等一切内、外所有,尽以布施,是名物施。

恭敬施者,信心清净,恭敬礼拜,将送迎逆,赞遶供——如是等种种,名为恭敬施。

法施者,为道德故,语言论议,诵读讲说,除疑问答,授人五戒——如是等种种,为佛道故施,是名法施。

是三种施满,是名檀波罗蜜满。

复次,三事因缘生檀:一者、信心清净,二者、财物,三者、福田。

心有三种:若怜愍,若恭敬,若怜愍恭敬。

施贫穷下贱及诸畜生,是为怜愍施;施佛及诸法身菩萨等,是为恭敬施;若施诸老病贫乏阿罗汉、辟支佛,是为恭敬怜愍施。

施物清净,非盗非劫,以时而施,不求名誉,不求利养。

或时从心大得福德,或从福田大得功德,或从妙物大得功德。

第一从心,如四等心、念佛三昧、以身施虎,如是名为从心大得功德。

福田有二种:一者、怜愍福田,二者、恭敬福田。

怜愍福田,能生怜愍心;恭敬福田,能生恭敬心。如阿输伽(秦言无忧)王以土上佛。

复次,物施中,如一女人,酒醉没心,误以七宝璎珞布施迦叶佛塔,以福德故,生三十三天。如是种种,名为物施。

问曰:

檀名舍财,何以言「具足无所舍法」?

答曰:

檀有二种:一者、出世间,二者、不出世间。今说出世间檀无相,无相故无所舍,是故言「具足无所舍法」。

复次,财物不可得故,名为无所舍。是物未来、过去空,现在分别,无一定法,以是故言无所舍。

复次,以行者舍财时,心念此施大有功德,倚是而生憍慢、爱结等;以是故言无所舍;以无所舍故无憍慢,无憍慢故爱结等不生。

复次,施者,有二种:一者、世间人,二者、出世间人。世间人能舍财,不能舍施;出世间人能舍财,能舍施。何以故?以财物、施心,俱不可得故。以是故言具足无所舍法。

复次,檀波罗蜜中,言:「财、施、受者,三事不可得。」

问曰:

三事和合,故名为檀;今言三事不可得,云何名「檀波罗蜜具足满」?今有财、有施、有受者,云何三事不可得?

如所施迭实有。何以故?

迭有名,则有迭法,若无迭法,亦无迭名;以有名故,应实有迭。

复次,迭有长、有短,麁、细、白、黑、黄、赤,有因有缘,有作有破,有果报,随法生心。

十尺为长,五尺为短;缕大为麁,缕小为细;随染有色;有缕为因,织具为缘,是因缘和合故为迭。

人功为作,人毁为破;御寒暑,弊身体,名果报。

人得之大喜,失之大忧。

以之施故,得福助道;若盗若劫,戮之都市,死入地狱。如是等种种因缘,故知有此迭,是名迭法。云何言施物不可得?

答曰:

汝言有名故有,是事不然。何以知之?

名有二种:有实、有不实。

不实名,如有一草名朱利(朱利秦言贼也),草亦不盗不劫,实非贼而名为贼。

又如兔角、龟毛,亦但有名而无实。

迭虽不如兔角、龟毛无,然因缘会故有,因缘散故无。

如林、如军,是皆有名而无实。

譬如木人,虽有人名,不应求其人法。

迭中虽有名,亦不应求迭真实。

迭能生人心念因缘,得之便喜,失之便忧,是为念因缘。

心生有二因缘:有从实而生,有从不实而生。如梦中所见,如水中月,如夜见杌树谓为人,如是名从不实中能令心生。是缘不定,不应言心生有故便是有。若心生因缘故有,更不应求实有。如眼见水中月,心生谓是月,若从心生便是月者,则无复真月。

复次,「有」,有三种:一者、相待有,二者、假名有,三者、法有。

相待者,如长短、彼此等,实无长短,亦无彼此,以相待故有名。长因短有,短亦因长;彼亦因此,此亦因彼;若在物东,则以为西,在西则以为东;一物未异而有东、西之别,此皆有名而无实也。如是等,名为相待有,是中无实法,不如色、香、味、触等。

假名有者,如酪有色、香、味、触,四事因缘合故,假名为酪。虽有,不同因缘法有;虽无,亦不如兔角、龟毛无;但以因缘合故,假名有酪;迭亦如是。

复次,有极微色、香、味、触,故有毛分,毛分因缘故有毛,毛因缘故有毳,毳因缘故有缕,缕因缘故有迭,迭因缘故有衣。

若无极微色、香、味、触因缘,亦无毛分,毛分无故亦无毛,毛无故亦无毳,毳无故亦无缕,缕无故亦无迭,迭无故亦无衣。

问曰:

亦不必一切物皆从因缘和合故有,如微尘至细故无分,无分故无和合。迭麁故可破,微尘中无分,云何可破?

答曰:

至微无实,强为之名。何以故?麁细相待,因麁故有细,是细复应有细。

复次,若有极微色,则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是不名为极微;若无十方分,则不名为色。

复次,若有极微,则应有虚空分齐;若有分者,则不名极微。

复次,若有极微,是中有色、香、味、触作分,色、香、味、触作分,是不名极微。

以是推求,微尘则不可得。如经言:「色若麁若细,若内若外,总而观之,无常无我。」不言有微尘——是名分破空。

复有观空:是迭随心有,如坐禅人观迭或作地、或作水、或作火、或作风、或青、或黄、或白、或赤、或都空,如十一切入观。

如佛在耆阇崛山中,与比丘僧俱,入王舍城。道中见大水,佛于水上敷尼师坛坐,告诸比丘:「若比丘入禅,心得自在,能令大水作地,即成实地。何以故?是水中有地分故。如是水、火、风、金、银种种宝物即皆成实。何以故?是水中皆有其分。」

复次,如一美色,淫人见之以为净妙,心生染着;不净观人视之,种种恶露,无一净处;等妇见之,妬瞋憎恶,目不欲见,以为不净;淫人观之为乐;妬人观之为苦;行人观之得道;无豫之人观之,无所适莫,如见土木。若此美色实净,四种人观,皆应见净;若实不净,四种人观,皆应不净。以是故,知好丑在心,外无定也。观空亦如是。

次,是迭中有十八空相故,观之便空,空故不可得。

如是种种因缘财物空,决定不可得。

云何施人不可得?

如迭因缘和合故有,分分推之,迭不可得。施者亦如是,四大围虚空,名为身,是身识动作来往坐起,假名为人。分分求之,亦不可得。

复次,一切众、界、入中,我不可得,我不可得故,施人不可得。何以故?我,有种种名字:人、天、男、女,施人、受人,受苦人、受乐人,畜生等;是但有名,而实法不可得。

问曰:

若施者不可得,云何有菩萨行檀波罗蜜?

答曰:

因缘和合故有名字,如屋、如车,实法不可得。

问曰:

云何我不可得?

答曰:

如上「我闻一时」中已说,今当更说。佛说六识:眼识及眼识相应法,共缘色,不缘屋舍、城郭种种诸名。耳、鼻、舌、身识,亦如是。意识及意识相应法,知眼、知色、知眼识,乃至知意、知法、知意识。是识所缘法,皆空无我,生灭故,不自在故。

无为法中亦不计我,苦乐不受故。是中若强有我法,应当有第七识识我;而今不尔,以是故知无我。

问曰:

何以识无我?

切人各于自身中生计我,不于他身中生我;若自身中无我,而妄见为我者,他身中无我,亦应于他身而妄见为我。

复次,若内无我,色识念念生灭,云何分别知是色青、黄、赤、白?

复次,若无我,今现在人识,渐渐生灭,身命断时亦尽,诸行罪福,谁随谁受?谁受苦乐?谁解脱者?

如是种种缘故知有我。

答曰:

此俱有难!

若于他身生计我者,复当言「何以不自身中生计我」?

复次,五众因缘生故空无我,从无明因缘生二十身见,是我见,自于五阴相续生。以从此五众缘生故,即计此五众为我,不在他身,以其习故。

复次,若有神者,可有彼我。汝神有无未了,而问彼我!其犹人问兔角,答似马角。马角若实有,可以证兔角;马角犹尚未了,而欲以证兔角。

复次,自于身生我故,便自谓有神。汝言「神遍」,亦应计他身为我。以是故,不应言「自身中生计我心,于他身不生,故知有神」。

复次,有人于他物中我心生,如外道坐禅人,用地一切入观时,见地则是我,我则是地,水、火、风、空,亦如是。颠倒故,于他身中亦计我。

复次,有时于他身生我,如有一人,受使远行,独宿空舍。夜中有鬼担一死人来着其前,复有一鬼逐来,瞋骂前鬼:「是死人是我物,汝何以担来?」先鬼言:「是我物,我自持来。」后鬼言:「是死人实我担来!」二鬼各捉一手争之。前鬼言:「此有人可问。」后鬼即问:「是死人谁担来?」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实语亦当死,若妄语亦当死,俱不免死,何为妄语?」语言:「前鬼担来。」

后鬼大瞋,捉人手拔出着地,前鬼取死人一臂拊之即着。如是两臂、两脚、头、胁,举身皆易。于是二鬼共食所易人身,拭口而去。

其人思惟:「我人母生身,眼见二鬼食尽,今我此身尽是他肉。我今定有身耶?为无身耶?若以为有,尽是他身;若以为无,今现有身。」如是思惟,其心迷闷,譬如狂人。

明朝寻路而去,到前国土,见有佛塔众僧,不论余事,但问己身为有为无?诸比丘问:「汝是何人?」答言:「我亦不自知是人、非人?」即为众僧广说上事。诸比丘言:「此人自知无我,易可得度。」而语之言:「汝身从本已来,恒自无我,非适今也。但以四大和合故,计为我身,如汝本身,与今无异。」诸比丘度之为道,断诸烦恼,即得阿罗汉。

是为有时他身亦计为我。不可以有彼此故谓有我。

复次,是我实性,决定不可得。若常相、非常相,自在相、不自在相,作相、不作相,色相、非色相,如是等种种皆不可得。若有相则有法,无相则无法,我今无相,则知无我。

若我是常,不应有杀罪。

何以故?身可杀,非常故;我不可杀,常故。

问曰:

虽常故不可杀,但杀身则有杀罪。

答曰:

杀身有杀罪者,《毘尼》中言:「自杀无杀罪。」罪福从恼他益他生、非自供养身、自杀身故有罪有福。以是故《毘尼》中言:「自杀身无杀罪,有愚痴、贪欲、瞋恚之咎。」

若神常者,不应死,不应生。何以故?汝等法神常,一切遍满五道中,云何有死生?死名此处失,生名彼处出。以是故,不得言神常。

若神常者,亦应不受苦乐。何以故?苦来则忧,乐至则喜,若为忧喜所变者,则非常也。

若常应如虚空,雨不能湿,热不能干,亦无今世、后世。

若神常者,亦不应有后世生、今世死。

若神常者,则常有我见,不应得涅盘。

若神常者,则无起无灭,不应有失;以其无神,识无常故,有忘有失,是故神非常也!

如是等种种因缘,可知神非常相。

若神无常相者,亦无罪无福。若身无常,神亦无常,二事俱灭,则堕断灭边。堕断灭,则无到后世受罪福者。若断灭,则得涅盘不须断结,亦不用后世罪福因缘。如是等种种因缘,可知神非无常。

若神自在相、作相者,则应随所欲得皆得;今所欲更不得,非所欲更得。若神自在,亦不应有作恶行,堕畜生恶道中。

复次,一切众生皆不乐苦,谁当好乐而更得苦?以是故,知神不自在,亦不作。

又如人畏罪故,自强行善,若自在者,何以畏罪而自强修福?

又诸众生不得如意,常为烦恼爱缚所牵。

如是等种种因缘,知神不自在、不自作。

若神不自在、不自作者,是为无神相,言我者,即是六识,更无异事。

复次,若不作者,云何阎罗王问罪人:「谁使汝作此罪者?」罪人答言:「是我自作。」以是故,知非不自作。

若神色相者,是事不然。何以故?一切色无常故。

曰:

人云何言「色是我相」?

答曰:

有人言:「神在心中,微细如芥子,清净名为净色身。」更有人言「如麦」,有言「如豆」,有言「半寸」,有言「一寸」。初受身时,最在前受,譬如像骨;及其成身,如像已庄。有言:「大小随人身,死坏时,此亦前出。」

如此事,皆不尔也!何以故?一切色,四大所造,因缘生故无常。若神是色,色无常,神亦无常。若无常者,如上所说。

问曰:

有二种:麁身及细身。麁身无常,细身是神,世世常去入五道中。

答曰:

此细身不可得。若有细身,应有处所可得,如五藏、四体一一处中求,皆不可得。

问曰:

此细身微细,初死时已去,若活时则不可求得,汝云何能见?又此细身,非五情能见能知,唯有神通圣人乃能得见。

答曰:

若尔者,与无无异。如人死时,舍此生阴,入中阴中。是时,今世身灭,受中阴身,此无前后,灭时即生。譬如蜡印印泥,泥中受印,印实时坏,成坏一时,亦无前后。是时,受中阴中有,舍此中阴,受生阴有。汝言细身,即此中阴,中阴身无出无入。譬如然灯,生灭相续,不常不断。

佛言:「一切色众,若过去、未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皆悉无常。」汝神微细色者,亦应无常断灭。

如是等种种因缘,可知非色相。

神非无色相,无色者,四众及无为。四众无常故,不自在故,属因缘故,不应是神。三无为中,不计有神,无所受故。如是等种种因缘,知神非无色相。

如是天地间,若内若外,三世、十方,求我不可得。但十二入和合生六识,三事和合名触,触生受、想、思等心数法。是法中,无明力故身见生,身见生故谓有神。是身见,见苦谛,苦法智及苦比智则断,断时则不见有神。

先言:「若内无神,色识念念生灭,云何分别知色青、黄、赤、白?」

汝若有神,亦不能独知,要依眼识故能知。若尔者,神无用也。眼识知色,色生灭,相似生,相似灭,然后心中有法生,名为念。是念相,有为法虽灭过去,是念能知。如圣人智能力,能知未来世事;念念亦如是,能知过去法。若前眼识灭,生后眼识,后眼识转利有力。色虽暂有不住,以念力利故能知。以是事故,虽念念生灭无常,能分别知色。

又汝言:「今现在人识新新生灭,身命断时亦尽,诸行罪福,谁随谁受?谁受苦乐?谁解脱者?」

今当答汝:

今未得实道,是人诸烦恼覆心,作生因缘业,死时从此五阴相续生五阴。譬如一灯,更然一灯。又如谷生,有三因缘:地、水、种子。后世身生,亦如是。有身,有有漏业,有结使,三事故后身生。是中身、业因缘,不可断、不可破;但诸结使可断。结使断时,虽有残身、残业,可得解脱。如有谷子、有地,无水故不生。如是虽有身、有业,无爱结水润则不生。是名虽无神,亦名得解脱。无明故缚,智能故解,则我无所用。

复次,是名色和合,假名为人。是人为诸结所系,得无漏智能爪,解此诸结,是时,名人得解脱。如绳结、绳解,绳即是结,结无异法,世界中说结绳、解绳。名色亦如是,名色二法和合,假名为人。是结使与名色不异,但名为名色结,名色解。受罪福亦如是,虽无一法为人实,名色故受罪福果,而人得名。譬如车载物,一一推之,竟无车实,然车受载物之名。人受罪福亦如是,名色受罪福,而人受其名。受苦乐亦如是。

如是种种因缘,神不可得。

神即是施者,受者亦如是。汝以神为人,以是故,施人不可得,受人不可得亦如是。

如是种种因缘,是名财物、施人、受人不可得。

问曰:

若施于诸法,是如实相,无所破、无所灭、无所生、无所作,何以故言「三事破析不可得」?

答曰:

如凡夫人见施者、见受者、见财物,是为颠倒妄见,生世间受乐,福尽转还。是故佛欲令菩萨行实道,得实果报,实果报则是佛道。佛为破妄见故,言三事不可得,实无所破。何以故?诸法从本已来,毕竟空故。

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不可得故,名为檀波罗蜜具足满。

复次,若菩萨行檀波罗蜜,能生六波罗蜜,是时,名为檀波罗蜜具足满。

云何布施生檀波罗蜜?

檀有下、中、上:从下生中,从中生上。若以饮食麁物,软心布施,是名为下;习施转增,能以衣服宝物布施,是为从下生中;施心转增,无所爱惜,能以头、目、血、肉、国、财、妻、子尽用布施,是为从中生上。

如释迦牟尼佛初发心时,作大国王,名曰光明,求索佛道,少多布施。转受后身作陶师,能以澡浴之具及石蜜浆,布施异释迦牟尼佛及比丘僧。其后转身作大长者女,以灯供养憍陈若佛。如是等种种,名为菩萨下布施。

如释迦文尼佛本身作长者子,以衣布施大音声佛;佛灭度后,起九十塔。后更转身作大国王,以七宝盖供养师子佛。后复受身作大长者,供养妙目佛上好房舍及七宝妙华。如是等种种,名为菩萨中布施。

如释迦牟尼佛本身作仙人,见憍陈若佛端政殊妙,便从高山上自投佛前,其身安隐,在一面立。又如众生喜见菩萨,以身为灯,供养日月光德佛。如是等种种,不惜身命,供养诸佛,是为菩萨上布施。

是名菩萨三种布施。

有初发佛心,布施众生,亦复如是;初以饮食布施,施心转增,能以身肉与之。先以种种好浆布施,后心转增,能以身血与之。先以纸墨经书布施,及以衣服、饮食四种供养,供养法师,后得法身,为无量众生说种种法,而为法施。如是等种种,从檀波罗蜜中生檀波罗蜜。

云何菩萨布施生尸罗波罗蜜?

菩萨思惟:「众生不布施故,后世贫穷;以贫穷故,劫盗心生;以劫盗故,而有杀害;以贫穷故,不足于色;色不足故而行邪淫。又以贫穷故,为人下贱;下贱畏怖而生妄语——如是等贫穷因缘故,行十不善道。若行布施,生有财物,有财物故,不为非法。何以故?五尘充足,无所乏短故。」

如提婆达本生曾为一蛇,与一虾蟇、一龟,在一池中,共结亲友。其后池水竭尽,饥穷困乏,无所控告。时蛇遣龟以呼虾蟇,虾蟇说偈以遣龟言:

「若遭贫穷失本心, 不惟本义食为先。
汝持我声以语蛇, 虾蟇终不到汝边!」

若修布施,后生有福,无所短乏,则能持戒,无此众恶,是为布施能生尸罗波罗蜜。

次,布施时,能令破戒诸结使薄,益持戒心,令得坚固;是为布施因缘增益于戒。

复次,菩萨布施,常于受者生慈悲心,不着于财,自物不惜,何况劫盗?慈悲受者,何有杀意?如是等能遮破戒,是为施生戒。若能布施以破悭心,然后持戒、忍辱等,易可得行。

如文殊师利在昔过去久远劫时曾为比丘,入城乞食,得满钵百味欢喜丸。城中一小儿,追而从乞,不即与之;乃至佛图,手捉二丸而要之言:「汝若能自食一丸,以一丸施僧者,当以施汝!」即相然可,以一欢喜丸布施众僧,然后于文殊师利许受戒,发心作佛。如是布施,能令受戒发心作佛,是为布施生尸罗波罗蜜。

复次,布施之报,得四事供养,好国善师,无所乏少,故能持戒。

又布施之报,其心调柔;心调柔故,能生持戒;能生持戒故,从不善法中能自制心。如是种种因缘,从布施生尸罗波罗蜜。

云何布施生羼提波罗蜜?

菩萨布施时,受者逆骂,若大求索,若不时索,或不应索而索。是时,菩萨自思惟言:「我今布施,欲求佛道,亦无有人使我布施。我自为故,云何生瞋?」如是思惟已,而行忍辱,是名布施生羼提波罗蜜。

复次,菩萨布施时,若受者瞋恼,便自思惟:「我今布施内外财物,难舍能舍,何况空声而不能忍?若我不忍,所可布施则为不净。譬如白象,入池澡浴,出已还复以土坌身;布施不忍,亦复如是。」如是思惟已,行于忍辱。

如是等种种布施因缘,生羼提波罗蜜。

云何布施生毘梨耶波罗蜜?

菩萨布施时,常行精进。何以故?菩萨初发心时,功德未大,尔时,欲行二施,充满一切众生之愿。以物不足故,懃求财、法,以给足之。

如释迦文尼佛本身,作大医王,疗一切病,不求名利,为怜愍众生故。病者甚多,力不周救,忧念一切而不从心,懊恼而死,即生忉利天上。自思惟言:「我今生天,但食福报,无所长益。」即自方便,自取灭身,舍此天寿。生婆迦陀龙王宫中为龙太子。其身长大,父母爱重,欲自取死,就金翅鸟王,鸟即取此龙子于舍摩利树上吞之。父母嘷咷,啼哭懊恼。

龙子既死,生阎浮提中为大国王太子,名曰能施。生而能言,问诸左右:今此国中有何等物,尽皆持来以用布施!众人怪畏,皆舍之走。其母怜爱,独自守之。语其母言:「我非罗剎,众人何以故走?我本宿命常好布施,我为一切人之檀越。」母闻其言,以语众人,众人即还。母好养育,及年长大,自身所有,尽以施尽;至父王所,索物布施,父与其分,复以施尽。见阎浮提人贫穷辛苦,思欲给施而财物不足,便自啼泣,问诸人言:「作何方便,当令一切满足于财?」诸宿人言:「我等曾闻有如意宝珠,若得此珠,则能随心所索,无不必得。」菩萨闻是语已,白其父母:「欲入大海求龙王头上如意宝珠。」父母报言:「我唯有汝一儿耳,若入大海,众难难度。一旦失汝,我等亦当何用活为?不须去也!我今藏中犹亦有物,当以给汝!」儿言:「藏中有限,我意无量。我欲以财充满一切,令无乏短,愿见听许,得遂本心,使阎浮提人一切充足!」父母知其志大,不敢制之,遂放令去。

是时,五百贾客,以其福德大人,皆乐随从;知其行日,集海道口。菩萨先闻婆伽陀龙王头上有如意宝珠,问众人言:「谁知水道,至彼龙宫?」有一盲人名陀舍,曾以七反入大海中,具知海道。菩萨即命共行。答曰:「我年既老,两目失明,曾虽数入,今不能去!」菩萨语言:「我今此行,不自为身,普为一切求如意宝珠,欲给足众生令身无乏;次以道法因缘而教化之。汝是智人,何得辞耶?我愿得成,岂非汝力!」陀舍闻其要言,欣然同怀,语菩萨言:「我今共汝俱入大海,我必不全,汝当安我尸骸,着大海之中金沙洲上。」

行事都集,断第七绳,船去如,到众宝渚。众贾竞取七宝,各各已足。语菩萨言:「何以不取?」菩萨报言:「我所求者,如意宝珠,此有尽物,我不须也。汝等各当知足知量,无令船重,不自免也!」是时,众贾白菩萨言:「大德!为我呪愿,令得安隐!」于是辞去。陀舍是时语菩萨言:「别留艇舟,当随是别道而去。待风七日,博海南岸,至一险处,当有绝崖,枣林枝皆覆水。大风吹船,船当摧覆!汝当仰板枣枝,可以自济。我身无目,于此当死。过此隘岸,当有金沙洲,可以我身置此沙中;金沙清净,是我愿也!」

即如其言,风至而去。既到绝崖,如陀舍语。菩萨仰板枣枝,得以自免。置陀舍尸,安厝金地,于是独去。如其先教,深水中浮七日;至垒咽水中行七日;垒腰水中行七日;垒膝水中行七日;泥中行七日。见好莲华,鲜洁柔软,自思惟言:「此华软脆,当入虚空三昧,自轻其身。」行莲华上七日,见诸毒蛇,念言:「含毒之虫,甚可畏也!」即入慈心三昧,行毒蛇头上七日,蛇皆擎头授与菩萨,令蹈上而过。过此难已,见有七重宝城,有七重堑,堑中皆满毒蛇,有三大龙守门。龙见菩萨形容端政,相好严仪,能度众难,得来至此,念言:「此非凡夫,必是菩萨大功德人!」即听令前,径得入宫。

龙王夫妇丧儿未久,犹故哀泣;见菩萨来,龙王妇有神通,知是其子,两乳汁流出。命之令坐,而问之言:「汝是我子,舍我命终,生在何处?」菩萨亦自识宿命,知是父母,而答母言:「我生阎浮提上,为大国王太子。怜愍贫人,饥寒勤苦,不得自在,故来至此,欲求如意宝珠!」母言:「汝父头上有此宝珠,以为首饰,难可得也!必当将汝入诸宝藏,随汝所欲,必欲与汝。汝当报言:其余杂宝,我不须也,唯欲大王头上宝珠;若见怜愍,愿以与我;如此可得。」

即往见父,父大悲喜,欢庆无量;愍念其子,远涉艰难,乃来至此,指示妙宝,随意与汝,须者取之。菩萨言:「我从远来,愿见大王,求王头上如意宝珠;若见怜愍,当以与我,若不见与,不须余物!」龙王报言:「我唯有此一珠,常为首饰,阎浮提人薄福下贱,不应见也!」菩萨白言:「我以此故,远涉艰难,死远来,为阎浮提人薄福贫贱,欲以如意宝珠济其所愿,然后以佛道因缘而教化之!」龙王与珠而要之言:「今以此珠与汝,汝既去世,当以还我!」答曰:「敬如王言!」

菩萨得珠,飞腾虚空,如屈伸臂顷,到阎浮提。人王父母见儿吉还,欢悦踊跃,抱而问言:「汝得何物?」答言:「得如意宝珠。」问言:「今在何许?」白言:「在此衣角里中。」父母言:「何其泰小?」白言:「在其神德,不在大也。」白父母言:「当勅城中内外,扫洒烧香,悬缯幡盖,持斋受戒。」明日清旦,以长木为表,以珠着上。菩萨是时自立誓愿:「若我当成佛道、度脱一切者,珠当如我意愿,出一切宝物,随人所须,尽皆备有!」是时,阴云普遍,雨种种宝物,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人之所须,一切具足。至其命尽,常尔不绝。

是等,名为菩萨布施生精进波罗蜜。

云何菩萨布施生禅波罗蜜?

菩萨布施时,能除悭贪。除悭贪已,因此布施而行一心,渐除五盖;能除五盖,是名为禅。

复次,心依布施,入于初禅,乃至灭定禅。云何为依?若施行禅人时,心自念言:「我以此人行禅定故,净心供养,我今何为自替于禅?」即自敛心,思惟行禅。若施贫人,念此宿命作诸不善,不求一心,不修福业,今世贫穷。以是自勉修善,一心以入禅定。

如说喜见转轮圣王,八万四千小王来朝,皆持七宝妙物来献。王言:「我不须也,汝等各可自以修福!」诸王自念:「大王虽不肯取,我等亦复不宜自用。」即共造工,立七宝殿,殖七宝行树,作七宝浴池。于大殿中造八万四千七宝楼,楼中皆有七宝床座,杂色被枕,置床两头,悬缯幡盖,香熏涂地。

众事备已,白大王言:「愿受法殿、宝树、浴池!」王默然受之,而自念言:「我今不应先处新殿以自娱乐,当求善人、诸沙门、婆罗门等先入供养,然后我当处之!」即集善人,先入宝殿,种种供养,微妙具足。

诸人出已,王入宝殿,登金楼,坐银床,念布施,除五盖,摄六情,却六尘,受喜乐,入初禅。次登银楼,坐金床,入二禅。次登毘琉璃楼,坐颇梨宝床,入三禅。次登颇梨宝楼,坐毘琉璃床,入四禅。独坐思惟,终竟三月。

玉女宝后,与八万四千诸侍女俱,皆以白珠名宝璎珞其身,来白大王:「久违亲觐,敢来问讯!」王告诸妹:「汝等各当端心,当为知识,勿为我怨!」玉女宝后垂泪而言:「大王!何为谓我为妹?必有异心,愿闻其意,云何见勅:『当为知识,勿为我怨』?」王告之言:「汝若以我为世因缘,共行欲事以为欢乐,是为我怨;若能觉悟非常,知身如幻,修福行善,绝去欲情,是为知识。」诸玉女言:「敬如王勅!」说此语已,各遣令还。

诸女出已,王登金楼,坐银床,行慈三昧;登银楼,坐金床,行悲三昧;登毘琉璃楼,坐颇梨床,行喜三昧;登颇梨宝楼,坐毘琉璃床,行舍三昧。

是为菩萨布施生禅波罗蜜。

云何菩萨布施生般若波罗蜜?

菩萨布施时,知此布施必有果报而不疑惑,能破邪见无明,是为布施生般若波罗蜜。

复次,菩萨布施时,能分别知:

不持戒人,若鞭打拷掠,闭系枉法,得财而作布施,生象、马、牛中,虽受畜生形,负重鞭策,羇靽乘骑,而常得好屋好食,为人所重,以人供给。

知恶人多怀瞋恚,心曲不端而行布施,当堕龙中,得七宝宫殿,妙食好色。

又知憍人多慢、瞋心布施,堕金翅鸟中,常得自在。有如意宝珠以为璎珞,种种所须,皆得自恣,无不如意,变化万端,无事不办。

又知宰官之人,枉滥人民,不顺治法而取财物,以用布施,堕鬼神中,作鸠盘茶鬼,能种种变化,五尘自娱。

又知多瞋佷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堕地夜叉鬼中,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

又知有人刚愎强梁而能布施,车马代步,堕虚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风。

又知有人妬心好诤,而能以好房舍、卧具、衣服、饮食布施,故生宫观飞行夜叉中,有种种娱乐便身之物。

如是种种,当布施时能分别知,是为菩萨布施生般若。

复次,布施饮食得力、色、命、乐、瞻;若布施衣服,得生知惭愧,威德端正,身心安乐;若施房舍,则得种种七宝宫观,自然而有,五欲自娱;若施井池泉水种种好浆,所生则得无饥、无渴,五欲备有;若施桥船及诸履屣,生有种种车马具足;若施园林,则得豪尊,为一切依止,受身端政,心乐无忧。如是等种种人中,因缘布施所得。

若人布施修作福德,不好有为作业生活,则得生四天王处;若人布施,加以供养父母,及诸伯叔兄弟姊妹,无瞋无恨,不好诤讼,又不喜见诤讼之人,得生忉利天上、焰摩、兜术、化自在、他化自在。如是种种分别布施,是为菩萨布施生般若。

若人布施,心不染着,厌患世间,求涅盘乐,是为阿罗汉、辟支佛布施;若人布施为佛道,为众生故,是为菩萨布施。如是等种种布施中分别知,是为布施生般若波罗蜜。

复次,菩萨布施时,思惟三事实相,如上说。如是能知,是为布施生般若波罗蜜。

复次,一切智能功德因缘,皆由布施。如千佛始发意时,种种财物布施诸佛,或以华香、或以衣服、或以杨枝布施而以发意。如是等种种布施,是为菩萨布施生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第十二

 

Arrow-L-30x60.jpg   Arrow-U-30x60.jpg   Arrow-R-30x60.jpg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