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海意菩萨所问淨印法门经
卷 11-15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淨印法门经卷第十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复次海意。复有二法。于大乘中而能多作。一者精进修七觉支。二者深心说觉支法。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不住尽智。二者无生智忍。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善行正道。二者善知非道不行。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修向道智。二者安立正道。复有二法多作。一者随顺缘生之法。二者离二边见。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善知一切众生染因染缘。二者善知一切众生淨因淨缘。复有二法多作。一者觉知魔事。二者远离魔业。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出离诸魔。二者令魔隐伏。复有二法多作。一者已尽之法复无所尽。二者无尽之法而不可尽。复有二法难作。一者本来无尽。二者谛观诸法刹那破坏。复有二法多作。一者从初发心而即伺察大菩提场。二者伺察菩提场故不乐馀乘。复有二法难作。一者初发心时。是即出生菩提场因。二者虽复起诸善心而无取着。复有二法多作。一者生死相续之者为断诸结。二者善根相续之者。令其发心不生厌离。复有二法难作。一者若有方分若无方分。一切善根悉用迴向无上菩提。二者虽复迴向菩提。起心谛观皆如幻法。复有二法多作。一者令诸众生普观菩提。二者已观菩提众生令观解脱。复有二法难作。一者伺察菩提平等故众生亦平等。二者成熟众生精进无倦。复有二法。于大乘中而能多作。一者发心如理决择一切善法。二者发起大悲之心。以诸众生置涅槃道。海意。此之二法于大乘中而能多作。复有二法。于大乘中而极难作。一者无生而生。二者无起而起。海意。此之二法于大乘中而极难作。

复次海意。有三种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发菩提心增修善根。二者为善知识之所摄受不生疲懈。三者建立大悲而无退转。此之三法增长大乘。复有三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勤修胜行。二者伺察诸行。三者于胜行中为诸众生而善成办。复有三法。一者摄止悭心。二者广行施捨。三者迴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自集淨戒。二者将护破戒之人。三者迴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心无障碍。二者忿恚众生令得清淨。三者迴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精进无倦。二者懈怠众生而能将护。三者迴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从禅定生。二者不着禅定。三者迴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勤求多闻。二者如闻伺察。三者迴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起于缘众生慈。二者起于缘法之慈。三者起于无缘之慈。复有三法。一者自所作故起于悲心。二者为他作故起于悲心。三者离二边故起大悲心。复有三法。一者勤求自利之智。二者勤求利他之智。三者发勤精进二利圆满。复有三法。一者过去已尽之智。二者未来未至之智。三者现在住法界智。复有三法。一者于其正定众生起方便慈。二者于其不定众生起解脱慈。三者于其邪定众生起大救度慈。复有三法。一者得乐受故身业调畅。二者善护他故语言甘美。三者行正直故心业堪任。复有三法。一者虽修不淨之观。而于贪行众生类中不生厌离。二者虽修慈心之观。而于瞋行众生类中不生厌离。三者虽修缘生之观。而于痴行众生类中不生厌离。复有三法。一者利益修胜行故。二者欢喜常知足故。三者清凉永无热恼故。复有三法。一者任持所闻。二者总持文句。三者入于智声前后际断故。复有三法。一者摄集七圣财故而不匮乏。二者法施无障碍故能行大捨。三者所有财利。钧众分故常得大富。复有三法。一者诚谛入胜义谛故。二者真实无虚诳故。三者如常无变异故。复有三法。一者自知今我云何。二者知诸众生当何施作。三者知时解时非时诸分位故。复有三法。一者蕴法蕴平等。二者界法界平等。三者处观如空聚。复有三法。一者不坏因果。二者能善长养诸缘。三者和合互相涉入。复有三法一者不违背佛。二者不毁谤法。三者不轻慢众。而常尊重恭敬承事。复有三法。一者止息于贪。二者远离于瞋。三者开晓于痴。复有三法。一者入世俗谛。二者真实说相。三者胜义谛无住。复有三法。一者于诸众生不起轻慢。二者于阿罗汉常生尊敬。三者不为烦恼之所制伏。复有三法。一者不染欲界。二者不乐色界。三者不着无色界。复有三法。一者于衰讥毁苦其心不下。二者于利称誉乐其心不高。三者不染世之八法。犹如山王安固无动。复有三法。一者隐密诸根。二者善解诸结。三者善调其心。复有三法。一者建立地位功德。二者能离地位过失。三者于地地中善能胜进。复有三法。一者内心起胜上智。二者深心起差别智。三者方便起安立智。复有三法。一者定清淨已得增上戒学。二者慧圆满已得增上心学。三者解脱圆满已得增上慧学。复有三法。一者乐受断除贪爱。二者苦受断除瞋恚。三者不苦不乐受断除无明。复有三法。一者虽转于因而无加行。二者虽转烦恼而无分别。三者虽转三界而无愿求。复有三法。一者决择于空远离诸见。二者决择无相止息寻伺。三者决择无愿三界寂灭。复有三法。一者眼空。二者色境离性。三者眼识无住。复有三法。一者耳空。二者声境离性。三者耳识无住。复有三法。一者鼻空。二者香境离性。三者鼻识无住。复有三法。一者舌空。二者味境离性。三者舌识无住。复有三法。一者身空。二者触境离性。三者身识无住。复有三法。一者意空。二者法境离性。三者意识无住。复有三法。一者密修于戒。二者善护于定。三者决择于慧。复有三法。一者修念任持正法。二者修慧深固伺察。三者修行觉了行义。复有三法。一者随住声闻圣谛声中说解脱法。二者随住缘觉缘生法中说解脱法。三者随住菩萨六波罗蜜诸胜行中。说解脱法。复有三法。一者捨。谓捨一切珍宝。二者大捨。谓捨妻子奴婢眷属。三者极捨。谓捨身分头目手足。复有三法。一者护持正法。二者护持诸说法师。三者护持大乘之法。复有三法。一者不令生死相续。二者觉悟生死过失。三者远离生死罪业。复有三法。一者无盖障心听受正法。二者无随眠心而常宴坐。三者以出离心能正修行。复有三法。一者所闻依义。二者观察依智。三者解脱依法。复有三法。一者多闻乐居寂静。二者住寂静已深固作意。三者深固作意相应而能觉了诸法平等。复有三法。一者恭敬智者。二者请问多闻。三者护修定者。复有三法。一者不以得利之心而行法施。二者于听法者慈心摄受。三者起一切智心现前所作。复有三法。一者心平等故众生平等。二者无种种性故诸法平等。三者智平等故诸佛平等。复有三法。一者智。知三世平等。二者慧解三解脱平等。三者了。悟三界平等。复有三法。一者善观诸行无常亦复是苦。二者善观诸法无我。三者善观涅槃寂静。复有三法。一者誓愿真实住毕竟故。二者所闻真实如理修行。三者三摩地真实发生胜慧。复有三法。一者已作之罪而不覆藏。二者未作之罪防令不起。三者现所有罪悉令悔灭。复有三法。一者远离恶作。二者远离随眠。三者远离疑惑。复有三法。一者乐居寂静。二者离于贪爱。三者起善法欲。复有三法。一者住深法忍。二者说种种法。三者得一切处通达辩才。复有三法。一者所闻决定总持。二者得佛加持辩才。三者诸所说法贤圣摄护。复有三法。一者从初发心坦平如地。二者诸行毕竟诸行相续。三者虽转诸想而住不退转地。复有三法。一者圆满闻所成忍。二者思所成忍而不流散。三者获得无生法忍。复有三法增长大乘。一者方便与慧和合修诸道行。二者大慈大悲和合成熟众生。三者精进不放逸和合护持正法。海意此之三法而能增长大乘。

复次海意。有四种法。于大乘中而为障难。何等为四。一者恶闻。所谓寻求外道文籍。二者于其六波罗蜜菩萨藏正法不乐听受。三者增上慢心起诸魔业。四者业障随逐毁谤正法。海意。此之四法于大乘中而为障难。复有四法。于大乘中而为障难。何等为四。一者贪爱。二者瞋恚。三者愚痴。四者烦恼增盈不求善法功德。复有四法。一者嫉他得利。二者谄曲亲近诸说法师。三者起黠。利慧诳行饶益。四者以不实心而作欺诳。复有四法。一者于善友所起恶友想。二者于恶友所起善友想。三者于非法中起正法想。四者于正法中起非法想。复有四法。一者常起悭染之心。二者见乞丐人即起损害过失之心。三者施已生变悔心。四者起背一切智心。复有四法。一者欲心行施。二者过失心行施。三者怖畏心施。四者愚痴心施。复有四法。一者为求名称故施。二者为求美誉故施。三者为求善声故施。四者为求讚歎故施。复有四法。一者以世俗情义故施。二者有所为事故施。三者不显明施。四者不自手施。复有四法。一者以麁物施。二者不贵重施。三者不恭敬施。四者增上慢施。复有四法。一者以利刀施。二者以毒药施。三者不轨法施。四者损害心施。复有四法。一者于持戒人生瞋恚心。二者于破戒人起彼损害不将护心。三者自所修戒而常杂乱。四者于说戒人起杀害想。复有四法。一者好求艰苦财利。二者若得法利不钧他分。三者不欲他人所得利养。四者于自得利不生知足。复有四法。一者身曲非威仪道。二者语曲所言不实。三者心曲欲作诸罪。四者一切处曲不以淨命而资养故。复有四法。一者于其同住大乘之者起瞋恚心。二者不能觉了诸魔事业增上慢故。三者闻非所说而即喜行。四者闻说诸善功德而生恼意。复有四法。一者高慢正法不能亲近。二者于说法师不起尊重。三者于其父母师长及亲教师不生归敬。四者身心坚犷诸所起行常生违背。复有四法。一者举扬自德。二者隐覆他德。三者我慢炽然。四者坚勐瞋恚。复有四法。一者懈怠。二者惛沉。三者不正顺。四者执着。复有四法。一者不调伏。二者不寂静。三者不隐密。四者不柔善。复有四法。一者少闻入于国城聚落。二者不具戒蕴而求利养。三者不护身仪入女人舍。四者不住等引之心。解入一切众生根性。复有四法。一者不能勤修四摄之法。二者弃捨成熟众生。三者毁谤正法不作护持。四者于说法人而生娆恼。复有四法。一者愚痴常生多欲。二者瞋恚乐作诸罪。三者贪爱不生喜足。四者求利心常无厌。复有四法。一者不信而常掉举。二者亲近恶友不厌捨罪。三者懈怠减没善法。四者放逸所作善根而皆丧失。复有四法。一者不能内观察故而常无惭。二者慧解不明晓故而常无愧。三者与无间业等故而不知恩。四者虽于他人少行善利。而自伐灭返生诬谤。复有四法。一者瞋。二者忿。三者恨。四者害。复有四法。一者虚诳诸圣。二者不护诸圣。三者轻慢施主。四者于阿罗汉起增上慢。复有四法。一者身业不能清淨。二者语业不能善护。三者心业杂染。四者于大乘中而生疲倦。复有四法。一者于众聚中而起两舌。二者于师长阿闍梨所而发恶语。三者于诸来求者而兴绮语。四者虚诳人天。复有四法。一者不护戒蕴。二者不越他世。三者散失善根。四者破坏长养胜行。复有四法。一者于大众中起强胜心。二者于集会所执高慢心。三者常出恶言欲离于罪。四者以杂乱语说世间典。复有四法。一者以不勤行心居寂静处。二者多损害心居愦閙中。三者不种善根起有福想。四者窃菩萨名求利活命。复有四法。一者心不柔顺。二者其心麁犷。三者心不调伏。四者于诸众生起艰苦心。复有四法。一者憍恃持戒。二者憍恃多闻。三者憍恃住阿兰若。四者憍恃头陀功德。复有四法。一者计我为胜。二者计法为胜。三者以少善根计为高胜。不迴向菩提。四者先修大乘之行。中乐声闻缘觉乘法。复有四法。一者执着于身。二者执着于心。三者执着于戒。四者不向胜道。复有四法。一者亲友家乞于非家用。二者追求利养自谓清淨。而复喜见破戒之者。三者耽乐俗舍。四者于具戒人而生瞋恚。艰苦所作起诸缠缚。复有四法。一者多作事。二者多求利。三者多语言。四者多知识。复有四法。一者我见取着于我。二者众生见取着众生。三者断见取着无作。四者常见取着身命。复有四法。一者虽于诸事有所发起。二者既发起已不能摄持。三者不摄持故而生疲懈。四者以疲懈故乃起怖畏。复有四法。一者不修昇进地地之智。二者不能善修禅定。三者弃捨众生胜慧不行。四者虽修愿及方便。而起有得之想。复有四法。于大乘中而为障难。一者法障随眠而根性钝。二者业障随眠。于诸善根而不勤行。三者烦恼障随眠三蕴随转。四者魔事随逐忘失菩提心。海意。如是等四法于大乘中而为障难。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淨印法门经卷第十一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淨印法门经卷第十二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世尊说是摄受大乘等诸法时。会中四万四千众生及千天人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万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而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有大光明广照十方。有千天人处于空中。言音互发喜跃回旋。复雨殊妙天诸宝花。鼓吹歌音奏天妙乐。而为供养。以妙偈词而讚叹曰。

 如是最上大法藏  如来今日亲开示
久已安住大悲心  为诸众生明显了

说此偈已。又作是言。世尊。若人于此如来所说大法宝藏。而能受持极少分者。是人速能解脱一切地狱恐怖。次第当转无上法轮。世尊。譬如有人去彼州城聚落不远。见地伏藏中有无尽珍宝充满。是人以具利益心故。见已即时诣州城中语诸人言。汝等善来。汝若欲求诸珍宝者。我知方处。当示于汝无尽伏藏。世尊。彼州城中有一类人。虽闻其言而不信受。有一类人信其所说。即同其人诣伏藏所。随自力能恣取其宝。如其智量得宝而还。然彼伏藏取而无尽。亦无分别此人我与彼人不与。此人应取彼不应取。何以故。而是伏藏无分别故。世尊。诸佛所说大法宝藏。亦复如是。佛于阿僧祇俱胝那庾多百千劫中。积集如是无上广大妙法宝藏。既积集已。诣菩提场成正觉果。后于波罗奈国鹿野苑中转大法轮。今日世尊。又复转此集会正法。开示无上大法宝藏。而佛世尊以无取心。于诸众生起大悲行作利益事。诸不知者。以妙梵音普遍告谕诸天及人阿修罗等。而表示言。汝等来此受持无上广大法宝。此法能尽生老病死诸苦边际。能施一切无尽妙乐。世尊。或有一类不具于信愚痴之人。于此正法不生胜解。复不正顺不能分别故不生信。或有一类具信之者。于此正法。能善分别而生胜解。复起正顺以能分别故深生淨信。是人乃能于佛如来大法宝藏。随力堪任取其法宝。自取宝已。复令他人于彼诸乘解脱法中而生信解。或有乐住声闻乘性。或有乐住缘觉乘性。或有乐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佛如来无上最胜大法宝藏而无穷尽。亦无分别。又复世尊。今此无上大法宝藏。如是广大开发显示。而诸众生于此法宝总略乃至极少分中。有不能取者。是人不得宝故。于长夜中行三恶趣无有穷尽。世尊。若复有人于此无上大法宝藏少略。乃至或能受持一四句偈者。是人具足七种圣财而不贫匮。何况有能于此广大集会正法少略一品信奉受持。或复二三四五。若十二十。逮七十品。乃至终毕能受持者。是人所获功德不可称计。何以故。今此法门不离菩提心故。为诸众生起大悲心所逼切故。是故若人能起淨心。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应知彼人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当坐道场降伏诸魔。于大乘中得大神通。尔时世尊讚诸天子言。善哉善哉。诸天子众。汝等善说。当知善能于此正法受持读诵而生胜解如理修行者。是人建立一切语言胜妙功德。是人得至一切智顶。复知是人广为一切世间作智慧光普遍照曜。诣菩提场。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何以故。由能乘御此大乘故。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建立此最胜  广大诸佛乘
如虚空光明  越诸世间故
出离三有已  往诣菩提场
无彼有着心  已离诸繫着
俱胝劫积集  广大清淨说
布施调止门  令内心深固
由戒止诸罪  身心得清淨
离诸怖畏心  往诣菩提场
平等心及意  容受诸众生
超胜于馀乘  谓诸下乘等
趣此大乘法  令众生欢喜
高建大法幢  神足御如马
闻精进相续  禅定为床坐
忍辱力随得  大智慧灌顶
摧伏诸外众  破诸魔军已
诣淨菩提场  趣向大乘法
慈心为甲冑  怨恶不能坏
行坚固大悲  趣向深法理
四禅四神足  乘四无量行
调御菩提心  不捨诸正道
十方无边际  一切众生界
悉于此大乘  乘御而修进
无苦亦无乐  非减亦非增
最上佛乘中  具如是神力
修行四念处  及彼四正断
四神足亦然  五根五力等
如佛所讚说  具七觉支宝
游行八正道  往诣菩提场
寂止诸烦恼  圆具法光明
破一切暗尘  显出于三有
神力普能召  帝释梵王等
汝等各善御  此无比大乘
诸波罗蜜多  谓施戒及忍
精进禅定门  胜慧智神力
及彼方便行  所摄真实愿
纵百千魔军  此悉能摧伏
毁戒诸众生  勤造诸罪业
高胜诸菩萨  集多种功德
若所起诸心  菩提心广大
能御大乘人  彼悉能观察
所有世间典  种种义及行
乃至出世间  真实诸善法
有学及无学  缘觉诸圣人
住于佛乘者  悉入彼彼门
若种种烦恼  及种种心行
诸苦恼众生  轮转有为界
住于佛乘者  菩萨悉能观
令彼等息苦  趣向毕竟乘
又诸懈怠人  劣弱无势力
而不能运心  尽众生苦际
由闻大乘已  彼心生恐怖
唯求自乐因  不作利他行
若明解大力  有大智菩萨
精进力具圆  众生常利益
行大悲方便  内心性清淨
由乘最上乘  故彼心欢喜
普尽诸世间  无边种种行
上中下等差  根性及意乐
乘此最上乘  具大智菩萨
刹那能遍知  诸众生心行
身得妙相好  庄严诸身分
语出悦美音  一切闻皆喜
心意得清淨  具禅定神通
由乘最上乘  获广大功德
此最上佛乘  三界遍闻故
乃至一切佛  圣佛眼不断
增长最上眼  谓法眼炽然
超越三界众  即诸阿罗汉
此乘淨微妙  不堕秽土中
菩萨御此乘  刹那见诸佛
十方界往已  无疲亦无减
观此无比乘  有如是神变
御佛乘大士  遍行诸世间
超胜及比伦  求之俱不得
世间一勇勐  菩萨大威神
由乘最上乘  能怖魔军众
获色力威势  及得广大富
或帝释梵王  轮王护世等
乃至天及人  得是三界乐
由乘最上乘  妙乐悉圆具
菩萨心无高  而亦复无下
能施诸所爱  施已不求报
以欢喜慈心  亦施于头目
由乘最上乘  迴向菩提故
菩萨持淨戒  或具于梵行
禁戒淨光明  焕耀踰日月
色相及富盛  悉无所希求
由乘最上乘  为救度众生
菩萨闻恶言  不忿亦不恚
正使碎其身  亦护诸群品
此身即易得  法王值极难
由乘最上乘  得此忍清淨
菩萨于无边  百千劫已来
循环恶趣中  流转生死界
发大精进力  为救度众生
由乘最上乘  精进力成就
菩萨得寂静  柔软胜妙乐
知定功德法  慈眼视众生
是中无少分  味着禅定乐
唯思念希求  得见于诸佛
菩萨知诸法  因缘所生空
我法及众生  彼皆无所得
诸见善清淨  胜慧调伏心
由乘最上乘  此妙慧清淨
所有四圣谛  四无量四定
及五种智通  四无碍解等
于四摄法中  法施为最上
如是功德门  皆从佛乘出
所有十力等  无边诸佛法
佛人中师子  说法若其吼
眉间及口中  无见顶放光
由乘最上乘  菩萨不难得
诸佛有三种  最胜大神通
调伏于世间  照明诸心意
诸佛所说法  其果利不虚
由乘最上乘  疾速皆获得
佛语义相应  无染无过失
紧那罗梵音  软美复悦意
普摄诸世间  众生言音等
闻佛妙音声  一切皆欢喜
菩萨非久获  如是佛言音
等空佛刹中  一切皆表示
普遍悉能闻  法义相应语
众生闻皆乐  烦恼悉蠲除
假使以神力  能至虚空边
十方海水中  亦能知其量
无边众生行  刹那心尚知
唯佛最上乘  功德说无尽

尔时世尊复告海意菩萨摩诃萨言。海意。是故当知。若有菩萨欲于如是广大正法。密作护持令法久住。自心洁白已。于他众生及补特伽罗。所有一切上中下根能遍知者。应当受持如是句义。所谓门句。印句。及金刚句。得受持已。如义解了。以慧相应。最胜方便如理伺察。海意。何者名为门句。所谓诸施设门。表示一切法分别义。阿字门。表示一切法无生义。波字门。表示一切法胜义谛。那字门。表示一切法了知名色义捺字门。表示一切法调伏寂静义。娑字门。表示一切法出过诸着义。多字门。表示一切法随住真如义。迦字门。表示一切法了达业报义。又娑字门。表示一切法平等无差别义。摩字门。表示一切法大悲义。誐字门。表示一切法最极甚深难彻源底义。惹字门。表示一切法超越老死义。驮字门。表示一切法法界无分别义。设字门。表示一切法圆满奢摩他义。佉字门。表示一切法虚空焕明义。叉字门。表示一切法普尽无生义。倪野字门。表示一切法智无着义。他字门。表示一切法善解处非处义。塞迦字门。表示一切法了知诸蕴义。姹字门。表示一切法毕竟无边际义。身寂静门。表示一切法无贪染义。心寂静门。表示一切法调伏瞋痴义。止息门。表示一切法归趣无着义。深固门。表示一切法出离三际义。住实性门。表示一切法住法界义。无取门。表示一切法解脱相义。无执着门。表示一切法离诤论义。无杂染门。表示一切法清淨相义。法自性门。表示一切法本来明淨义。妙光明门。表示一切法焕明义。观想门。表示一切法离散义。无摄藏门。表示一切法不和合义。菩提门。表示一切法平等一味义。涅槃门。表示一切法离诸烦恼义。海意。如是等门句。能受持者。得自心洁白已。于他众生及补特伽罗上中下根。悉能了知。

复次海意。何名印句。所谓一切法解脱印所印。法本无二。二清淨故。一切法二边无边印所印。断常清淨故。一切法尽离贪印所印。尽门尽际中无尽无边际故。一切法无高无下印所印。平等性实际清淨故。一切法如虚空印所印。出过五眼道故。一切法住虚空印所印。法界即虚空界故。一切法无分别印所印。法界涉入故。一切法法界印所印。法无分别相故。一切法真如印所印。前后际如实故。一切法实际印所印。本来清淨故。一切法空印所印。有为同等故。一切法无相印所印。远离差别诸所缘故。一切法无愿印所印。离诸所求故。一切法无常印所印。自性无性无相故。一切法苦印所印。五蕴善积集相故。一切法无我印所印。自性无我故。一切法寂静印所印。毕竟无动故。一切法诚谛印所印。普遍摄入胜义谛故。一切法无动印所印。种子无住故。一切法不坏印所印。毕竟决定故。一切法如如印所印。前后际不断故。一切法三世平等印所印。于一切处同一味故。一切法无生印所印。自性无所有故。一切法无灭印所印。自性无生故。一切法不相待印所印。离增上慢故。一切法无戏论印所印。一切寻伺无积集故。一切法明了无相印所印。无诸色相所表示故。一切法无染印所印。依止断故。一切法无成办印所印。对治不可得故。一切法非业报印所印。一切无造作故。一切法无为印所印。悉离生灭诸分位故。一切法平等性印所印。诸法等虚空悉无差别故。海意。此等名为印句。是诸印句。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菩提之印。如是印句。所有八万四千法蕴于中出生。如是印句。普摄诸佛及诸菩萨最上智印。速疾证得无生法忍。海意。如是等印句。所有不种善根诸众生等而不得闻。又此法门善能降伏一切魔业。海意。所有无尽总持宝箧。而能藏摄彼一切法。是法皆从印句中出。又复八万四千三摩地门。及遍入八万四千众生心行。及千波罗蜜门。悉从如是印句中出。而此印句亦复随入彼彼法门。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淨印法门经卷第十二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淨印法门经卷第十三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淨等奉 诏译

复次海意。云何是金刚句。谓即自身是金刚句。自性无分别故。海意。此金刚句于诸见中决择而转无明。是金刚句。入诸明故。此金刚句。于所缘事中遍知而转五无间际。是金刚句。无加行平等故。此金刚句。于诸加行遍知而转贪际。是金刚句。离贪际平等故。此金刚句。于贪离贪平等而转瞋际。是金刚句。慈际平等故。此金刚句。破诸瞋恚痴际。是金刚句。慧光明平等故。此金刚句。开显明慧一切众生一众生。是金刚句。遍入众生平等故。此金刚句。而随觉了众生自性一切众生心一众生心。是金刚句。入无心故。此金刚句。而随了知心之自性本来明澈一切佛一佛。是金刚句。遍入真如平等故。此金刚句。而随觉了平等性智一切刹土一刹土。是金刚句。遍入无尽刹土故。此金刚句。随知虚空平等一切法一法。是金刚句。入一切法性平等故。此金刚句。而随了知无二法门一切法佛法。是金刚句。于一切处智随入解故。此金刚句。而随觉了金刚喻定诸魔事业诸佛事业。是金刚句。入诸魔业随警悟故。此金刚句出过一切魔之事业一切语言。如来语言。是金刚句遍入一切音声随解了故。此金刚句。而随了知不可说法一切法无生。是金刚句。入无灭故。此金刚句。超越生老病死之道一切法无起。是金刚句。入无止息故。此金刚句。而能随转诸法寂灭。海意。此如是等诸金刚句。是不破坏句。是精妙句。是平等句。是圣谛句。是坚固句。是无种种句。是爱乐句。是不断句。是寂静遍寂近寂之句。是无作用句。是不和合句。是入无趣之趣句。是无行句。是真性句。是如实句。是不背佛句。是不谤法句。是不破僧句。是如所说句。是三轮清淨句。是勇勐句。是梵行句。是空寂句。是虚空句。是觉支句。是无相句。是无愿句。是法相句是心意识无住句。是摧伏诸魔外道句。是清淨无垢明澈句。是观照菩提句。是慧光明句。是无法显示句。是毕竟不生不灭句。是自境界清淨句。是入佛境界句是无思惟分别遍计句。是法界无差别句。是入无句之句句。海意。如是等金刚胜妙诸句。若有菩萨随能领受决择其义者。我说是人决定当坐菩提道场。作师子吼。当佛世尊说是门句印句金刚句时。此会中有八千菩萨获得入一切法门印陀罗尼。及得遍入一切众生意乐三摩地。

尔时十方世界所来集会一切菩萨摩诃萨众闻是法已踊跃欢喜。心意快然。各以神力。随自所来诸佛刹土。彼彼刹中各各所有花鬘涂香。及抹香等而悉集来。于此会中广雨众妙花鬘香等。普用持奉供养世尊释迦牟尼如来及此正法。愿此正法久住世间。是诸菩萨作供养已。同发妙音。讚歎世尊。说伽陀曰。

 无相显示于色相  一相离相大圣尊
诸相平等相无相  稽首安住真实相
遍入一切众生语  所入音声智随入
一切音声解脱门  稽首平等心解脱
世间差别诸心行  心如幻故无所觉
无行等行无所行  我礼虚空心明显
有无平等边无边  法法分别离分别
一切心意本寂然  我今顶礼心寂静
佛知因缘诸运用  佛能宣说诸因行
因缘解脱本际中  佛知实际真平等
今此遍入平等相  我观善逝身非身
不可分别有相身  故现差别诸妙相
所有十方佛刹土  皆同入此佛刹中
而此佛刹无所增  彼刹无动亦无减
诸心平等心无心  幻心无异无分别
了知平等菩提心  世尊常行平等法
法界溷入平等界  诸法无性而可入
性常平等染淨中  我礼世间利益者
日月尚可使坠地  风无形相亦可繫
须弥山可吹如尘  唯佛世尊无妄说
真实语言本清淨  淨心如空心明焕
世法贪爱不染心  如莲不染居三有
或闻称讚不生喜  或闻讥谤不生瞋
如须弥山不动摇  我礼世间与乐者

尔时彼诸菩萨摩诃萨众说是伽陀讚歎佛已俱白佛言。世尊。由佛世尊出世间故。即是宝出。佛出世故。即是乐出。即念慧行智出。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胜慧出。即慈悲喜捨出。即胜义出。即实谛出。即正法出。即作证法出。即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之法出。即奢摩他出。即毘鉢舍那出。即六通三明八解脱出。以要言之。即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出。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慧积前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以有身见生故。佛出世。以无明有爱生故。佛出世。贪瞋痴生故。佛出世。四颠倒生五盖六入七识处。八邪法九恼处。十不善业生故。佛出世。何以故。为断一切众生诸不善业故。佛出世。然佛世尊。亦无对治及增胜力。以无所对治故。佛出世。世尊。若诸菩萨欲知诸佛出世因者。应如是知如是修学。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如佛出世应如是知如是修学。以佛出世如是因故。诸法出世亦如是知。

尔时海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彼初发心菩萨闻如是说佛出世因。彼不解了故。谓佛出世者。云何如是。佛言海意。佛出世因而诸菩萨随其所应心得清淨。所以者何。海意当知。菩萨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菩萨。二者修行位菩萨。三者不退转菩萨。四者一生补处菩萨。海意于此四种菩萨之中。若初发心菩萨观佛如来色相庄严心得清淨。若修行位菩萨观佛如来成办一切胜妙功德心得清淨。若不退转菩萨。观佛法身心得清淨。若一生补处菩萨者。彼不观佛色相庄严。亦不观佛种姓族氏。亦不观佛成办功德。是中而悉无法可观。何以故。慧观照故。慧眼力故。慧所摄故。慧无行故。离诸戏论。彼不如是观亦非无观。何以故。有见无见斯为二种。此位菩萨于见非见离彼二边。如是观佛。以如是观佛故。观身亦然。观身清淨已。即观佛清淨。观佛清淨已。应知一切法亦如是清淨。如是观中若清淨者。是为智观。此即名为真实观佛。海意。由如是故。我昔得见然灯如来。我时见已获得无生法忍。及无所得相应忍。即时涌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处虚空中。得一切智智。无差别力永断诸见。越诸思惟分别遍计。于诸境界意无所住。尔时复得六万三摩地门。是故然灯如来。为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我当彼佛说记之时。我于耳根无所对碍。亦非馀识有所了知。我于和合有所得见中而无所住。我于尔时无佛及佛想。无我及我想。亦无授记及授记想。海意。是故菩萨三轮清淨。授成佛记。三轮清淨者。谓无佛及佛想。无我及我想。亦无授记及授记想。海意。复有三轮清淨。何等为三。谓无我执。无众生执。无法执。复有三轮清淨。谓无名执。无色相执。无所缘执。复有三轮清淨。谓过去已尽智。未来未至智。现在住法界智。复有三轮清淨。谓身如影像智。语如响智心如幻智。复有三轮清淨。谓五蕴与法蕴平等。十八界与法界平等。十二处观如空聚。复有三轮清淨。谓解了于空。信顺无相无愿无求。海意。若此三轮清淨即一切法清淨。是故诸菩萨若三轮清淨者应修善巧之智。

尔时海意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彼不退转菩萨而能具足甚深法智。世尊。若诸菩萨能具如是法智之者。彼即善能成熟功德。佛告海意菩萨言。海意。当知此位菩萨以本愿力故善作胜业。而彼菩萨设在散位之中。以本愿力。而亦不坏成熟功德。海意。世有一等无智之人。不能解我所说。今以喻言当令闻者由譬喻得解。海意。譬如世间有甘蔗田。或复稻田。或复豆田。农作之人。于彼诸田作治事已。开其水道。随彼畎浍。流注周遍。水悉盈满。是农作人善安布已。憩于他所。彼诸田中。随处所经水自然入。不假田人更施功力。所植诸田各得成熟。菩萨亦复如是。或时虽居散位有善方便于一切众生相续善根之中而能成熟。随其所说一切佛法中。诸有善根悉能圆满。而彼菩萨心意清淨。善护戒蕴。或在定位之中。以本愿力故。而能成熟一切善根。令诸众生于佛法中。相续滋长一切善法。海意。以是缘故。当知诸菩萨随其所应不假施力。而自圆满一切善根。复善迴向于一切智。是故诸菩萨若定若散。以本愿力。于诸善根中身心调畅。念不散乱。不堕下乘趣向大乘。海意。譬如城中有一大树。或有人来断彼树根。断已即去。当断树时。树渐低下。毕竟须随斫处堕地。菩萨亦复如是。于长夜中修习善法。趣向一切智。渐入一切智。毕竟成熟一切善根。既成熟已。悉用迴向于一切智。迴向一切众生共其功德。迴向愿令三宝圣种不断不绝。迴向圆满身相庄严具诸相好。迴向圆满语业庄严。广为众生说无诳法。迴向圆满心业庄严。常念诸佛定愿成就。而是菩萨不假功用。无所发悟悉能成熟一切善根。普用迴向于一切智。不堕馀乘若定若散。于菩提分法修习圆满。皆由本愿方便善巧迴向之力。海意。又如苾刍欲入灭定。先当要期闻犍椎声然后出定。彼入定已而犍稚声亦不入于定中。而是苾刍后假犍椎之声乃从定起。菩萨亦复如是。为欲解脱一切众生。起大悲誓愿。我当救度一切众生普令解脱。悉当成办菩提事业。于诸众生广行慈心。于生死流中运心意识普为济度。虽入定中以本度脱众生大悲愿故。终不堕于声闻缘觉之地。后从定起开发正慧。还复积集菩提分法。广为众生成熟化度。海意。汝且观是诸菩萨者所作事业而悉最胜。虽入寂静三摩地中。而能出过声闻缘觉解脱境界。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淨印法门经卷第十三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淨印法门经卷第十四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淨等奉 诏译

复次海意。我今复以喻明斯义。譬如世间。或有二人。一被金刚坚固甲冑。入于大火炽焰聚中。一被枯草而为甲冑。入于大火炽焰聚中。海意。于汝意云何。彼二人中。何人为火所焚。何人不为火焚。海意白佛言。世尊。若被金刚甲冑之者。虽入大火炽焰聚中。以其坚固甲冑能善作护。是人不为火焚。世尊。若被枯草为甲冑者。入大火中。是人决定为其所焚何以故。为彼枯草于炽焰中力无能护。佛言。海意。彼身所被金刚甲冑入大火中。不为焚者。即是菩萨。常以大慈大悲而为甲冑内心坚固。金刚力护解脱众生。所缘誓愿。曾不弃捨。虽常观察一切法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入于空寂三摩地中。而常超越声闻缘觉正位。不求得果。于彼定中。虽受胜味而不嗜着。还从定起。从定起已。严淨佛土。成熟众生。圆满佛智。海意。彼以枯草而为甲冑入大火中。为所焚者。即是声闻乘人。于诸行中而生怖畏。复观三有炽然不息。弃捨众生远离大悲。于寂静三摩地中。生味着已。无所容受。若复不得第八果证。能起是定者。无有是处。何以故。声闻乘人于其福行罪行不动行中不能修习。诸菩萨者。能于无量福智行中修习成熟。不于中间取证实际。毕竟圆满一切佛法海意。是故菩萨于空无相无愿无作法中。常生大火炽焰之想。虽于此法审伺察已而复于是法中起智善行。终不取证实际。是故诸菩萨不成熟善根不应修习。海意。菩萨成熟善根者。谓于甚深佛法之中如理修行。不于中间取证实际。此即名为成熟善根。何故如是。以彼菩萨俱为成熟大乘之法。渐向渐入渐复增胜。非馀乘法而成熟之。海意。如陶家轮。日光未照。未成熟时。但是坏模。无有诸器用之名。后成熟已乃可得彼器用之名。菩萨亦复如是。虽复广多修诸善根。若不迴向于一切智。即不能得波罗蜜多之名。若复迴向一切智者。乃得波罗蜜多之名。海意。又如妙好真金。未经工作。即不能得庄严具名。但名真金若经工作得成熟已。乃可得诸庄严具名。菩萨亦复如是。所修善根。若不迴向于一切智。即不能得波罗蜜多之名。若复迴向一切智者。乃得波罗蜜多之名。海意以是缘故。而诸菩萨常当运发广大之心成熟诸善。随所成熟诸善根已。即当迴向于一切智。以其迴向一切智故。菩萨当于甚深法中如理修行。不于中间取证实际。

尔时海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菩萨者难作能作。善能防护诸有过失。于所作中不生过染。世尊。若诸菩萨具于善巧方便之者。即能迴向。所以者何。菩萨有方便故。虽入禅定解脱三摩地三摩鉢底中。而不为禅定解脱三摩地三摩鉢底过失所着。彼具善巧方便而能现诸所作。不堕无作见中。善住诸法平等之性。若有趣向邪定聚中诸众生类。菩萨为说正定聚法。而彼菩萨为令圆满众生愿故。自亦不住正定聚中。

佛告海意菩萨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菩萨于一切处。常应修习善巧方便。何以故。海意。善巧方便者。即是菩萨菩提。若无善巧方便。即不成菩提。譬如世间于一器中置三种色。一者青色。二者赤色。三者黄金色。是三种色。同一器中染三种衣。一者毳衣染其青色。二者[叠*毛]衣染其赤色。三者无价上妙天衣染黄金色。彼三种衣。于一器中。从彼染师所治事已。随诸意乐皆得妙色。须青得青。须赤得赤。须黄得黄。然其染器曾无分别。海意。其染器者即是空无相无愿。有三种人合一器中者。一声闻乘人。二缘觉乘人。三大乘人。是三种人。随诸作用如心所乐。各随所应皆取智色。而彼空无相无愿之器。曾无分别彼毳衣者。当知即是声闻乘人。[叠*毛]衣即是缘觉乘人。无价天衣即是安住大乘之人。海意。汝观诸法无有实性。无作者性。无我性。无人性。无众生性。无寿者性。无主宰性。随欲所生。生已聚集。无所觉了。亦无分别。海意。若能解了此诸法生。即诸菩萨于诸法中无有少法而生懈倦。若得如是知见清淨。诸所作中亦无饶益无不饶益。即能如实了知诸法平等之性。如是如实了知诸法平等性已。常不弃捨大悲之铠。海意。譬如世间琉璃珠宝。自体莹洁淨无瑕翳。置尘秽中经于千岁。过千岁已取之治事。去其尘秽涤浣清淨。依然莹洁离诸瑕翳。菩萨亦复如是。了知众生心之自性。本来清淨明澈洁白。但为客尘烦恼之所覆蔽。菩萨观已。即作是念。众生心性本来清淨。但为客尘烦恼之所覆蔽。而彼烦恼实无所住。众生横起虚妄分别。我当为彼诸众生类宣说断除烦恼之法。起无懈心。于众生所转复增胜运心。普令皆得解脱。又复思惟。此诸烦恼能坏众生诸有力势使令劣弱此诸烦恼能令众生于无实烦恼中虚妄分别。若能如实深固作意如理伺察者。彼即不为烦恼所动。如所伺察已。即彼烦恼不复和合。若与烦恼不和合者。斯即为善。又复我今若与诸烦恼合。云何能为烦恼繫缚诸众生等宣说断除烦恼之法。故我今时不与诸烦恼合。应为烦恼繫缚众生说断除法。然我欲为化度众生于轮迴中令诸善根相续不断。亦复应当与烦恼合。云何名为于轮迴中与烦恼合相续善根。所谓勤求福行而无厌足。菩萨作是思惟已。于三有中故现受生愿值诸佛誓度众生而无懈倦护持正法。诸所施作勇进无退。常生法欲。永不弃捨波罗蜜多胜行。海意。此即名为于轮迴中与烦恼合相续善根。菩萨当于是中虽合烦恼。不为烦恼过失所染。海意白佛言。世尊。今说善根。何缘故说诸烦恼邪。佛言。海意。菩萨了知此如是等诸烦恼法与三界合。从烦恼中出生三界。而彼菩萨具善巧方便故。积集善根缘力与三界合。此即名为诸有善根与烦恼合。以其三界合故。即不复心生诸随烦恼。海意。譬如世间有大长者唯有一子。慈育怜慜深加爱念。时彼童子愚小无智。于秽井边而为戏舞。以幼稚故忽堕井中。尔时其母及彼亲族。俱见其子堕秽井中。见已忧愁竞前观井。深不可测。徒极悲苦。无能为计入其井中。虽痛爱子不能救拔。是时其父知已奔至。见彼童子堕秽井中。临视哀恼苍惶旋转。深爱此子不生厌捨。即设方计入其井中。善为救拔令子得出。海意。当知彼秽井者。即是三界。其子即是一切众生。菩萨观于一切众生如一子想。童子之母及亲族者。即是声闻缘觉乘人。见诸众生堕轮迴中。见已虽复心怀忧恼。无有方便而为救拔。彼大长者即是菩萨。而诸菩萨虽以无垢洁白清淨之心住无为法。然复和合三界所修之行化度众生。海意。此即菩萨大悲之行。菩萨毕竟自能解脱诸缠缚已。而复于其三有之中示现受生。具善巧方便胜慧所摄。己之烦恼无复有碍。能为一切众生宣说断除烦恼缠缚之法。海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诸菩萨者难作能作能以无垢洁白清淨之心。于轮迴中不生厌弃。如其所说甚深之法。如理伺察不住无为。不求果证。佛言。海意。此菩萨者。所修正道与禅支合。所谓般若波罗蜜多。及善巧方便。海意当知。若诸菩萨无垢洁白清淨心者。此即般若波罗蜜多。于轮迴中不生厌弃。示现受生化度众生。此即善巧方便。

复次海意。若诸菩萨于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一切法中如理伺察者。此即般若波罗蜜多。若复发起大悲现前之心。不住无为。不求果证。此即善巧方便。

复次海意。若诸菩萨善住三世平等法故。即无有少法见种种相。若彼法界平等。即众生界平等。若众生界平等。即涅槃界平等。若涅槃界平等。即法界平等。若能入此法界平等性中。所入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若复能入一法界。了知众生界。不证涅槃界。是故不捨众生界。不住于法界。不取于果证。此即善巧方便。

复次海意。若布施清淨此即是慧。若迴向清淨即是方便。若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清淨此即是慧。若迴向清淨即是方便。以要言之。一切善根清淨此即是慧。迴向清淨即是方便。海意白佛言。世尊。何者是菩萨善根清淨。何者是迴向清淨。何者是慧清淨。何者是方便清淨。佛言。海意。菩萨善根清淨者。为离我人。众生寿者之见。然后积集诸有善根。迴向清淨者。谓于空无相无愿法中。成熟善根迴向菩提。慧清淨者。谓于一切众生初后根性智悉了知。方便清淨者。善为一切众生如应说法。复次海意。又善根清淨者。虽于诸有诸趣示现受生而无依止。然后积集诸有善根。迴向清淨者。谓离一切声闻缘觉作意。善摄诸乘所有善根。悉用迴向大乘法中。慧清淨者。普为断除一切烦恼种子习气。方便清淨者。谓欲化度诸众生故。先同其事。后为教示大乘之法。

复次海意。又善根清淨者。所谓菩萨舒其宝手。普施无尽一切受用。迴向清淨者。谓以一切众生。一切学无学人。一切缘觉。一切菩萨。及一切佛诸有善根。普用收摄入迴向中。慧清淨者。所谓任持诸佛所说。悉以陀罗尼印印之。其所任持而无坏失。方便清淨者。谓以无断辩才。无碍辩才。为诸众生善说无诳之法。令诸众生悉得欢喜。

复次海意。又善根清淨者。谓于生生之中。常不捨离大菩提心。迴向清淨者。谓不忘失大菩提心。以诸善根悉用迴向于一切智。慧清淨者。谓善知安住大菩提心而为根本。方便清淨者。谓于菩提心住平等故。为他教示菩提之法。

尔时海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诸善巧方便。是菩萨菩提。般若波罗蜜多清淨一切处通达。皆是菩提。无有少法非菩提者。何以故。世尊若了一切法平等性。即是菩提。是故诸菩萨勿于菩提生极远想。菩萨于诸法中若六尘境来为障碍尔时应当如实觉了。即是菩提。若诸菩萨如是解者。即得善巧方便清淨。及般若波罗蜜多清淨。

尔时世尊讚海意菩萨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菩萨具善巧方便及般若波罗蜜多清淨者。于诸法中若六尘境来为障碍。尔时应当如实觉了即是菩提。海意。以是缘故诸菩萨者应如是知。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淨印法门经卷第十四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淨印法门经卷第十五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淨等奉 诏译

复次海意。我念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无等比劫数之前。彼时有佛出现世间。名无边光照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善变化。劫名光味。以何缘故。彼佛如来名无边光照。以彼世尊初坐菩提场。未证一切智。居菩萨位。尔时身放种种色光。是光普遍十方无量阿僧祇出过算数诸佛刹土。皆悉照曜而彼一切佛刹之中所有一切不退转菩萨。及一生补处菩萨。见彼菩萨坐菩提场。见已即各向彼菩萨。散掷妙花。其所掷花。以佛威神力故。皆悉向彼菩萨身聚。而一一花。于彼善变化世界之中。广大积集高七人量。以是缘故。建立彼佛及光味劫如是名字。海意。彼劫之中有十四俱胝如来出现世间。而彼善变化世界。具大威神安隐丰乐。一切天人众多炽盛国土广远。有九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大洲。彼一一洲纵广八十四百千由旬。一一百千由旬有八万四千州城。一一州城有八万四千县邑聚落。一一城中各有十俱胝那庾多百千人民而共居止一。一县邑各有八俱胝人民居止。彼世界中人民富盛尚尔许数。何况大威德诸天龙鬼。又彼世界四宝所成。所谓金银琉璃颇胝迦宝。又复彼土随意所念。饮食衣服庄严具等自然充足。又彼人民无我我所。海意。彼无边光照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寿量十中劫有三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诸声闻众。一千二百俱胝菩萨摩诃萨众。有一王城名善清淨。是彼世尊本所生地。彼佛出王宫已。别止一城其名乐生。而彼乐生大城之中。有转轮圣王。名善淨境界。统王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具足。所谓轮宝象宝。马宝女宝。摩尼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如是七宝王之受用。海意。彼善淨境界王。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深心具足。于一切众生起无障碍心。王有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宫嫔婇女。端正殊妙如天女相。是诸宫女。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彼善淨境界王。延请世尊无边光照如来及菩萨声闻大众。经二中劫而伸供养。如法清淨离诸过失。依沙门法所应受用。衣服饮食病缘医药坐卧具等一切供给。其王为佛世尊别立精舍。清淨严洁纵广百千由旬。琉璃珠宝而为其地。七宝牆界重重间作。处处皆用赤旃檀香及乌囉娑旃檀之香间为其柱。巧妙殊特与天宫等。次复安布十千楼阁。命诸菩萨声闻大众次第安止。海意。彼善淨境界王。谛奉彼佛清淨之法。受持五戒精修梵行。与宫嫔眷属。经二中劫。承事供养彼佛世尊。过二中劫已。其王即与诸眷属俱。诣彼无边光照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到已头面礼足。右绕七匝。退住一面。

尔时善淨境界王。白无边光照如来言。世尊。云何菩萨于大乘中得不随他信云何菩萨虽复趣向最胜之道而无我相。云何菩萨善能安住无动无不动慧。云何菩萨得方便慧清淨。云何菩萨得久远观察不断根本。云何菩萨于六尘境界。虽复增长而无放逸。云何菩萨能于甚深义理之中不生惊怖。云何菩萨得名真实菩萨。时彼无边光照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告善淨境界王言。大王。谛听谛听。极善作意。今为汝说。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即得于大乘中不随他信。何等为四。一者从胜解出生故信出世圣法。二者勇勐不退故勤行精进化度众生。三者善观察故起神通智作诸游戏。四者智随知法故于一切法起决择相。大王。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于大乘中不随他信。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趣向最胜道而不生我相。何等为四。一者不着禅味而心业调畅。二者不着己乐施于他乐。三者成大慈行安住大悲。四者得广大信解。能起最上最胜乐欲。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趣向最胜道而不生我相。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即得安住无动无不动慧。何等为四。一者内心远离谄诳。二者内心清淨具善方便。三者深心方便而不退转。四者深心不捨所行。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善住无动无不动慧。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得方便慧清淨。何等为四。一者虽观一切法无我。而常以其四摄之法化度众生。二者虽知一切法不可宣说。常以音声文字。为诸众生演说法要护持正法。三者虽观诸佛法身。而常信解一切如来功德。成办相好精进无懈。四者虽观一切佛刹空寂。而常严淨佛土勤行不息。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方便慧清淨。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即得久远观察根本不断。何等为四。一者能善观察菩提道场。以菩提心不捨离故。二者善观佛智。自智无着故。三者善观转妙法轮。随所闻法皆能为说不懈倦故。四者善观大涅槃法。而不厌离生灭法故。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久远观察根本不断。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于六尘境界。虽复增长而无放逸。何等为四。一者为转轮圣王化度人民。善观诸行无常。虽复六尘境界增长而无放逸。二者为帝释天主。化诸天众。善观诸行是苦。虽复六尘境界增长而无放逸。三者现作魔王化诸魔众。善观诸法无我。虽复六尘境界增长而无放逸。四者为大梵王化诸梵众。善观涅槃寂静。虽复六尘境界增长而无放逸。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于六尘境界。虽复增长而无放逸。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即于甚深义理不生惊怖。何等为四。一者亲近真实善友。二者于善友所相续无间。开示甚深佛菩提法。三者于如是等甚深经典。乃至多百由旬。亦往听受决择其义。四者如所闻法。起慧推求。但依于义不依于文。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于甚深义理不生惊怖。大王。有四种法。若诸菩萨能具足者。即得名为真实菩萨。何等为四一者勤行精进修诸波罗蜜多。二者趣大悲心勤行化度一切众生。三者以精进力。勤行圆满一切佛法。四者能于无量生死之中。勤行摄化不生疲倦。复能积集福智胜行。如是四法。菩萨若具足者。即得名为真实菩萨。海意。彼无边光照如来。说如是等四种法门时。彼会之中有十千俱胝那庾多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八俱胝那庾多百千苾刍。不受诸法漏尽意解。彼王太子妃主宫嫔。皆得柔顺法忍。其善淨境界王。得利顺法忍。彼王即时心大欢喜悦怿踊跃。即以王之一切所有诸妙受用。持献彼佛。时彼无边光照如来。告善淨境界王言。大王。汝已捨诸所有献佛如来。汝宜于我最上法中淨信出家捨于非家。何以故。大王。若于如来最上法中淨信出家者。有大威力得大称讚。大王当知。出家菩萨得二十种广大善利。是即圆满彼一切智无上胜利。何等为二十。一者弃捨王之所有富贵受用。得无我我所大利。二者乐出家已而能出离烦恼大利。三者被服袈裟得心无杂染大利。四者于其圣种生欢喜已即能圆具长养大利。五者修行头陀功德断除多欲得离染大利。六者戒蕴清淨已生天人中得斯大利。七者不捨菩提心得圆满六波罗蜜多大利。八者居寂静处得离愦閙大利。九者心无爱着得思惟法乐大利。十者修习禅支得心调畅大利。十一者勤求多闻得大慧大利。十二者离诸慢故得大智大利。十三者少求少事故得决择圣法大利。十四者于一切众生心平等故得大慈大利。十五者起解脱一切众生心故得大悲大利。十六者不惜身命故得护持正法大利。十七者心轻安故得神通大利。十八者常念佛故(此下合有一句得大利文梵本脱落)。十九者常所伺察深固法故得无生法忍大利。二十者积集一切胜功德故速成一切智大利。大王。此如是等二十种法。是即出家功德胜利。诸出家菩萨不为难得。是故大王。汝今宜应于最上法中淨信出家。海意。时彼世尊。为善淨境界王。如应教授。王出家已。其王即捨一切所有。于王胜福乃至厌离。鬚髮自落袈裟着身成苾刍相。其王于彼世尊法中。淨信出家已。王诸宫嫔亦随出家。太子妃主而亦出家。乃至国境之中所化庶民。有九十九俱胝那庾多百千人众。悉随出家皆发精进勤求善法。海意。汝且观是诸佛诚言。能生淨信。一切福行与诸众生而为依止。彼善淨境界王既出家已。后复与诸出家眷属。同诣无边光照如来所。到已作礼而白佛言。唯愿世尊。教授于我。当如佛言坚固修行。令我于诸国土之中不空受食。

尔时彼佛告善淨境界苾刍。汝从今已往。名字苾刍。堕苾刍众。应当于自境界清淨所作。及自境界深固伺察。随所伺察如理而住。何名自境界。谓六尘境来为障碍。汝于尔时。应当如实现前觉了谛观菩提。应于菩提起深远想。勿起近想。时善淨境界苾刍。承彼世尊如所教授已。深固志意不生放逸。求离烦恼如理修行。于自境界如实伺察。复云何是深固伺察。所谓眼境界即空境界。空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空境界即佛境界。如是耳鼻舌身意境界即空境界。空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空境界即佛境界。又眼境界即无相境界。无相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一切众生境界无相境界即佛境界。乃至意境界即无相境界。无相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一切众生境界无相境界即佛境界。又眼境界即无愿境界无作境界无生无起境界。无起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一切众生境界无起境界即佛境界。海意。彼善淨境界苾刍。闻所说已。即入是法中。乃得身心堪任调畅。是故能修欲勤心慧四种神足。不久能起五种神通。一心专注而不放逸。得入总摄一切言义陀罗尼门。

尔时佛告海意菩萨摩诃萨言。汝今应当勿生疑念。彼时善淨境界苾刍。捨转轮王最胜之位。于佛法中出家修道者。岂异人乎即汝身是。彼时随王出家九十九俱胝那庾多百千苾刍者。岂异人乎即此会中随汝海意同来听法菩萨众是。当佛世尊说是往昔因缘时。此大会中有一万八千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淨印法门经卷第十五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