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光般若波罗蜜经
卷  1-5
 
 
No. 221 [Nos. 220(2), 222, 223]

放光般若经卷第一

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 诏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放光品第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意解无垢,众智自在已了众事,譬如大龙所作已办,离于重担逮得所愿,三处已尽正解已解。复有五百比丘尼,诸优婆塞、优婆夷,诸菩萨摩诃萨--已得陀隣尼空行三昧,无相、无愿藏;已得等忍,得无罣碍陀隣尼门;悉是五通。所言柔软无复懈怠,已捨利养无所希望,逮深法忍得精进力,已过魔行度于死地;所教次第,于阿僧祇劫顺本所行,所作不忘;颜色和悦,常先谦敬所语不麤;于大众中所念具足,于无数劫堪任教化,所说如幻、如梦、如响、如光、如影、如化、如水中泡、如镜中像、如热时炎、如水中月,常以此法用悟一切;悉知众生意所趣向,能以微妙慧,随其本行而度脱之;意无罣碍具足持忍,所入审谛,愿摄无数无量佛国;无量诸佛所行三昧皆现在前;能请诸佛为一切说法;种种诸见离于所着,已游戏于百千三昧而自娱乐;诸菩萨者德皆如是--其名曰护诸繫菩萨、宝来菩萨、导师菩萨、龙施菩萨、所受则能说菩萨、雨天菩萨、天王菩萨、贤护菩萨、妙意菩萨、有持意菩萨、增益意菩萨、现无痴菩萨、善发菩萨、过步菩萨、常应菩萨、不置远菩萨、怀日藏菩萨、意不缺减菩萨、现音声菩萨、哀雅威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慈氏菩萨,及馀亿那术百千菩萨俱,尽是补处应尊位者。复有异菩萨无央数亿百千,及诸尊者子皆悉来会。

尔时世尊自敷高座结跏趺坐,正受定意三昧。其三昧名三昧王,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作是三昧已,持天眼观视世界。尔时世尊放足下千辐相轮光明,从鹿腨肠上至肉髻,身中支节处处各放六十亿百千光明,悉照三千大千国土无不遍者。其光明复照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四维上下如恒边沙诸佛国土;众生之类其见光明者,毕志坚固,悉发无上正真道意。尔时世尊复放身毛,一一诸毛孔皆放光明,复照三千大千国土,复照十方无数恒边沙国土;一切众生见光明者,毕志发无上正真道意。世尊复以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法,放大光明,悉遍三千大千国土,复照十方无数恒边沙国土;一切众生见光明者,亦毕志发无上正真道意。尔时世尊出广长舌,遍三千大千国土。遍已,从其舌根复放无央数亿百千光明。一一光明化为千叶宝华,其色如金。一一华者上皆有坐佛,一一诸佛皆说六度无极。一切众生闻说法者,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其舌光明一一华像,复照十方恒边沙国土;一切众生见其光明、闻说法者,亦发无上正真道意。

是时世尊于师子座三昧,其三昧者名师子游戏。身放神足,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反震动。三昧威神,令此三千大千国土地皆柔软[跳-兆+叵][跳-兆+我]踊没。诸有地狱、饿鬼、蠕动之类,及八难处,皆悉解脱。得生天上,人中齐第六天。适生天上人中已皆大欢喜,即识宿命,来诣佛所稽首受法。如是十方恒边沙国土,诸三恶趣及八难处亦离对苦,生天上人中齐第六天。适生欢喜亦识宿命,各各自至其国佛所,稽首受法。尔时三千大千国土,诸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痖者能言、伛者得申、拘躄者得手足、狂者得正、乱者得定、病者得愈、飢渴者得饱满、羸者得力、老者得少、裸者得衣,一切众生皆得同志,相视如父如母、如兄如弟,等行十善淳修梵事,无有瑕秽澹然快乐,譬如比丘得第三禅,一切众生皆逮于智,调已自守不娆众生。

尔时世尊坐师子床,于此三千大千国土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譬如山王须弥,众山无能及者。尔时世尊如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法,以大普音遍三千大千国土诸首陀会天及诸梵天、第六天王、释天、四王天,其中诸天及诸众生,悉见师子座、闻佛所说,各持天上所有种种名香、种种名华来诣佛所,供养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于是三千大千国土其中众生,各持世间所有名香、水陆诸华来诣佛所,供养世尊。是时诸天香华、众生香华,所可供养散如来上者,于空中合化成大台,于其台中垂诸幢幡。幢幡华盖五色缤纷,华盖光明悉遍照三千大千国土皆作金色;十方恒边沙诸佛国土亦复如是。是时阎浮提人意自念言:「今日如来.无所着.等正觉,独为我等说法,不在馀处。」诸三千大千国土中诸众生亦各念言:「今日如来在我前坐,独为我等说法,不在馀国。」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复放光明,照于三千大千国土。其中众生见光明者,尽见东方恒边沙佛及弟子众,悉见是间沙诃国土释迦文佛及诸会众;十方国土各各相见亦复如是。

东方度如恒边沙国有世界名宝迹,其佛号宝事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今现在以般若波罗蜜教化一切。有菩萨名普明,见释迦文佛光明变化威神感动,便白宝事如来言:「今日何缘有是佛身光明变化感动如是?」宝事如来告普明曰:「西方极远有世界名沙诃,其佛号释迦文,今现在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是其瑞应。」普明白佛言:「唯然,世尊!我欲诣彼见释迦文佛礼事供养。彼国菩萨皆得总持、得诸三昧超越三昧。」佛告普明:「欲往随意。」时宝事佛便以千叶金色莲华与普明言:「持是供养释迦文佛。」重告普明:「汝诣彼国,摄持威仪无失法度。所以者何?彼国菩萨奉持律行,是以生彼。」是时普明菩萨与无央数百千菩萨、无数比丘、诸善男子、善女人众,从东方来--所经诸佛,皆以香华供养礼事--来诣忍界。见释迦文佛,稽首作礼,普明菩萨白释迦文佛言:「宝事如来致问慇懃问讯世尊:『坐起轻利、气力如常不?』今奉此华供养世尊。」佛即受之。释迦文佛便以此华散于东方恒边沙佛国,其华遍至,一一华者皆有坐佛,皆说般若波罗蜜教化众生,闻是教者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彼善男子、善女人随普明菩萨来者,皆礼事释迦文佛足,所齎香华供养世尊。

南方度如恒边沙国,有世界名度忧,其佛号无忧威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有菩萨名离忧;西方度如恒边沙国,有世界名灭恶,其佛号宝上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有菩萨名意行;北方度如恒边沙,有世界名胜,其佛号仁王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有菩萨名施胜;下方度如恒边沙,有世界名贤,其佛号贤威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有菩萨名妙华;上方度如恒边沙,有世界名思乐,其佛号思乐威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有菩萨名思乐施。如是六方菩萨各白其佛:「此何变化而现于此?」其佛各报诸菩萨言:「去是极远有忍世界,佛号释迦文,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是其瑞应。」彼诸菩萨各白其佛:「欲诣忍界见释迦文佛,礼事供养。」尔时诸佛各与宝华,及诸无数百千菩萨、诸比丘僧、善男子、善女人俱来诣此。所经诸国土,各以香华供养诸佛。次诣忍界,见释迦文佛,供养礼事问讯,皆如东方诸菩萨比。

尔时,一时之顷三千大千国界,其地所有皆成为宝,诸树草木悉为香华,悬诸幢幡缯綵华盖,譬如华迹世界普华如来国土、文殊师利、善住意王天子及诸大威神菩萨所处国土,此忍世界所有珍妙亦如彼国。

尔时众会诸天魔梵、诸龙鬼神、沙门婆罗门、世界人民、诸菩萨摩诃萨及新发意者,皆悉来集。佛知众会已定,告舍利弗言:「菩萨摩诃萨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白佛言:「欲逮知一切诸法,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未曾不布施,有财、有施、有受者,为行檀波罗蜜;知罪、知福,为行尸波罗蜜;不起恚意,为行羼提波罗蜜;身口常精进意不懈怠,为行惟逮波罗蜜;于六情无所味,为行禅波罗蜜。」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定意不起,当具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品道,当具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具足四禅、四等、四无形三昧,具八解禅、得九次第禅。当复知九相:新死相、筋缠束薪相、青瘀相、脓相、血相、食不消相、骨节分离相、久骨相、烧焦可恶相。已知诸相,当念佛、志法、志比丘僧,志在施戒,志在安般守意,志在无常、苦、空、无我人想,无所乐想、无生灭想、无道想、无尽想、无所起想、善想、法想,豫知一切众生之意。是谓为慧。便得觉意三昧、无畏三昧,有想有畏、无想无畏、亦无想亦无畏。所不知根,当知、已知。当知欲过八患、却十二衰。具足佛十力、十八法、四无所畏、四无碍慧、大慈大悲。觉知一切菩萨慧者,当习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具足萨云若、离于生死习绪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如是,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上菩萨位者,欲过声闻、辟支佛地,欲住阿惟越致地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住六通、知一切人意所趣向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胜罗汉、辟支佛慧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悉欲得诸陀隣尼三昧门、诸众智门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诸声闻、辟支佛家所作布施、持戒、劝助种种功德,欲过其上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知声闻、辟支佛家诸所有戒、三昧、智慧、解脱、见解脱慧,欲过其上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少施、少戒、少忍、少进、少禅,所习行少而得大报功德无量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使亲族身体如佛形像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具足大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诸菩萨种姓,逮得鸠摩罗浮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常不欲离诸佛世尊、供养诸佛,种种所行欲成功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满一切众生之愿,欲求饮食、车乘、象马、履屣、衣裘、香华、幔饰、床卧之具,给众所求能令具足,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使恒边沙佛国中人悉具足行六波罗蜜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行功德使正至佛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使十方恒边沙佛国土诸佛世尊所讚歎功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一发意超越十方恒边沙诸佛国土悉遍至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发一音都使十方尽闻其声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护一切十方诸佛刹使不断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大空、最空、空空、有为空、无为空、至竟空、无限空、所有空、自性空、一切诸法空、无所猗空、无所有空,欲知是空事法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觉知一切诸佛诸法如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一切诸法性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一切诸法真际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知三千大千国土其中尘数,及诸树木生草枝叶茎节,悉欲知是数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以一毛破为百分,以一分毛取三千大千国土,其中海水数知几渧,悉知其数不娆水性,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三千大千国土其中火起,譬如劫尽烧时,欲一时吹灭大火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三千大千国土其中大风起,吹须弥大山令如糠[(穀-(一/禾)+米)/会],能以一指障其风力令不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以结跏趺坐悉遍满三千大千国土虚空,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三千大千国土诸须弥山,能持一手举着他方无数佛国,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能以一鉢之饭充饱十方恒边沙佛及弟子众,悉令满足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又以珍宝服饰、幢幡缯盖香华供养恒边沙佛及弟子众,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使十方恒边沙国其中众生悉具于戒、三昧、智慧、解脱、见解脱慧,沙门四道乃至无馀泥洹,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若布施,当作是念:『使我得大果报。』得生尊者家、梵志大姓家、迦罗越家,生四王天上乃至第六天中,因是布施得第一禅上至四禅、空无形禅,作是布施得贤圣八品道,得须陀洹上至阿罗汉辟支佛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慧方便,具足六波罗蜜。」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云何布施具足六波罗蜜?」

佛言:「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者,当习无所猗法,其所布施及受者,令具足诸波罗蜜,是为具足檀波罗蜜。于善于恶不与罪福,是为尸波罗蜜。无瞋无喜,是为羼提波罗蜜。意无懈怠,是为惟逮波罗蜜。于无所着不起狐疑,是为禅波罗蜜。离于诸法,是为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知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世尊之法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度有为、无为之法,当学般若波罗蜜。欲觉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诸法如者,法相所起欲逮觉灭际者,欲过声闻辟支佛前,欲为一切诸佛给所当者,欲为诸佛世尊内眷属者,图大眷属者,欲得菩萨眷属者,报大施者,欲行无相施者,欲不起恶意者,欲不起恚恨意者,欲不起懈怠意者,欲不起乱意者,欲不起恶智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使一切立于布施、戒、念,作务劝助功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立五眼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何等为五眼?肉眼、天眼、智眼、法眼、佛眼。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得天眼见十方诸佛者,天耳听十方诸佛所说法者,欲悉知诸佛意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闻十方诸佛所说不断,乃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见过去诸佛、现在诸佛世尊刹土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闻十方诸佛所说十二部经、欲讽诵者,及诸声闻所未曾闻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闻十方诸佛所可说法、甫当所说,悉欲识知,遍教众生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所说诸法欲尽闻知,闻已遍教一切读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十方恒边沙诸佛世界有窈冥之处,日月所不照,欲持光明悉遍照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十方恒沙诸佛世界有初不闻佛音、法音、僧音者,能立众生皆使正见闻三宝音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愿欲令十方恒沙世界众生,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狂者得志、裸者得衣、飢渴者得饱满,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令十方恒沙国其中众生,诸在罪地三恶趣者,欲令解脱皆得人身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使恒沙世界皆令众生,具足戒行、三昧、智慧、解脱、见解脱慧,从须陀洹至阿罗汉、辟支佛,乃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及诸佛威仪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悉知道事俗事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使行时足离地四寸而轮迹现,诸四天王及阿迦腻吒天与无央数诸天眷属围绕共至佛树,当使诸天以天上叠为座,使我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所游行处、所住处、坐处悉为金刚,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使出家之日即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即出家日便转法轮,使无央数阿僧祇人远尘离垢诸法法眼淨,无央数阿僧祇人漏尽意解,无央数阿僧祇人得阿惟越致、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如是菩萨摩诃萨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愿作佛时,为无央数弟子众一时说法,便于座上得阿罗汉,发菩萨意者得阿惟越致、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无央数菩萨为增其寿命无量,其光明随其寿不增减,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时,欲令国土无婬怒痴之名,众生智慧悉皆得等,常念布施、常念淨戒,自调自检不娆众生,般泥洹后欲使法无灭尽之名,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自愿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时,其有闻我声者必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欲得如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无见品第二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发是念时,四天王皆欢喜意念言:『我曹亦当复以四鉢奉上菩萨,如前王法奉诸佛鉢。』忉利天王及第六天王皆欢喜意念言:『是菩萨成佛时,我曹亦当奉侍给使,减损阿须伦种、增益诸天众。』三千大千国土中诸阿迦腻吒天各各欢喜亦复念言:『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成作佛时,我曹亦当劝助,请佛使转法轮。』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于六波罗蜜转增益具足。善男子、善女人各各欢喜意自念言:『我当为是菩萨作父母兄弟、妻子眷属、朋友知识。』尔时四天王及诸阿迦腻吒天各各念言:『当使是菩萨常修梵行,从初发意至成作佛,莫使与色欲共会。犯欲者失梵行,况行道者?是菩萨常修梵行者必成至佛,不从犯欲而得成道。』」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要当有父母妻子眷属耶?」

佛告舍利弗:「菩萨或有父母、无妻子;或有菩萨从初发意作童男行,至成作佛不娶妻色。或有菩萨以沤惒拘舍罗于五欲中示现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出家。舍利弗!譬如幻师善于幻法,化作五乐色欲,于中自恣共相娱乐。于意云何,是幻师所作,宁有所服食者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幻无所有。」

「如是,舍利弗!菩萨以沤惒拘舍罗示现有欲,于色欲中育养一切,无所沾污--观欲如火,譬如怨家;说欲之恶,志常秽之。菩萨虽在欲中示现,常作是念:『行权菩萨尚作是意,何况新学发意者乎?』」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不见有菩萨,亦不见字,亦不见般若波罗蜜。悉无所见,亦不见不行者。何以故?菩萨空,字亦空;空无有五阴。何谓五阴?色阴、痛阴、想阴、行阴、识阴。五阴则是空,空则是五阴。何以故?但字耳。以字故名为道,以字故名为菩萨,以字故名为空,以字故名为五阴;其实亦不生亦不灭,亦无着亦无断。菩萨作如是行者,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亦不见着亦不见断。何以故?但以空为法立名,假号为字耳。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诸法之字,以无所见故无所入。

摩诃般若波罗蜜假号品第三

「复次,舍利弗!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作是观:菩萨者但字耳,佛亦字耳,般若波罗蜜亦字耳,五阴者亦字耳。舍利弗!一切有言吾我者亦皆字耳,索吾我亦无有吾我,亦无众生、亦无所生、亦无生者、亦无自生,无人无生、无作无造,亦无成者、亦无受者、亦无授者,无见无得。何以故?一切诸法无所有,用空故。是故菩萨于一切字法都无所见,于无所见中复不有见。菩萨作是行般若波罗蜜,除诸佛,过一切诸声闻、辟支佛上,用无所有空故。何以故?一切不见所入处故。舍利弗!菩萨如是者,为行般若波罗蜜。譬如一阎浮提内,其中所有树木、生草、稻麻、竽蔗、丛林、竹苇,悉如舍利弗、目揵连等,其数如是,智慧神足其德无量;欲比行般若波罗蜜菩萨,终不可得比,无数亿百千倍,不可以譬喻为比。何以故?舍利弗!菩萨持智慧度脱一切众生故。

「复次,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所念智慧,一日之中,过诸声闻、辟支佛上。舍利弗!置阎浮提其中草木。三千大千国土,如舍利弗、目揵连等,其数满中。复置是事。十方恒边沙悉如舍利弗、目揵连等,尽满其中。其数如是不可计量,欲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百分千分巨亿万分不得为比。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持是智慧,比诸声闻、辟支佛之智慧,百千万倍不以为比。」

舍利弗白佛言:「唯,世尊弟子所有智慧,从须陀洹至声闻、辟支佛,上至菩萨、诸佛世尊,是诸众智不相违背,无所出生,其实皆空,无有差别,不出不生。其实空者无有差特优劣,云何世尊言:『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一日之念,出过声闻、辟支佛上。』乎?」佛告舍利弗:「所以出彼上者,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之念言:『我当以道法因缘,当为众生觉一切法、度脱众生。』云何,舍利弗!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不耶?」

舍利弗言:「唯,世尊!诸声闻、辟支佛初无是念。」

「是故,舍利弗!当作是知、当作是念,诸声闻、辟支佛所有之智,欲比菩萨之智,百分千分巨亿万倍不可为比。

「复次,舍利弗!声闻、辟支佛颇作是念言:『我当行六波罗蜜,教授众生、淨佛国土、具足佛十种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具足佛十八法,当成阿惟三佛。使不可计阿僧祇人令得泥洹。』颇有是念不?」

舍利弗言:「唯,世尊!无有是念。」

佛言:「菩萨能尔。菩萨行六波罗蜜,具足十八法,成阿惟三佛,当度脱一切众生。舍利弗,譬如萤火虫不作是念言:『我光明照阎浮提普令大明。』如是,舍利弗!诸声闻、辟支佛亦无是念言:『我当行六波罗蜜,具足十八法,成阿惟三佛,度脱众生。』舍利弗!譬如日出遍照阎浮提,莫不蒙明者。如是菩萨行六波罗蜜,具足十八法,成阿惟三佛,度不可计一切众生。」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过罗汉、辟支佛地,逮得阿惟越致地,严治佛道地?」

佛告舍利弗:「菩萨从初发意以来,常行六波罗蜜,住空、无相、无愿之法,过阿罗汉、辟支佛地,逮阿惟越致地。」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住何所地,为声闻、辟支佛而作福田?」

佛告舍利弗:「菩萨从初发意以来,常行六波罗蜜乃至道场,于其中间,常为声闻、辟支佛作护。何以故?舍利弗!世有菩萨,便知有五戒、十善、八斋、四禅、四等意、四无形定,乃至三十七品法尽现于世,便具足十八事、佛十种力、四无所畏。世间适有是法,便知有王者种、梵志种、长者种、迦罗越种,便知有第一四天王上至三十三天,便知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上至佛皆现于世。」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毕报施恩?」

佛告舍利弗:「菩萨不报施福。何以故?本已报故。菩萨常施,持何等施施诸善法?何等善法?十善之法。从十善之法上至诸佛世尊之法,十力、四无所畏,具佛十八法,以是为施与。」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云何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佛告舍利弗:「菩萨当知色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当知痛想行识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当知眼耳鼻舌身意与空合,当知色声香味细滑识法与空合,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法性识亦尔,是为应。当知苦、习、尽、道四谛之法亦与空合。当知十二因缘。何等十二?一者痴、二者所作行、三者识、四者名色、五者六入、六者栽、七者痛、八者爱、九者受、十者有、十一者生、十二者死。此十二因缘亦与空合。当知一切诸法--有为法、无为法--亦与空合。当知本性亦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知七空合。何谓七?上七事是也。知此七事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者,亦不见五阴合、亦不见不合,亦不见生五阴法、亦不见灭五阴法。亦不见着五阴法、亦不见断五阴法,亦不见色与痛合、亦不见痛与想合、亦不见想与识合、亦不见识与行合。所以者何?初不见有法与法合者,性本空故。舍利弗!用色空故为非色,用痛想行识空故为非识。色空故无所见,痛空故无所觉,想空故无所念,行空故无所行,识空故不见识。何以故?色与空等无异。所以者何?色则是空、空则是色,痛想行识则亦是空、空则是识。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亦不见着、亦不见断,亦不见增、亦不见减,亦不过去当来今现在,亦无五阴、亦无色声香味细滑法、亦无眼耳鼻舌身意、亦无十二因缘、亦无四谛,亦无所逮得,亦无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亦无佛、亦无道。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念、当作是知、当作是应。作是行者,亦不见应、亦不见不应,于六波罗蜜亦不见合于五阴法乃至身法,亦不见合与不合。三十七品、佛十种力、四无所畏及佛十八法乃至萨云若法,亦不见应与不应。是故,舍利弗!当知菩萨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与空合,不与无相、无愿合。无相、无愿不与空合。所以者何?空亦不见合亦不不合,无相、无愿亦复如是,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度空法相已,亦不与五阴合、亦不不合,过去色亦不与过去色合、亦不见过去色,当来色亦不与当来色合、亦不见当来色,现在色亦不与现在色合、亦不见现在色;痛想行识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去来今三世,名皆空故。作是合者,为应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萨云若法,亦不见与过去当来今现在合,亦不见过去当来今现在。菩萨当作是念、当作是应。复次,舍利弗!萨云若亦不见与五阴合,五阴亦不见与萨云若合;萨云若亦不与六情合,六情亦不与萨云若合;色声香味细滑法亦不与萨云若合,萨云若亦不与色声香味细滑法合,亦不不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檀波罗蜜亦不见与萨云若合,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不见与萨云若合,亦不见萨云若与六波罗蜜合。亦不见萨云若与三十七品、十力合,三十七品、十力亦不见与萨云若合,亦不见萨云若。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佛亦不与萨云若合,萨云若亦不与佛合;道亦不与萨云若合,萨云若亦不与道合。所以者何?萨云若则是佛,佛则是萨云若;道则是萨云若,萨云若则是道。是为与般若波罗蜜合。

「复次,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知五阴不与有合,有亦不与五阴合;五阴亦不与苦乐、有我无我合,六情法亦复如是。五阴亦不与空、无相、无愿合、亦不不合,亦不见行、亦不见不行。菩萨当作是行、当作是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亦不以般若波罗蜜故,行檀、行尸、行羼、行惟逮、行禅波罗蜜;亦不以五波罗蜜故,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以阿惟越致故,教授众生;亦不以淨佛国土故,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以四无所畏、四无碍慧、佛十种力、十八法不共故,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以内空、外空、所有无所有空、空空、大空、毕竟空故,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以有为空、无为空、无底空、诸法相空、一切诸法空,亦不以生空、亦不无生空,亦不真空、亦不伪空,亦不如、亦不法性、亦不真际故,行般若波罗蜜行。所以者何?不见法有所破坏者。

「复次,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以神足、彻视、彻听、知他人意、自知宿命故,行般若波罗蜜。所以者何?行般若波罗蜜者尚不见般若波罗蜜,何况见有菩萨神通众事?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心不自念:『我当以神足到十方,见诸佛世尊。』亦不念言:『十方诸佛有所说法,我当听受。』亦不念言:『我当尽知十方众生心中所念。』亦不自念:『我当自知不可计劫所从生之事。』亦复不念:『见十方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之趣。』是菩萨为应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自念:『我当度不可计阿僧祇人令般泥洹。』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作是行者,众魔不能得其便,诸世间之事皆为降伏。十方恒沙诸佛皆共拥护是菩萨,令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四天王上至阿迦腻吒天,是诸天皆共护是菩萨,不令中道有碍。是菩萨身中所有众病,现世为愈。所以者何?用有普慈加众生故。当知是为应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疾得陀隣尼,诸三昧门皆现在前,在所生处常见诸佛乃至道场,常不离佛。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念有法合与不合、等与不等。所以者何?以不见法合、亦不见法等。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念:『我当疾逮觉法性、亦不不逮觉。』何以故?法性者,无所逮觉是为合。复次,舍利弗!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不见有法与法性别者、亦不见合,亦不念言:『法性作若干差别。』是为菩萨一切皆合。亦不作念言:『是法于法性现、亦不不现。』何以故!初不见于法性现者,当知是则为合。

「复次,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于法性不与空合,空亦不与法性合,是为合。六情、十八性亦不与空合,空亦不与六情、十八性合。乃至法性不与空合,空亦不与法性合。舍利弗!如是空合最为第一。行空菩萨不堕声闻、辟支佛地,淨佛国土、教授众生,疾成至佛。舍利弗!诸所有应般若波罗蜜无过,是应最尊、第一应、无上。所以者何?为是空、无相、无愿、无上正真应故。舍利弗!如是行者,当知是菩萨已受莂,近于道场。如是行者,为不可计阿僧祇人而作益厚。菩萨亦不念言:『我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亦复不念:『诸佛世尊当授我莂。』亦不念:『我受莂不久,当淨佛国土。』亦不念:『我当成至佛而转法轮。』所以者何?与法性一体无有别。亦不见有法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见诸佛有所说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何以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初不见有生众生相,亦不见灭众生相。何以故?一切众生初不见起灭故。一切众生不见有生,尚不见有生灭,云何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作是行者,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起众生相,不空众生相,不见众生行,不别众生行,是为菩萨行第一空行。菩萨住是中者,为都合集,众合于其中住。菩萨如是住者,为处大慈大悲,无嫉慢意、无乱怠意、无恚恨意、无起恶意,不起恶智意也。」

放光般若经卷第一

 
放光般若经卷第二

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 诏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学五眼品第四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应般若波罗蜜者,从何所来而生是间?于是间去复生何所?」

佛告舍利弗言:「菩萨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者,于兜率天上来生是间,或于他方佛国来生是间,或从人道中来生是间。从兜率天上来者,终不失般若波罗蜜,诸陀隣尼、诸三昧门、诸众智门悉皆在前。从他方佛国来者,便疾成般若波罗蜜,于智慧中日日增益,诸深法要皆现在前,却后乃成般若波罗蜜,所生常见诸佛、不离诸佛。从人道中来者,是菩萨未及阿惟越致者,诸根闇钝,不能疾得般若波罗蜜。不能便见陀隣尼门。舍利弗!汝所问:『菩萨习行般若波罗蜜者,于是间终当生何所?』是菩萨当生他方佛国,从一佛国复生一佛国,常见诸佛、不离诸佛世尊。复有菩萨无有沤惒拘舍罗,从四禅行六波罗蜜,持是禅福生长寿天,不尽天寿,来生世间供养诸佛。是菩萨辈诸根闇钝不大聪明。舍利弗!复有菩萨行于四禅及四等意、四无形禅念、三十七品、大慈大悲,持沤惒拘舍罗,禅福不能稽留,常生诸佛所教授处,当生是拔陀劫中成逮觉者,常不离般若波罗蜜。复有菩萨以行四禅及四等意、四无形定,以沤惒拘舍罗,不随禅生,生于种姓大豪贵家、生梵志家、生迦罗越家,所可生处常教众生。复有菩萨行四禅、四等意、四无形定,以沤惒拘舍罗,不为禅所稽留,来生四王天、生忉利天、生第六天,常教授诸天淨佛国土,教授众生供侍诸佛。复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行第一禅,生于梵天于梵天中尊,从梵天已,至十方诸佛转法轮处,请诸佛世尊转于法轮。复生一生补处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具于四禅,具四等意、四无形定、三十七品、空、无相、无愿,具足三昧,不随禅处,常见诸佛、供事世尊,持清淨行,便生兜术天。于其天上,随其寿命诸根具足,为无央数诸天人眷属围绕而为说法已,复来生世间人中,作阿惟三佛。舍利弗!复有菩萨得六神通,不生欲界、形界、无形界,从一佛国至一佛国礼事诸佛。复有菩萨得六神通游诸佛刹,其所至处,无有声闻、辟支佛教名。复有菩萨持六神通生诸佛刹,其寿无量往生其国。复有菩萨以六神通游诸世界,到无佛处,于其刹中歎佛法众,令彼众生闻三尊之功德。闻已欢喜,皆得往生诸佛国土。复有菩萨从初发意得于四禅,得四清淨、四无形定、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不生三界,常生有益于众生之处。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从初发意,便上菩萨位至阿惟越致地。复有菩萨从初发意便得阿惟三佛转于法轮,益于无数亿百千众生已,于无馀界而般泥洹,其法留住或半劫一劫。复有菩萨适发道意便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与诸无数亿百千诸菩萨共游诸佛国、淨诸佛土。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四禅、四等至、四无形定,皆于其中而自娱乐,住于四禅,从四禅起还至解脱禅定,解脱禅起至无形定,从无形定起入解脱禅,从解脱禅起至无思想慧禅,复从是起还入解脱,以沤惒拘舍罗入蒱佉闍三昧,是为行般若波罗蜜。复有菩萨以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不取声闻、辟支佛证。复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入三十七品,诸发小道者各使得度。诸有声闻及辟支佛所得道慧,皆是菩萨之忍也。行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为阿惟越致。舍利弗!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生兜术天者,当知是拔陀劫中诸菩萨等也。复有菩萨以四禅福乃至佛十八法,所可有道志不信受,当知是菩萨则一生补处。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从一佛刹复至一佛国,建立众生使至道场,知是菩萨从初发意以来,当更无数阿僧祇劫乃成佛耳。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为众生故,不说无益之事。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为众生故,从一佛国复至一佛国,断三恶趣。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常以惠施安乐一切,恣所求索象马、车乘、衣被、财穀、国城、珍宝,皆给与之。复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能自变身如佛形像,入三恶趣,随其语言而为说法,皆度脱之。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变身如佛遍至十方,教授众生能淨佛土。已至十方,悉观诸佛威仪法则、好丑清浊,而便自起上妙最尊殊异之土,淳以一乘教诸一生补处菩萨。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便具大士三十二相,诸根特异,众生见者莫不敬喜。因其欢喜,以三乘法而度脱之,令般泥洹。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先当学清淨身口意,便得诸根特异。已得殊异,亦不自举亦不下人。复有菩萨从初发意行檀波罗蜜、尸波罗蜜,乃成阿惟三佛,初不堕三恶趣。复有菩萨从始发意至阿惟越致,初不忘捨十善之行。复有菩萨行檀、尸波罗蜜,得作遮迦越罗,得化众生建立十善,所有财宝惠施众生。复有菩萨行檀尸波罗蜜,亿百千反作遮迦越罗,常供养诸佛恭敬启受。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为诸众生照明法化,乃至阿惟三佛不离照明,是故菩萨常明佛法。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行者,常摄身口意不善之事不令妄起。」

舍利弗白佛言:「何谓菩萨摄身口意?」

佛言:「菩萨心念不持身口意诸恶因缘用作罪事。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身口意。虽有身口意,终不嫉恚、邪见,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无杀盗婬、无懈慢意意,初不起恶智之事。若有菩萨不能歛此诸恶事者,此非菩萨。复有菩萨行六波罗蜜者,除身恶行、除口恶言、除意恶念。」

舍利弗白佛言:「何谓菩萨除身口意?」

佛言:「菩萨不猗身口意,是故能除。菩萨从初发意以来常奉十善,是故过诸声闻、辟支佛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淨于佛道、淨于六波罗蜜。」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淨于佛道?」

佛言:「菩萨不猗身口意,不猗六波罗蜜,不猗罗汉、辟支佛,不猗菩萨亦不猗佛。所以者何?于一切法无所猗故。是为菩萨道。舍利弗!复有菩萨一一行诸波罗蜜,用是故无能伏者。」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行六波罗蜜,无能伏者?」

佛言:「菩萨行六波罗蜜者,不有念五阴、六情,不有念色声香味细滑法,不有念十八性,不有念三十七品,不有念六波罗蜜,不有念佛十种力、四无所畏、佛十八法不共,不有念声闻、辟支佛道,不有念佛道,不有念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如是,舍利弗!菩萨行六波罗蜜,于功德中展转增益,用是故无能伏者。

「复次,舍利弗!菩萨住于般若波罗蜜具足萨云若,以诸慧不堕恶趣、不堕贫贱中,所受身体诸根具足人不憎恶,常为诸天、阿须伦所敬爱。」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慧?」

佛言:「菩萨以具足诸慧,尽见恒沙诸佛世尊,从诸世尊听受法教,悉闻诸佛德好之法。得慧菩萨,无有佛想,亦无菩萨想,亦无声闻、辟支佛想,亦无我想,亦无人想,亦无诸佛国想。慧行菩萨行檀波罗蜜,亦不见檀,亦不见般若波罗蜜,行三十七品、亦复不闻三十七品名,亦不见佛十八法。舍利弗!是为菩萨之慧。以是慧故具足诸法,亦不贡高见一切诸法。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淨于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舍利弗白佛言:「何谓菩萨淨于肉眼?」

佛言:「有菩萨以肉眼见百踰旬中、二百踰旬;有菩萨以肉眼见一阎浮提、见二阎浮提、见四天下;有菩萨以肉眼见千世界、见二千世界、有见三千世界;是为菩萨于肉眼淨。」

舍利弗白佛言:「何谓天眼?」

佛言:「菩萨以天眼见四王天上所有,悉识悉知。从忉利天至第六天,乃至阿迦腻吒天,菩萨悉见悉识悉知。从四王天上至阿迦腻吒天,此诸天人皆不识不知不见菩萨天眼所见。菩萨天眼悉见十方恒沙世界,众生生死善恶之事悉见悉知。是为菩萨于天眼淨。」

舍利弗白佛言:「何谓菩萨于慧眼淨?」

佛言:「菩萨慧眼不作是念:『有为法无为法、有道法俗法。』慧眼菩萨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识、无法不觉。是为菩萨于慧眼淨。」

舍利弗白佛言:「何谓菩萨得法眼淨?」

佛言:「菩萨以法眼见是人坚信坚住于法,是人无相、无愿之脱立,于五根受不中止定,于不中止定成解脱慧,以解脱慧度于三碍:有身碍、有狐疑碍、有邪信碍。度是三碍得须陀洹。便道得念,于婬怒痴薄,得斯陀含。精勤于道,却婬怒痴,得阿那含。便消五爱:一者色爱,二者无色爱,三者痴爱,四者恨戾爱,五者乱志爱。已度是者,便得罗汉。如是行空菩萨便得空脱,便成五根,疾近不中止禅至罗汉道,是人已得无相解脱,逮得五力乃至罗汉。是为菩萨得法眼淨。菩萨所知生法即是灭法,便逮五根。是为菩萨得法眼淨。菩萨发意,从檀波罗蜜至般若波罗蜜,具足信根、精进办根、沤惒拘舍罗根,持是三根及诸功德,便生王者家、大种姓家、梵志家、迦罗越家,生四天王上至第六天,便于其中育养教化众生,随其所乐,淨佛国土、礼事诸佛,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当成三耶三佛。是为菩萨得法眼淨。法眼菩萨悉知一切从佛受决、未受决者;有动还者、不动还者;有具足神通者、未具足者;已具足神通游诸世界礼事诸佛者、有未得是者;得佛国淨者、得不淨者;菩萨教化众生者、不教众生者;菩萨为诸佛所称誉者、不称誉者;菩萨有亲近诸佛者、有不亲近者;菩萨成佛,其弟子众诸菩萨数其数无限者、有限者;是菩萨成佛时,以诸菩萨为僧者、不以菩萨为僧者;有菩萨以勤苦行成佛者、不以勤苦行成佛者;有菩萨一生补处者、未补处者;有菩萨至道场者、不至道场者、有菩萨坐树下降致魔者、不致魔者;是诸众事一一悉知。是为菩萨得法眼淨。」

舍利弗白佛言:「何谓菩萨得佛眼淨?」

佛言:「已得金刚三昧,得萨云若、佛十种力、四无所畏,行四等心、十八不共、大慈大悲。是菩萨眼所见诸法一切众事,无事不见、无声不闻、无物不护、无法不觉。舍利弗、是为菩萨得阿惟三佛得最正觉眼。菩萨欲得五眼淨者,当习六波罗蜜。所以者何,诸所有善法,悉含在六波罗蜜中故。一切菩萨、声闻、辟支佛法诸法等者,无过般若波罗蜜等。般若波罗蜜者,是五眼之母。菩萨学五眼者,疾成阿惟三佛。

摩诃般若波罗蜜度五神通品第五

「复次,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念具足度五神通,逮诸菩萨无量神足,能动天地、变身无数更合为一,彻视无碍石壁皆过。譬如鸟飞无所触碍,能履水蹈虚、身出水火、手扪摸日月、身至梵天。有是神通不自贡高,不见贡高,用本空故。谁有能起是神足者?唯有得萨云若者乃能起是耳。舍利弗!菩萨学般若波罗蜜者,为已得神足之证,耳所彻听为过诸天人耳。虽得彻听亦不贡高,于有无之中了无所得,于有空、无空无所生。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得天耳慧神通之证,能知他人心中所念。知有婬怒痴者、无婬怒痴者,知有爱欲意、无爱欲意者,知有有者、知无无者,知有乱意、无乱意者,有多者、有少者,有定意者、无定意者,有脱者,无脱者,有高者、有下者,虽知是,不自贡高。何以故?是意非意故、意不可思议故。以神通灭宿命之证,识一意至百意,从一日至百日、一月至百月、一岁至百岁、一劫至百劫,无数百劫、无数千劫、无数亿百千那术,尽自识知名姓、种族、所作所习、寿命长短。所受苦乐、死此生彼从彼生此,所作事物、威仪礼节都识所更,不以神通而自贡高。菩萨学如是,为学般若波罗蜜。以神通明识宿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之道,所得高下各随本行,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谤毁圣贤、信邪倒见。以邪见因缘,自坏其身,死堕地狱中。为人身善、言念亦善,不谤圣贤,正见信行,得生天上。能见十方众生乃至五道,所见如是。其一神通之德尽见十方,持神通灭漏尽之证,不取声闻、辟支佛道,不持馀法,当成阿惟三佛,不以神通漏尽证故而自贡高。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具足神通,其功德转增上乃至阿惟三佛。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住檀波罗蜜,淨除萨云若迹,计空无狐疑。菩萨住尸波罗蜜,淨除萨云若迹,不疑罪福,以空无所起故。舍利弗!有菩萨住羼波罗蜜中,淨除萨云若迹,以空故不起瞋恚。菩萨住惟逮波罗蜜,淨除萨云若迹,于身精进不起懈怠。菩萨住禅波罗蜜,淨除萨云若迹,定志意不起。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淨除萨云若迹,不起愚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住六波罗蜜中,淨除萨云若迹,从空来往,不疑不犯、不瞋不忍、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亦不施与亦不有贪、不戒不犯、不进不退、不忍不恚、不定不乱、不慧不痴、不谤不誉、不有为不无为。如是、舍利弗!无所从生法,无有骂者、无有歎者;无有为、无无为。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得奇特之德,诸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具足之德,以教众生、淨佛国土。

摩诃般若波罗蜜授决品第六

「复次,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发等意,于一切人发等意已,便得一切诸法等。已得诸法等,便能等意于一切法,便为现在诸佛、菩萨、罗汉、辟支佛之所爱敬,所在生处,眼终不见恶色、意初无恶念,行般若波罗蜜菩萨终不耗减于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尔时说般若波罗蜜行时,坐中有三万比丘,以身所着衣尽用奉佛,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于是佛笑。

时阿难从坐起,正衣服,右膝着地叉手白佛言:「佛不妄笑,会当有意。」

佛告阿难:「是三万比丘,于是寿终当生阿閦佛国。却后六十二劫皆当作佛,号声闻支头。复有六万欲天子,皆当生弥勒佛前,皆当出家作沙门。」

佛之威神,令会者见东方千佛及四部众,及诸十方各千佛现。尔时沙诃楼陀刹土不如彼佛国土严淨。尔时坐中有十千人,皆发愿言:「我曹皆当作功德生彼淨国。」尔时佛知善男子意所念,佛复笑。

阿难白佛:「愿闻笑意。」

佛告阿难:「见是万人不?」

阿难言:「唯然,世尊!已见。」

佛言:「是万人寿终,皆当往生彼诸佛国,皆不离诸佛世尊,后当作佛,号庄严王如来.无所着.等正觉。」

摩诃般若波罗蜜妙度品第七

尔时尊者舍利弗、摩诃目揵连、须菩提、摩诃迦叶,及诸大神通比丘,复有馀大神通菩萨摩诃萨,诸优婆塞、优婆夷,俱白佛言:「唯,世尊!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摩诃萨之最大度、上度、妙度、无上尊度,唯世尊辩才之度无与等者。复无无等度、法度、空度、空无相度、诸法空度、有无空度、具足诸德空度。唯,世尊!是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其功德普具,无能伏者,唯,世尊!令是菩萨摩诃萨成般若波罗蜜功德。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已作是无等等之施,无与等者。种种具足檀波罗蜜,身体种种无有与等者,已得无等之利行般若波罗蜜,自致得成阿惟三佛。唯,世尊!世尊亦复行般若波罗蜜,种种无与等法之本、种种无等之欲本、种种无与等五阴之利,转无上法轮。过去当来诸佛世尊,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亦复转于无上法轮。唯,世尊!诸菩萨摩诃萨欲得度于诸法彼岸!当习行般若波罗蜜。唯,世尊!若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诸天、龙、鬼神,诸阿须伦、世间人民,皆当为作礼。」

佛告诸大会比丘及诸菩萨:「当为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者作礼,诸天、龙神皆当作礼。」

佛告舍利弗:「世有菩萨摩诃萨,便有诸天、帝王、世间人民,便有梵志、迦罗越种,便有转轮圣王,便有四大天王乃至阿迦腻吒天,便有须陀洹道,罗汉、辟支佛道,便有菩萨,便有佛道。已有菩萨,便有供养衣服、饮食、床卧、七宝、珠玑、璎珞、琉璃、摩尼。舍利弗!天上、世间人所娱乐便身之具,以菩萨故,皆悉有是。所以者何?行菩萨之事,住于六波罗蜜中调伏众生,使布施乃成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安隐众生者,当行般若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舌相光品第八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普遍三千大千世界。于其舌根出种种无央数百千光明,彻照十方各一恒沙国。是时东方及十方国土无央数诸菩萨,见是光明,各各自白其佛:「是何瑞应,有是大光明?」佛告诸菩萨言:「西方去是度一恒边沙,有佛世界,名沙诃,其佛号释迦文。出舌相光明,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今有是应。」于是十方恒沙国诸菩萨各白其佛言:「我等欲往见释迦文及诸菩萨,并欲闻般若波罗蜜。」诸佛各各告诸菩萨言:「欲往随意。」于是诸菩萨各各取诸名华名香、种种幢幡珍宝华盖,发其国土来诣忍界。诸四天王乃至阿迦腻吒天,各持天上诸名香华来诣佛所。

诸天人诸菩萨皆悉来至,见释迦文佛已,各各供养散诸名华。所散华宝,即于佛上在虚空中化成四柱台。其台高显,四面窓向。台遍三千大千刹土,各各莫不见有好台,罗列分别不相障蔽,其台妙好交露庄严,未曾所有。于是坐中诸亿百千人,各各从坐起,长跪叉手前白佛言:「唯,世尊,愿使吾等于当来世逮得法利,当如世尊今于百千众围绕说法,所现感动亦当如是。」佛于是知诸大众各已有仍堪任于诸法无所从生法忍。佛便笑。

阿难白佛:「何因缘笑?愿闻其意。」

佛告阿难:「是亿百千众皆得无所从生法忍,却后六十八亿劫劫名散华,皆当作佛,号觉华如来.无所着.等正觉。」

摩诃般若波罗蜜行品第九

于是世尊告须菩提言:「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所从因成就般若波罗蜜。」

是时诸会菩萨、大弟子、诸天人意念言:「今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自持辩才说耶?是佛威神乎?」

须菩提知诸菩萨、大弟子、天人意之所念,语舍利弗言:「敢佛弟子所说法、所出音声、所可教授,皆是世尊大士之务。佛所说,法事与法不相违背,是善男子学法以法作证。舍利弗!我等当承佛威神,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非我等所入境界也。声闻、辟支佛不能为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于是舍利弗、须菩提共白佛言:「唯,世尊!言菩萨菩萨者,何所法中有言菩萨乎?我等初不见法有菩萨者,我初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字,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当为何所菩萨而说般若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菩萨及字,亦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两间中止。」

佛告须菩提:「譬如字众生为众生,言我人、言生,是男是士是夫、是作是知是觉。」

佛告须菩提:「设是名法但着名字,亦不生、亦不灭,从久远以来但共传字耳。」

佛语须菩提:「所谓般若波罗蜜,所谓菩萨及菩萨字,但着字法,从久远以来但行其字,亦不生、亦不灭。须菩提!譬如所有色痛想行识,但着字法,从久远以来因缘合为数。诸因缘合数法,亦不生、亦不灭也。所谓般若波罗蜜,所谓菩萨及菩萨字,亦复如是。」

佛告须菩提:「所谓眼耳鼻舌身意,从久远以来但着字法,亦不生、亦不灭。色声香味细滑法,亦复如是,亦不内、亦不外,亦不生、亦不灭,从久远以来但着字法。般若波罗蜜、菩萨及字,亦不内、亦不外、亦不在两中间止。」

佛告须菩提:「譬如内身所有名为头,字为颈、肩、臂、嵴、肋、髀、腨、肠、脚,是法亦不生、亦不灭,亦不内、亦不外、亦不两中间止。所谓般若波罗蜜、菩萨及字,亦复如是。」

佛告须菩提:「譬如外诸所有草木枝、叶、茎、节,从久远以来但着名字,是字亦不生、亦不灭、亦不内、亦不外。所谓般若波罗蜜、菩萨及字,亦复如是。」

佛告须菩提:「譬如过去诸佛世尊,从久远来因字如住,是字亦不生、亦不灭,亦不内、亦不外。须菩提!譬如梦、响、幻、热时之炎,如如来所化,皆着字数法。所谓般若波罗蜜,所谓菩萨及字,亦不生、亦不灭、亦不内、亦不外、亦不两中间止。」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学字法、合法及权法数。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色痛想行识字有常无常,亦不见五阴字有苦有乐,亦不见五阴有我无我,亦不见五阴空、无相、无愿,亦不见五阴淨、亦不见寂、亦不见着、亦不见断,亦不见五阴生、亦不见灭;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及十八性,亦复如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不于有为性中现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字;亦复不于无为性中见。所以者何?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诸法无想念故。行般若波罗蜜住于无想法,成三十七品。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字,亦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字。行般若波罗蜜,成佛十八法,亦复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字,亦不见菩萨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已尽超越诸法之相。超越已,亦不见、亦不断。」

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学知字、数、合法。觉已不入色,亦不入痛想行识,亦不入眼耳鼻舌身意,亦不入色声香味细滑法,亦不入十八性,亦不入意识觉,亦不入苦乐、亦不入不苦不乐,亦不入有为性、亦不入无为性,亦不入檀、尸、羼、惟逮、禅,亦不入般若波罗蜜,亦不入相好,亦不入菩萨身,亦不入五根,亦不入慧度,亦不入度神通,亦不入度慧,亦不入内外空,亦不入所有、无所有空,亦不入教化众生,亦不入淨佛国土,亦不入沤惒拘舍罗。何以故?不见诸法当有可入者。」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诸法无所入,便增益六波罗蜜,便履菩萨位。履菩萨位过阿惟越致地,具足诸神通。具足神通已,游诸佛国,育养众生、供养礼事、淨佛国土、尽见诸佛,从诸佛求愿,即随其所欲而皆得之。从诸佛世尊闻法,得诸陀隣尼三昧门,乃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无有断绝时。」

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具知是法数着字。于须菩提意云何,色痛想行识为是菩萨耶?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萨耶?」

须菩提对曰:「非也,世尊!」

佛言:「于须菩提意云何,以色声香味细滑法为是菩萨耶?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是菩萨耶?」

对曰:「非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以地水火风空识为是菩萨耶?」

对曰:「非也。」

「以痴为是菩萨耶?行、识、名色、六入、栽、觉、爱、受、有、生、死?是菩萨耶?」

对曰:「非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离五阴、六衰、六情、十八性、地水火风空,离十二因缘,是菩萨耶?」

对曰:「非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五阴、十二因缘如,为是菩萨耶?」

对曰:「非也,世尊!」

「于须菩提意云何,可离如为菩萨耶?」

须菩提对曰:「非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汝观何等义,而言五阴、六衰、十二因缘及如非菩萨,亦不离五阴、六衰、十二因缘及如为菩萨也?」

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初不见有众生,当于何许有菩萨?云何以五阴、六衰、十二因缘为菩萨?云何当离五阴、六衰、十二因缘为菩萨?如如亦非菩萨,离如亦非菩萨。无有是处。」

世尊讚歎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菩萨学,当作无所见学,不见众生、不见般若波罗蜜。于须菩提意云何,以五阴常故言菩萨耶?以五阴无常故为菩萨耶?以五阴是我所为菩萨耶?非我所为菩萨耶?以五阴空、无相、无愿故言是菩萨耶?」

须菩提对曰:「非也,世尊!」

佛言:「离五阴空、无相、无愿为是菩萨耶?」

须菩提对曰:「非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汝观何等义,而言五阴空、无相、无愿非菩萨,亦不离五阴空、无相、无愿为菩萨乎?」

须菩提白佛言:「初不见五阴,当云何以五阴故言菩萨?初不见有常,云何以无常故言菩萨?」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初不见有乐,云何以五阴苦为菩萨?初不见有我,云何以五阴无我而为菩萨?初不见有人,云何以五阴空故而言有菩萨?世尊!初不见有相,云何以五阴无相而为菩萨?世尊!初不见愿,云何以五阴无愿而为菩萨?」

尔时世尊讚歎须菩提言:「善哉,善哉!菩萨摩诃萨学,当于五阴作空、无相、无愿、无所见、无所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学。」

佛告须菩提:「汝向者所言:『我不见法有菩萨。』实如所言。须菩提!法法不相见。法不见法性,法性亦不见法。五阴性不见法性,法性不见五阴性。六情性不见法性,法性不见六情性。」

佛告须菩提:「有为性不见无为性,无为性不见有为性。有为不离无为,无为亦不离有为。」

佛告须菩提:「菩萨作是行般若波罗蜜,于诸法无所见。虽不见诸法,亦不恐亦不畏惧,不悔亦不懈怠。何以故?以不见五阴,不见眼耳鼻舌身意,亦不见色声香味细滑法故。亦不见婬怒痴,亦不见十二因缘,亦不见吾我,亦不见知见事,亦不见三界,亦不见声闻、辟支佛意,亦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法,亦不见佛亦不见佛法,亦不见道。一切诸法尽不见,亦不恐亦不怖亦不畏惧。」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以故不恐不畏?」

佛告须菩提:「以菩萨意识法不可得、不可见,以是故不恐不畏。菩萨当于诸法,当作无所得、无所见。学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字,亦不见菩萨意,是则菩萨学、是则菩萨行。」

摩诃般若波罗蜜学品第十

是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具足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具足尸、羼、惟逮、禅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知色痛想行识,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六情内外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十八性,欲消灭婬怒痴,欲消灭吾我想,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狐疑,欲除犯戒望见,欲除三界婬诤,欲捨六衰习,欲除四食,欲捨四渊流、四结、四颠倒,欲捨十恶知十善之行,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四禅、三十七品、四等心及佛十八法,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学意三昧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四禅及四空定,欲得师子游步、师子奋迅三昧者,欲得诸陀隣尼三昧、首愣严三昧、海宝三昧、月幢三昧、诸法普至三昧、观印三昧、真法性三昧、作无垢幢三昧、金刚三昧、诸法所入门三昧、三昧王三昧、王印三昧、力淨三昧、月幢三昧、诸法所入真辩才三昧、诸法言所入照十方三昧、诸法陀隣尼门印三昧、不妄诸法三昧、诸法都聚印三昧、虚空所止三昧、淨三昧、处三昧、不起神通三昧、作上幢三昧,菩萨欲得是诸三昧门及馀三昧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唯,世尊!菩萨摩诃萨欲满一切众生之所愿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欲具足诸功德,持是具足之德不堕罪处,亦不生卑贱之家,亦不在罗汉、辟支佛地住,亦不为菩萨顶诤,当学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语须菩提言:「云何为菩萨顶诤?」

须菩提报言:「菩萨摩诃萨不以沤惒拘舍罗行六波罗蜜,复不以沤惒拘舍罗趣空、无相、无愿三昧,堕声闻、辟支佛地,亦不顺菩萨道,是为菩萨顶诤。」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以故名为菩萨顶诤?」

须菩提报言:「所谓法爱是。」

问言:「何等为法爱?」

须菩提报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入于五阴,计校五阴空、无相、无愿,是为顺法爱。入于五阴,计校五阴空寂、无常、苦、空、非我,是为菩萨法爱。计校言:『当灭五阴。是无为证、是非证、是成道,是着,是断,是可习、是不可习,是菩萨行、是非菩萨行,是道、是非道,是菩萨学、是非菩萨学,是六波罗蜜、是非六波罗蜜,是沤惒拘舍罗、是非沤惒拘舍罗,是菩萨顺法爱。』」

须菩提语舍利弗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入法中计校分别,是为菩萨顺法爱。」

舍利弗语须菩提言:「何等为菩萨顺道?」

须菩提报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以内空观外空,不以外空观内空;不持内外空观空空,不持空空观内外空;亦不以空空见大空,亦不以大空观空空;亦不以大空见最第一空,最第一空亦不见大空;第一空亦不观有为空,有为空亦不观第一空;亦不持有为空观无为空,亦不持无为空观有为空;亦不持无为空观无边际空;亦不以无边际空观作空;作空亦不观性空,性空亦不观作空;作空亦不观自空;自空亦不观性空;自空亦不观诸法空,不持诸法空观自空;诸法空亦不观无空,无空亦不观诸法空;诸法空亦不观有空;有空亦不观无空;有空亦不观无有空,无有空亦不观有空。舍利弗!菩萨作是行般若波罗蜜,转上便应菩萨之道。

「复次,舍利弗!菩萨作是学般若波罗蜜,不念五阴亦不贡高,亦不念眼耳鼻舌身意,不念色声香味细滑法,亦不念六波罗蜜乃至佛十八法,不念亦不贡高。作是学般若波罗蜜,亦不念道意妙无与等者,亦不念不贡高。所以者何?是意非意,意性广大而清淨故。」

舍利弗问须菩提言:「云何意性广大而清淨?」

须菩提报言:「于婬欲痴亦不合亦不散,不与尘劳合亦不散,不与恶行及六十二见合亦不散,亦不与声闻、辟支佛意合亦不散;是为菩萨意性广大而清淨。」

舍利弗复问言:「意为有耶?言是意非意。」

须菩提报言:「意无所念时,有意、无意宁可得、可见、可知不?」

舍利弗报言:「唯,须菩提!不可得、不可见、不可知。」

须菩提语舍利弗:「若意无念时,亦不见有意,亦不见无意,亦不可得、亦不可见,是故即为清淨。」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等为无意意?」

报言:「于诸法无作无念,是为无意意。」

舍利弗复问:「无为无作亦是意耶?于五阴无为无作亦复是意,乃至道无为无作亦是意耶?」

须菩提报言:「如是,如是!如所问。」

是时舍利弗讚歎须菩提言:「善哉,善哉!如须菩提,为是佛子,为从佛生,为从法化生,则为法施非为思欲施,随其证而为说法,实如佛所举,乐空寂行第一。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学般若波罗蜜,便为阿惟越致,终不离般若波罗蜜。菩萨欲学知声闻、辟支佛地,当学般若波罗蜜,当读当习当持。欲学菩萨地,当学般若波罗蜜,当读当学当持当习。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之教,菩萨摩诃萨、声闻、辟支佛亦当从是中而学成。」

摩诃般若波罗蜜本无品第十一

是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我亦不觉有菩萨,亦不见菩萨。当为何等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当教谁?不见诸法终始,云何当为菩萨作字言菩萨耶?世尊!是字必不住、亦不不住。所以者何?是字亦不见、亦不可得。世尊!我亦不见五阴终始,云何当为菩萨作字?是故,世尊!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世尊!我亦不见六情、六衰终始,当云何为菩萨作字?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所以者何?是字亦不可见、不可知。云何为菩萨建字?是字亦不可见、亦不可知,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世尊!亦不见十八性,亦不见十二因缘终始。世尊!我亦不见十二因缘生灭根本,亦不见婬怒痴终始,亦不见六十二见,亦不见六波罗蜜终始,亦不见吾我、亦不见人、亦不见寿、亦不见命众生终始,亦不见三十七品、空无相无愿、四禅、四等、四无形禅之终始,佛志、法志、僧志、戒志、施志、天志、安般志、死志终始,亦不可得见。我亦不见佛十八法终始。世尊!五阴如梦、如响、如光、如影、如幻、如炎、如化,终始不可得,寂静,不生不灭终始,不着不断终始。及如法性之法真际终始,皆不可见。世尊!我亦不见善恶之法终始,我亦不见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之终始。世尊!我亦不见当来过去今现在之终始,我亦不见不当来不过去不现在法之终始。我亦不见世尊终始,我亦不见十方恒边沙国土、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诸弟子及菩萨众终始。世尊!诸法之终始,尚不可得、不可见,当教何等菩萨?当为谁说般若波罗蜜?见字亦不住、亦不不住,是字不可得知;亦不可得、亦不可见,是故字亦不住、亦不不住,何为菩萨作字?何以故?诸字法皆不可见、亦不可得。世尊!菩萨者,合数建字法,亦无有与作字者。五阴、十八性、十二衰、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无有与作字者。世尊!譬如梦、字、响、光、影、炎、化名虚空。世尊!譬如言地水火风空,亦无有与作字者。言戒、三昧、智慧、解脱、见解脱慧,是字亦无有与作字者。言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其字亦无有与作字者。言菩萨、言道,言佛、佛法,其字亦无有与作者。言善恶,言有常无常、苦乐有我,言寂言寂静、所有无所有,其字无有与作者。以是故,我狐疑。所以者何?诸法终始不可得见而为菩萨作字。世尊!是字亦不住于法性。何以故?是字无所有、不可得,是故字亦不住、亦不不住。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般若波罗蜜,不惋不悔、不懈不怠、不恐不怖,当知是菩萨审谛住阿惟越致地,住于无所住。

「复次,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色痛想行识不当于中住,眼耳鼻舌身意不当于中住,色声香味细滑法不当于中住,六识不当于中住,六栽不当于中住,六觉不当于中住,地水火风空识不当于中住,十二因缘不当于中住。何以故?以色痛想行识空故。世尊!若五阴空者为非五阴,五阴亦不离空,空亦不离五阴;空则是五阴,五阴则是空。是故,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于五阴中住,乃至十二因缘亦不当于中住。何以故?十二因缘空故。十二因缘则是空,空则是十二因缘。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不当于中住,佛十八法亦不离空,空则十八法,十八法则空,是故不当于中住。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不当于中住。何以故?六波罗蜜空故,住则非六波罗蜜。六波罗蜜不离空,空亦不离六波罗蜜。是故,世尊!菩萨不当于六波罗蜜中住。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文字数不当于中住。文字数若多若少,不当于中住。何以故?文字数空故。

「复次,世尊!行般若波罗蜜菩萨,神通亦不当于中住。何以故?神通则是空,空则是神通。

「复次,世尊!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色痛想行识无常,不当于中住。何以故?无常空故。假令无常不空则非无常,空亦不离无常。无常则是空,空则是无常,是故菩萨不当于中住。五阴苦、五阴无我亦不当于中住,五阴空亦不当于中住,五阴寂静亦不当于中住。

「复次,世尊!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如不当于中住,法及法性不当于中住,真际不当于中住。

「复次,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诸三昧门、陀隣尼门不当于中住。世尊!菩萨摩诃萨无有沤惒拘舍罗,作吾我想,着于五阴,有仍五阴受般若波罗蜜,亦不顺般若波罗蜜,不得具足般若波罗蜜,便不能得出生萨云若。

「复次,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着于吾我想,住于诸陀隣尼三昧门,以想识求陀隣尼三昧门,又复有仍受般若波罗蜜,亦不应不顺般若波罗蜜,不得具足般若波罗蜜,不能得出生萨云若。何以故?不受色痛想行识故。不受五阴则非五阴。所以者何?其性空故。诸陀隣尼三昧门不受,不受则非陀隣尼三昧门,其性空故。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复不受,本性空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观性空之法。虽观于诸法,不当使有所着,是名为菩萨摩诃萨无所受三昧。积聚广大无限之用,诸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萨云若亦不受,乃至内外空及有无空亦不受。何以故?不可以相行故。所以者何?相行有垢故。何等相?五阴相、三昧相是谓垢相。当作是受、当作是念。不尔者,异道人先尼终不有信于萨云若慧。何等信?信于般若波罗蜜,不以相信解受持观其所应,亦不以相、亦不以无相。作是不受相,先尼得解信要,便得度空性之慧,不复受痛想行识。所以者何?以见解空相之法。何以故?亦不于内见慧、亦不于外见慧、亦不离内外事见慧。何以故?亦不见法当有可识知者,亦不于内五阴见慧、亦不于外五阴见慧、亦不离五阴见慧。以是因缘,先尼得解。得解已,便得信要于萨云若。是谓比诸法等信以为证,而不见诸法。先尼作是解脱已,便于诸法无所受,不想不念故。是法亦无有得者、亦无有受者、亦无有解者。是法亦非受、亦非持、亦不可获、亦无有念,一切诸法皆无念故。世尊!菩萨摩诃萨所以于般若波罗蜜通达来往于彼此岸者何?于诸法无所受。不受色痛想行识者,于诸法无所受故。乃至三昧、陀隣尼门无所受,于诸法亦无所受,不具足三十七品、佛十力、佛十八法不共,终不中道般泥洹。何以故?三十七品非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非十八法。是法非法、亦不非法,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受五阴。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观:『言何许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是谁?谁有是般若波罗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复作是念言:『不可得法、不可见法非为般若波罗蜜。』」

于是舍利弗问尊者须菩提言:「贤者!何等法不可得、不可见?」

须菩提报言:「般若波罗蜜不可得、不可见;禅、惟逮、羼、尸、檀波罗蜜,亦不可得、亦不可见,以外空、内空及有无空故。五阴亦不可得见,三十七品、佛十八法、神通,亦不有、亦不可得见。法性、法住、真际、佛萨云若,亦不有、亦不可得见,以内外空、有无皆空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若作是观、作是念,意不惓不厌、不恐不怖,当知是菩萨终不离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问尊者须菩提:「何以当知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报言:「如色之状貌离色,如痛想行识状貌离痛想行识,如檀波罗蜜状貌离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状貌离般若波罗蜜,乃至佛十八法、乃至真际,亦复如是。」

舍利弗问须菩提言:「五阴状貌何类?六波罗蜜、佛十八法,状貌何类?法性及如、真际,其状貌何类?」

须菩提报言:「五阴无所有之状貌,六波罗蜜、佛十八法、真际,亦无所有之状貌。其类非物之类。舍利弗!是故当如五阴状貌离五阴,如六波罗蜜状貌离六波罗蜜,乃至真际亦复如是。五阴离五阴相,乃至真际亦离其相,相亦离其真际。」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中便出生萨云若耶?」

报言:「如所问无有异。何以故?诸法无所出亦无所生。」

舍利弗又问:「何以故诸法无有生、无有出?」

须菩提报言:「五阴空,亦不见其出、亦不见其生。般若波罗蜜、佛十八法、真际,亦不见其出、亦不见其生。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作是学般若波罗蜜,以渐近萨云若。已渐近萨云若,便得身意相淨。已得身意相淨,便无婬怒痴。意强梁,贪意不复生,意终无六十二见事,终不于母人腹中生;常得化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育养众生、普淨佛国土,至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离诸佛世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学、当作是行。」

放光般若经卷第二

 
放光般若经卷第三

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 诏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空行品第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沤惒拘舍罗,于五阴为行相。若念五阴有常为行相,念五阴无常为行相,念五阴苦,言五阴是我所,是为行相。念五阴寂静为行相。世尊!菩萨摩诃萨不以沤惒拘舍罗行般若波罗蜜,学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复为行相。世尊!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自念言:『我行般若波罗蜜。』设欲有所得,是亦为行相。若菩萨念言:『有作是学者,为学般若波罗蜜。』是亦为行相。作是学者,当知菩萨未有沤惒拘舍罗故。」

须菩提语舍利弗言:「菩萨作是学般若波罗蜜,为住色、为分别色。坐分别色,便作行色求。已作是行,不得离生老病死苦。菩萨复不以沤惒拘舍罗行般若波罗蜜,处于眼耳鼻舌身意,分别六情,复分别十八性,复住于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各分别计校作色求,亦复不能脱生老病死苦。是菩萨尚不能逮声闻、辟支佛地证,况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事不然。以是故,当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沤惒拘舍罗。」

舍利弗问须菩提:「当云何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而是沤惒拘舍罗?」

须菩提报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色痛想行识不作相行,亦不言五阴有常无常,于五阴亦不作苦乐行,亦不作是我所非我所行,于五阴不作空、无相、无愿行,于五阴亦不作寂静行。以是故,舍利弗!以五阴空为非五阴,五阴不离空,空不离五阴;五阴则是空,空则是五阴。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皆空。假令空者亦不离十八法,十八法亦不离空。菩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则为是沤惒拘舍罗。菩萨作是行般若波罗蜜,便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行者,亦不见不行者。」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何以故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报言:「以般若波罗蜜状貌本实不可得见故。何以故?所有者无所有故。是故行般若波罗蜜无所见。所以者何?菩萨悉知诸法所有无所有。有三昧名于诸法无所生,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无限广大之用,非声闻、辟支佛所知。菩萨摩诃萨不离是三昧,便疾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舍利弗问须菩提:「但是三昧使菩萨疾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耶?颇复有馀三昧?」

须菩提报言:「亦复有馀三昧,令菩萨疾成得佛。」

舍利弗问言:「何者是?」

须菩提言:「有三昧名首愣严菩萨行,是三昧亦疾得佛。复有宝印三昧、师子游步三昧、月三昧、作月幢三昧、诸法印三昧、照顶三昧、真法性三昧、必造幢三昧、金刚三昧、诸法所入印三昧、三昧王所入三昧、王印三昧、力进三昧、宝器三昧、必入辩才三昧。如是等三昧,菩萨摩诃萨悉学已,便疾得佛。舍利弗!复有无央数不可计三昧,菩萨所应学,亦复令菩萨疾得佛。」

须菩提承佛威神言:「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三昧者,已为过去佛所授决已,今现在诸佛亦授其决已,亦不见三昧、亦不念三昧,亦不贡高念言:『我得是三昧。』亦不念言:『我住是三昧。』都无三昧想。」

舍利弗问须菩提言:「诸有住是三昧者,为已从过去诸佛授记已耶?」

须菩提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及三昧、菩萨无有异。菩萨则是三昧,三昧则是菩萨;般若波罗蜜亦尔,等无有异。而善男子不知诸法等三昧。何以故不知?菩萨以不见是三昧,是故不知。」

于是世尊讚歎须菩提言:「善哉,善哉!如我所歎誉,汝于诸空寂行者第一。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学六波罗蜜及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学般若波罗蜜耶?」

佛言:「当作是学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亦不想有所得、有所见。」

舍利弗白佛言:「何等为无所得、无所见?」

世尊报言:「吾我及众生不可得见,以内外空故。五阴、十八性、十二衰,不可得、不可见,本淨故。十二因缘不可见,常淨故。苦、习、尽、道不可见,常淨故。不可见欲性、形性、无形性,不可得见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常淨故。不可得见六波罗蜜,从须陀洹乃至佛,常淨故,不可见。」

舍利弗白佛言:「何等为淨?」

世尊报言:「不生、不有、不可见、无所为,是为淨。」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作是学,为学何法?」

世尊报言:「菩萨作是学,于诸法无所学。何以故?法不尔如凡人所入。」

舍利弗白佛言:「法云何?世尊!」

佛报言:「法之所有如无所有,作是有故,言无所有。」

舍利弗白佛言:「何等为无所有而有?」

世尊报言:「五阴无所有,内外所有无所有,空故。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无所有,内外所有无所有,空故。凡夫愚人随痴入爱,于中作痴行,为两际所得而不知不见;法所不痴者,而为入于名色、入于六入、入于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虽入其中法所无者及更念,亦复不知亦不见。不知不见何等?」

佛言:「不知五阴、不见五阴,不见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以是法堕于凡夫愚人之数而不出于何?不出于欲、形、无形界,不出于声闻、辟支佛法。不出而复不信。不信何等?不信五阴空,不信三十七品、佛十八法空。亦复不住。于何所不住?不住于六波罗蜜,不住于阿惟越致地,乃至佛十八法不住。以是故,谓为凡夫愚人,便入于眼耳鼻舌身意,入于五阴、六衰,入于十八性,入于婬怒痴,入于诸见,入于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入于道。」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作是学,为不学般若波罗蜜,不成萨云若慧耶?」

佛言:「如是学,为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出萨云若。」

舍利弗白佛言:「何以故菩萨不学般若波罗蜜,不成萨云若慧?」

佛言:「以菩萨摩诃萨无沤惒拘舍罗,以想念入六波罗蜜及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以想念入萨云若。以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学般若波罗蜜,不生萨云若慧。」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当云何学般若波罗蜜而令菩萨成萨云若慧?」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学如成,萨云若慧如应,无所见、无所得。」

舍利弗白佛言:「何等为无所得、无所见?」

佛言:「不见一切法,空故。」

摩诃般若波罗蜜问幻品第十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人问言:『幻人布施、持戒、精进、忍辱、一心、智慧,学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学萨云若,当成萨云若不乎?』我等当云何报?」

佛告须菩提:「我自还问汝,随须菩提意报我。于须菩提意云何,五阴与幻有异无?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性与幻有异不?」

须菩提对曰:「无有异。世尊!」

佛言:「三十七品、佛十八法,空、无相、无愿及道,与幻有异不?」

须菩提答曰:「无有异。世尊!五阴则是幻,幻则是五阴;十二衰及十八性皆是幻,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亦是幻,幻则十八法。」

佛告须菩提:「幻人颇有着有缚、有生有死不?」

对曰:「无。」

「于须菩提意云何,幻人亦不生亦不灭,学般若波罗蜜,当成萨云若不?」

须菩提白佛言:「不能得。」

「于须菩提意云何,着字名合法、五阴数字,为菩萨不?」

对曰:「如是,如是!世尊!」

「着字五阴,生灭可得见不?」

须菩提对曰:「不可得见。」

「亦无起、亦无灭、亦无字、亦无身行、亦无意行、亦无着、亦无缚,学般若波罗蜜,宁成萨云若不?」

须菩提对曰:「不能成。」

佛言:「菩萨学般若波罗蜜,应无所得。」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及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如幻人学。所以者何?当知五阴如幻人。」

「于须菩提意云何,五阴为学般若波罗蜜,当成萨云若不?」

须菩提白佛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五阴所有无所有。无所有者亦不可得见。于须菩提意云何,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热时炎、如化。」

「当学般若波罗蜜耶?」

对曰:「非也。何以故?五阴、六衰,如梦如幻、无所有、不可得见。」

须菩提白佛言:「新发大乘意菩萨,闻作是说般若波罗蜜,将无恐怖?」

佛言:「新学大乘菩萨,未得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不与善知识相随,或恐或怖。」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当行何等沤惒拘舍罗,令菩萨不恐不怖?世尊!」

佛告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应萨云若行,观五阴无常亦不猗五阴,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

「复次,须菩提!菩萨意应萨云若行,观五阴苦、空、非我,观五阴空、无相、无愿,观五阴寂静,应无所得、无所猗;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菩萨当作念言:『我当为一切众生说无常、苦、空、非我,为说空、无相、无愿、寂静之法,应无所得、无所猗。』是为菩萨檀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亦不以罗汉、辟支佛意观五阴无常、苦、空、非我,亦不以罗汉、辟支佛意观空、无相、无愿、寂静;是为菩萨不越戒,以是故菩萨不恐不怖。菩萨尽能奉行能忍,是为菩萨行羼提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意行应萨云若,观五阴无常,应无所见、无所着,不捨萨云若意;是为菩萨行惟逮波罗蜜。菩萨适作是行,不起罗汉、辟支佛意,羁他恶意亦不得生;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不恐不怖。

「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观。言不以五阴空,空则五阴,六情、十八性、三十七品亦复如是,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恐不怖。」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与何等善知识相得,闻说般若波罗蜜不恐不怖?」

佛报言:「菩萨说五阴无常、苦、空、无我,空、无相、无愿、寂静而无所希望。持是无所希望之福,不作罗汉、辟支佛地行,但求萨云若;是为菩萨善知识。为说六情、十八性寂静而无所希望。持是功德不愿声闻、辟支佛地;是为菩萨善知识。

「复次,须菩提!菩萨念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念萨云若、念道,以为一切说法无所希望。持无所希望福,不为声闻、辟支佛地,但为萨云若;是为菩萨善知识。」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学般若波罗蜜无沤惒拘舍罗,为恶知识。闻说般若波罗蜜为恐怖?」

世尊报言:「菩萨离萨云若意,猗般若波罗蜜而自贡高,行禅、精进、忍辱、持戒,行布施,以猗檀波罗蜜而自贡高。」

「复次,须菩提!菩萨离萨云若意,念五阴、内外空,以空贡高、有所猗;念六情空、念十八性空,以是为贡高;念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空,猗十八法而自贡高;是为菩萨不行般若波罗蜜、无沤惒拘舍罗,闻说般若波罗蜜为恐怖。」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恶知识?」

佛言:「教令远离六波罗蜜,语菩萨言:『莫学是,非佛所说,但合会作,是不足听闻、不当受持、不当讽诵读亦不当教他人。』当知是菩萨恶知识。菩萨复有恶知识,与说魔所乐事。魔波旬作佛形像,往到菩萨所,使菩萨远离六波罗蜜,语菩萨言:『善男子!用是六波罗蜜学为?』当知是菩萨恶知识。魔复作佛形像,往到菩萨所,分别广说声闻所应行经,但为说是魔事;当知是菩萨恶知识。魔复作佛形像,往到菩萨所,语菩萨言:『善男子!汝亦无菩萨意,亦非阿惟越致。汝亦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假令不教菩萨令觉魔事者,是菩萨恶知识。魔波旬复作佛形像,往到菩萨所,语菩萨言:『善男子!眼耳鼻舌身意空,六衰、十八性皆空,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佛十八法皆空。用是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学为?』有作是教者,是为菩萨恶知识。

「复次,须菩提!魔复作辟支佛形像,往至菩萨所,语菩萨言:『善男子!十方皆空,无有佛、亦无有菩萨、亦无有声闻。』而为菩萨说是辈魔事,当知是则菩萨恶知识。魔复作声闻形像,被服往到菩萨所,断菩萨萨云若意,为说声闻、辟支佛行。有作是教者,则是菩萨恶知识。魔复作菩萨师和上,被服到菩萨所,教令离菩萨行、教令离萨云若、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持空、无相、无愿法授菩萨:『汝当念是法,受声闻地证,当用是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学为?』是但魔事耳。

「复次,须菩提!魔复作菩萨母形像,来至菩萨所言:『子!汝当受是须陀洹证,习罗汉果证;当用是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当受是无央数劫生死,当受是截手截脚之痛。』向菩萨说是辈魔事,是则魔所作。

「复次,须菩提!魔复作比丘,被服至菩萨所,语菩萨言:『眼耳鼻舌身意,无常、苦、空、非我,空、无相、无愿、寂静。』为说三十七品、佛十八法,皆为说相着事;当知是菩萨之恶知识。觉已,当急远离之。」

摩诃般若波罗蜜了本品第十四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号为菩萨,其句义云何?」

佛告须菩提:「菩萨句义无所有。所以者何?道者无有句义、亦无我;菩萨义者亦如是。须菩提!譬如鸟飞虚空无有足迹,菩萨义者亦如是。譬如梦、幻、热时炎、影,如来所化无所有,菩萨义者亦如是。譬如法性及如、真际,亦无所有;譬如幻士五阴,不可得、不可见;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其义亦如是。譬如幻士行内外空,亦无所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其义亦如是。须菩提!譬如幻士行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无所有;菩萨义者亦如是。须菩提!譬如佛五阴不可得。何以故?无有五阴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菩萨之句义。须菩提!譬如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六情无所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其义亦如是。须菩提!譬如佛行内外空,其际不可得见,行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不可得见;菩萨其义亦如是,有为、无为性,亦无有义。须菩提!譬如不生不灭、无所有、无作、无着、无断,其义亦无所有。」

「何等不生不灭、不着不断、不有不作?」

报言:「五阴不生不灭、亦不着、亦不断、亦不可见,十八性、六情、六衰、五阴无着,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无着无断义不可得;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其义亦如是。须菩提!譬如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本淨,无有义;菩萨义者亦如是。譬如吾我淨,以吾我无有边际故。我人寿命淨不可得见,众生无边际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其义亦如是。譬如日出时,诸冥迹不复现;菩萨亦如是。譬如天地劫尽火烧时,世间诸所有皆烧尽,其迹不可见;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其义亦如是。须菩提!譬如世尊戒具,本时恶戒迹不复现;得三昧,乱意迹不复现;得智慧,无有愚痴迹;得解脱,不复见未解脱迹;已见解脱慧,不复见不解脱慧。譬如佛光出时,日月、忉利诸天王、阿迦腻吒天光明不复现;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其句义不可见。何以故?道及菩萨、菩萨义,是亦不合亦不散,无有形、不可见、无有对、一相,一相者则为非相。须菩提!菩萨于诸法,当学无所着,亦当觉知诸法。」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诸法?何等为菩萨于诸法学无所着?何等为菩萨觉知诸法?」

佛告须菩提:「诸法者,谓善法恶法,记法未记法,俗法道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是为菩萨当于是诸法学,无所着亦当学。」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世俗善法?」

佛告须菩提:「俗善法者,谓孝顺父母、供养沙门道人、养育长老、施诸福事、约身守节、精勤念善、意崇方便、修行十善。有俗内想、腐败想、青瘀想、血想、食不消想、乱想、骨想、半燋想,四禅、四等、四无形禅想,佛想、法想、比丘僧想、戒想、施想、天想、精勤想、安般想、身想、死想。须菩提!是谓世间善法。何等为世俗恶法?杀、盗、婬、怒、恶口、妄言、绮语、嫉妬、邪见;是为世俗恶法。何等为记法?若善法、若不善法;是为记法。何等为未记法?未有身口意、未有四大,未有五阴、十八性、十二衰;是为未记法。何等为世俗法?五阴、十二衰、十八性、十善、四禅、四等、四无形禅;是谓世俗法。何等为道法?三十七品、三解脱门、三根、三三昧、解脱摄意、八解脱门、九次第禅、十八空、佛十力、四无所畏、佛十八法;是为道法。何等为漏法?五阴、十二衰、十八性、十二因缘、四禅、四无形禅;是为漏法。何等为无漏法?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是为无漏法。何等为有为法?欲界、形界、无形界,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是为有为法。何等为无为法?无为法者,不生亦不灭、不终亦不始、常住而不改,婬怒痴尽,如、无有异、法性及真际;是谓无为法。菩萨摩诃萨当于是空相之法,无所着而不倾动,觉诸法而不二。」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摩诃萨?」

佛告须菩提:「于诸大众必有上首,是故名为摩诃萨。」

须菩提白佛言:「当为何等众生而作上首?」

佛告须菩提:「大众者,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初发意菩萨摩诃萨至阿惟越致地住者。是为大众之聚,菩萨当于是中作上首。于中当发金刚意,便为上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为金刚意?」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发意言:『我当受无央数生死作精进行,我当为众生故捨一切所有,我当等心于一切众生,我当以三乘度脱众生当令般泥洹,亦不见众生般泥洹。我当觉诸法无所从生,常当以萨云若慧意行六波罗蜜。我当学当救济一切。』须菩提!是为菩萨发金刚意,便为大众最上首。菩萨复发意言:『我当为泥犁、薜荔中罪人所受苦痛,我当为众生代受无央数劫苦痛,尽令众生于无馀泥洹而般泥洹,然后我自为身作善本,亿百千劫乃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须菩提!是为菩萨发金刚意于大众而为上首。菩萨当为妙意,以妙意故于众生为上首。从初发意已来,亦不当生婬怒痴意,亦不当娆众生,亦不起声闻、辟支佛意;是为菩萨摩诃萨妙意而为大众作上首。亦不念贡高,菩萨当于萨云若意而不动亦不贡高。菩萨常当起护念于众生、亦不捨众生。菩萨摩诃萨当为法行、当为法乐。何等为法乐?随其所知而讽诵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住于诸法空,为大众作导,亦无所倚、亦无所得。菩萨住于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为大众作上首,无所倚而无所见。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住于行如金刚三昧,乃至尽虚空际无所染,逮解脱三昧,便为大众作上首,而无所得亦无所倚。须菩提!菩萨住于是法地故,便能为众生而作上首,是故名为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萨品第十五

是时舍利弗白佛言:「我亦当复说所以为摩诃萨者何?」

佛告舍利弗:「便说。」

舍利弗言:「菩萨于诸妄见悉断,是故名为摩诃萨。何谓诸见妄见?吾我见、有人见及众生见,有断见、有常见、有见无见,五阴见、十八性见、十二衰见、有谛见、十二因缘见,有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见,有育养众生见、有淨佛土见,有道见、有佛见、转法轮见。一切诸见悉断,作如是说法,是故名为摩诃萨。」

须菩提问舍利弗言:「菩萨摩诃萨,何以故有五阴、十二衰、十八性、十二因缘见?何以故有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见,及有妄见?」

舍利弗对曰:「菩萨摩诃萨不以沤惒拘舍罗行般若波罗蜜,如务五阴、六情、十八性、十二因缘,猗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起诸见。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断是诸见,为人说法而无所猗。」

须菩提白佛言:「我亦当说所以为摩诃萨者何?」

佛告须菩提:「乐说者便说。」

须菩提言:「道意无有与等者,非声闻、辟支佛所知。何以故?以萨云若意无漏故,意亦不着,是故为摩诃萨。」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等为菩萨意无有与等者,诸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者?」

须菩提报言:「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以来,不见法有生灭,亦不见有增减,亦不见着、亦不见断。舍利弗!诸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着不断者,亦无罗汉、辟支佛意,亦无道意、亦无佛意;是为菩萨摩诃萨意无有与等者,非罗汉辟支佛所能及知者。」

舍利弗言:「如须菩提意,不着罗汉、辟支佛地;五阴亦不着,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不着。」

舍利弗语须菩提:「假令萨云若意无漏者,凡人意亦当无漏,性空故。罗汉、辟支佛及诸佛世尊意亦当无漏。」

须菩提言:「尔,如所言。」

舍利弗言:「五阴亦无漏,其性本空故。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复无漏,性空故。」

须菩提言:「如舍利弗所言。」

舍利弗问须菩提言:「无意为不与意合耶?无色痛想行识为不与识合耶?」

须菩提言:「尔,如所言。」

舍利弗复问:「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与非十八法,为不着不合耶?」

须菩提报言:「有无之事皆合。」

须菩提语舍利弗言:「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不持道意及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知意,亦不贡高而有所猗,于猗于法而无所入。」

摩诃般若波罗蜜问僧那品第十六

是时邠耨文陀尼子白佛言:「世尊!我当说所以为摩诃萨者。」

佛言:「汝乐欲说者便说之。」

邠耨言:「菩萨为大功德所缠络,乘于大乘,以是故谓为摩诃萨。」

舍利弗问邠耨言:「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以大功德所缠络而为摩诃萨?」

邠耨报言:「菩萨摩诃萨不为齐限于人故住檀波罗蜜而为布施,普为一切众生故,行檀波罗蜜,尸、羼、惟逮、禅、般若波罗蜜,普为众生故,作谦苦行。菩萨成僧那僧涅不限众生,亦不言:『我当限度若干人,不能度馀人。』亦不言:『我当教若干人至道。』亦不言:『我不能教馀人。』菩萨为众生故,起大誓愿言:『我自当具足六波罗蜜,亦当教他人使具足六波罗蜜。』菩萨行檀波罗蜜所布施应萨云若,意愿言:『持是功德,与一切众生俱,共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舍利弗!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而习布施。

「复次,舍利弗!菩萨布施应萨云若,不求罗汉、辟支佛地;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布施,习于尸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布施时作萨云若念,法所应行;是为习羼波罗蜜。如精进所应行;是为习惟逮波罗蜜。一心布施应萨云若念,终不起声闻、辟支佛意;是为习禅波罗蜜。所可布施如幻相,不见施者、亦不见所施、亦不见受者;是为菩萨布施而习般若波罗蜜。菩萨以萨云若意,不想诸波罗蜜、亦不猗。舍利弗!是故当知菩萨为僧那僧涅。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意应萨云若布施,持布施功德与众生,共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行尸波罗蜜而具檀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行尸波罗蜜,尽能奉行能忍辱;是为菩萨行尸波罗蜜具足羼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行尸波罗蜜具足惟逮波罗蜜,是为菩萨习精进。菩萨行尸波罗蜜不受罗汉、辟支佛意。菩萨行尸波罗蜜,于诸波罗蜜如幻相,不贡高亦无所倚。舍利弗!是为菩萨行尸波罗蜜如习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行尸波罗蜜总持诸波罗蜜,是故名为僧那僧涅。菩萨行羼提波罗蜜,应萨云若布施。菩萨入无形禅,亦不处其中,是为菩萨行沤惒拘舍罗而为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行禅分别空、无相、无愿,是为菩萨行僧那僧涅而为般若波罗蜜。以是故,名为僧那僧涅。舍利弗!菩萨作是僧那僧涅者,十方诸佛世尊皆以大音声讚歎是菩萨言:『某国土菩萨具诸功德为僧那僧涅,当育养众生、淨佛国土。』」

于是舍利弗问邠耨文陀尼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三拔致?摩诃衍三拔致者,晋言发趣大乘。云何为发起大乘?」

邠耨报言:「行六波罗蜜,随诸禅所应行尽奉行,持求萨云若。菩萨以萨云若意,于八禅观其无常,观其苦、空、非我、无愿,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摩诃衍。菩萨念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是为菩萨摩诃衍。菩萨意不近罗汉、辟支佛地,志但崇萨云若,是为菩萨行四等而为羼波罗蜜。菩萨行萨云若意无懈时,是为菩萨惟逮波罗蜜。菩萨虽行四禅、慈悲喜护、八禅,亦不能动摇菩萨。所以者何?以沤惒拘舍罗故。菩萨行四等,为众生消诸漏,是为菩萨行四等而为檀波罗蜜。诸法所作禅,不持求罗汉、辟支佛。何以故?常求萨云若故。是为菩萨行四等而不[打-丁+此]尸波罗蜜。菩萨复有摩诃衍,于内外空其慧不转,无所倚、无所得、无所见,是为菩萨摩诃衍。复有摩诃衍,不于诸法,慧不在乱亦不在定,慧亦不在有常亦不在无常,慧亦不在苦乐亦不在有我无我,是为菩萨摩诃衍而应无所倚。复有摩诃衍,慧不在当来过去今现在,慧亦不离三世,是为摩诃衍应无所倚。摩诃衍者,慧不在三界亦不离三界。复有摩诃衍,慧不在俗法亦不在道法,亦不在有为亦不在无为,亦不在有漏亦不在无漏,是为无所倚。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衍品第十七

尔时舍利弗问邠耨文陀尼子言:「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

邠耨报舍利弗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乘于檀、尸、羼、惟逮、禅波罗蜜,乘是六波罗蜜、不见六波罗蜜,亦不倚菩萨而无所倚,是为乘于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一心学萨云若,具足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虽念欲成、不有所倚,是为菩萨乘于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作是念言:『菩萨者但是字耳,五阴者但有字耳,不倚五阴故。六情者但有字耳,不倚六情故。三十七品者但有字耳,不倚三十七品故。内外空者但有字耳,不倚内外空故。佛十八法者但有字耳,不倚佛十八法故。如来法者但有字耳,不见法性故。真际者但有字耳,真际不可见故。佛及道者但有字耳,不倚佛故。』是为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以来,具足菩萨之神通。具足已,欲育养群生,从一佛国游至一佛国,供养礼拜事诸佛世尊,从诸佛听受法教。」

「何谓法教?」

报言:「菩萨大乘,是菩萨乘、是大乘。游诸佛刹,淨佛国土、育养众生。初无佛国想,亦无众生想,亦不住二地。菩萨为众生故,随其所应而变其形像,不得一切智终不离菩萨乘。逮一切智已,便能转法轮,非罗汉、辟支佛及诸天、龙、阅叉、阿须伦及世间人所能转。是时闻十方恒边沙诸佛世尊讚歎声言:『某国某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逮萨云若,转于法轮。』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

摩诃般若波罗蜜僧那僧涅品第十八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僧那僧涅?」

佛告须菩提:「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内外空,及有无空、佛十八法及一切智,被诸功德之铠成佛身,光彻三千大千刹土;复以光普遍十方恒边沙佛国土,便为六反震动,三千大千刹土复六反震动。十方恒边沙佛国土菩萨,已受是光明住于檀波罗蜜,以大乘之铠便能变化三千大千刹土化为琉璃,自变其形为遮迦越王,布施一切随其所欲,飢渴与饮食,欲得衣者与衣,欲得香华医药布施种种,随众人身所便乐尽给与之。作是布施已,便为众生说六波罗蜜行。众生闻菩萨教已,至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离六波罗蜜行。是为菩萨被大乘之铠。须菩提!譬如工幻师在四要道头于大众人前布施,随人所欲饮食、衣被、钱财,随人意所索,幻人尽与。于须菩提意云何,是幻师颇有所布施于人不?」

须菩提白佛言:「无所施亦无得者。」

佛告须菩提:「菩萨自化身作遮迦越王布施,随人所乐而在所与,恣人所欲而施与,虽施而无所与亦无得者。何以故?须菩提!法之幻法应尔。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于尸波罗蜜,示现作遮迦越罗,于中使人持十善法,教人使为四禅、四等、四无形禅,立于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众生闻是法教,至得道终不离是法教。须菩提!譬如幻师化作大众人,教幻人持十善,立以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于须菩提意云何,颇有人立于十善、四禅、四无形禅,颇有人立于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者不?」

须菩提对曰:「无有立者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菩萨立诸众生于十善地、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不见有人住是法者。所以者何?法幻之法自应当尔。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被大乘之铠。

「复次,须菩提!菩萨住羼波罗蜜,亦立众生于羼波罗蜜。菩萨从初发意以来作誓言:『假令众生持刀杖害,我悉受,终不起恶意如弹指之顷;当复立众生于忍辱地亦复如是。』虽立众生于羼波罗蜜,亦复如幻师,亦无众生想。须菩提!是为菩萨大乘之铠。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于惟逮波罗蜜,立众生精进意应萨云若,亦复如幻师;是为菩萨大乘之铠。菩萨住于禅波罗蜜,亦复教一切人行一心。菩萨住于等法,不见法有乱者、有一心者。须菩提!是为菩萨住于禅波罗蜜,亦复教一心人行禅,乃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离是一心,亦复如幻师;是故名为僧那僧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于般若波罗蜜,亦复劝助教一切人,使立于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诸法不见有彼此岸;是为菩萨住于般若波罗蜜,亦复劝助众生化立人于般若波罗蜜,教化众生亦复如幻,不见有学者、不见有受者。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僧那僧涅。

「复次,须菩提!菩萨被大乘铠以安处十方恒边沙佛国众生立于六波罗蜜。为众生说六波罗蜜法使众生闻之,闻已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离是法,亦复如幻,亦不见受法者、亦不见受是教者。以是故,菩萨为大乘之铠。菩萨复被大乘之铠意应萨云若,菩萨不言:『我当教若干人立于六波罗蜜。』亦不言:『我当教若干人行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复不言:『我不能教若干人。』亦复不言:『我教若干人得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不言:『我不教若干人至阿罗汉。』亦不言:『我立若干人至萨云若。』不言:『我不悉教尔所人。』何以故?菩萨所度无有限碍亦无适莫,菩萨所度亦无有数亦无有量。须菩提!菩萨譬如幻师教幻人,不见有所教、亦不见有受者;是为菩萨摩诃萨僧那僧涅。」

须菩提白佛言:「如我从佛所闻义,当知菩萨非为僧那僧涅。何以故?诸法空故。色痛想行识空,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性,各随其相各自空。檀波罗蜜至般若波罗蜜亦自空,内外空皆自空,从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皆空。菩萨亦空,僧那僧涅亦自空。以是故,世尊!当知菩萨为非僧那僧涅。」

佛告须菩提:「如所言,无有异。须菩提!萨云若非为非作,菩萨为众生作摩诃僧那僧涅者,是众生亦非为非作。」

须菩提白佛言:「何以故萨云若及众生非为非作?」

佛言:「不见有人故,是故萨云若无为无作。何以故?须菩提!五阴亦不有所作亦非不作,六情、六衰亦无所为亦无所作,我、人、寿命亦无所为亦无所作。何以故?边际不可得故。须菩提!梦、响、影、幻、热时炎、化无所作亦无所为,内外空、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无所为亦无所作。何以故?其本际不可得见故。如及法性、真际亦无所作亦无所为,菩萨萨云若亦无所作亦无所为。何以故?无有本际故。以是故,须菩提!萨云若及众生无所有无所作。以是当知,菩萨非为摩诃僧那僧涅。」

须菩提白佛言:「如观世尊所说义,五阴亦无缚无脱。」

邠耨文陀尼子问须菩提:「何等五阴无缚无脱?」

须菩提报言:「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幻、如化、如热时炎,当来过去今现在五阴无缚无脱;五阴无端绪,无缚无脱;五阴寂无所生,无缚无脱;五阴善不善、俗五阴、道五阴有漏无漏,亦无缚无脱。一切诸法无缚无脱,无际寂静无缚无脱,六波罗蜜无缚无脱,无际寂静内外空无缚无脱,三十七品无缚无脱,佛十八法无缚无脱;无际寂静故。道及菩萨、萨云若、一切智事,无际寂静,无所生亦不缚亦不脱。如、法性、真际、无为亦无缚无脱,无际寂静不生无缚无脱。如是,邠耨!菩萨摩诃萨于无缚无脱六波罗蜜中住无缚无脱萨云若,于无缚无脱育养众生,无着无缚无脱淨佛国土,无着无缚无脱见诸世尊,以无缚无脱闻法终不离,无缚无脱诸佛世尊终不离,无缚无脱诸神通终不离,无缚无脱五眼终不离,无缚无脱转无缚无脱法轮,无缚无脱安立众生于三乘。如是,邠耨!菩萨摩诃萨于无缚无脱六波罗蜜,于诸法得逮觉,无际寂静无所生故。邠耨!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无缚无脱之僧那僧涅。」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

 
放光般若经卷第四

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 诏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问摩诃衍品第十九

是时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大誓?世尊!云何当知菩萨趣大乘?乘是乘当至何所?谁当成是乘者?」

佛告须菩提言:「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之大乘。何等为六?檀、尸、羼、惟逮、禅、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檀波罗蜜?」

佛告言:「菩萨摩诃萨布施意应萨云若,内外所有布施已,持是功德尽施众生,与众生共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摩诃萨檀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尸波罗蜜?」

佛言:「菩萨持戒发意应萨云若,自持十善,教他人行十善、亦无所倚;是为菩萨不[打-丁+此]戒应无所倚。」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羼波罗蜜?」

佛言:「菩萨自具足于忍地,复劝他人令行忍辱而无所倚;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羼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惟逮波罗蜜?」

佛言:「菩萨意应萨云若,不废五波罗蜜,亦复立众生于五波罗蜜而无所倚;是为菩萨惟逮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禅波罗蜜?」佛言:「菩萨摩诃萨以萨云若意,自以沤惒拘舍罗入诸禅,不随禅生,亦复教他人使行禅而无所倚;是为菩萨禅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般若波罗蜜?」

佛言:「菩萨摩诃萨以萨云若意,不入于诸法而观诸法之性而无所倚,亦复教他人令不入于诸法而观诸法之性而无所倚;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又,须菩提!复有摩诃衍,内空、外空乃至有无空是也。何等为内空?内法是谓眼耳鼻舌身意。眼本空,不着垢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耳耳本空,鼻鼻本空,舌舌本空,身身本空,意意本空,亦不着垢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是为内空。何等为外空?谓色声香味细滑法。色本空,亦不着垢亦不坏。何以故?色本性尔。声香味细滑法皆尔。何以故?本性空故。是为外空。何等为内外空?内六衰、外六衰,是为内外法。以外法故内法空,以内法故外法空,亦不着亦不坏。何以故?本性尔。是为内外空。何等为空空?诸法之空,持诸法空空于空,是为空空。何等为大空?八方上下皆空,是为大空。何等为最空?泥洹是不着不坏,是为最空。何等为有为空?从不着不坏本至三界空,是为有为空。何等为无为空?不生不灭住于不异,从不着不坏皆空。何以故?本空故。是为无为空。何等为至竟空?所可不得边际者,是为至竟空。何等为不可得原空?诸可来者不知所从来,无有处故,是为无有原空。何等为无作空?于诸法无所弃,是为无作空。何等为性空?诸法所有性及有为、无为性,非罗汉、辟支佛、诸佛世尊所不作,是为性空。何等为诸法空?诸法者,谓五阴、十二衰、十八性,有为法、无为法,是为诸法。从不着不坏至诸法之性,是为诸法空。何等为自相空?色相所受相,是所持相为想所有相,便有所觉相是为识。乃至有为、无为相,从有为、无为相至诸法皆悉空,是为自相空。何等为无所得空?从无着无坏至无所得法,亦无所得,是为无所得空。何等为无空?于中无所见,是为无空。何等为有空?诸法无有偶者,于诸合会中皆无有实,是为有空。何等为有无空?于诸聚会中亦无有实,是为有无空。

「复次,须菩提!有以有为空,无以无为空,异以异为空。何等为有?有者谓五阴性,性以性为空,是为有空。何等为无?以无为空,无所成,无所成为空。空者亦非知可作、亦非见可作。何等为馀事空?有佛无佛法性法寂如,及尔真际住如故。以是异空,是为馀事空。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须菩提!复有摩诃衍。何等为衍?百七三昧是,各各有名。何等三昧名首愣严三昧?何等为首愣严三昧?诸三昧门之所趣聚皆来入其中,是故名首愣严。复有三昧名宝印。何等为宝印三昧?诸三昧所有印皆而印之。复有三昧名师子游戏。何等为师子游戏?住是三昧者尽游戏诸三昧中。复有月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明照诸三昧。复有月幢三昧,住是三昧者持诸三昧。复有在诸法上三昧,住是三昧者诸三昧悉从其中出。复有照顶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明照诸三昧上。复有法性毕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决了诸法。复有必造幢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中必持坚固幢。复有金刚三昧,住是三昧者诸三昧无有敢当者。复有法所入印三昧,住是三昧者与诸法印相应。复有安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便能住诸三昧。复有放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便能遍照诸三昧。复有势进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力势教诸三昧。复有等步三昧,住是三昧者能等行诸三昧。复有入辩才教授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辩解诸三昧。复有过量音声三昧,住是三昧者得入无量名字三昧。复有照处处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能遍照于诸方面。复有总持印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持诸三昧印。复有不忘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忘诸三昧。复有一切法所聚海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一切诸三昧等行。复有虚空普三昧,住是三昧者能遍足诸三昧。复有金刚部三昧,住是三昧者持诸三昧部。复有宝胜三昧,住是三昧者降伏诸垢浊。复有炽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炎遍照诸三昧。复有无愿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法无所取。复有审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有住处。复有选择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无意念想。复有无垢灯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作灯明。复有无限光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无有限量。复有作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于诸三昧而有所照。复有普照明三昧,住是三昧者诸三昧皆在眼前现。复有淨要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等淨三昧。复有无垢光三昧,住是三昧者散诸三昧垢。复有造乐三昧,住是三昧者受诸三昧乐。复有电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作灯明。复有无尽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尽以不尽。复有上威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中威德独然。复有毕尽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尽所可见如不见。复有不动三昧,住是三昧者令诸三昧不动不觉不戏。复有不别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离别。复有日灯三昧,住是三昧者照诸三昧门。复有月无垢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去诸三昧冥。复有淨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分别四无碍慧。复有作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门作明。复有造作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作毕竟。复有诸慧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慧。复有金刚三昧,住是三昧者决断诸三昧。复有住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动不摇不恐不怖亦无意想。复有现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悉遍见明。复有安立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善处。复有宝积三昧,住是三昧者普见诸三昧宝。复有法印三昧,住是三昧者印诸三昧从印及不印。复有等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法有等脱。复有弃乐三昧,住是三昧者悉弃诸乐。复有过法定三昧,住是三昧者灭诸法之冥在诸三昧上。复有散结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散用诸三昧。复有解诸法句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解诸三昧及诸法句。复有等文字三昧,住是三昧者得诸等字。复有毕字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一字。复有断因缘三昧,住是三昧者断诸因缘。复有无态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得诸法态。复有无行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行。复有无窟行三昧,住是三昧者未见诸三昧有窠窟之行。复有毕阴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淨诸阴。复有主行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行。复有不起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起。复有度境界三昧,住是三昧者过诸境界。复有聚诸善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得聚诸法诸三昧。复有止选三昧,住是三昧者意不堕落。复有清淨华三昧,住是三昧者得诸三昧清淨华。复有主觉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有七觉意。复有无限辩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无量之辩。复有无等等三昧,住是三昧者便得无等等。复有度诸法三昧,住是三昧者越度三界。复有决断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见诸法见诸三昧决断事。复有散诸狐疑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散诸法三昧。复有无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处。复有一行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有二。复有众生所入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众生亦不见所入。复有一事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事。复有厌该众事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有别。复有散诸生死劳怨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诸厌三昧慧所入处无所觉。复有众行音所入三昧,住是三昧者众行音声皆悉随从。复有脱诸音响字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脱于音字。复有然炬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中威德独明。复有淨相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淨一切三昧相。复有无准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于准。复有具足众事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皆得具足。复有不愿苦乐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有苦乐。复有事不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有尽。复有持迹三昧,住是三昧者尽看诸三昧。复有邪正聚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邪正。复有灭恚诤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恚诤。复有无恚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于诸法于诸三昧有恚无恚。复有无垢光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亦不见光亦不见垢。复有主要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无要。复有明月满无垢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诸三昧满具足如月十五日时。复有大庄饰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诸三昧严好。复有与世间作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光明普照十方及诸法。复有三昧名三昧等,住是三昧者于诸法亦不见有乱亦不见有定。复有无忿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诸三昧而无有忿。复有无倚无窟无乐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巢窟。复有最如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转于如。复有三昧名身骸,住是三昧者不见此三昧性。复有三昧名断口行与空合,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有言。复有三昧名虚空本脱无色,住是三昧者逮得诸法本空。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摩诃衍。

摩诃般若波罗蜜陀隣尼品第二十

「复次,须菩提!复有摩诃衍。何所为衍?所谓四意止是。何等四意止?菩萨自观身、观他人身,观内外身已,亦无身想亦无所倚。若行若寂,常念世间从痴有[病-丙+((句-口+夕)/心)]。观内痛意行法、观外痛意行法,观内外痛意行法,若行若寂,常念世间痴[病-丙+((句-口+夕)/心)]。须菩提!云何菩萨观内身行?菩萨自知,可行知行、可住知住、可坐知坐、可卧知卧,随身所行皆能自知。是为菩萨自观身行,若行若寂,常念世间苦恼。又,须菩提!菩萨出入进止安详瞻不忘,坐卧左右亦常安详,服三法衣不失威仪。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自观内外身行如是而无所倚。菩萨常观息出入,息长亦知、息短亦知。譬如陶轮调其缓急。菩萨息知,意与息俱,俱出俱入。是为菩萨观内身行,若行若寂,常念世间痴苦受患。

「复次,须菩提!用是行般若波罗蜜,常当观身,分别四分:地、水、火、风。譬如屠牛分为四分。菩萨观身分别四事,本末从来亦复如是。是为菩萨观内外身亦无所倚。

「复次,须菩提!菩萨观身,从头至足但有不淨,髮毛爪齿筋骨五藏三十六物有何可贪?譬如田家器盛五穀,有目之士若开发器,悉见种稷分别识知。菩萨观身,身中所有亦复如是。是为菩萨自观内身,若行若寂,常念世间痴爱痛苦亦无所倚。

「复次,须菩提!菩萨观人,初死之日至于五日,膖胀烂臭体坏汁流互相浇灒无有淨处,或为飞鸟走兽所食,或噉其半恶露不淨,或有死人筋缠骸骨血浇,或有死人血肉已尽筋骨相縺,中有骸骨已解离者节节异处,或见久死骸骨青白色者,或腐坏者,或与地土共同色者。菩萨都作是观,作是观已,还自计校:『我身分未脱未离此法,俱亦当尔。』是为菩萨观内身法、观他人身无所贪猗,若行若寂,常念世间痴苦灾患。自观觉意法亦观他人觉意法,分别思念断痴惑意。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须菩提!复有摩诃衍,渐御四意断是。何谓为四?恶意法未生,乐御习精进摄意使不生。已起恶意法,亦复乐御精进摄意习使断。未生善事法,持乐意精进习使得生。已生善法念欲处,具足广显欲使不忘,亦复乐习精进摄意御使得成。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四神足是。何谓为四?已得乐定除诸所作行总摄神足,以精进定除诸所作行总摄神足,以持意定除诸所作行总摄神足,以智之定除诸所作行总摄神足。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五根是。何谓五根?信根、精进根、志根、定根、智慧根。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五力是。何谓为五?信力、精进力、志力、定力、智慧力。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七觉意是。何谓为七?以志觉意、以法觉意、以精进觉意、以悦喜觉意、以信觉意、以定觉意、以适无以着觉意。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贤圣八品道是。何谓为八?正见、正念、正言、正行、正业、正习、正志、正定。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亦复无所倚。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三三昧是。何谓为三?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复有摩诃衍,谓诸慧事是。苦慧、习慧、尽慧、道慧、消慧、无所起慧、法慧、明慧、各各知他人所念慧、真慧。何等为苦慧?不生苦是为苦慧。何等为习慧?习灭已断是为习慧。何等为尽慧?灭诸苦事是为尽慧。何等为道慧?贤圣八品道是为道慧。何等为消慧?贪婬瞋恚愚痴尽是为消慧。何等为不起慧?不受生死处是为不起慧。何等为法慧?晓断五阴是为法慧。何等为明慧?眼耳鼻舌身意无常,色声香味细滑法亦复无常,是为明慧。何等为各各知他人所念慧?一切众生心中所念、所起,种种悉知,是为各各知他人所念慧。何等为真慧?所谓如来萨云若智是为真慧,亦无所倚。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复有摩诃衍,所谓三根是。何等为三根?谓学士从白衣至须陀洹五根,是未曾知当知。从斯陀含至阿那含亦有五根,应知当知。从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至佛亦有五根,谓已知无所复学。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三三昧也。何等为三?第一有觉有观,第二无觉有观,第三无觉无观。何等为有觉有观?谓第一禅是为有觉有观。何等为无觉有观?谓第一禅未至二禅在其中间,是为无觉有观。何等为无觉无观?从第二禅至无思想无思想慧禅,是为无觉无观。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十念是。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灭念、安般念、身苦念、死亡念,是亦无所倚,是为摩诃衍。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四禅、四等、四无形禅、八惟无禅、九次第禅、佛十种力、四无所畏。十种力者,谓佛现身相好神足变化,感动众邪迴使入正;一力也。口之所说在众智上,能变疑结开令解脱;二力也。意入空定清明六达,邪神娆乱道志不摇;三力也。默然断想神足无为,感动三千大千日月人无惊悚;四力也。道意聪叡演法布化,流盈十方各得其所;五力也。逆知众意晓人行趣,若缚若脱悉能解散;六力也。三世所作殃福本际报受之未,大慧悉知无有罣碍;七力也。一切人民众行根源,种种各异受身不同,悉觉本际因缘起处;八力也。慧眼以淨所察无限,见诸生死往来所堕;九力也。大慧已足方便已备,生死已断着行已尽,所作已讫不复还受,自然无师称一切智;是谓十力也。四无所畏者,佛为正觉,或有沙门、婆罗门,或魔或天或梵,若复有馀众,无有能来难诘我者,佛亦不见有起是意者,以是证故,佛行安隐逮无所畏;一无畏也。逮精进行得知最处,在众人中得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梵魔,一切馀法所不能转,独佛能转;二无畏也。佛漏已尽,若有沙门、婆罗门,或天魔梵,无有敢言佛漏未尽者;三无畏也。如佛所说言真,无讳善恶之报,不失所行,一切馀众诸天魔梵,不见能敢违佛言者。如佛所说贤圣八道,行是得道,得度众苦。一切馀众诸天魔梵,亦无有能戾此教者,佛亦不见有此处者;四无所畏也。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亦无所倚。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四无碍慧是。何等为四?知诸法事其慧无碍;解诸句义其慧无碍;分别辩才其慧无碍;所说了了其慧无碍。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须菩提!复有摩诃衍,谓佛十八法。何等为十八法?一者谓佛从得佛以来,初无误时;二者从得佛以来,言无麤无漏失;三者无忘志;四者无有种种想;五者意无有不定时;六者初无他观;七者自在无有减;八者精进无有减;九者志念无减;十者智慧无减;十一者解脱无减;十二者见解脱慧无减;十三者一切身所行智慧最在前;十四者口所言事智慧最在前;十五者意所行事智慧最在前;十六者见过去事其慧无碍;十七者见当来事其慧无碍;十八者见现在事其慧无碍。是为摩诃衍亦无所倚。须菩提!复有摩诃衍,所谓陀隣尼目佉是。何等为陀隣尼目佉?与字等、与言等,字所入门。何等为字门?一者阿,阿者谓诸法来入不见有起者。二者罗,罗者垢貌于诸法无有尘。三者波,波者于诸法泥洹最第一教度。四者遮,遮者于诸法不见有生死。五者那,那者于诸法字已讫字本性亦不得亦不失。六者罗,罗者得度世爱枝各因缘已灭。七者陀,陀者诸法如无断绝时。八者波,波者诸法已离狱。九者茶,茶者诸法垢已尽。十者沙,沙者诸法无有罣碍。十一者和,和者诸法言行已断。十二者多,多者诸法如不。动十三者夜,夜者诸法谛无所生。十四者吒,吒者诸法强垢不可见。十五者加,加者诸法造作者亦不可得见。十六者娑,娑者诸法不可得时不可转。十七者摩,摩者诸法吾我不可得见。十八者伽,伽者受持诸法者不可得见。十九者他,他者诸法处不可得。二十者闍,闍者诸法生者亦不可得。二十一者湿波,湿波者诸法善不可得。二十二者大,大者诸法性不可得。二十三者赦,赦者诸法寂不可得。二十四者佉,佉者诸法虚空不可得。二十五者叉,叉者诸法消灭不可得。二十六者侈,侈者诸法各在其所处不可动摇。二十七者若,若者诸法慧不可得。二十八者伊陀,伊陀者诸法义不可得。二十九者繁,繁者诸法无有闲时。三十者车,车者诸法无可弃者。三十一者魔,魔者诸法无有丘墓。三十二者叵,叵者诸法不可分别。三十三者蹉,蹉者诸法死亡不可得。三十四者峨,峨者诸法无有朋党。三十五者咃,咃者诸法各有异无不有处。三十六者那,那者诸法无来无去,亦不住亦不坐亦不卧亦不别。三十七者破,破者诸法皆于三界不安。三十八者歌,歌者诸法性不可得。三十九者嵯,嵯者诸法不可得常。四十者嗟,嗟者诸法分捨不可得。四十一者吒,吒者诸法无有度者。四十二者嗏,嗏者诸法边际尽竟处亦不生亦不死。诸字数无有过嗏上者。何以故?是字无有数,亦不念言:『是字有失。』亦不可见亦无所说,亦无所书亦不现。须菩提!当知一切法譬如虚空,是字教所入皆是陀隣尼所入门。若有菩萨摩诃萨晓了是字事者,不住于言数便晓知言数之慧。若有菩萨摩诃萨闻是四十二字所入句印者,持讽诵者,若复为他人解说其义,不以望见持讽诵者,当得二十功德。何等为二十?一者得强识念力。二者得惭愧羞耻力。三者得坚固行力。四者得觉知力。五者得辩才工谈语力。六者得陀隣尼不难力。七者所语不说不急之事。八者终不狐疑于经。九者闻善不喜闻恶不忧。十者亦不自贡高亦不自卑。十一者进止安详不失威仪。十二者晓了五阴、六衰。十三者善于四谛、十二缘起事。十四者善知识因缘事。十五者善于法慧能满具诸根。十六者知他人所念吉凶报应。十七者善于天耳彻听、自识宿命。十八者善知众生所生。十九者能消诸漏。二十者善于往来处处教授。须菩提!是为陀隣尼门。是为字门,是为来入门,是为菩萨摩诃萨,是为摩诃衍。」

摩诃般若波罗蜜治地品第二十一

佛告须菩提:「如汝所问菩萨摩诃萨摩诃僧那僧涅、摩诃衍三拔致者,菩萨行六波罗蜜,过从一地至一地。云何菩萨过从一地至一地?以诸法无所过,法无来者亦无去者,亦无有过亦无不过。诸法亦无有坏,亦不贡高亦不念,但治住地事亦不见地。何等菩萨为治地事?始从第一地住,当行十事。何等为十?一者先当淨于三垢,亦无所倚。二者所作施与不自为身,所念无倚,为一切众生淨于四等心,亦不有众生。三者为布施不有所与、不有受者。四者当与善知识从事亦不贡高。五者欲得为法不有一切法。六者欲为出家不有爱欲。七者欲为佛身不有相好。八者欲为分流法教终不坏法。九者常欲灭于虏怙自用不有法财。十者欲为谛说不有言教故。须菩提!是治地菩萨当为是十事。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二地中,常当念八法,亦当成之。何等为八?一者当淨其戒。二者常念报恩。三者住于忍辱。四者得欢喜意。五者不捨一切。六者大慈为始。七者恭于师尊敬事笃信。八者于诸波罗蜜如奉世尊常欲崇习。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二地中当具足是八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三地中当住于五法。何等为五?一者多学问无厌足。二者不入字法,分布法施亦不贡高。三者淨佛国土。四者施于善本而不贡高。五者住于羞耻惭愧之地。须菩提!是为菩萨于三地中住于五法。须菩提!菩萨于四地中当不捨奉行十事法。一者不捨宴坐。二者少欲。三者知足。四者不捨沙门十二法行。五者不捨于戒。六者见欲污秽。七者于起意如泥洹。八者不惜身所有。九者无有懈慢。十者不慕所有。须菩提!是为菩萨于四地中当奉行十事而不捨离。须菩提!菩萨于五地中当离八法。何等为八?一者当远离家业。二者当远离比丘尼。三者善于功德远离嫉妬。四者远离世会。五者远离忿诤。六者远离鬪讼。七者远离高住。八者远离蔑人。须菩提!是为菩萨住五地中远离八事。须菩提!菩萨于六住地当具足六法。何等为六?所谓六波罗蜜。复有六事所不应为。何等为六?一者不为声闻意。二者不为辟支佛意。三者不为小意。四者见有所索者,远离有厌足意。五者所有好物施与之后,远离悔意。六者远离吾我想。须菩提!是为菩萨于六住中当具足六事、远离六事。须菩提!菩萨于七住地有二十事所不当为。何等二十?有吾我、有众生、有寿有命想,有断、有常、有念想,有种想,入阴、入性、入衰,欲生三界,不入依佛见、不入依法见、不入依僧见,不入依戒、不入空、不入无相、不入无愿、不入道。是为二十事所不当为。当复具足二十事。何等为二十?觉空无相,证不愿慧,淨身口意,慈哀一切众生亦不念有众生,等视诸法。虽尔无所入,欲为导御亦不贡高,无所生忍,一道教化,断诸分别,转于想,转于见,转于灭垢见,慧地自调意,慧无所碍,不染于欲事。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于七住行地当具足是二十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当复于八住地具足四法。何等为四?以神通为游观,入于众生之意。到诸佛国观其奇特。当自庄严其佛国土。往见礼敬供养诸佛,如其实观佛身。当具足是四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八住地当复具足四法。何等四法?以智具足诸根淨佛国土,常坐如幻三昧,知其众生本所作功德,所应得者各随其所而成就之。须菩提!菩萨于八住地具足四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九住地当具足十二法。何等为十二?持无限处广大之愿,随所应各授其证。天、龙、阅叉、犍陀罗悉皆具足。知其音声,以辩才教授所因。胞胎成就。居家成就。父母成就。种姓成就。宗亲成就。得生成就。出家成就。庄严佛树成就。诸善功德成就。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九住地当成就十二法。须菩提!十住菩萨摩诃萨当名之为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为菩萨淨其所有?」

佛言:「所作众善应萨云若意,是为菩萨淨其所有。」

「何等为菩萨等于众生?」

佛言:「淨于四等心等于众生。」

「何等为菩萨施于所有?」

佛言:「施与众生而不分别。」

「何等为菩萨当与善知识从事?」

佛言:「教人入萨云若,勤修劝助,当与是人共从事,恭敬师受;是为菩萨善知识。」

「何等为欲得为法?」

佛言:「所行法但求萨云若法,不堕罗汉、辟支佛地是。」

「何等为菩萨常欲出家为道?」

佛言:「在所生处常欲作沙门,无能中道为作碍者,初不忘失出家之事。」

「何等为意愿佛身相?」

佛言:「若见佛形像,意常在佛,至得萨云若未曾有离时。」

「何等为分流法化?」

佛言:「若佛在世、若般泥洹后,菩萨持十二部经教授,上教亦真、中教亦真、竟教亦真,本末义解具足清淨。」

「何等为菩萨不虏怙自用?」

佛言:「从灭恚怒以来,初不复堕下贱之处。」

「何等为菩萨所说如谛?」

佛言:「如口所说言行相应。是为菩萨十法事行。」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淨戒?」

佛言:「不念罗汉、辟支佛意及馀恶戒诽谤道者,是为淨戒。」

「云何菩萨报恩念恩?」

佛言:「行菩萨道者小恩尚不忘,何况于大者?是为念恩。」

「云何菩萨立忍辱力?」

佛言:「于诸众生无侵无恚,是为忍力。」

「云何菩萨得欢喜乐?」

佛言:「教授众生以是为乐。」

「云何菩萨不捨众生?」

佛言:「欲救一切故。」

「云何菩萨而有大悲?」

佛言:「菩萨心念:『我当为一一众生故,在地狱中恒边沙劫代受勤苦,一一众生皆得佛道令般泥洹。』以是劝乐是为大悲。」

「云何菩萨顺尊师父于信恭敬?」

佛言:「事于事父如世尊想。」

「云何菩萨欲习诸波罗蜜?」

佛言:「远离馀事但求诸波罗蜜。」

「何谓菩萨多学无厌?」

佛言:「诸十方佛世尊所说尽当受持,是为无厌。」

「何谓菩萨持无所希望法施分布?」

佛言:「持所法施不希望道,何况其馀?」

「何谓菩萨淨佛国土?」

佛言:「为诸善本种种功德,持是功德淨佛国土。」

「何谓菩萨生死无量阿僧祇劫不以为限?」

佛言:「以诸功德备具,持是育养众生淨佛国土,至具足萨云若,不厌不懈。」

「何谓菩萨立于惭愧?」

佛言:「耻于罗汉、辟支佛意。」

「何等为菩萨不捨宴坐?」

佛言:「诸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是为菩萨不捨宴坐。」

「何谓菩萨少于所欲?」

佛言:「菩萨道尚不欲,何况馀欲?」

「何谓菩萨而自知足?」

佛言:「得萨云若是为知足。」

「何谓菩萨不捨沙门头陀德行?」

佛言:「入深法忍者是。」

「何谓菩萨不捨于戒?」

佛言:「菩萨不复用戒,是为不捨于戒。」

「何谓菩萨污秽色欲?」

佛言:「于婬妬无所生。」

「何谓菩萨意与泥洹等?」

佛言:「菩萨不有一切诸法。」

「何谓菩萨弃捨所有?」

佛言:「不受内外所有,是为弃捨。」「何谓菩萨不厌不懈?」

佛言:「不生二识之处,是为不厌。」

「何谓菩萨于诸所有无所恋慕?」

佛言:「于诸物无念故。」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远离居业?」

佛言:「游诸佛国、转所生处,常下鬚髮被着袈裟,是为远离家业。」

「何谓菩萨远离比丘尼众?」

佛言:「弹指之顷不与共止,弹指之顷不得生意,是为菩萨离比丘尼。」

「何谓菩萨离于妬嫉?」

佛言:「菩萨当作是念:『我当安隐众生,不宜生嫉。』」

「何谓菩萨离于聚会?」

佛言:「菩萨所住聚会,若有罗汉、辟支佛意者,常远离之。」

「何谓菩萨远离瞋恚?」

佛言:「不令恚害鬪诤得其便。」

「云何菩萨远离自举?」

佛言:「内法不可得见故。」

「云何菩萨远离訾蔑他人?」

佛言:「亦不见外法故。」

「何谓菩萨远离十恶?」

佛言:「此十恶事,常欲坏于贤圣之道,何况佛道而不远离?是故当远离十恶。」

「何谓菩萨远离[怡-台+龙]戾?」

佛言:「不见有法可贡高者,是为离于[怡-台+龙]戾。」

「何谓菩萨远离自用?」

佛言:「尚不见有形,当于何所而行自用?」

「何等为菩萨远离颠倒?」

佛言:「以形不可得见故。」

「云何菩萨离婬怒痴?」

佛言:「不复见婬怒痴形故。」

「云何菩萨在于六住,具足六波罗蜜?」

佛言:「住于六波罗蜜、诸佛世尊及声闻、辟支佛所可度彼岸,是为菩萨具足六波罗蜜。」

「云何菩萨不为声闻意?」

佛言:「以声闻事非平等道故。不为小意。何以故?亦非平等道故。云何不厌?厌者亦非平等道故。弃捨不悔,悔者非平等道。初发意者便当施与,亦不当惜。云何菩萨不当作吾我想?从本际以来不可见故;乃至众生有寿命想,从本以来亦不可见故。云何菩萨不断所生见?以诸法无有断截,从有本以来无所生故。云何菩萨不为常见?见法所不生者亦无有常故。云何菩萨不作念想?以无有垢故。云何菩萨不作种相?以诸见不可得见故。云何菩萨不入名色?不见有形故。云何菩萨不入五阴,亦不入性,亦不入衰,其实不可得见故。云何菩萨不入三界?以三界亦无真故。云何菩萨不作住处,亦不与虚空作期,无所依怙。何以故?无有形像故。云何菩萨不入佛见?不从所依得见佛故。云何菩萨不与空诤?一切法空,空不与空诤故。云何菩萨具足于空?其欲具足相者,是为具足空。云何菩萨得无相证?不念于诸相故。云何菩萨得无愿智?不着三界故。云何菩萨淨于三事?具足十善故。云何菩萨以慧具足哀念众生?以大悲利之故。云何菩萨无众生?念欲淨佛国故。云何菩萨等观诸法?以不高下诸法故。云何菩萨得于道觉?随诸法所觉而度脱之故。云何菩萨得无所生忍?得诸法所有无生无灭,无所忍故。云何菩萨得无所生慧?知名色无所起故。云何菩萨得一道之教?无有二教故。云何菩萨灭诸分别?于诸法无所分部故。云何菩萨不修转见?以不转求罗汉、辟支佛意故。云何菩萨转于垢浊?灭诸所习漏故。云何菩萨得灭诸垢而得清淨?所谓萨云若慧是。云何菩萨而自调意?不厌三界故。云何菩萨而得灭意?制六根故。云何菩萨慧无有碍?谓得佛眼故。云何菩萨知情欲不坚固?观六衰故。云何菩萨能入众生意?持一意悉知众生所念故。云何菩萨游于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初无有佛国想故。云何菩萨得佛国观?于是国住,遍见诸佛国亦无佛国想故。云何菩萨随其所见,诸佛国土自成其国,住于遮迦越罗地?游诸三千大千国土故。云何菩萨奉见诸佛?以见法故,是为见佛。云何菩萨真见佛身?逮法性故,是为真见。云何菩萨以智具足力?已住世尊十力之地,便能具足众生力故。云何菩萨能淨佛国?能淨众生故。云何菩萨如幻三昧?所作随所应,无有动转故。云何菩萨常住三昧?已得报应故。云何菩萨入诸功德?随其道法而度脱之故。云何菩萨不复思议?能自成立教授一切故。云何菩萨所愿谐偶?具足行六波罗蜜是故谐偶。云何菩萨知诸天、龙、鬼神所知所言?以辩才慧无所不了故。云何菩萨得胞胎成就?在所生常化生故。云何菩萨居家成就?生于豪贵家故。云何菩萨父母成就?得生刹利、婆罗门家故。云何菩萨种姓成就?得继过去诸菩萨种故。云何菩萨宗亲成就?以众菩萨为眷属故。云何菩萨得生成就?生时光明普遍无量国土,震动无量国土故。云何菩萨出家成就?菩萨出家时,安诸无央数百千众生,满具足是三乘之愿故。云何菩萨庄严佛树?以黄金为树,七宝为枝叶,其枝叶光明悉遍照十方无央数刹土,是为佛树成就。云何菩萨诸善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淨佛土淨众生,是为成就淨诸功德也。云何十住菩萨名为如来?用具足六波罗蜜,诸习绪尽,得佛十八法,具足萨云若慧。须菩提!是故菩萨摩诃萨已得十住名为如来。」

「云何菩萨已住十地?」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沤惒拘舍罗行六波罗蜜乃至三十七品,行十八法,过灭淨地、种性地、八地、见地、薄地、灭婬怒痴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过是九地,便住佛地。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住之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三拔致。」

摩诃般若波罗蜜问出衍品第二十二

佛告须菩提:「汝所问:『菩萨摩诃萨从何所出衍中?当住何所?』者,今当说之。」

佛言:「当出三界,随萨云若住,而无所倚。何以故?摩诃衍与萨云若是法共等,亦不别、亦不同,亦无形、亦非见,亦非碍一相,一相者谓无相。何以故?须菩提!无相之法,亦不出亦非不出。须菩提!若无相法出者,法性亦当复出生。假令无相法出生者,如亦当复出生。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真际。若欲出生无相法者,为复欲出生不可思议性。欲出生无相法者,为复欲出生安隐之性。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灭尽。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灭尽之体。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色空、痛想行识空。何以故?色空者,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萨云若;痛想行识空亦尔。何以故?须菩提!色色自空,痛想行识识自空。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眼空、为欲出意空。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六衰及十二因缘空。何以故?六衰空者,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萨云若。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梦、幻、炎、响、光、影。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如来之所作化。何以故?梦、幻、炎、响、光、影及如来所化,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萨云若。何以故?梦以梦事空,炎事、幻事、响光事、影事,乃至如来所化,事皆自空。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檀波罗蜜。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般若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六波罗蜜事,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萨云若。何以故?六波罗蜜六波罗蜜空故。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内外空。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有空、无空。何以故?须菩提!内外空事至有无空事自空,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萨云若。何以故?内外空空乃至有无空空。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行。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十八法。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罗汉、辟支佛,上至如来等正觉也。何以故?罗汉、辟支佛事上至佛,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萨云若。何以故?罗汉罗汉事空,辟支佛辟支佛事空,佛佛事空。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佛果。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萨云若。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名相。欲出生行者,为欲出生设法教数。何以故?须菩提!名空及设教法行空空。何以故?名空空故。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无所生、无所灭、无所着、无所断、无所有。以是故,须菩提!摩诃衍从三界出,住萨云若不动处。须菩提!汝所问:『衍住何所?』佛言衍无所住。何以故?如诸法亦无所住,衍所住如无所住。譬如法性亦不住亦不不住,衍者、不住亦不不住,无所生、亦不住亦不不住。不生不灭、不着不断,无所有,亦不住亦不不住。衍亦如是。何以故?法性事亦不住亦不不住,法性事自空故。乃至无所有,无所有亦自空。须菩提!衍无所住。何以故?诸法无所住而住而不动。如须菩提所问:『谁当出衍者?』无有从衍中出者。何以故?须菩提!所可出者及衍、甫当出者,亦无所有,是亦不可见。诸法亦不可见,当从何法出?何以故?吾我不可见故。乃至寿命、知见之事,从本至竟淨,从我人至知见及法性不可,见如亦不可见,真际亦不可见至竟淨。不可思议、性、阴、衰不可见,六波罗蜜亦不可见至竟淨。内外空至有无空,亦不可见至竟淨。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不可见至竟淨。从须陀洹至罗汉、辟支佛,上至佛,亦不可见至竟淨。从须陀洹道至罗汉、辟支佛道,上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不可见至竟淨,不生不灭、不着不断,无所有,不可见至竟淨。过去当来今现在,亦无所有至竟淨。去住从此至彼,亦无所有至竟淨。增减亦不可见至竟淨。何谁不生而不可见?法性不生不可见。何以故。法性亦不可见亦不不可见,如不可见无所见,空、真际至般若波罗蜜,无所有不可见。内外空至有无空,无所见亦不可见。三十七品及十八法,无所有不可见。从须陀洹至佛,无所有不可见。从须陀洹道至佛道、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无所有不可见,无所生不可见。至无所有,从无所有,无所有不可见。何以故?须菩提!无所有不可见。初住地亦不可见。至十住地,无所有不可见。无所有不可见至竟常淨。何等为初住地灭淨地、种性地、第八地、见地、薄地、除垢地、所作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于内外空亦不见。初地不可见,至内外空有无空无所有。第二住地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乃至第十,从内外空有无空,至第十住亦不可见。何以故?须菩提!从一住至十住,亦无所有亦不可见,至竟淨。内外空至有无空,众生淨,无所有至竟淨。内外空至有无空,佛国淨,无所有至竟淨。内外空有无空,五眼无所有,至竟淨。须菩提!如是,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倚事,令诸法以摩诃衍出萨云若。」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四

 
放光般若经卷第五

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 诏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歎衍品第二十三

须菩提白佛言:「唯,世尊!摩诃衍摩诃衍者,出诸天、世间人、阿须伦之上。衍与空等,如虚空,与无量无央数众生而作救护,以此,世尊!为摩诃衍。菩萨摩诃萨亦不见来时、亦不见去时、亦不见住处;摩诃衍如是,亦不见前后、亦不见中央。世尊!是故摩诃衍名为无有与等者,而无有双,是故名曰摩诃衍。」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须菩提!摩诃衍者,六波罗蜜是。复有摩诃衍,所谓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首愣严三昧乃至虚空际解脱无所着三昧,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须菩提!复有摩诃衍,内外空乃至无有空,是为摩诃衍复有摩诃衍。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如须菩提所言,摩诃衍者,出诸天、阿须伦、世间人民之上。须菩提!假令欲界其中所有,实有、不异谛、不颠倒、有常、坚强,亦不变易,非为空法。若当尔者,摩诃衍亦不能出过诸天、龙、阿须伦、世间人民上。须菩提!当知欲界,劫尽烧时所有皆尽,无常无强、亦无坚固用。是故摩诃衍出过世间人民、诸天、阿须伦之上。若使色界亦当有常、常坚固者,摩诃衍亦不能出其上。用色界空无常,坚固亦当坏尽亦不久住,是故摩诃衍出过其上。至于无色界皆当灭尽,亦如是。须菩提!若色湛然坚固、有常、谛、不颠倒,为是坚固法者,摩诃衍亦复不能过诸天、阿须伦、世间人民上;用色无常、无强坚固、不谛、颠倒故,摩诃衍出过其上。痛想行识皆悉无常,亦如是。若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及十二因缘,湛然有常、坚强、牢固、谛、不颠倒、常久安者,摩诃衍亦复不能出过其上;用诸法及十二因缘,无常、无坚、无强、无牢、无固、不谛、颠倒,皆如劫烧非安法故,摩诃衍德出过诸天、龙、鬼神、世间人民上。须菩提!若法性中有所有者,不为摩诃衍;以法性无所有故,为摩诃衍。假令如、真际、不可思议,体有所有者,亦不为摩诃衍;以如、真际、不可思议、体无所有故,为摩诃衍。须菩提!若六波罗蜜有所有者,不为摩诃衍;以六波罗蜜无所有故,为摩诃衍,出过诸天、龙、阿须伦、世间人民上。若内外空及有无空有所有者,不为摩诃衍;以内外空及有无空无所有故,为摩诃衍,出过诸天、阿须伦、世间人民上。若三十七品及十八法有所有者,不为摩诃衍;用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无所有故,为摩诃衍,出过诸天、阿须伦、世间人民上。须菩提!若八辈地法须陀洹法、斯陀含法、阿那含法、阿罗汉法、辟支佛法、阿惟三佛法、佛法有所有者,不为摩诃衍;用八辈法从须陀洹至佛法无所有故,为摩诃衍,出过诸天、阿须伦、世间人民上。须菩提!若八辈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阿惟三佛、佛有所有者,不为摩诃衍;用种性从须陀洹上至佛无所有故,为摩诃衍,出过诸天、阿须伦、世间人民上。须菩提!若诸天、阿须伦、世间人民有所有者,不为摩诃衍;用诸天、阿须伦、世间人民无所有故,为摩诃衍,出过其上。须菩提!若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乃至佛坐,中间诸可所作,发意以来有所有者,不为摩诃衍;用菩萨摩诃萨初发意以来乃至佛坐,无所有故,为摩诃衍,出过诸天、阿须伦、世间人民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金刚慧有所有者,菩萨不觉诸习绪不成萨云若;用金刚慧无所有故,菩萨觉诸习绪者成萨云若,以是故出过诸天、阿须伦、世间人民上。须菩提!若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三十二大士之相有所有者,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不能出诸天、阿须伦、世间人民上,无此威德神耀光明巍巍之事;用三十二相无所有故,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威德神耀光明巍巍,出过诸天,阿须伦,世间人民上。须菩提!若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光明有所有者,如来光明不能遍至十方恒边沙国土。须菩提!用光明无所有故,能遍照恒沙国土。须菩提!若八种声有所有者,如来音声不能周遍十方恒边沙无量国土。若佛法轮有所有者,如来不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世间人民,诸天、鬼神、龙,诸魔诸梵所不能转者。须菩提!若众生有所有者,如来所能为众生转法轮,令诸众生于无馀泥洹界而般泥洹;以众生非物,无所有故,是以如来为转法轮令得泥洹,当来者亦当复般泥洹。」

摩诃般若波罗蜜衍与空等品第二十四

佛告须菩提:「如汝所言,衍与空等。如是,如是!实与空等。譬如虚空,亦不可知东、亦不知西、亦不知南、亦不知北、亦不知四维上下。须菩提!如来衍者,亦无有东西南北,亦无四维上下。须菩提!譬如虚空,无长无短、无方无圆;如来衍者亦如是。譬如虚空,亦不青黄、亦不赤白、亦不红缥;如来衍者亦如是。是故,须菩提!衍与空等,是故名为衍。譬如虚空,不过去不当来亦不现在;如来衍者亦如是,衍与空等。譬如虚空,不长亦不大、不增亦不减;如来衍者亦如是,是故衍与空等。须菩提!譬如虚空,亦不着亦不断;如来衍者亦如是。譬如虚空,不生亦不灭、亦不住亦无异,是故名为衍与空等。譬如虚空,亦不善亦不不善、亦不言亦不语;衍亦如是,不语亦不善恶,是故衍与空等。须菩提!譬如虚空,亦不见亦不闻、亦不有亦不识;衍者亦不闻亦不见、亦不有亦不识,是故衍与空等。须菩提!譬如虚空,不思亦不觉、亦不作证、亦不弃亦不念;衍亦如是。譬如虚空,亦不婬法亦不无婬;摩诃衍亦如是。须菩提!譬如虚空,亦不属欲界、亦不属形界、亦不属无形界;衍亦如是,亦不属三界,是故衍与空等。譬如虚空,亦不初发意,亦不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亦不十住意;衍亦如是,亦无十住意,是故衍与空等。譬如虚空,亦无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衍亦如是,是故衍与空等。须菩提!譬如虚空,亦非弟子地、亦非辟支佛地、亦非阿惟三佛地;衍亦如是,是故衍与空等。譬如虚空,亦非形色亦不非形色、亦非碍亦不非碍、亦非应亦不非应;衍亦如是,是故衍与空等。须菩提!譬如虚空,亦不有常亦不无常、亦非苦亦非乐、亦非我亦不非我;衍亦如是,是故衍与空等。譬如虚空,亦非空亦不非空、亦不相亦非不相、亦不愿亦非不愿;衍亦如是,是故衍与空等。须菩提!譬如虚空,亦不灭淨亦不不灭淨、亦非寂亦不非寂;衍亦如是,是故衍与空等。譬如虚空,亦不明亦不冥;衍亦如是。须菩提!譬如虚空,亦不可见亦非不见;衍亦如是,是故衍与空等。譬如虚空,亦无行亦无不行;衍亦如是,是故衍与空等。以是故,须菩提!摩诃衍与空等。如须菩提言,虚空覆护不可计阿僧祇人;摩诃衍亦如是。须菩提!众生无有绪,虚空亦无有绪;虚空无有绪,摩诃衍亦无有绪。当作是念,当作是知。须菩提!是故不可计阿僧祇人仰摩诃衍。何以故?须菩提!众、生摩诃衍、虚空,俱无所有故。众生无有限量,虚空亦无有限量,摩诃衍亦不可限量。是故,须菩提!无量阿僧祇众生望摩诃衍。须菩提!虚空、摩诃衍、众生,俱不可得见。须菩提!如众生无有限,虚空无有限。当作是知,摩诃衍亦无有限。众生无有绪,法性亦无有绪;如法性无有绪,虚空亦无有绪。如虚空无有绪,摩诃衍亦无有绪;如摩诃衍无有绪,无量无限亦无有绪。如无限无有绪,不可计亦无有绪。以是,须菩提!不可计众生望摩诃衍。何以故?众生及法性、虚空、摩诃衍、阿僧祇、无有量、不可计,皆不可得见。须菩提!如众生无绪,当知如来亦无绪;如佛无有绪,虚空亦无有绪。如虚空无有绪,当知摩诃衍亦无绪;如衍无绪,阿僧祇无有绪;如阿僧祇无绪,当知无量无限亦无绪;如无限无有绪,当知一切众生亦无有绪。如是,须菩提!不可计阿僧祇人皆仰摩诃衍。何以故?众生及佛、虚空、摩诃衍、阿僧祇、无量无限,一切诸法皆不可见。

「复次,须菩提!吾我绪乃至知见绪、真际绪,如真际绪,当如是知诸法绪。是故,须菩提!无央数阿僧祇人皆仰摩诃衍。何以故?众生及诸法皆不可见。须菩提!吾我、众生绪及知见、不可思议体,如不可思议,当知五阴绪、诸法绪。须菩提!不可计阿僧祇人望摩诃衍。何以故?所谓吾我及诸法,皆不可见故。须菩提!如吾我绪、知见绪,眼耳鼻舌身意亦无有绪。如六情无有绪,当知诸法亦无有绪。如是,须菩提!不可计阿僧祇人皆仰摩诃衍。何以故?所谓吾我及诸法,皆不可见故。须菩提!如吾我无绪及知见亦无有绪,当作是知,六波罗蜜亦无有绪。如般若波罗蜜无绪,当知诸法亦无有绪。须菩提!是故无央数阿僧祇人皆仰摩诃衍。何以故?吾我及诸法皆不可见。须菩提!以吾我无绪,内外空无绪及有无空亦复无绪。如有无空无端绪,诸法亦无端绪。以是故,不可计阿僧祇众生皆望摩诃衍。何以故?吾我及诸法皆不可见故。须菩提!吾我、众生及知见无端绪,及三十七品、十八法亦无端绪。如十八法无端绪,须菩提!是故不可计阿僧祇人望摩诃衍。何以故?吾我诸法皆不可见故。须菩提!吾我无端绪,种性已辨及诸法无有绪,是故不可计众生望摩诃衍。何以故?吾我及诸法皆不可见。须菩提!须陀洹无有绪,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上至佛萨云若及诸法无有绪。以是故,一切众生望摩诃衍。何以故?吾我及诸法皆不可见。譬如泥洹性为一切众生而作覆护,是故摩诃衍为一切众生而作覆护。须菩提!所言摩诃衍,亦不见来时、亦不见去时、亦不见住处。何以故?诸法不动摇故。诸法亦不去、亦不来、亦无有住处。何以故?五阴性、五阴相、五阴事、五阴如,亦不来、亦不去、亦无住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识法、性、如、事、相,亦不来、亦不去、亦无住处。四大,性、如、事、相,识性空,如、事、相,亦不来、亦不去、亦无住处。如、真际、不可思议性,亦不来、亦不去、亦无住处。六波罗蜜,性、如、事、相,亦不来、亦不去、亦无住处。三十七品、十八法,性、如、事、相,亦不来、亦不去、亦无住处。道及佛,性、如、事、相,亦不来、亦不去、亦无住处。有为、无为,性、如、事、相,亦不来、亦不去、亦无住处。须菩提!如汝所言,摩诃衍亦不见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者,名与三世等,是故为摩诃衍。须菩提!如汝所言,审谛无异。何以故?过去世非世空,当来世非世空,现在世非世空,三世等等者空,摩诃衍衍自空,菩萨菩萨自空。须菩提!空者亦非数,亦非多亦非少。是故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与三世等,无偶无隻,无婬怒痴亦不离婬怒痴,亦不恚亦不可见,善恶亦不可见,有常无常及与吾我亦不可见,苦乐我非我亦不可见,三界亦不可见,度三界亦不可见。何以故?其形事不可见故。过去色以过去色自空,当来色以当来色自空,今现在色以现在色自空,痛想行识亦尔。过去色空不可见,过去空空不可见,现在五阴色空尚不可见,何况当来过去五阴空而可见者?空亦不见五阴,五阴亦不见空。假令空能见五阴者,五阴亦当见空。须菩提!过去六波罗蜜亦不见,当来六波罗蜜亦不见,现在六波罗蜜亦不见。三世等,六波罗蜜亦不见,等亦不见,三世等亦复不见等。等不见等,故三世不见,过去当来今现在三十七品、十八法亦不见,三世等亦不见。须菩提!等亦不见,三十七品及十八法过去当来今现在等亦不于三世不可见,于三世中亦不见三十七品及十八法,何况于三世等而可见者?

「复次,须菩提!过去凡人、当来凡人、现在凡人亦不可见,三世等凡人亦不可见。何以故?众生本不可见故。过去当来今现在弟子、缘觉、菩萨、如来亦不可见,三世等弟子、缘觉、菩萨、如来、众生本不可见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中,当了三世事,当具足萨云若;是为菩萨摩诃萨三世等学摩诃衍。菩萨摩诃萨已住其中者,便过诸天、阿须伦、世间人民上,出萨云若。」

须菩提白佛言:「善哉,善哉!世尊!菩萨摩诃萨从摩诃衍中学,自致具足萨云若慧。过去十方诸菩萨皆从是摩诃衍得成逮萨云若慧,当来十方诸菩萨亦当从是摩诃衍中学得成逮萨云若,今现在十方无央数不可计诸菩萨摩诃萨亦皆从是摩诃衍得成具足萨云若;是故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须菩提!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皆当从是衍中学成萨云若。已逮者未逮者甫当逮者,皆当从是摩诃衍中学具足萨云若慧。」

摩诃般若波罗蜜合聚品第二十五

于是邠耨文陀尼子白佛言:「唯,世尊!世尊使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乃说摩诃衍教为?」

须菩提白佛言:「唯,世尊!须菩提说摩诃衍教,将无离般若波罗蜜耶?」

佛言:「不也。须菩提!汝所说摩诃衍教者,顺从、无违、不失般若波罗蜜教也。何以故?须菩提!诸所可有一切善法,及诸声、闻辟支佛法,上至佛法,皆共合集于般若波罗蜜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善法及声闻、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皆共合在般若波罗蜜中?」

佛告须菩提:「所谓六波罗蜜、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品道、三脱门、四无碍慧、大慈大悲、十种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无所望法常等行,须菩提!是为善法。三十七品、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是为合聚般若波罗蜜中。须菩提!所谓摩诃衍六波罗蜜、五阴、十二衰、十八性、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三脱门,善法漏法、有为法无为法、苦习尽道法,欲界、形界、无形界,内空、外空、所有空、无所有空,诸三昧门、陀隣尼门,佛十八法,如是如来所说法教律,法性及如、真际、不可思议性、泥洹,一切诸法亦不合亦不散,亦无有形亦不可见、亦无有对一相,一相者所谓无有相。以是故,须菩提!汝所说摩诃衍教与般若波罗蜜,其义顺从、不相违错。所以者何?摩诃衍与般若波罗蜜无别无异,摩诃衍与三十七品至十八法亦复不别。摩诃衍则佛法,佛法则摩诃衍,是事一、无有二,亦不相违背。须菩提!以是故说摩诃衍教者,则为说般若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不可得三际品第二十六

于是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无有端绪、无有边际、亦无有底,色痛想行识亦无有端绪、亦无有边际;当知菩萨亦复如是。欲言色是菩萨乎?非也。痛想行识是菩萨耶?非也。」

须菩提言:「世尊!我都卢不见有菩萨,当为何谁说般若波罗蜜?当教何谁?」

须菩提言:「所谓菩萨,菩萨但字耳。世尊!譬如自言:『我。』有无之法不生。云何色痛想行识不生?世尊!不生者为非色,亦非痛想行识;尚无所生,当为谁说般若波罗蜜?亦不离于生处,见菩萨行道作是说者,菩萨闻是不恐不怖、不悔不怯,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问须菩提:「若使菩萨前后边际中央际不可得。何以故?色与菩萨俱无有边。云何色痛想行识为非菩萨?云何言都卢不见有菩萨,当为谁说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言菩萨但有字耳?何以故言我有无之法不生,五阴何以生?何以故言不生者为非五阴?云何言无生当教谁说般若波罗蜜?云何言不见有离生行菩萨道者?何以故言菩萨闻是不恐不怖为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语舍利弗言:「用众生始终端绪不可得故,菩萨前后中央际不可得见。舍利弗!以众生空故,菩萨端绪亦不可得见。用众生寂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用五阴无有边际、用五阴空、用五阴寂、用五阴不真故,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以六波罗蜜无有底、无有边际故。何以故?舍利弗!空及五阴、菩萨等无异,是三事一、无有二。是故,舍利弗!菩萨端绪不可得见。以六波罗蜜空寂不真,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何以故?舍利弗!空本际亦不可见,末际亦不可得见,中际亦不可得见,空与菩萨俱亦不可得见。舍利弗!空、菩萨端绪一、无有二,是故菩萨端绪不可见。内空、外空及有无空边际不可见,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

「复次,舍利弗!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皆无有端绪,佛法空、佛法寂、佛法不真,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从六波罗蜜至佛十八法,皆无有端绪、皆空、皆寂、皆不真,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不可见。

「复次,舍利弗!诸三昧门、陀隣尼门,皆无有端绪、皆空、皆寂、皆不真,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

「复次,舍利弗!法性及如、真际、不可思议性,皆无有端绪,空寂、不真,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

「复次,舍利弗!声闻、辟支佛、如来,皆无有端绪、皆空、皆寂、皆不真,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道、萨云若皆无有端绪、皆空、皆寂、皆不真,是故菩萨端绪不可得见。何以故?舍利弗!空始终、端绪、中边皆不可得见,故菩萨亦不可得见。舍利弗!空、五阴、菩萨,是三事皆一,无有二法,是故菩萨端绪不可见。如舍利弗所问,五阴无有底故,当知菩萨亦无有底。」

须菩提言:「五阴如虚空,虚空亦无边、亦无际、亦不可量、亦无有底,但以名字为虚空耳。舍利弗!色空无有边际,痛想行识识空无有边际,亦不可得见。是故,舍利弗!虚空底、五阴底、菩萨底亦不可得见。十二衰、十二因缘、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此诸法端绪,菩萨端绪,皆不可得见,皆无有边际故。」

须菩提言:「舍利弗!所问五阴是菩萨耶?不可得见,亦无边、亦无际、亦不可量、亦无有底,但以名字为虚空耳。舍利弗!色空无有边际,痛想行识识空无有边际,亦不可得见。是故,舍利弗!虚空底、五阴底、菩萨底亦不可得见。十二衰、十二因缘、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此诸法端绪,菩萨端绪,皆不可得见,皆无有边际故。」

须菩提言:「舍利弗所问,五阴是菩萨耶?不可得见,是故五阴与菩萨皆不可得见。舍利弗!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自空,内外空内外空自空,乃至有无空有无空自空,三十七品三十七品自空,乃至佛十八法十八法自空,如及真际、不思议性、陀隣尼三昧门、萨云若、道事、声闻、缘觉、佛佛义,各各自空。舍利弗!如来五阴空,亦不有亦不可见,以是故,舍利弗!是故菩萨五阴不可得见。舍利弗所问,何以故菩萨不可见、不可得,当为何谁说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语舍利弗:「色不见色;色亦不见痛,痛亦不见色;痛亦不见行,行亦不见痛;痛亦不见想,想亦不见痛;想亦不见识,识亦不见想;色痛想行识亦如是。眼眼,亦不有亦不可见,至意意,亦不有亦不可见;眼识意识,亦不有亦不可见,眼栽至意意栽至因缘法,亦不有亦不可见;至六波罗蜜,亦不有亦不可见。内空、外空至所有空、无所有空,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亦不有亦不可见;诸三昧门、陀隣尼门,亦不有亦不可得见。从须陀洹法至罗汉法,亦不有亦不可见;十住亦不有亦不可见;道法、萨云若法,亦不有亦不可见;须陀洹至罗汉、辟支佛及佛,亦不有亦不可见;至教法亦不有亦不可见。舍利弗!以诸法无所有、不可见,菩萨不可见。以是故,无所教。」

须菩提语舍利弗:「如所问,何以故但以字为菩萨者。字法但以名字假号为菩萨耳,以是故,但字为菩萨也。色痛想行识亦复假号有字耳,诸有名者亦无色痛想行识。何以故?空无有真名故。若使空者非是菩萨,是故言但以字为菩萨耳。

「复次,舍利弗!六波罗蜜者但字耳,六波罗蜜亦非字,字亦非六波罗蜜。何以故?字、菩萨、诸波罗蜜,俱等不可见故。是以菩萨但以假号为字耳。舍利弗!内外空、有无空,亦但以字着耳。字亦非空,空亦非字。何以故?字空、内外空乃至有无空俱不可见故。舍利弗!是故但以字为菩萨耳。舍利弗!三十七品至十八法,亦假名与字耳。诸三昧门、陀隣尼门,亦复如是;乃至萨云若,普皆如是如是。舍利弗所问,何以故名为吾我至本无所生。从本已来至于吾我,亦不可得见,当那得生?从有生有命至于知见,常不可见,当那得生?从有名以来,五阴不可见知,当那得生。从六情至十二因缘起亦不可见。何况有生?六波罗蜜亦不可见,何况有生?从内外空及有无空常不可见,何况有生?从有名以来,三十七品及十八法亦不可见,当从何生?从有名以来,诸三昧门、陀隣尼门亦不可见,当从何生?从有名已来,声闻、辟支佛及佛亦不可见,当从何生?舍利弗!是故名为吾我,诸法皆不生故。

「复次,舍利弗!如所问诸法有无之事,无有作者。」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等所有,无有作者?」

须菩提言:「五阴所有,无有作者;六情内外至于十二缘起所有,亦无作者;六波罗蜜所有,亦无作者。以是因缘,舍利弗!诸法亦不有亦不无。

「复次,舍利弗!一切诸法皆悉无常,无能坏者。」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等诸法无有常,无能坏者。」

答言:「五阴无有常,无能坏者。何以故,无常无所有、消尽,是故诸法无常,无能坏者。乃至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已记法、未记法无常,无能坏者。舍利弗!无常无所有、消尽,以是故诸法无常,无能坏者。舍利弗!诸法亦不聚亦不散。」

舍利弗言:「何等不聚、何等不散?」

须菩提言:「五阴不聚不散。何以故?性自尔。乃至善法恶法、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亦不聚亦不散。何以故?性自尔。以是故,诸法亦不有亦不无。舍利弗!所问五阴无所生者,用五阴、六衰无有作者,不见有作者故。诸法皆无有作者,以是故无所生。舍利弗!所问无所生非五阴者,以五阴性自空故,亦不生、亦不灭、亦不住。乃至有为性性空故,性自空者,亦不起亦不灭亦不住。是故无所生非五阴。舍利弗!所问无所生为谁说般若波罗蜜者,若无所生,为非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非无所生。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一法无有二,是故言当为谁说般若波罗蜜。舍利弗,所问亦不离五阴生行菩萨道者,无所生则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则是无所生。无所生则是五阴,五阴则是无所生,而不别是法亦不二。舍利弗!是故亦不离生行菩萨道也。舍利弗!所问云何闻是不恐不怖为行般若波罗蜜者。菩萨摩诃萨见诸法皆空,如梦、如幻、如炎、如响、如影、如化,以是故菩萨闻是教不恐不怖。」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作是观,是时亦不见色,亦不入色,亦不生色,亦不住色,亦不言是色;痛想行识亦不见识,亦不入识,亦不生识,亦不住识,亦不言是识。眼耳鼻舌身意,亦不见、亦不入、亦不生、亦不住、亦不言是我所。六波罗蜜,亦不见、亦不入、亦不生、亦不住、亦不言是我所。内外空至有无空,亦不见、亦不入、亦不生、亦不住、亦不言是我所。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至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不见、亦不入、亦不生、亦不住、亦不言是我所。诸三昧门、陀隣尼门,亦不见、亦不入、亦不生、亦不住、亦不言是我所。何以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色,乃至萨云若亦无所见。世尊!不生色者为非色,亦不生痛想行识者为非识,不生六衰者为非六衰,不生六波罗蜜者为非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至无所生,一法无二。不生内外空为非空,不生有无空为非空,有无空及无所生一法耳无二。世尊!三十七品不生为非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不生为非十八法。无所生及佛十八法,一法无二。世尊!无所生一法耳,亦非二亦非三亦非四亦非五,亦不若干数,是故佛法、无所生法,一法无二。世尊!如及不思议性不生者,为非如、为非不思议性。不生道者为非道,不生萨云若者为非萨云若,无所生、萨云若,一法无二。世尊!无所生亦不一、无有若干数。是故不生萨云若者为非萨云若,灭色者为非色。灭色者是一法无有二。世尊!灭者一、无有二。是故灭色者为非色,灭痛想行识者为非识,是故生识者为非识。内空外空至有无空,及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如是。世尊!是为灭,非若干也。从识至萨云若亦如是,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问观品第二十七

舍利弗问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而观诸法?何等为菩萨?何等为般若波罗蜜?何等为观?」

尊者须菩提语舍利弗言:「如所问,何等为菩萨?菩萨者为道士也,故名为菩萨。以道故,知诸法事而无所入。」

问曰:「知何等诸法事?」

答曰:「知色事不入色,知痛想行识事不入识,尽知佛十八法事不入十八法。」

舍利弗问:「何等为诸法事?」

须菩提言:「所可名者,诸法之貌,色声香味细滑法,内法外法,有为无为法像貌;所可名者是为诸法事也。舍利弗!所问何等为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者名为远离。」

问曰:「何以故名为远离?」

须菩提言:「远离五阴、远离十八性、远离六衰、远离檀波罗蜜至禅波罗蜜、远离内外空至有无空、远离三十七品至十八法,是名为远离。远离萨云若、远离萨云若事,尊者舍利弗!是故名为远离般若波罗蜜。舍利弗!所问何等为观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不观五阴有常无常,亦不观五阴苦乐,亦不观五阴有我非我,亦不空亦非不空、亦不相亦非不相、亦不愿亦非不愿,亦不灭亦非不灭、亦不寂亦非不寂,亦不作是观至六波罗蜜。从内外空至有无空,及佛十八法,亦复如是。诸三昧门、陀隣尼门至萨云若,乃至灭不灭,亦不作有常无常观。舍利弗!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作是观。」

舍利弗问尊者须菩提:「何以故贤者作是言:『五阴无所生为非五阴,乃至萨云若无所生为非萨云若。』?」

须菩提报言:「五阴空,空非五阴,是故五阴无所生为非五阴。六波罗蜜空,空亦非六波罗蜜,亦非生,是故六波罗蜜无所生为非六波罗蜜。从内外空至有无空,亦复如是;从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亦复如是;萨云若亦复尔。以是故,五阴无所生为非五阴。五阴亦非生,乃至萨云若亦无所生。」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以故言:『五阴不二为非五阴,乃至萨云若不二为非萨云若。』?」

须菩提报言:「五阴不二,亦不合亦不散,亦无有形、不可见、一相,一相者则无相,萨云若亦如是;以是故,五阴无有二不为五阴,萨云若无有二不为萨云若。」

舍利弗问:「何以故五阴无有二为作数,乃至萨云若无有二为作数耶?」

须菩提言:「无所生及五阴,无有二。五阴则是无所生,无所生则是五阴。以是故,五阴无有二为作数耳。乃至萨云若亦无有二,为作数耳。」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学般若波罗蜜观是法时,见五阴无所生常淨故,见吾我亦无所生常淨故,见檀波罗蜜至般若波罗蜜亦无所生常淨故,见内外空至有无空亦无所生常淨故,见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无所生常淨故,见诸陀隣尼三昧门亦无所生常淨故,见萨云若无所从生常淨故,见凡人凡人法亦无所生常淨故,见须陀洹须陀洹法、斯陀含斯陀含法、阿那含阿那含法、阿罗汉阿罗汉法、辟支佛辟支佛法,见菩萨菩萨法,见佛佛法,皆无所生常淨故。」

舍利弗问:「如我从须菩提所闻,五阴为无所生,乃至道亦无所生,佛法亦无所生,亦无所逮得。须陀洹至阿罗汉、辟支佛亦复不逮,菩萨亦无所逮得,萨云若亦无所逮得。菩萨摩诃萨无所逮得萨云若者,为坏五趣,是为菩萨不于五趣中得道。」

舍利弗言:「若使诸法无所生,云何须陀洹三应灭而念成道,斯陀含三垢薄而念成道,阿那含五应灭而念成道,阿罗汉灭上五所得,辟支佛以因缘觉故而念成道?何以故菩萨作勤苦行,代众生受勤苦?为何等故如来.无所着.得等正觉转法轮乎?」

须菩提言:「舍利弗!我亦不使无所生法有所逮得,我亦不使无所生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我亦不使菩萨有勤苦行,菩萨行亦无有勤苦想。舍利弗!菩萨亦不觉苦想。何以故?舍利弗!不可从觉苦想能为不可计阿僧祇众生作本。菩萨于众生,如父想、如母想、如子想、如身想,无所有。菩萨于内外法,当作是想,当作是念:『所言我及一切众生,亦不有亦不可见。』于内外法当作是念,作是想念不起勤苦想。何以故?一切无所有故。世尊于无所生、非我所能令得,如来阿惟三佛亦无所生,如来不从无所生逮转法轮。」

舍利弗问尊者须菩提言:「欲使从无所生逮得?欲使从有所生逮得?」

须菩提言:「我亦不使从无所生逮得,亦复不使从有所生逮得。」

舍利弗言:「如所言,为无所逮、无所得耶?」

须菩提言:「有所逮、有所得,不以二世俗之事有逮有得,但以世事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有佛;欲论最第一者,无有逮、无有得,从须陀洹上至佛,亦无逮亦无得。」

「云何,须菩提!但以世事故有逮有得。坏五趣者亦复如是耶?」

须菩提言:「以世俗事故有逮有得,以世俗事故有五趣教。何以故?舍利弗!最第一法无有生死,无有善恶之报,亦无断亦无着。」

舍利弗言:「云何,须菩提!无所生有所生耶?有所生有所生乎?」

须菩提报言:「我亦不使无所生有所生,亦不使有所生有所生也。」

舍利弗言:「为欲使何所无所生法有所生?」

须菩提言:「我不令五阴、有无空有所生,乃至道、有无空亦不令无所生。」

舍利弗言:「不生为生耶?生为生乎?」

须菩提言:「生亦不生,不生亦不生。何以故?诸可有所生、无所生一耳,亦不别,亦无形、不可见、不可得、一相,一相者则无所有之貌。是故,舍利弗!有所生亦不生,无所生亦不生。」

舍利弗言:「当说无所生无所生法,说有所生无所生法。我乐欲闻。」

须菩提言:「恣所乐。何以故?舍利弗!所可无所生法、所可有所生法,无所乐。所问无所生无所生,是诸法亦不合、亦不散,亦无形、不可见、不可得、一相,一相者则无相。」

舍利弗言:「所生亦复无所生,所乐亦复无所生,法亦无所生,所报亦复无所生。」

「如是,如是!舍利弗!诸法皆无所生。何以故?五阴无所生,六情亦无所生,六性--地水火风空识--是六性亦无所生,身口意行亦无所生,至萨云若亦无所生。是故,舍利弗!所报亦无所生法!所因缘乐闻皆无所生。」

舍利弗言:「如尊者须菩提,为是法师之上。何以故?随所问能发遣。何以故?于诸法无所依。」

舍利弗问长老须菩提:「诸法云何无所依?」

答言:「舍利弗!色性空,亦不依内、亦不依外、亦不依两中间;痛想行识性空,亦不依内、亦不依外、亦不依两中间。六情、十二衰性空,亦不依内外中间。六波罗蜜性空,亦不依内外中间。从内外空至有无空性,亦不依内外中间。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性空,亦不依内外中间。诸法性皆空者,亦不依内外中间。舍利弗!是故无所依。是故行六波罗蜜菩萨,能淨五阴至萨云若。」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菩萨行六波罗蜜淨菩萨道?」

答言:「舍利弗!亦有道檀波罗蜜亦有俗檀波罗蜜,至般若波罗蜜亦有道亦有俗。」

复问:「何等为俗檀波罗蜜?何等为道檀波罗蜜?」

答言:「菩萨住于布施,若有沙门、婆罗门,若有贫穷、疾病、形残,随其所索城国、珍宝、衣被、饮食、妻子、眷属、头目肌肉、髓脑骨血,一切所有皆给与之。所可与者有所依倚,作是念言:『我与、彼受,我不嫉他人与。』言:『我是施主。』言:『我与一切。』言:『我随佛教。』言:『我行檀波罗蜜。』虽作是施与而有所倚,所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与众生共之,以是施与欲令众生于无馀泥洹而般泥洹。虽布施,有三碍意。何等为三?有我想,有彼想,有施想;是为三碍。是为世俗布施。何以故名为世俗布施?以不能离世俗,亦不出世俗事故,是为世俗布施。何等为道施?以三事淨。何等为三?菩萨布施,亦不自见,亦不见受者,不望其报;是为菩萨于三事淨。舍利弗!菩萨布施施与众生,亦不倚众生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不见有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之兆,是为道檀波罗蜜。何以故名道檀波罗蜜?道檀波罗蜜者,胜出胜于世间故。从檀波罗蜜至般若波罗蜜,世俗有所依,道无所依。」

须菩提言:「是为菩萨行六波罗蜜淨菩萨道。」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道?」

答言:「三十七品是菩萨摩诃萨道,空、无相、无愿三脱门,内外空乃至有无空,诸三昧门、陀隣尼门,佛十种力、四无所畏、佛十八法、四无碍慧、大慈大悲,是为菩萨摩诃萨道。」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是为何等波罗蜜功德力?」

须菩提言:「是般若波罗蜜功德力。何以故?般若波罗蜜者,诸善法功德之母。般若波罗蜜者,悉持三乘之法。诸过去佛世尊皆行般若波罗蜜,自致成阿惟三佛;当来诸佛世尊亦行般若波罗蜜,自致成阿惟三佛;现在十方恒边沙国诸佛世尊,亦行般若波罗蜜自致成阿惟三佛。」

须菩提言:「若闻说般若波罗蜜不疑不惧,当知是菩萨能行菩萨道不捨众生,能为一切众生作护,亦无所猗,终不离是念,所谓大慈大悲之念。」

舍利弗复问:「欲使菩萨不捨大慈大悲之念,不离是者,以为一切众生皆当为菩萨。何以故?一切众生终不离是念。」

须菩提讚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我已觉知所讥来迹。我当受之。如众生无所有,念亦无所有,有无亦无所有。如众生寂,念亦复寂。如众生空,念亦复空。如众生无所觉,念亦无所觉。如五阴无所有,念亦无所有。如五阴无有实、如五阴空、如五阴寂、如五阴无所觉,当知念亦无所觉。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地水火风空识亦尔。六波罗蜜空,内外空至有无空,三十七品佛十八法,陀隣尼门、诸三昧门,及萨云若萨云若事,乃至道与念等无所有。如道无所觉,念亦无所觉。舍利弗!我欲使菩萨不离是行念。」

于是世尊讚歎须菩提言:「善哉,善哉!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行,当如是如须菩提所言,如须菩提承佛威神说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亦当如是如须菩提所说。」

须菩提说是般若波罗蜜品时,三千大千刹土六反震动,前没后涌、前涌后没,八方上下皆悉如是。佛因是事便笑。

时须菩提叉手白佛言:「世尊!何因缘笑?」

佛告须菩提:「今我说般若波罗蜜,东方恒边沙不可计诸佛,亦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十方诸如来.等正觉.无所着者,亦复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

须菩提说是般若波罗蜜时,十二那术亿天及人、阿须伦,皆得无所从生法忍。十方诸佛说般若波罗蜜时,不可计阿僧祇众生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五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