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488-A 龍華懺儀序
明進士贊治尹中議大夫原任兩京兵刑部
尚書郎廣東湖廣等處按察僉事致仕奉
恩詔晉勳階正四品婁江營志道 撰
當余隆慶壬申春。承乏留曹。得大慧杲集。閱之不禁擊節。時有一張叟者。譚及十方三世之故。問。杲公再來否。餘曰。來何啻再。正不知曆幾僧祇耳。又問。再來仍有此機鋒否。餘曰。此來隱宗而顯行上也。不然。亦帶教以明宗。越一紀為萬曆甲申。餘既勇退急流。從天池山寂鑒庵。為千松得法師護講臺。知其傳法師。為萬松林公也。一日道及萬松因地曰。大人亦知吾師是大慧之後身乎。餘因前有億逆。驚起問其行實。千松一一道之千松。亦稱其法子哉。獨疑千松法嗣在何。而千松既逝。有天臺象先清公弟子。幻為惺師。法門之麟角也。得衣缽於清公。複從千松請教楞嚴。及究達磨之道。聲稱藉藉。以乙未春。偶會于吳門尹山寺。余窺其行止倜儻。解行俱邁。等夷一等。心竊疑曰。此非千松之法子乎。別去數[禾*冀]。連以所刻佛法金湯編諸書相質。丁未春仲來吳。又以所撰龍華懺儀十有二條。起自開發正信。終念一實相。請曰。世有二三大心凡夫。不肯作解脫漢。甘於五濁中。擬竊釋迦老子肘後符。直欲向龍華納彌勒敗[門@缺]。長者其何吝數語為鎧冑乎。余既高師之見地。而又壯大心菩薩之信根。開卷讀之。不禁踴躍。大槩因世之獨尊淨土。而且專恃彌陀。乃不察慈氏之見。居兜率度人。疾入不退之位。於 道既捷且穩。不從此處遊薩婆若海。而孤仗九品遠迎。此非諸佛所望于大心眾生之意也。此念甚殷。此見甚正。然其所剖。孰為豎出三界。孰為橫出三界。孰為即三 界而出三界。孰為離三界而出三界。孰為不即不離而出三界。出三界中。又判其孰為兼提三乘之權教。孰為單提一乘之實教。一乘教中。又判孰為開權顯寔之漸門。 孰為廢權歸寔之圓門。因而約主約機。分四殊勝。其為眾生開龍華三會真因。可謂既明且切。而無遺漏矣。然吾以蓮經實相核之。則此十二條者。在幻師猶屬權說。非寔說也。人孰不厭漸修之為拙。而豈知漸者頓之因。唯除未回心之一闡提外。更無一人不以剎那入佛地者。人孰不欣頓悟頓證之為超。而豈知頓者漸之階。唯除最初威音王以前。更無一人不以三祇成佛果者。此 中消息。非過孔聖朝聞夕可之關。而知命從心以上境界難言矣。幻師既虞中下士之信極樂而疑龍華。又虞上上士之尊龍華而卑極樂。故語多回護而修辭。則欲兩逗儒 釋之機。故意多圓活亦有之。吾儕孔氏之徒也。孔子以幹無為上達之道岸。以坤元為下學之正因。則於彌陀彌勒等法。不但並行不悖。而且一以貫之。其何欣何厭乎 哉。稽孔子之現行。實欲立達眾生入不退地。豈非合文殊智普賢行而圓修之者。學者果于下學上達門中有得耶。雖不問彌陀彌勒二尊法界可矣。然 其法非吾心外法也。其道亦非夫子一以貫之外之道也。彌陀誠與此土有緣。而盡虗空界之淨土則何可勝數。隨緣隨願何所不可。若論到乘龍禦天。安貞應地之易道。 則此時正當雙林之既往龍華之將來。而孔宗峙立於其間。彌勒殆收釋尊與孔聖。度未盡之兒孫。而胥度之者。則今日之奉孔規正。所以植龍華之因。而後日之禮龍 華。未必非竟尼父未竟之志也。幻師於是乎起餘不淺矣。故為之序。
時
萬曆歲在丁未春仲之吉書于吳門愓若齋
No. 1488
得遇龍華修證懺儀卷第一
天臺山慈雲寺傳教觀沙門 如惺 撰
世有聞彌勒世尊。龍華說法之事。即乃束之高閣。聽其自然得遇。如視囊中物耳。可不哀乎。此其不知三會所度。先有定限。如初會度者。九十六億人。二三兩會。各減其二。焉知我等。不假一行一願。必預於是耶。是惑之甚也。若有大心眾生。欲于未來。身居雞頭莊嚴之城。日遊金色如掌之地。享八萬歲之長壽。翫四大藏之富饒。得與儴佉輪王。詣龍華。見彌勒。成阿羅漢。證無生忍。于賢劫諸佛。次第受記者。當勤修此十二方便。命終必定先生內院。獲覩白毫。入不退地。然後隨佛下生。度諸同類。此非一超直入如來地者歟。今依諸大乘經。及法住記。述此懺法。用結勝緣。惟願見聞隨喜。務勸流通。弗以人癈教也。
- 第一開發正信
- 第二廣求良友
- 第三嚴持戒律
- 第四發菩提心
- 第五明結壇儀
- 第六禮請三寶
- 第七懺悔往罪
- 第八專誦法華
- 第九三寶福田
- 第十總觀兜率
- 第十一別觀龍華
- 第十二念一實相
○第一開發正信
夫 如來出世。所說八萬法門。皆以誘引眾生。出離火宅。坐白牛車。入佛知見也。自教法東被。大乘根器。碁布星分。徧樹法幢。傳佛慧命。方今去聖逾遙。魔軍熾 盛。賴有淨土一門。流通五濁。心佛並顯。苦海津梁。但教有明文。往生匪一。有教生妙喜佛國。見阿閦如來者。有教生瑠璃世界。見藥師光佛者。有教生贍養。見阿彌陀等者。此離三界而出三界。名橫出三界者也。有教自五停心等。破四住惑。生同居土見三藏佛者。有教修曆別三觀。破十二品無明。證十二地(如華嚴初地至十地等覺妙覺是也)。生實報土。見舍那身者。有教圓觀三諦。頓破五住煩惱。住首楞嚴三昧。生寂光 土。見毗盧法身者。此即三界而出三界。名豎出三界者也。有教生兜率陀天。見彌勒。聞不退法者。此不即。不離。出三界者也。於戲門類既多。逗機不一。機教有 異。非辯。何以標心。今以彌勒。對他方佛。殊勝略計有四。先約主。次約機。約主又二。先約一佛。次約諸佛。
先 約一佛者。上說橫豎二途。諸佛功德。金口親宣。亦何優劣。特為彌陀。此土有緣。故龍樹等。諸大菩薩。或造論發明。或以身先眾。令人信受。據彌陀經雲。過西 方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彼土有佛。號阿彌陀。是知去此娑婆十萬億剎。方是彌陀化境。以佛願力。眾生善根。彈指可到。實推其量。與此方終遠。彌勒 為釋尊補處。千佛衣法繩承鶴林示寂。賴是菩薩。種種方便。滌我塵襟。引遇龍華。授與道記。其悲心願力。不下彌陀。又現居兜率。與我同在欲界。舉頭便是。最近最親。是為第一殊勝也。
次約諸佛者。眾生願生他方佛土。彼方教主。或遣化佛。化諸菩薩。放光接引。若求生內院。則彌勒菩薩。與無量天子。圍遶親迎。是為第二殊勝也。
約 機亦二。先辯離即之異。次辯見佛遲速。離即者。若欲求生他土。必須離此火宅。就彼清涼。上根之人。雖知生即無生。而未證法忍。不無欣厭。況中下者乎。生內 院者。乃即此三界。不染三界。亦不見界內毫法可取可舍。是故不勞欣厭。便覩白毫。所以經雲。若有眾生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心身精進。不 求斷結。乃至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蓮華上。結跏趺坐。是為第三殊勝也。
次辯見佛遲速者。西方有九品之階。上品即得見佛。其中下二品。或經數日。數劫。然後華開(無量壽佛經說。上上品。生即見佛。上中品。經宿華開。上下品。一日一夜華開。七日乃得見佛。中上品。華尋開。不說見佛。中中品。七日華敷。經半劫。成阿羅漢。中下品。七日遇觀音勢至。過一小劫。成阿羅漢。下上品。七日華敷。下中品。六劫華敷。下下品。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生內院者。方坐蓮華。即見彌勒。故經雲。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禮拜繫念。此人命欲終時。菩薩放白毫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須臾得生。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是為第四殊勝也。
是 皆釋尊苦口勸諭令生兜率。我等若不遵依。如母在傍。慈愛誠切。其子愚故。視若路人。甘自逃亡。不肯親近。母雖誘引。子疾他逝。所謂可憐湣者。是也。而今而 後。凡諸行人。有乘釋尊慈力加被發心者。有因閱彌勒上生。下生。成佛等經。願生者。有誦法華普賢勸發品。心生信樂者。應當一心精進。依此勤修。篤行忠孝。 慈心不殺。度脫一切。我說此人。雖居苦海。本是大乘不退根器。曾于過去無量無邊諸佛法中。種諸善根。發無上願。得入此門。入此門故。名法王子。雖處煩惱。 如優曇華。於一念頃。游諸三昧。即此四大。便是藥王。能療一切八倒苦疾。口發片語。成光明幢。心所思惟。皆大法聚。不思議藏。施捨無窮。為般若船渡諸淪 溺。文殊普賢。是其勝友。一念發心。登不退位。直超寶所。不入化城。龍華道場。為唱導首。十方國土。徧供河沙。成就如來無上知覺。三世諸佛。歎莫能窮。
或謂昔有天親。無著。師子覺。三大菩薩。相率求生內院。師子覺先生。竟住外院。不見彌勒。天臺智者大師。造十疑論。因指兜率為難。極樂則易。執為難者。是不知人性不齊。因緣自別也。如夾山棄教歸禪。立登祖席。玄奘舍性習相。名冠殊方。臨濟三遭痛棒。悟在大愚。長慶七破蒲團。捲簾始徹。是皆緣有所關。初非義有勝劣。是藥皆可治病。善醫何必執方。所以往生。上生。皆從厥志。遠接。近接。等一悲光。今雖贊述稱揚。俾生信受。逗機設教。理或皆然。若疑此有外院。贍養得無疑城。是乃行者自迷。非佛力有差殊也。況外院。疑城。一皆真慈所化。特使處此。令漸見佛。孰以王舍三億之徒。而譏瞿曇耶。或 謂疑城有進無退。外院福盡轉輪者。是不知此天有二岐路也。有等眾生聞大乘教。求上生者。第為信根未純。菩薩悲心。寄生外院。俟其淳熟。令見白毫。是比疑 城。僉雲不退。別有一類凡夫天人。不聞大法。偏修小乘。及外道未到地定。惟冀升進。不諳無生。如無聞比丘。福盡輪轉。若謂贍養有九品之階。故三乘畢托。兜 率惟說不退法門。則位非鴻漸。得無隘乎。是不知心之妙。土之化也。佛本無生。九界生故。佛界亦生。是故凡夫。以業感而生。諸佛。以無緣慈而生。菩薩。以願 力而生。業感之生。不特三惡苦緣。三善亦苦緣也。無緣之生。不特四土為淨土。七趣皆淨土也。普賢為薄荷。畜道即淨土。觀音為面然。鬼趣即淨土。調達入油 鍋。地獄即淨土。故谷泉禪師涅盤偈雲。今朝六月六。穀泉受罪足。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獄。遂叉手立化。是等若垂天之翮。奚鴻漸能拘之。願力之生。於贍養有 九。兜率亦有三也。一有願有行得生。如天親菩薩等(有求生之願。又有利生之行)。二有行無願得生。如章安尊者等。及禪教諸師。不歸淨土者。多生此天。三有願無行得生。如白樂天居士等。凡於釋迦法中。精一戒。勤一行。一念稱名者。除百千萬億劫生死之罪。得生內院。否則。龍華會上。亦得道記。所謂綱而絕流。何隘之有。古雲。要知佛法義。當觀時節因緣。所以緣在彌陀。彌勒不得不教生贍養。緣在彌勒。彌陀不得不勸遇龍華。今之人壽至短。劫近刀兵(人壽減將十歲。刀兵劫起。今人壽當六十。與刀兵劫不遠矣)。征瑞應于石城(萬曆丙午冬仲。紹興新昌縣石城山。石彌勒像足生五色優曇華)。人心洽於緇素(人因法末皆慕龍華)。兜率之教。得不興乎。偈雲。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時人自不識。
或謂往生贍養。得遇果佛。是稱殊勝。彌勒既居補處。位在等覺後心。望彼彌陀。尚隔一間。何勝有哉。是不知佛智之難思也。經雲。惟佛與佛。乃能究盡。故大智聲聞。不退菩薩。盡思度量。所不能知。且十方諸佛。諸大菩薩。皆住不思議如幻三昧。互為主伴。度脫眾生。是故七佛祖師。尚稱曼殊童子。樂邦補處。孰非正法如來。淨土。穢土。誠實相之空華。大身。小身。乃寂光之鏡像。釋迦既稱古佛。彌勒獨曰新成。當以聖人不思議幻。破我夢心。則我無始夢心。應時化為無上知覺。以幻修幻。乃曰真修。請以信歸。無勞辭辯。
○第二廣求良友
世間有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乃能為非常之事。是故如來說最上乘法。是 有最上乘之器以當之。若權小之機。必望涯而退。法華五千之徒。信不誣矣。所以欲聞龍華之道者。當擇大心行人。為我同願同行之益友。互相砥礪。則心鏡愈明。 不復中躓。經雲。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是以藥王。藥上。世為昆季之親。提婆達多。實造釋迦之道。雪峰。非岩頭終難悟徹。智者。因南嶽易得心開。譬夫蓬性曲也。或生麻中而自直。葛質短也。苟托樛木而布雲。若投垂棘之璧於糞壤。則連城之貨必毀。徙芝蘭之種於魚肆。則襲衣之香亦滅。楞嚴雲。一不清淨。眾不成就。友道之難。可不慎乎。法華三昧儀。止許十人已還。恐人之眾。有不肖者廁焉。今稍寬其數。多則二十五人。為二十五圓通也。次則為十二圓覺。其有宰官。居士。及善男子入社者聽。亦例數內。獨尼。與優婆夷。一不許入。有願修者。聽於尼寺。尼精舍。自依法結壇修之。
然二十五人。務求其行樸志銳者。不必禪講俱通。今之善於講者。多放浪不羈。入則。恐排攪淨眾。有善通於禪講。尤能虗謹謙光。力修甘苦者。此又為我之上座矣。
○第三嚴持戒律
器 淨堪貯醍醐。芽焦不生甘露。照乘之珠。不產於溝壑。徑尺之璧。必蘊於昆崗。況不思議無上善法。不修屍羅而能荷擔者乎。我等生值斯世。魔子羣聚。假我衣服。 淩滅正法。作師子蟲。若不精持波羅提木叉。何異彼魔。妄稱釋子也。故破戒之人。如處覆盆。三光不燭。白毫普照。非彼所緣。五千大鬼。掃其腳跡。諸天善人。 如避糞穢。善芽焦殞。宿福日消。結火城因。非法王種。縱使發無上心。如欲魯而之楚。北轅而南其轍矣。故上生經是優波離請佛所說。意重戒也。經雲。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又雲。佛滅度後。四部弟子。欲生兜率天者。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是義故。特與行者。首約三章。
第一。須於眾中。擇一臘高德茂。素所信重。曾于菩薩戒法師前受戒者。與我為授戒師。或於如來降生。成道涅盤。歡喜日。無論已受未受。一皆與授十重四十八輕戒。已受者。作增進上因。未受者。開正知見。
第二。日日於世尊前。身著千佛大衣。誦菩薩心地品。一遍。令輕重法相。了然在心。如握貫珠。斯須不失。
第三。自既得戒。複當輾轉授受無窮。或自與受。或勉從師。與說持犯開遮深義。俾心開意解。入諸佛位。若眾中無堪作戒師者。得于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如梵網經說。有堪作戒師。戒師尤當虗己自謙。弗倚師尊。忽諸耆德。必以如幻三昧。彼此交貲。共出生死。稍執人我。便落羣邪。非三昧友也。應於朔望。布薩。二時受食。或應供之際。一依臘坐。苟越其次。經中所謂。兵奴外道之法也。有等朝得圓顱。暮躐大僧之上。自雲。我年老大。彼等後生。既違佛制。宜擯黜之。
(所雲持犯開遮者。聲聞。止持作犯。菩薩。止犯作持。開者。大乘許見機得作。遮者。小乘不許見機。一皆禁止。此皆備在天臺戒疏)。
○第四發菩提心
依苦集滅道四諦。發四弘誓願也。眾生常淪苦海。外道終是苦因者。皆由不知上求下化之道也。不知上求。則淩人慠物。妄自尊大。不知下化。則惟知有己。不見有人。於是廣造深愆。墜諸沉溺。輪轉七趣。如蟻迴圈。二乘雖能習空。出 離三界。不發心故。為空所縛。所以菩薩萬行。諸佛二嚴。非彼所有。是故我等欲生內院。值遇龍華。應發無上道心。廓其方寸。於生死海。作大寶筏。自渡渡人。 彼此共濟。經雲。若有比丘。愛敬無上菩提心者。當作是觀。是知菩提心。為龍華之要道也。十方諸佛。諸大菩薩。昔為凡夫。由發心故。所得道疾。能發心者。則慈通覺海。悲等含生。曼殊普賢。心精[泳-永+曶]合。不起本座。垂形萬象。四引誓願者。第一依苦諦發誓言。眾生無邊願度。此未度者。令度也。第二依集諦發誓言。煩惱無盡願斷。此未解者。令解也。是 二大願王。名曰下化。第三依道諦發誓言。法門無量願學。此未安者。令安也。第四依滅諦發誓言。佛道無上願成。此未得涅盤者。令得涅盤也。是二大願王。名曰 上求。以上求故。折我高心。則無得少為足之嫌。如善財童子是矣。以下化故。袪我慢心。則無獨善之陋。如常不輕菩薩是矣。仰之。則無法不聞。俯之。則無善不克。以之入三途。無非淨域。推之化十類。總曰親姻。火宅原自清涼。結使非今解脫。仗此娑婆竿木。暢 我法曲梨園。或厭苦而翱翔。吾知必無用武之地。故此四誓。乃諸佛降伏魔軍之勇將。破生死怨敵之前鋒。爍五陰昏衢之明燈。具萬善功德之如意。是故行者。當於 未入懺前。七日方便。晝夜六時。對釋迦像前。然臂。然指。燒眾名香。胡跪合掌。五體投地。內懷喜悅。發殷重心。目盻金容。意澄不散(首者執香壚眾同聲白雲)
南無釋迦牟尼世尊。無上正徧知覺。文殊。普賢。諸法王子。法身常住。佛眼普觀。憐湣有情。現為我證。我依大乘。甚深海藏。普為一切。發菩提心。求生內院。得見龍華。聞正法輪。親承道記。願垂加被令我成就(白已五體投地複胡跪。首者一人先唱眾和)。
無邊眾生誓願度 無盡煩惱誓願斷
無量法門誓願學 無上佛道誓願成
(或三唱。或七唱。多寡隨意。宣四願畢。齊雲)。
發願已。歸命禮三寶(叩首起作三歸)若行者。心欲廣發眾願。如法藏藥師等者。當依諸大乘經論。如梵網經之類。自製成文。或於怡山。中峰。王山谷。諸願。略加損益。備通己志。亦可。但不可廢前四誓。前四願。為諸願之根本故也。諸佛菩薩。種種大願。不過敷演前四而已。行者既發心已。諸佛護念。堪入道場。必使此菩提心。念念無間。心心不忘。即此凡軀。打成千佛大弘願海也。
得遇龍華修證懺儀卷之一
得遇龍華修證懺儀卷第二
天臺山慈雲寺傳教觀沙門 如惺 撰
○第五明結壇儀
此中境觀。與諸三昧有所不同。故其壇儀不得不異。既依法華為龍華之本。須結二壇。一為普賢道場。一為彌勒道場。普賢道場。令修法華懺。彌勒道場。惟發願求生內院。若寺宇精舍迫窄。一壇亦足。但於彌勒像前。別敷一座。安供法華經。一須清淨莊嚴。其彌勒道場所事。或補處像。頭戴天冠。身著瓔珞。如天王相。依上生經說。或設當來佛像。如越之新昌石城石佛。即慈氏像也。其餘壇法。一依法華三昧儀。及修懺要旨。(云云)
(法華懺儀雲。當於閒靜之處。嚴治一室。以為道場。別安自坐之處。令與道場有隔。於道場中。敷好高座。安置法華經一部。 亦不必須安形像。舍利。並餘經典。安施旛蓋。種種供養具。於入道場日。清晨之時。當淨掃地。香湯灌灑。香泥塗地。然種種諸香油。散種種華。及諸末香。燒眾 名香。供養三寶。備於己力所辦。傾心盡意。極令嚴淨云云。初入道場。當以香湯沐浴。著淨潔衣。若大衣及諸新染衣。若無。當取己衣勝者。以為入道場衣。於後若出道場。至不淨處。當脫去淨衣。著故衣。所為事竟。當更洗浴。著本淨衣。入道場行事也)。
壇 儀既設。六時行道。當想此道場。即是毗盧遮那莊嚴樓閣。亦即五百億天子。與牢度跋提宮神。願力所造兜率陀天宮。及善法堂。等無有異。十方諸佛。彌勒化身。 八部鬼神。充滿其內。一一佛前皆有我身。修諸佛事。我此色身。即大法聚。此道場量。等於虗空。一切莊嚴。難思難盡。縱出他事。常令此想念念現前。
又複諸經三昧雖曰萬異千殊。約之不出四種而已。一常行。二常坐。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常行三昧者。出般舟經。亦雲佛立三昧。九十日為期。常坐三昧。出文殊問般若經。亦雲一行三昧。亦九十日為期。半行半坐三昧。即方等法華等經。或七日。或十日。或三七日為期。而無定限。非行非坐三昧。即請觀音等經。亦雲隨自意三昧。凡不專於行坐者。並屬此攝。今此懺法。即第三半行半坐三昧攝也。依彌勒上生經。當七日為期。經言一日乃至七日(云云)。若依法華。當三七日為期。經言于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然所立之期限。雖延促有 所不齊。亦乃隨行人心量優劣之何如耳。或如思大禪師六年常坐。或有一生修常不輕行。及四安樂行等。此以促為延也。或如智者大師。初入普賢道場。便見靈山儼 然未散。又如慈雲尊者。修般舟三昧。期限未終。即能悟入。此以延為促也。
又遠則如十方調禦。僉以三祗百劫為期。近則古人或以悟。或以畢命為期者。貴在破障顯理。一息能越三祗。苟或滯相迷宗。沙劫猶稱錯亂。斟酌修之。無泥俗軌。
○第六請禮三寶
諸佛身相。充滿法界。眾生心淨。佛即現前。第為行人方結道場。凡心未格。故令初日第一時誠心伸請。仰求加被。庶獲速破三障。入不退地也。他日。當去請佛一法。但用贊佛。禮拜。宣五悔文。又前總禮三寶。及散華法。六時皆當行之。若或時促。每日初時。決不可缺。須求諸異花。名香。必使香煙花氣。交變如雲。供養三寶。
(法華懺雲。初入道場。至法座前。先敷尼師檀。正身倚立。應先慈念一切眾生。欲興救度。次當起殷重心。慚愧懇惻。存想如來。三寶畟塞十方虗空。影現道場。是時手執香壚。燒眾名香。散種種華。供養三寶。五體投地。口自唱言)。
- 一切恭敬一心敬禮十方常住佛(一拜。此下俱有用心方法。如彼懺說)
- 一心敬禮十方常住法(一拜)
- 一心敬禮十方常住僧(一拜)
(禮竟。即當胡跪。右膝著地。正身威儀。一心燒香散華。端身正意。口自唱言)。
嚴持香花。如法供養。願此香花雲。徧滿十方界。供養佛經法。並菩薩。聲聞。緣覺眾。及一切天仙。受用作佛事。
(當 運心想此香華。於念念中。徧至十方。一切佛土。作種種眾寶莊嚴諸台樓觀。上妙諸色。作種種妓樂。上妙音聲。歌唄讚歎。作種種旃檀沉水。上妙諸香。作種種肴 膳湯藥。上妙眾味。作種種衣服瓔珞流泉浴池。上妙諸觸。作眾禪定智慧清淨實相。上妙法門。皆悉充滿法界。以為佛事。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一切三寶。普願三寶 攝受。亦熏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於一一佛前。悉見己身。如此供養。等無有異。又願六道四生。悉入我供養法界海中。了知如是供養。悉從心生。無有自性。心不取著。此念成已。即五體投地。口自唱言)。
供養已。一切恭敬(應更燒香。奉請三寶。請法。當運心正對所請。口稱名字。如法奉請。不得散亂輕心)。
- 一心奉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想佛法身。猶如虗空。無去來相。應我奉請。從耆闍崛山。與大眾圍繞。來到道場。如水中月。受我供養。餘一切佛。亦複如是。隨心想念)
- 一心奉請南無過去多寶佛(想多寶佛塔。從地湧出。影現道場。受我供養)
- 一心奉請南無釋迦牟尼十方分身佛(想分身諸佛。悉皆雲集。眾寶樹下。受我供養)
- 一心奉請南無當來彌勒佛(想如釋迦塵點劫前。已成佛道。為度我等故。示居補處。當來龍華樹下。成無上覺。今現我前。受我供養)
- 一心奉請南無妙法蓮華中三世一切諸佛(想過去日月燈明佛等。現在淨華宿王智佛等。未來華光佛等。皆悉現前。受我供養)
- 一心奉請南無十方一切常住佛(想十方諸佛。各各相好具足。放大光明。大眾圍繞。來此道場。受我供養)
- 一心奉請南無大乘妙法蓮經上生經及下生成佛經等(想甚深秘密法藏。悉現在前。受我供養)
- 一心奉請南無十方一切常住法(想十方諸佛所說。甚深法藏。悉現道場。受我供養)
- 一心奉請南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想乘獅子。與無量菩薩圍繞。來此道場。受我供養)
- 一心奉請南無普賢菩薩摩訶薩(想乘白象王。與無量菩薩圍繞。來此道場。受我供養。法華三昧。以此菩薩為懺悔主。故列在後。今龍華以彌勒為主。故應在前)
- 一心奉請南無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摩訶薩(一一運心。想念如前)
- 一心奉請南無觀世音菩薩無盡意菩薩摩訶薩
- 一心奉請南無妙音菩薩華德菩薩摩訶薩
- 一心奉請南無常精進菩薩得大勢菩薩摩訶薩
- 一心奉請南無大樂說菩薩智積菩薩摩訶薩
- 一心奉請南無宿王華菩薩勇施菩薩持地菩薩摩訶薩
- 一心奉請南無下方上行意等無邊阿僧祗菩薩摩訶薩
- 一心奉請南無現居兜率陀天宮補處彌勒菩薩摩訶薩(想此菩薩。形如天王。相好具足。放大悲光明。與無量天子。天女。各執諸供養具。前後圍繞。乘天宮殿。自兜率陀天。來降道場。受我供養)
- 一心奉請南無兜率宮中天親等一切不退地菩薩摩訶薩(想兜率內院如天親等皆不退地菩薩。無量無邊。圍繞彌勒。來降道場。受我供養)
- 一心奉請南無優波離舍利弗等諸大聲聞普及十方一切常住僧(想靈山大眾十方聖賢。如雲而集。來到道場。受我供養)
- 一心奉請妙法蓮華經中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各及眷屬
- 一心奉請兜率陀天中五百億天子。牢度跋提天神。及五大神等。一切天子天女。各及眷屬(如是一一稱名奉請。必滿三遍。請竟。首者執壚。與眾起立。口自宣言)
惟願本師釋迦牟尼世尊。慈氏善逝。一切諸佛。大慈大悲。受我奉請。來到道場。
大乘妙法蓮華經。彌勒菩薩上生經。及下生成佛等經。哀憫覆護。受戒奉請。來到道場。
文 殊。普賢。彌勒菩薩。優波離。舍利弗等。一切聖眾。悉皆慈悲。受我奉請。來到道場。一切天龍八部。兜率陀天天子天女。牢度跋提諸天神眾。悉生哀湣。受我奉 請。來到道場。是諸聖眾。願悉證明。我今欲為十方一切六道眾生。修行大乘無上菩提。破一切障道重罪。願得法華三昧。於念念中。廣修三寶福田。命終上生兜率 內院。親覩彌勒菩薩。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聞妙法輪。證不退轉。於一念中。普度十方六道一切眾生。隨從彌勒菩 薩。下生閻浮。於龍華菩提樹下。成正覺時。我等與儴佉王。及諸臣佐。修諸供養。勸轉法輪。聞三會法。成阿羅漢。悟無生忍。得受道記。更得供養賢劫諸佛。盡 未來際。一切世尊。悉皆承事。無空過者。於一一佛前。廣修萬行。利益眾生。成究竟道。仰願彌勒菩薩。及一切三寶。以本願力。受我懺悔。成就所願。云云。
(既白願已。複當五體投地。起立。正身威儀。面向法座。燒香散華。口自宣偈。讚歎。並諸呪願)。
正徧知者兩足尊 天人世間無與等
十力世尊甚稀有 無上最勝良福田
其供養者生天上 未來解脫住涅盤
稽首無比大精進 稽首慈悲大導師
(偈贊佛已當唱願言)。
以此歎佛功德。修行大乘無上善根。奉福上界天龍八部。大梵天王。三十三天。閻羅五道。六齋。八王。行病鬼王。各及眷屬。此土神祇。僧伽藍內。護正法者。又為今
上皇帝。儲君。後妃。內外大臣。率土民庶。師僧父母。善惡知識。造寺檀越。十方信施。廣及法界眾生。願藉此善根。平等熏修。功德智慧。二種莊嚴。同會無生。成種智道。
(當 了知身口意等。充滿法界。讚歎三寶。無生無滅。無有自性。複當一心。正身威儀。次第禮前所請三寶。禮法。當隨所禮諸佛。志心念佛法身。等虗空量。應物現 形。如對目前。受我禮拜。當知我之身心。本自空寂無有禮相。因空寂故。亦能影現法界一一佛前。悉有我身。頭面頂禮一切諸佛。菩薩。聲聞。悉如是想。複更燒 香。稱名禮拜。晝夜六時所禮三寶。皆如下列無異)。
- 一心敬禮本師釋迦牟尼佛(想雲。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釋迦前。頭頂接足歸命禮。下去諸佛菩薩。各隨其名。自改雲。某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某佛前。云云)
- 一心敬禮過去多寶佛
- 一心敬禮十方分身釋迦牟尼佛
- 一心敬禮當來彌勒尊佛
- 一心敬禮東方善德佛等十方十佛
- 一心敬禮法華經中過去日月燈明佛大通智勝佛等一切過去諸佛
- 一心敬禮過去莊嚴劫千佛七佛世尊盡十方過去一切諸佛
- 一心敬禮法華經中現在宿王華智佛寶威德上王佛等一切現在諸佛
- 一心敬禮法華經中東方阿閦佛須彌頂佛等八方十六王子現在諸佛
- 一心敬禮現在賢劫千佛盡十方現在一切諸佛
- 一心敬禮法華經中未來華光佛具足千萬光相佛等一切未來諸佛
- 一心敬禮未來星宿劫千佛盡十方未來一切諸佛
- 一心敬禮十方世界舍利尊像支提妙塔多寶如來全身寶塔
- 一心敬禮大乘妙法蓮華經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彌勒下生經及成佛經等十方一切尊經十二部真淨法寶
- 一心敬禮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 一心敬禮普賢菩薩摩訶薩
- 一心敬禮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摩訶薩
- 一心敬禮觀世音菩薩無盡意菩薩摩訶薩
- 一心敬禮妙音菩薩華德菩薩摩訶薩
- 一心敬禮常精進菩薩得大勢菩薩摩訶薩
- 一心敬禮大樂說菩薩智積菩薩摩訶薩
- 一心敬禮宿王華菩薩持地菩薩摩訶薩
- 一心敬禮下方上行意等無邊阿僧祇菩薩摩訶薩
- 一心敬禮優波離舍利弗阿難等一切諸大聲聞眾
- 一心敬禮十方諸大權菩薩及聲聞緣覺得道賢聖僧
- 一心敬禮現居兜率陀天宮彌勒菩薩摩訶薩(應三禮。此菩薩是龍華道場主。故行者。當誠心的對此菩薩。胡跪。說悔眾罪。發大誓願等。其餘諸佛菩薩。悉作證明。普放慈光。加被行者。所願成就)
○第七懺悔往罪
行者既禮佛竟。正身威儀。燒香散花。存想三寶。畟塞虗空。彌勒菩薩。無量天子。眷屬圍繞。常住我前。是故我今。當為眾生。行懺悔法。所以者何。蓋我與法界一切眾生。無始昏迷。隨逐六根。造十惡業。沉淪苦趣。受報萬殊。長夜冥冥。少出還溺。可不悲夫。然罪性雖空。果報不失。能以□即空而悔罪。若片雪點於紅爐。依幻以修真。類方珠向於杲日。故十方諸佛。稱懺威力。名曰徤兒。則何事不辦也。今對 三寶。雨淚悲泣。說六根罪。口自唱雲。普為四恩三有。及法界眾生。悉願斷除三障。歸命懺悔(一拜複跽。默運逆順十心。然後懺悔 雲)。比丘(某甲)及法界眾生。至心懺悔。我與一切眾生。從無始世來。無明所覆。顛倒迷惑。而由六根三業不善。廣造眾罪。眼貪諸色。以著色故。貪愛諸塵。以愛塵故。受女人身。世世生處。惑著諸色。色壞我眼。為恩愛奴。故色使我。經歷三界。為此弊使。盲無所見。耳逐外聲。造種種罪。聞妙音時。心生惑著。聞惡聲時。起百八種煩惱賊害。如此惡耳。報得惡事。恒聞惡聲。顛倒聽故。當墮惡道。邊地邪見。不 聞正法。處處惑著。無暫停時。鼻貪香氣。若男女。肴膳。種種諸香。迷惑不了。動諸結使。諸煩惱賊。臥者皆起。無量罪業。因此增長。以貪香故。分別諸識。處 處染著。墮落生死。受諸苦報。舌貪諸味。損害眾生。破諸禁戒。開放逸門。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誹謗三寶。贊說邪見。說無益語。鬪構壞亂。法說非法。非 法說法。諸惡業刺。斷正法輪。從舌根起。於非義中。多端強說。如此等罪。無量無邊。身著諸觸。造種種罪。所謂男女身分。柔軟細滑。一切諸觸。顛倒不了。煩惱熾然。起三不善。謂殺盜淫。與 諸眾生。作大冤結。造逆破戒。乃至焚毀塔寺。用三寶物。無有羞恥。意貪諸法。狂愚不了。隨所緣境。起貪瞋癡。如是邪念。能生十惡五逆重罪。猶如猿猴。亦如 黐膠。處處貪著。徧至六情根中。如是六根惡業。徧滿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處。亦能增長無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難。無不經歷。惡業果報。無量無邊。說不 可盡。十方諸佛。常在世間。法音不絕。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淨光明。照觸一切。常住妙理。徧滿虗空。我無始來。六根內盲。三業昏闇。不見。不聞。不覺。 不知。以是因緣。長淪生死。經歷惡道百千萬劫。永無出期。經雲。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徧一切處。當知一切諸法。悉是佛法。妄想分別。受諸熱惱。是則於菩提中。見不清淨。於解脫中。而起纏縛。今始覺悟。生重慚愧。生大怖畏。誦持大乘。甚深海藏。歸向彌勒菩薩。及一切世尊。燒香散花。髮露懺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緣。令我與法界眾生。六根三業所起一切眾惡。已起。今起。未來應起。自作。教他。見聞。隨喜。若憶不憶。若疑不疑。若覆若露。畢竟清淨(懺悔已。歸命禮三寶。晝夜六時。每當三說。若時促。則一說亦可。次行勸請法)。比丘(某甲)與法界眾生。至心勸請。十方法界無量佛。唯願久住轉法輪。含靈抱識還本淨。然後如來歸常住。彌勒聖尊成正覺。我與王臣諸大眾。勸轉無上微妙輪。三會授記度我等(勸請已。歸命禮三寶。或三或一。隨意。次行隨喜法雲)。比丘(某甲)與法界眾生。至心隨喜。諸佛菩薩諸功德。凡夫靜亂有相善。漏與無漏一切業。我今一一鹹隨喜(隨喜已。歸命禮三寶。次行回向法雲)。比丘(某甲)。與法界眾生。至心回向。三業所修一切善。供養十方恒沙佛。虗空眾生盡未來。願乘此福求佛道。
(回向已。歸命禮三寶。次行發願法。行者當念。我與眾生。無始至今。雖勤眾善及諸禪定。以不發願故。則善無所歸。不得勝妙解脫。所以十方諸佛。諸大菩薩。所有功德。悉依普賢願王而得建立。是故我今。修諸三昧。及懺悔業。亦依普賢。發大誓願。一心胡跪。燒香散華。唱雲)。
比丘(某甲)。普為法界一切眾生。發廣大願。我等雖生末法。值遇聖世。興隆三寶。聞大乘教。知有彌勒菩薩。受 一生記。現居兜率。當來補處此世界中。成無上覺。於龍華菩提樹下。三會度生。以是因緣。心生信樂。發菩提心。不舍娑婆。不求斷結。依性空智。修諸善根。讀 誦大乘。甚深法藏。受持禁戒。不缺威儀。三寶福田。一如教種。稱念彌勒大悲洪名。燒眾名香。妙華供養。晝夜六時。行深三昧。以此功德與諸眾生。誓願先生兜 率內院。次遇龍華。惟願彌勒世尊。釋迦文佛。一切三寶。現為我證。慈力加被悲光照我。令我所懺清淨。所願成就。于 臨命終時。無諸疾苦。正念現前。如入禪定。親見彌勒菩薩。現大人相。放白毫光。與諸天子。作天妓樂。持眾天花。來迎接我。我如壯士屈伸臂頃。即得上生兜率 陀天于蓮華上。結加趺坐。聞諸天子。贊言善哉。令我歸依天主彌勒。我于爾時。諦觀白毫。即得起越百千億劫。生死重罪。菩薩為說無上妙法。令我堅固不退轉於 菩提道心。頓入百千三昧。然後隨從菩薩下生閻浮翅頭末城。為聖眷屬。或為王子。臣佐吏民。長者居士。淨行六師。種種方便。化諸同類。彌勒成道。我等隨儴佉 王。先(往勸)請轉(妙法)輪。龍華初會。聞微妙法。悟無生忍。得菩提記。亦得承事供養賢劫諸佛。於星宿劫。普及十方。未來一切諸佛世尊。當現世間。我悉供養。得受記莂。又願自今已往。盡未來際。具大行願。神通辯才。現法界身。隨類說法。度脫一切。無邊眾生。令成佛道。無有窮極。虗空界盡。眾生界盡。業與煩惱或使有盡。我此願王。終無有盡。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時促則一。時寬則三。多少隨心。宣竟。三叩首。行者既發願已。當生大歡喜。得生內院。決定得見龍華。受菩提記。於念念中。令此願王。常得現前。如我慈母。不舍左右。一切善法。依之而修。命終之際。諸業消散。唯此願王。作大導師。引我上生。聞不退法。乃至究竟果海。賴此而成。我發願故。如渡有船。如跛得杖。種種喻說。終不可盡。於三界獄。得大無畏。無常殺鬼。不敢正視。我於普賢。氣脈交接。眾生道中。作大醫王。既入法流。當自慶倖。既發願已。複當一念。正身威儀。右遶法座。燒香散華。安庠徐步。心念三寶。畟塞道場。皆有我身。旋遶供養。稱雲)。
- 南無十方佛
- 南無十方法
- 南無十方僧
- 南無釋迦牟尼佛
- 南無多寶佛
- 南無釋迦牟尼分身佛
- 南無當來彌勒佛
- 南無妙法蓮華經
- 南無下生成佛經
-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 南無普賢菩薩
- 南無彌勒菩薩
(三稱已。複立本位。正心威儀。燒眾名香。誦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或安樂行品。或普賢勸發品。應須高聲朗誦。不緩不急。字字分明。非但了此聲。相及與身心。如響。如幻。如雲。如影。又當覺聲。全稱法性。法性徧故。我聲亦徧十方法界。供養三寶。普及眾生。鹹令開悟。發菩提心。若誦經畢。複更燒香。右遶稱念。南無彌勒菩薩。或百聲。或千聲。多少隨意。次作三歸依法。當一心正念。口自稱雲)。
-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閡。
- 和南聖眾
(作三歸已。此為六時中。一時佛事竟。行者當至坐禪處。隨意取便。調息片時。複著淨衣。及僧伽梨。誦法華經。法華三昧儀。六時俱在道場內誦。蓋止十人已還。則人少。可也。今多至二十五人。縱使道場寬博。亦須別設誦經處。前在道場內。已立誦上生經。今於道場外。坐讀 法華經。前或誦安樂行。或普賢勸發一品而已。今讀一卷。二卷。或全部。有此不同。但誦經處。不可太遠道場。須使切近。行者誦聲作唄。俱如前作想供養三寶。三昧儀。必先已誦妙法蓮華經一部通利。此中行人既眾。則利鈍難齊。似不必成誦。但精熟全文。使句逗朗然不紊也。然讀誦之方。不可惟恃喃喃唇吻。當默會義趣。久久自然得入旋陀羅尼。又六時中。于晝三時。當讀誦妙經。于夜三時。惟上生經。或安樂行。則止。須專坐禪。令觀行成就。入不思議境也)。
○第八專誦法華
有三義故。令專誦也。一者。龍華如海殊途同歸。一 何擇焉。第恐行人志趣不一。所適靡定。所以散善日馳。則精一之心蕩矣。且令制心一緣。如射望的。工成一片。道體易彰。二者。法華自曰經王。孰能超勝。三 者。此經首因彌勒示疑。終則普賢勸發。經說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有此義故。令其專誦。但持經有三品人。亦須料揀。一者。文義具足。為上品。如馬鳴。龍樹。諸大乘論師。及天臺智者等。是也。二者。心達其義。不諳于文。為中品。如曹溪六祖等。是也。三者。唯精于文。而昧於義。為下品。如 法達和尚等。是也又有二種讀誦。一具足誦。二不具足誦。具足誦者。全部成誦。不具足誦者。亦名分誦。如教專持安樂行一品是也。有等行人。無讀誦性。如誦箒 比丘。今樂見彌勒。但強持一四句偈。亦謂分誦。若據法師品雲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菩提則知全分功德等無量也。
得遇龍華修證懺儀卷之二
得遇龍華修證懺儀卷第三
天臺山慈雲寺傳教觀沙門 如惺 撰
○第九三寶福田
上教專誦法華。乃依普賢勸發品也。今令廣修三寶福田。乃依法住記也。二說既異。須開二門。所謂輻輳並進。莊嚴本有法身也。又彌勒上生等經。俱有廣修之義。彌陀經雲。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求生兜率。及與龍華。不修萬行。可乎。法住記雲。若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於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為佛事。自種善根。或教他種。謂以七寶。金。 銀。真珠。璧玉。香材。鍮石。銅。鐵木。石。坭土。或以繒縷。或以彩畫。作佛形像。及率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節量。或以香花諸妙供具。若多若 少而為供養。彼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善得人身。於彼佛第一會中。以淨信心。舍俗出家。淨除鬚髮。披著法服。既預聖眾。隨宿願力。便得涅 盤。是名第一為佛事故。種善根者。所得果報。若諸國王。及以臣庶。一切施主。於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為法事。自種善根。或教他種。謂于大乘素怛纜藏。所有甚深空性相應諸大乘經。(云云)乃至有能於四句頌。若自誦。若教他誦若自讀。若教他讀。若自持。若教他持。若自解說。若教他解說。或于法師。恭敬供養。或於經卷。恭敬供養等。由如是等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善得人身。於彼第二會中。以淨信心。舍離家法。出趣非家。淨除鬚髮。披著法服。既預聖眾。隨宿願力。便得涅盤。是名第二為法事故。種 善根者。所得果報。若諸國王。及臣庶等。一切施主。於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為僧事。自種善根。或教他種。謂諸苾蒭苾蒭尼眾。或次第請。或隨緣請。於月一 日。或月八日。或十五日。設齋供養。或往寺中。若供養一。若供養眾。或作給侍。或有供養。修靜慮者。或有供養。諸說法者。或見有人。欲于正法。學習流布。 從師聽受。不作留難。施其所安。無令怯退。或設五年無遮施會。或施四方僧。施寺舍。及坐臥具。或施鐘罄。園 林等類。供養僧眾。彼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善得人身。於彼佛第三會中。以淨信心。舍離家法。出趣非家。淨除鬚髮。被著法服既預聖眾。隨宿 願力。便得涅盤。是名第三為僧事故。種善根者。所得果報。又彌勒下生經雲。爾時彌勒佛。見諸大眾作是念言。今諸人等。不以生天樂故。亦複不為今世樂故。來至我所。但為涅盤常樂因緣。是諸人等。皆于佛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遣來付我。是故今者皆至我所。我今受之。是諸人等。或以讀誦分別決定修妬路。毗尼。阿毗曇藏。修諸功德。來至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旛蓋華香。供養於佛。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佈施持齋。修習慈心。行此功德。來至我所。或為苦惱眾生。令其得樂。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清淨慈以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施僧常食。齋講設會。供養飯食。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持戒多聞。修行禪定。無 漏智慧。以此功德。來至我所。或有起塔供養舍利。以此功德。來至我所。善哉釋迦牟尼佛。能善教化如是等。百千萬億眾生。令至我所。彌勒佛如是三稱讚釋迦牟 尼佛。然後說法。而作是言。汝等眾生。能為難事。於彼惡世。貪。欲。瞋恚。愚癡。迷惑。短命人中。能修持戒。作諸功德。甚為稀有。
(行者聞是。當生愛樂。依經而修。決定得遇龍華三會。複須先明台宗性具法門。然後依性起修則法法稱性。性體叵測。故事事難思。酌水獻華。成功德聚。修 有為善。即無漏因。故雲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毛端王剎。塵裡法輪。法爾自然。非假神力。非唯性善如是。則使逆修。亦成解脫。所以提婆調達。應記天王。故我山 家一性具門。永異諸說。願諸同志。進則當如善財。一生直造普賢行海。退則須學永明。晝夜一百八事。即此幻體。便是功德山王。何慮龍華。不稱佛子)。
○第十總觀兜率
彌勒上生經雲。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是知人間壽短。彌勒來遲。若不先生內院。而竟托龍華者。所謂見卵而求時夜也。況今值斯減劫。壽若蜉蝣。圓教住前。尚多退轉。如舍利弗。我等初心。久 處五濁。不致顛躓者耶。是故當擔畢命為期。一息尚存。須勉一息精進。勤修此法。早願上生得覩眉毫。證不退地。其於龍華。彈指可遘。所謂五十六億萬歲者。如 轉燭矣。故知兜率為我化城。不亦宜乎。又此南洲人壽固短。多是大乘根器所聚。若能砥礪進修。則三昧易成。大事可辦。非若他方。動經塵劫。始得心開。故諸天 子願言。我今持是無價寶珠天冠。為供養大心眾生故。此人來世。不久當成阿耨菩提。既稱彌勒為大心眾生。則知非大心者。不堪為其眷屬。是故我等當廓幽襟於六 合之外。融法界於方寸之內。以生死海為安宅。秉煩惱障為燈明。不見有涅盤可入。亦不見有三界可出。必如善財。先發廣大道心。然後得見毗盧樓閣種種難思事 也。又行者。欲觀兜率。應知彼天莊嚴等事。雖是五百億天子。及牢度神願力所化。悉由十方諸佛如幻三摩提。及彌勒菩薩惟心識定。慈心三昧之所成就。又況十方 諸佛。彌勒菩薩。與我能觀之心。同一實相。故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如是知已然後趺坐。一一諦觀彼天勝妙莊嚴也。
○ 分四。初觀依報。二觀正報。三觀上生。四結稱名獲益。初於入定。三種離觀。觀心若成。三各互具。如鼎三足。摩醯三眼。舉一即三。非離非合。以法華如實相智 照之。一一全體法界。言如實相智者。即圓頓三止觀也。山家教觀十界色心。皆依十乘觀法。第一觀不思議境。謂觀現起一念妄心。三千具足。即空。即假。即中。二真正發菩提心。依上妙境。發四弘誓也。三善巧安心止觀。謂 照而常寂。名止。寂而常照曰觀。依前妙境。起斯止觀。還以妙觀。照前境也。四破法徧。破。即一心三觀。法。是一念三惑。以圓觀照之。無惑不破。五識通塞。 謂六蔽三惑為塞。六度三觀為通。六道品調適。於三十七無作道品。調停而入也。七對治助開。謂修正觀多障。圓理不開。須別修事相助之。如五停心。六度等是 也。八知位次。謂六即。五十五菩提路等。淺深了然。免增上慢也。九能安忍。謂于逆順諸境。安心不動。自五品位。入六根清淨也。十無法愛。謂諸行人。既入六根。相似理顯。莫生愛著。須直入初住。見實理也。如是十法。為逗三根。若上上根人。第一則足。何須用九。今觀兜率若依。若正。即不思議。故須一心三觀觀之。
○初觀依報
又二。
初正觀
彌 勒菩薩上生經雲。爾時兜率陀天上。有五百億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羅密。為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故。以天福力。造作宮殿。各各脫身旃檀摩尼寶冠。長跪合 掌。發是願言。我今持是無價寶珠。及以天冠。為供養大心眾生故。此人來世。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于彼佛莊嚴國界。得受記者。令我寶冠。化成供具。如是諸天子等。各各長跪。發弘誓願。亦複如是。時諸天子。作是願已。是諸寶冠。化作五百萬億寶宮。一一寶宮。有七重垣。一一垣。七寶所成。一一出 五百億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億蓮華。一一蓮華。化作五百億七寶行樹。一一樹葉。有五百億寶色。一一寶色。有五百億閻浮檀金光。一一閻浮檀金光中。出五 百億諸天寶女。一一寶女住立樹下。執百億寶無數瓔珞。出妙音樂。時音樂中。演說不退轉法輪之行。其樹生果。如玻瓈色。一切眾色。入玻瓈色中。是諸光明。右旋宛轉。流出眾音。演說大慈大悲法。一一垣牆。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億龍王。圍繞此垣。一一龍王。雨五百億七寶行樹。莊嚴垣上。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掁觸。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此 由五百億天子依甚深般若而行檀度。故檀亦稱甚深也。由甚深力而能變造兜率內院。所以一一莊嚴。事皆叵測。以檀依般若。能攝諸度。度度互具。法法難思議。自 天子。至於七寶行樹。其數皆五。此觀若成。即能圓伏五住煩惱。證入五品觀行位也。亦名幹慧地。楞嚴經雲。執心虗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冗-幾)]十方界。此非依般若而行檀度耶。又雲幹有其慧。名幹慧地。欲習初幹。未與如來法流水接。此下。則入十信位也)。
爾時此宮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從座起。徧禮十方佛。發弘誓願。若我福德。應為彌勒菩薩造善法堂。令我額上自然出珠。既發願已。額上自然出百億寶珠。瑠璃。玻瓈。一切眾色無不具足。如紫紺摩尼。表裡暎徹。此摩尼珠。迴旋空中。化為四十九重微妙寶宮。一一欄楯。萬億梵摩尼所共合成。諸欄楯間。自然化生九億天子。五百億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無量億萬七寶蓮華。一一蓮華上。有無量億光。其光明中。具諸樂器。如是天樂。不鼓自鳴。此聲出時。諸女自然執眾。樂器。競起歌舞。所詠歌音。演說十善。四弘擔願。諸 天聞者。皆發無上道心。時諸垣中。有八色瑠璃渠。一一渠。有五百億寶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湧。繞梁棟間。於四門外。化生四 華。水出華中。如寶華流。一一華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諸菩薩莊嚴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億寶器。一一器中。天諸甘露。自然盈滿。左肩荷佩無量瓔 珞。右肩複負無量。樂器。如雲住空從水而出。讚歎菩薩六波羅蜜。
(牢 度跋提。守宮神也。由無量劫來。久淨諸根。于微妙六塵。修勝功德。今為彌勒造善法堂。所以此中種種六塵。悉皆微妙。言額上出珠者。表一切諸塵。皆從無上中 道實相中出也。百億寶珠下。至華上無量億光。是色塵也。其光明中。至諸天聞者皆發無上道心。是聲塵也。時諸垣中。至如寶華流。是香塵也。一一華上。至諸天 甘露自然盈滿。是味塵也。左肩荷負無量瓔珞。是觸塵也。右肩複負。至六波羅蜜。是法塵也。如是六塵。此神久因彌勒慈心三昧所熏而成。還以是法供養菩薩。此 觀若成。名從假入空。觀。所謂一空一切空。破見思惑。見真諦理。得一切智。證十信前七信六根清淨位也。亦名相似位。以實相理體。相似乎顯。尚為二惑所蔽故也)。
亦有七寶大師子座。高四由旬。閻浮檀金。無量眾寶。以為莊嚴。座四角 頭。生四蓮華。一一蓮華。百寶所成。一一寶。出百億光明。其光微妙。化為五百億眾寶雜華。莊嚴寶帳。時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寶。以為寶鈴。懸 寶帳上。時小梵王。持天眾寶。以為羅網。彌覆帳上。爾時百千無數天子。天女眷屬。各持寶華。以布座上。是諸蓮華。自然皆出五百億寶女。手執白拂。侍立帳 內。持宮四角。有四寶柱。一一寶柱。有百千樓閣。梵摩尼珠。以為交絡。時諸閣間。有百千天女。色妙無比。手執樂器。其樂音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如是天宮。有百億萬無量寶色。一一諸女。亦同寶色。爾時十方無量諸天命終。皆願生兜率天宮。
(此由宮神久入分證。示居出假。複為彌勒造師子座也。前善法堂。是菩薩利生之所。不動而動。由大慈悲所成。表始覺之用也。今師子座。是菩薩安坐之物。動而不動。由諸法空所成。表本覺之體也。以始本不二。所以堂之有座。體能範圍一切所以座之有帳。帳 上有網。果不離因。故座上布之以寶華。外則剛以覺物。內則柔以自衛。故或懸之以寶鈴。侍之以寶女。若發之於博濟。則為四無量心。所以豎之高四由旬。橫之四 角有四蓮華。若充以自郭。則為百界千如。所以梵王天子天女數悉百千。是皆此神無作妙力幻化所有也。此觀若成。證入八九二信)。
時兜率天宮。有五大神。第一大神。名曰寶幢。身雨七寶。散宮牆內。一一寶珠化成無量。樂器。懸處空中。不鼓自鳴有無量音。適眾生意。第二大神。名曰華德。身雨眾華。彌覆宮牆。化成寶蓋。一一華蓋。百千幢旛。以為導引。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出微妙海此岸旃檀香。其香如雲。作百寶色繞宮七匝。第四大神。名曰喜樂。雨如意珠。一一寶珠。自然住在幢旛之上。顯說無量歸佛。歸法。歸僧。及說五戒。無量善法。諸波羅蜜。饒益勸助菩提音者。第五大神。名曰正音聲。身諸毛孔。流出眾水。一一水上有五百億華。一一華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諸毛孔。出一切音聲。勝天魔後所有音樂。
(此善法堂外。複有五大神。並前天子。宮神皆是彌勒同行同願眷屬。久證忍位。悉得如幻三昧。故變現自在也。前神由額出珠。珠出供具。此五神。通身及毛孔□雨莊嚴具。能上供菩薩。下益眾生。是乃超勝。表從一實體中。流出五分法身功德也。此觀若成名從空入假觀。一假一切假破塵沙惑。見俗諦理。得道種智。證十信滿心。總名相似位也。又圓教菩薩入于十信滿心。便能破最初一分滅相無明而入初住八相成道。故知第十信為初住之因。初住為第十信之果。所謂破四十二品無明。自第十信始也。或有不諳台宗。破惑顯理之道。以四十二品。配屬四十二位。乃雲。破一品無明。名為初住。算至妙覺。尚餘一品。而曲為消釋。不亦謬乎)。
○二結顯
此名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勝妙福處。乃至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妙快樂。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行者務要所觀之境。開目閉目。了了分明。一如經說。名為正觀。此外不但外道小乘所示名邪。縱一切大乘修多羅說。不合此經者。亦名是邪。若於定中忽見他方佛土。勝兜率者。此有二種。一或行人往世曾修念佛三昧觀雖未成。以宿根力。暫爾示現。但當專念彌勒菩薩大悲名號。注觀兜率。則諸佛慈力。能助正觀。必速成也。一 或往世曾修異道。邪念種子在八識中今因正觀力逼。邪種內發。而魔王波旬伺得其便。故變佛國。以惑行人。當以空觀卻之。卻法。自念一切諸法。惟心所現。我心 既空。寂滅無主。如一實相。諸境從何起耶。又況境不自境。因心故境。心不自心。因境有心。我今求心了不可得。何有境耶。如是念時。若果佛境則愈明勝。當如 前法治之。若魔示現。輕者即滅。重者種種遷變不常。或善。或惡。或喜。或悲。行者。一心專念正觀。及實相體。徧禮諸佛。勤行五悔。誦法華經。及上生經。不久自然消殞。不能為害。又複今觀兜率。頓見龍華等像。尚非正觀。亦須舍之。況他法可愛著乎。稍生愛染。必入群邪。壞正知見。非法王種。可不慎諸)。
○二觀正報
(有聖凡二種。一變易身。是界外聖人三昧所熏示現也。一分段身。是界內凡夫業力所招報得身也。今兜率一天。具此二種。內院。悉是不退菩薩所居。故諸天子。天女。身是變易。外院。純凡夫天。身是分段。彌勒亦示有二身。生於波羅柰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婆羅門家。此示同分段身也。釋尊說上生經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入滅。即於此天化生。此示同變易身也。行者應觀菩薩變易即是法身。況非報身耶。既於前觀而得空假不二。真俗雙融。證十信滿心。今當純用中道妙觀。觀於彌勒正報。入分證位也)。
時兜率陀天七寶台內。摩尼殿上師子床座。忽然化生。于蓮華上。結加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 悉具足。頂上肉髻。發。紺瑠璃色。釋迦毗楞伽摩尼。百千萬億甄叔迦寶。以嚴天冠。有百萬億色。一一色中。有無量百千化佛。諸化菩薩。以為侍者。複有他方諸 大菩薩作十八變。隨意自在。住天冠中。彌勒眉間白毫。相光流出眾光。作百寶色。三十二相。一一相中。五百億寶色。一一好中。亦有五百億寶色。一一相好。豓 出八萬四千光明雲。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經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處兜率陀天。晝夜恒說此不退轉法輪。度諸天子。
(此是彌勒菩薩。自名字位後。發菩提心來。三祇百劫。因位已極之最後身也。故釋尊授一生記。當得阿耨菩提。自上生此天。當閻浮提五十六億萬 歲。爾乃下生。有說釋迦滅後。過八百八十萬九千三百年。彌勒佛出世。若准後說。前少三百二十萬九千三百年。前出金口。後是拘數。未知孰當□。上生兜率。為 攝釋迦末法弟子。下生閻浮。為化三乘機熟眾生。此亦順悉檀之權宜也。況彌勒神通廣大。妙用難思。於未上生前。念念間。塵塵裡。何時不成正覺。何處不八相度 生。尚與三世諸佛同一法身。同一究竟。孰優。孰劣孰後。孰先。此土緣當其後。故乃求名之不若瞿曇。恐他方機熟。則釋迦之又不若彌勒未可知也。故知好游俗姓之說。先發後成之言。不過抑揚其道。為後世勸。此猶幻人說夢話耳若據教乘寔當等覺金剛幹慧。又名金剛後心。已曆重重單複十二。將入妙覺果海也。行者。前觀依報已破枝末煩惱。今觀正報。方破生。住。異。滅。四十二品根本無明。此觀若成。名空假不二觀。所謂一中一切中。破一品滅相煩惱。始入分證初住位。見三德秘藏中一分一切種智。以無明初破。諦理初顯。而于補處相好。得見少分莊嚴。已預 聖流。證不退地。問華嚴八地。尚須如來七勸。圓教七住。始得不退之名。今初住何能便爾耶。答。然退轉之言。皆在信位。非入住事也。所以者何圓教行人。自五 品位。便純用一心三觀。觀不思議境。而無心破惑。其惑自破。如刀劈竹。迎刃即解。直超等妙。永無退事。有等中人。根器不定。雖聞圓理。修即入漸。及回心羅漢。曆別修者。先用奢摩他觀。破見思惑。自出生死。後用三摩。出假度生。淨諸佛土。但為俗境麤強。未得忍方。始舍利弗。多生退轉。況今初住塵沙既盡。已破無明。見佛法身。能於百界。八相成道。利樂有情。望後諸位。如順風揚帆。直達彼岸。何退之有。故華嚴七勸。實簡別修。七住之名。不過策進之說。今修上生觀者。皆是不厭生死。不求斷結大心眾生。可同日而語哉。問。令觀依正。經旨甚明。何 甞論破惑證位耶。答。三乘發轍。專注破惑。上乘入觀。志在見理。此自然之道也。求上生者。雖本不斷結。觀成其結自斷。無心入位。理顯位亦自成。譬如金純。 礦自淨矣。況乃迷有淺深。則悟有前後。故山家六即判位。逈出寰中。雖聖人複起。不能易也。既釋尊令先觀依報。次觀正報。此破惑入位之序如指諸掌。何必見 難。問。經中但令觀彌勒相好而已。 何處說有觀成入住。聖位如此之易耶。答。抑子之不解經意若是也。經不雲乎。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經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于阿耨菩 提。又雲。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此等雖在天宮之益。作是觀者。若開目閉目。而兜率依正不了了現前。不時時聞不退法者。未可 輙謂觀成。必須入定出定。常見白毫。散心靜心。恒聞妙法。所觀之境既徹。能觀之心洞然。于如是時。境觀方就。觀成之際。即此抔土。何異率天。不假命終。便 證法忍。豈有聞不退法。尚在初心。直坐天華。始入住位也。若能默會於言表〔裡〕自昭然。不可以辭害意)。
○三觀上生
(此令觀他人上生內院之象。起自信根。見賢思齊。圓觀易發也。又二。初觀他)。
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華供養。行諸三昧。深入正受。續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如等是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蓮華上。結加趺坐。百千天子。作天妓樂。持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其上。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閻浮提。廣修福業。來生此處。此處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彌勒。汝當歸依。應聲即禮。禮已諦觀眉間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如是等眾生。若淨諸業。行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上。值遇彌勒。亦隨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于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諸佛。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于諸佛前。受菩提記。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是諸大眾。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如前無異。但得聞是彌勒名者。命終亦不墮黑暗處。邊地。邪見。諸惡律儀。恒生正見。眷屬成就。不謗三寶。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立形像。香華。衣服。繒蓋。幢旛。禮拜。繫念。此人命欲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于未來世。得值恒河沙等諸佛如來。若有歸依彌勒菩薩。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受記。若有欲生兜率天者。當作是觀(此結觀於他人往生。獲益如此。我豈不然。次觀自)。繫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坐一蓮華。
(此教行人。于坐禪時。修諸三昧。行眾淨業。當觀自身作一天人狀。頭戴天冠。身著瓔珞。於兜率內院。坐一蓮華。久久自然觀成。所以身居閻浮。心在天上。不論自他。須圓三觀。超入初住也)。
○四稱名獲益
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卻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禮敬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華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道心。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得遇龍華修證懺儀卷第三
得遇龍華修證懺儀卷第四
天臺山慈雲寺傳教觀沙門 如惺 撰
○第十一別觀龍華
前 觀兜率是因。今觀龍華是果。以三世諸佛將成正覺。必先處兜率陀天。接引調伏先佛法中善根成熟眾生。使入不退。然後下生授與一乘之記。此千古不易之道也。豈 非前觀為龍華之化城乎。若願生他方佛剎。宿與龍華有緣。因彌勒成道。覩光而來華林法會。經說第二會有他方諸天。及八部眾。六十四憶恒河沙人發菩提心住不退 轉者。是也。則知初會得度者。皆是不厭生死。不艶淨土。不求斷結眾生。何以故。秪如釋迦。彌勒。同一道也。王舍。雞頭。同一地也。此時。彼世。同一界也。短命。長齡。同吾人也。豈非心垢土垢。心淨土淨。是知垢淨在心。不在國土也。故當內觀實相。達諸法空。便使竛竮辛苦。亦饒四藏之珍。外溥仁慈。等心濟物。縱處巇嶮之巔。即踐如掌之地。故毗舍浮佛告持地菩薩言。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今眾生以濁心觀娑婆界。此界自然穢惡充滿。如目有眚。燈現五色毛輪。楞嚴雲。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徧法界。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法華雲。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台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鹹處其中。以是觀之。則彼雞頭之淨。特吾心之淨耳。知是而觀龍華。易若庵摩勒果也。
○分二。初辯異。二正觀。
所言異者。諸經所載彌勒成佛之跡。頗有異處。何以故。釋尊說非一時。住非一處。經至此方。來非一時。譯非一人。是故難為准的。今略以四科辯之。余可知矣。一身量。二壽量。三樹量。四初會。
先辯身量之異
◎彌勒下生經。姚秦鳩摩羅什譯。說彌勒身長千尺。胸廣三十丈。面長十二丈。
◎彌勒來時經。東晉時譯。失人名。說身長十六丈。
◎觀彌勒下生經。西晉竺法護譯。不說身量。
◎彌勒成佛經。亦羅什譯。說身長釋迦牟尼八十肘(三十二丈)。胸廣二十五肘(十丈)。面長十二肘半(五丈)。
◎彌勒下生成佛經。唐武周義淨三藏譯。亦說身長八十肘。肩二十肘。面廣肩半量。
◎又成佛經說。彼時眾生。壽命具足八萬四千歲。無有中夭。人身悉長十六丈。若論賢 劫千佛。其九百九十九尊。皆出減劫。獨樓至一佛。出於增劫。悉在住劫中二十小劫也。第九小劫。自八萬四千歲始。每過百千減一歲。人身短一寸。至二萬歲時。 迦葉佛出。迦葉佛滅後。又百年一減。減至人壽百歲。身長一丈時。釋迦出世。釋迦滅後。減至人壽十歲。身長一尺止。此後百年一增。增至八萬四千歲足。是為第 十小劫。又仍前減至八萬歲時。彌勒出現世間(若准釋迦出於周時。身當一丈。故文王身長九尺餘。佛身倍人。乃長一丈六尺。又依十歲一尺之數推算)。彼時人民。尚 應身長八百丈。況佛身止於千尺。及八十肘耶。疑此尺字。不無魚魯之訛也。佛必倍人。恐應千丈。非千尺也。如釋迦化身丈六是矣。又二地菩薩尚見千丈佛身。若 地地增勝。則身量難思。況彌勒出時。人壽既雲具足八萬四千歲。獨佛身如是之卑小乎。又言人身悉長十六丈。此當千六百歲時之數。似亦未韙。此或釋尊欲逗當時聽法之機。故作是異說。不然譯師之誤也。問。丈六。千尺。皆三乘共見。舍那報身。獨菩薩法。可同年哉。答。誠然。二乘不見尊特。大乘報化不二。今借此勝應。明彼劣應。是或非忒。何者。如淨華宿王智佛。身長六百八十萬由旬。妙音止長四萬二千由旬(少佛六百七十五萬八千由旬)。豈便指報身耶。妙音身量。不過類彼國人。佛既超勝。況彌勒不能舒之千丈。以應八萬歲時眾生乎。
○次辯壽量之異
下生經說。彌勒佛住世 六萬歲。下生成佛經偈雲。期於六萬歲。說法度眾生。觀下生經說。佛壽八萬四千歲。成佛經說。彌勒佛住世六萬億歲。正法像法亦各六萬歲。然彌勒下生及彌勒成 佛二經。皆出什師所譯。一雲六萬歲。一雲六萬億歲。豈自不檢點矛盾一至於此耶。此非筆授者之誤。必傳書者之謬也。如釋迦壽應百歲。自減二十。故八十唱滅。推彌勒應八萬歲。當減二萬。故雲六萬。理或當也。詎有國人八萬之壽。而佛獨高邁六萬億哉。其謬不辯可知矣。
○次辯樹量之異
彌勒下生經說。龍華樹。高五十裡。觀下生經說。高一由旬廣五百步。來時經說。高四十裡(即一由旬)。廣亦四十裡。成佛經說。高五十由旬(二千里也)。下生成佛經說。高四踰繕那(即四由旬一百六十裡也)。蔭六拘盧舍。下生。與成佛二經。系什師一人之譯。一雲五十裡。一雲五十由旬。二說之不侔又如此。若佛身准減劫八萬歲時。應長千丈餘。菩提樹奚止五十裡。及一由旬。准於四踰繕那。方稱身量。言五十由旬。樹恐太高。
○次辯初會異
略有二種。一說法處異。二見迦葉異。下生經。來時經等。俱說彌勒成道已。在龍華樹下。說三會法。獨成佛經說。彌勒成三菩提已。首度儴佉王。與無數天龍八部。入翅頭末城說四諦。十二緣。度人天眾。名為初會。時彌勒佛眷屬圍繞。出城。還華林園說二會法。此其一也。又觀下生經說。彌勒成道已。首度魔王大將。次善財長者。次儴佉王等。將無數千人。往山中見大迦葉。此名第一會。下生經說。在華林園說三會法。度人天已。 入城乞食。降大力魔。方至耆闍山頂。見大迦葉。不說初會見。與成佛經所說同。如是種種異說。行人何所的從。以成觀境。況羅什素稱七佛譯師。尚自相左若是。 他之不侔。固可知矣。雖然。悉是金口。難可是非。欲令行者標心。故伸辯如右。今觀竺法護譯名觀彌勒菩薩下生經。對前高昌郡譯。亦有觀字。正是行人用觀之 處。似可依憑。又況文約義備。初心易成。若觀心純熟。又當進于什師所譯彌勒成佛經。廓其心量。故兩存之也。
○第二正觀
有三。初觀同居。二觀劣應。三結勸。
同居又二。初略示城郭。二徧觀閻浮。
彌勒如來出現世時。正值增極減初之際。故國界之勝妙。身壽之修長。一如諸佛淨土。尤當以四土分之。始盡厥德。否則理事既淆。體用亦濫。觀心何從。實相靡顯。所以迷由理始。悟必事先。誠曰頓修。不妨漸詣。所言四土者。一曰凡聖同居土。此人天七趣。及藏教聲聞所居。所見佛身。即八相成道之化身也。亦雲生身。但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經或雲千尺。或雲十六丈。或雲八十肘。是也。所居雖或垢淨。同此大千。同此日月。不然。彼時何故尚有三病(一者飲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二曰方便有餘土。純是通教一乘。及菩薩所居。所見生身。尊特。合身佛。證但空二乘。見生身。證不空菩薩。見尊特。佛身既二。土豈一耶(應前緣同居。後緣實報)。三曰實報莊嚴土。是別圓菩薩所居。非二乘能見。所見。惟尊特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報。亦 有無量種種莊嚴。隨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如華嚴說佛相好。一一有十華藏世界微塵數。四曰常寂光土。惟是十方三世如來究竟果位。清淨法身所居。形等 太虗。體即法界。惟佛究盡。非菩薩法。圓教等覺。猶未了了。況地前者乎。如是分屬。不但顯聖人有應物現形之用。抑開行者有造修之門。故知雞頭華林。雖雲淨 勝。比今五濁。不過福優根利耳。是宜同居。
○初略示城郭
觀彌勒菩薩下生經雲。於此國界。當有城郭。名曰雞頭。東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彌勒成佛經雲。有一大城。名翅頭末。縱廣一千二百由旬。高七由旬)。土地豐熟。人民熾盛。街巷成行(自然化生七寶樓閣。端嚴殊妙。莊校清淨。於窻牖間。列諸寶女。手中皆執真珠羅網。雜寶莊校。以覆其上。密懸寶鈴。聲如天樂。七寶行樹。樹間渠泉。皆七寶成。流異色水。更相暎發。交橫徐遊。不相妨礙。其兩岸邊。純布金沙。街巷道陌。廣十二裡。皆悉清淨。猶如天園。眾寶莊嚴)。爾時城中有龍王。名曰水光。夜雨香澤。晝則清和。(有大龍王。名多羅屍棄。福德威力。皆悉具足。其地近城。龍王宮殿。如七寶樓。顯現於外。常於夜半化作人像。以吉祥缾。盛香色水。灑淹塵土。其地潤澤。譬若油塗。行人往來。無有塵坌。是時世人福德所致。巷陌處處有明珠柱。高十二裡。光踰於日。四方各照八十由旬。純黃金色。其光照耀。晝夜無異。燈燭之明。猶如聚墨。香風時來。吹明珠柱。雨寶纓絡。眾人皆用服者。自然如三禪樂。處處皆有金。銀。珍寶。摩尼珠聚。積用成山。放光普照。城內人民。遇者皆悉歡喜。發菩提心)是時雞頭城中。有羅剎鬼。名曰葉華。所行順法。不違正教。每伺人民寢寐之後。除去穢惡諸不淨者。又以香汁。而灑其地。極為香潔(有大夜叉神。名跋陀婆羅賒塞迦。晝夜擁護翅頭末城。及諸人民。掃灑清淨)。
○二徧觀閻浮
又三。初世界。二人民。三國王。
今初□□□。當爾之時。閻浮提地。東西南北十萬由旬。諸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四大海水。各據一方。時閻浮地。極為平整。如鏡清明(四大海水。面各減二千由旬。時閻浮提地。縱廣正等十千由旬。其地平淨。如瑠璃鏡)。舉閻浮地內。糓食豐賤。人民熾盛。多諸珍寶。諸村聚落。雞鳴相接。是弊華果樹枯竭穢惡亦自消滅。其餘甘美果樹。香氣殊好者。皆生於地(大適意華。悅可意華。極大音華。優曇缽華。大金果華。七寶果華。白銀果華。華須柔軟。狀如天繒。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軟如天繒。叢林樹華。甘果美好。極大茂盛。過於帝釋歡喜之園。其樹高顯。高三十裡。城邑次比。雞飛相及)。
○次觀人民
爾時時氣和適。四時順節。人身之中。無有百八之患。貪欲瞋恚愚癡。不大殷勤。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見歡悅。善言相 向。言辭一類。無有差別。如彼郁單越人。而無有異。是時閻浮地內。人民大小。皆同一響。無有若干差別異也。彼時男女之類。意欲大小便時。地自然開。事訖之 後。地複還合。爾時閻浮地。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極為香美。食無患苦。所謂金。銀。珍寶。硨磲。碼碯。真珠。琥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錄。是時人民。手執此寶。自相謂言。昔者之人。由此寶故。更相傷害。系閉在獄。受無數苦惱。如今此寶。與瓦石同流。無人守護。時閻浮地內。自然樹上生衣。極細柔軟。人取著之。如今郁單越人。自然樹上生衣。而無有異(皆由今佛種大善根。行慈心報。俱生彼國。智慧威德。五欲眾具。快樂安隱。亦無寒熱風火等疾。無九惱苦。壽命具足八萬四 千歲。無有中夭。人身悉長十六丈。日日常受極妙安樂。遊深禪定。以為樂器。唯有三病。一者飲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設有便利。地 裂受之。受已還合。生赤蓮華。以 覆穢氣。時世人民。若年衰老。自然行詣山林樹下。安樂憺怕。念佛取盡。命終。多生大梵天上。及諸佛前。其土安隱。無有怨賊。劫竊之患。城邑聚落。無閉門 者。亦無衰老。水火刀兵。及諸饑饉毒害之難。人常慈心。恭敬和順。調伏諸根。如子受父。如母愛子。語言謙遜。皆由彌勒慈心訓導。持不殺戒。不噉肉故。以此 因緣。生彼國者。諸根談靜。面貌端正。威相具足。如天童子。複有八萬四千眾寶小城。以為眷屬。翅頭末城。最處其中。男女大小。雖遠若近。佛神力故。兩得相 見。無有障礙。夜光摩尼。如意珠華。徧滿世界。乃至爾時閻浮提中。常有好香。譬如香山。流水美好。味甘除患。雨澤隨時。天園成熟。香美稻種。天神力故。一種七獲。用功甚少。所收甚多。穀稼滋茂。無有草穢。眾生福德。本事果報入口消化。百味具足。香美無比。氣力充實)。
○三觀國王
爾時法王出現。名曰儴佉。正法治化。七寶成就。所謂七寶者。金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寶。守藏寶。是謂七寶。鎮此閻浮地內。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四珍之藏。第一干陀越國。伊羅缽寶藏。多諸珍寶異物。不可稱計。第二彌提羅國。般綢大藏。亦多珍寶。第三須賴吒大國。有大寶藏。亦多珍寶。第四波羅捺國。儴佉大寶藏。亦多諸珍寶。不可稱計。此四大藏。自然應現。諸守藏人。各來白王。唯願大王。以此寶藏之物。惠施貧窮。爾時儴佉大王。得此寶已。亦複不省錄之。竟無財物之想(其國爾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儴佉。有四種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具三十二大人相好。王有千子。勇猛端正。怨敵自伏。 王有七寶。一金輪寶。千幅轂輞。皆悉具足。二曰象寶。白如雪山。七支拄地。嚴顯可觀。猶如山王。三紺馬寶。朱鬣毛尾。足下生華。七寶蹄甲。四神珠寶。明顯 可觀。長於三肘。光明雨寶。適眾生願。五女寶。顏色美妙。柔軟無骨。六主藏臣。口中吐寶。足下雨寶。手中出寶。七 主兵臣。直動身時。四兵如雲。從空而出。千子。七寶國界人民。一切相視。不懷惡意。如母愛子。有四大寶藏。一一各有四億小藏圍繞。此四大藏。自然開發。顯 大光明。縱廣正等。一千由旬。滿中珍寶。有四大龍。各自守護。此四大藏。及諸小藏。自然湧出。形如蓮華。無央數人。皆共往觀。是時眾寶。無守護者。眾人見 之。心不貪著。棄之於地。猶如瓦石草木土塊。時人見者。心生厭離。各各相謂。而作是言。如佛所說。往昔眾生。為此寶故。共相殘害。更相偷劫。欺誑妄語。令 生死罪。輾轉增長。墮大地獄)。
○二觀劣應身
有八種相。一降兜率。二托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降魔。成道。共合為一。七轉法輪。八入涅盤。此名大乘八相成道。若小乘經說。無住胎。合在托胎。共為一種。又大乘人。見如來相相互具。各各有八。小乘人見相支離。始終唯八。此中又二。
先觀父母
爾時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愛敬。又且顏貌端正。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時修梵摩有妻。名梵摩越。玉女中最極殊妙。如天帝妃。口作優缽羅華香。身作栴檀香。諸婦人八十四態。永無複有。亦無疾病亂想之念。
○次正觀佛身
第一降兜率
爾時彌勒菩薩。於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時城中有大婆羅門主。名修梵摩。婆羅門女。名梵摩跋提。心性柔弱。彌勒托生以為父母。雖處胞胎。如遊天宮。放大光明。塵垢不障)。
○護譯缺托胎住胎二種。今什譯足之。
第四出胎
從右脅生。如我今日右脅生無異。彌勒菩薩。亦複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生。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身紫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坐寶蓮華。眾生見之。無有厭足。光明晃耀。不可勝計。諸天世人。所未曾覩。身力無量。一一節力。普勝一切大力龍象。不可思議。毛孔光明。照耀無量。無有障礙。日月星宿。水火珠光。皆悉不現。猶如埃塵。身長釋迦佛八十肘。胸廣二十五肘。面長十二肘半。鼻高修直。當於面門。身相具足。端正無比。成就相好。一一相八萬四千好。以自莊嚴。如鑄金像。一一好中。流出光明。照千由旬。肉眼清澈。青白分明。常光繞身。面百由旬。日月星辰。真珠摩尼。七寶行樹。皆悉明耀。現於佛光。其餘眾光。不復為用。佛身高顯。如黃金山。見者自然。脫三惡趣)。
○第五出家
爾時彌勒在家。未經幾時。便當出家學道(爾時彌勒。諦觀世間五欲過患。眾生受苦。沉沒長流。在大生死。甚可憐湣。自以如是正念。觀察苦空無常。不樂在家。厭家迫迮。猶如牢獄。時儴佉王。共諸大臣。國土人民。持七寶台。有千寶帳。及千寶軒。千億寶鈴。千億寶旛。寶器千口。寶甕千口。奉上彌勒。受已。施諸婆羅門。婆羅門受已。即便毀壞。各共分之。諸婆羅門觀彌勒能作大施。生奇特心。彌勒菩薩。見此寶台。須臾無常。知有為法。皆悉磨滅。修無常想。贊過去佛清涼甘露無常之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第六成道
爾時去雞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當其夜半彌勒出家。即其夜分成無上道。應時三千大千剎土。六反震動。地神各各而相告曰。彌勒已成佛道。其聲轉至。聞四天王宮。彌勒已成佛道。轉聞徹於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此外院諸天子也。若內院聞不退法者。俱隨彌勒下生。外院雖與彌勒同居此天。但聞其名。不見身相。亦不聞法。況知菩薩降神處胎等相耶。故今成道。賴下天報。聞乃知也)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梵天(坐于金剛莊嚴道場。龍華菩提樹下。枝如寶龍。吐百寶華。一一華葉。作七寶色。色色異果。適眾生意。天 上人間。為無有比。樹高五十由旬。枝葉四布。放大光明。爾時彌勒與八萬四千婆羅門。俱詣道場。彌勒即自剃髮出家學道。早起出家。即於是日初夜降四種魔。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說偈曰。久念眾生苦。欲拔無由脫。今者證菩提。豁然無所有。亦達眾生空。本性相如實。永更無憂苦。慈悲亦無緣。本為救汝等。國城及 頭目。妻子與手足。施人無有數。今始得解脫。無上大寂滅。當為汝等說。廣開甘露道。如是大果報。皆從施戒慧。六種大忍生。亦從大慈悲。無染功德得。說此偈已。默然而住。時諸天龍鬼神王。不現其身。而雨天華供養於佛。三千大千世界。六變震動。佛出光明照無量國。應可度者。皆得見佛)。
○第七轉法輪
此是龍華樹下說三乘法。三會度人者也。
彌勒成道已。爾時魔王。名曰大將。以法治化。聞如來名。音響之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時魔王。將欲界無數人天。至彌勒佛所。恭敬禮拜。彌勒尊聖與諸人天。漸漸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此說人天欲界法。五戒十善等)。欲不淨想。出要為妙(此說禪天法。即九想八背等也。下說出世法)。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已發心歡喜。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集盡道。與諸天人。廣分別其義(此說小乘聲聞四諦法也)。爾時座上八萬四千天子。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成佛經備說十二緣。及助菩提法。今唯說四諦。蓋略之也)。爾時大將魔王。告彼界人民之類曰。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彌勒今日已度彼岸。亦當度汝等使至彼岸。爾時雞頭城中。有一長者。名曰善財。聞魔王教令。又聞佛音響。將八萬四千眾。至彌勒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彌勒漸為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云云)。
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心開意解。如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集盡道。為諸天人。廣分別其義。爾時座上八萬四千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是時善財。與八萬四千人等。即前白佛。求索出家。善修梵行。盡成羅漢道果。爾時彌勒。初會八萬四千人。得阿羅漢。是時儴佉王。聞彌勒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聞法。時彌勒佛。與王說法。初善。中善。後善。義理深邃。爾時大王。複于異時。立大子為王。賜剃頭師珍寶。複以雜寶與諸梵志。將八萬四千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盡成道果。得阿羅漢。是時修梵摩大長者。聞彌勒已成佛道。將 八萬四千梵志之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得阿羅漢果。唯修梵摩一人斷三結使。必盡苦際。是時佛母梵摩越。複將八萬四千婇女之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爾時 諸女盡得羅漢。唯有梵摩越一人斷三結使。成須陀洹。爾時諸剎利婦。聞彌勒如來出現世間。成等正覺。數千萬眾。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 沙門。出家學道。或有越次取證。或有不取證者。其不越次取證者。盡是奉法之人。厭患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爾時彌勒。當說三乘教。如我今也。云云(爾時釋提桓因。護世天王。大梵天王。無數天子。于華林園。頭面禮足。合掌勸請轉於法輪。時彌勒佛默然受請。告梵王言。我於長夜受大苦惱。修行六度。始於今日。法海滿足。建法幢。擊 法鼓。吹法螺。雨法雨。正爾當為汝等說法。諸佛所轉八聖道輪。諸天世人無能轉者。其義平等。直至無上無為寂滅。為眾生斷長夜苦。此法甚深。難得難入。難信 難解。一切世間無能知者。無能見者。洗除心垢。得萬梵行。說是語時。複有他方無數百千萬億天子。天女。大梵天王乘天宮殿。持天華香。奉獻如來。繞百千匝。 五體投地。合掌勸請云云。時儴佉王。高聲唱言。設複生天樂。會亦歸磨滅。不久墮地獄。猶如猛火聚。我等宜時速。出家學佛道。說是語已。與八萬四千大臣。恭敬圍繞。及四天王。送轉輪王。至華林園。龍華樹下。詣彌勒佛求索出家。為佛作禮。未舉頭頃。鬚髮自落。袈裟著體。便成沙門。時彌勒佛。共儴佉王與八萬四千大臣比丘僧等。恭敬圍繞。並與無數天龍八部。入翅頭末城。足躡門閫。娑婆世界。六種震動。閻浮提地。化為金色。翅 頭末大城中央。其地金剛。有過去諸佛所坐金剛寶座。自然湧出。眾寶行樹。天於空中。雨天寶華。龍王作眾妓樂。口中吐華。毛孔雨華。用供養佛。佛於此座。轉 正法輪。謂是苦。苦聖諦。謂是集。集聖諦。謂是道。道聖諦。並為演說三十七品助菩提法。亦為宣說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 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等。爾時大地六種震動。如此梵聲。聞於三千大千世界。複過是數。無 量無邊。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膩吒天云云。爾時彌勒佛。以大慈心。語諸大眾言。汝等今者。不以生天樂故。亦複不為今世樂故。來至我所。但為涅盤常樂因 緣。是諸人等。皆於佛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佛出五濁惡世。種種訶責。為汝說法。無奈汝何。教植來因。令得見我。我今攝受云云。說是語已。稱讚釋迦牟尼佛。善 哉善哉。能於五濁惡世。教化如是等百千萬億諸惡眾生。令修善本。來生我所。時彌勒佛。如是三稱讚釋迦牟尼佛。而說偈言。忍辱勇猛大導師。能於五濁不善世。 教化成熟惡眾生。令彼修行得見佛。荷負眾生受大苦。令入常樂無為處。教彼弟子來我所。我今為汝說四諦。亦說三十七菩提。莊嚴涅盤十二緣。汝等宜當觀無為。 入於空寂本無處。複更讚歎彼時眾生。於苦惱惡世。能為難事。貪欲。瞋恚。愚癡。迷惑。短命人中。能修持戒。作諸功德。甚為稀有。爾時眾生。不識父母。沙 門。婆羅門。不知道法。互相惱害。近刀兵劫。深著五欲。嫉妬諂曲。侫濁邪偽。無憐湣心。更相殺害。食肉飲血。不敬師長。不識善友。不知恩報恩。生五濁世。 不知慚愧。晝夜六時。相續作惡。不知厭足。純造不善五逆惡聚。魚麟相咀。求不知厭。九親諸族。不能相濟。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以大方便。深厚慈悲。能 于苦惱眾生之中。和顏美色。善巧智慧。說誠實語。示我當來。度脫汝等。如是導師。明利智慧。世間稀有。甚為 難遇。深心憐湣惡事眾生。為拔苦惱。令得安樂。入第一義。甚深法性。釋迦牟尼佛。三阿僧祇劫。為汝等故。修行難行苦行。以頭佈施。割截耳鼻手足支體。受諸 苦惱。為八正道平等解脫。利汝等故。時彌勒佛。如是開導安慰無量諸眾生等。令其歡喜。彼時眾生。身純是法。心純是法。口常說法。福德智慧之人。充滿其中。 天人恭敬。信受渴仰。時大導師。各欲令彼聞於往昔苦惱之事。複作是念。五欲不淨。眾苦之本。又能除舍憂戚愁恨。知苦樂法。皆是無常。為說色受想行識。苦。 空。無常。無我。說是語時。九十六億人。不受諸法。漏盡意解。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三十六萬天子。二十萬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天龍八 部中。有得須陀洹者。種辟支佛道因緣者。發無上道心者。數甚眾多。不可稱計)。
(○二師所譯初會不同。護譯三會俱在樹下。什譯初會入城中說。今並存之。賢者自考)又彌勒如來。將無數千人。前後圍繞。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諸鬼神當與開門。使得見迦葉禪窟。是時彌勒伸右手。指示迦葉。告諸人民。過去久遠。釋迦文佛弟子。名曰迦葉。今日現在。頭陀苦行。最為第一。是時諸人見是事。歎未曾有。無數百千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或有眾生。見迦葉身已。此名為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 以然者。悉悉由受我教訓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緣。惠施仁愛。利人等利。爾時彌勒如來。當取迦葉僧伽梨。著之。是時迦葉身體。奄然星散。是時彌勒。複取種種 華香。供養迦葉。所以然者。諸佛世尊。有敬心於止法故。彌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無上正真之道。當知彌勒佛。第二會時。有九十四億人。皆得阿羅漢。亦複 是我遺教弟子。行四事供養之所致也。又彌勒第三會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亦複是我遺教弟子。爾時比丘。姓號皆曰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諸聲聞。皆稱釋迦弟子。爾時彌勒。為諸弟子說法。汝等比丘。當思惟無常之想。樂有苦想。計我無我想。實有空想。色變之想。青瘀之想。胖脹之想。食不消想。膿血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此十想者。皆是過去釋迦文佛為汝眾等說。令得盡有漏。心得解脫。云云(時彌勒佛。與九十六億大比丘眾。並儴佉王。八萬四千大臣。比丘眷屬圍繞。如月天子諸星隨從。步出翅頭末城。還華林園重 閣講堂。時閻浮提城邑聚落。小王。長者。及諸四姓。皆悉來集龍華樹下。華林園中。爾時世尊重說四諦。十二因緣。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他方諸天。及八部發 三菩提提心。云云)。
(○此龍華三會說法度之像止此。護譯直觀龍華。不說入城。蓋略之也)爾時彼眾中諸天人民。思惟此十想。十一垓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彌勒如來千歲之中。眾僧無有瑕穢。爾時恒以一偈。已為禁戒。口意不行惡。身亦無所犯。當除此三行。速脫生死關。過千歲後。當有犯戒。遂複立戒(爾時說法之處。廣八十由旬長百由旬其中人眾。若坐若立。若近若遠。各自見佛。在於其前。獨為說法)。
○第八入般涅盤
什譯八相甚詳。避繁不錄。學者請自檢之。
彌勒如來。當壽八萬四千歲。般涅盤後。遺法當存八萬四千歲。所以然者。爾時眾生。皆是利根(彌勒住世六萬億歲。憐湣眾生故。令得法眼。滅度之後。諸天世人。闍維佛身。時轉輪王。收取舍利。於四天下。各起八萬四千塔。正法住世。六萬歲。像法。亦六萬歲○正觀文竟)。
○結勸勤修
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見彌勒佛。及三會聲聞眾。及雞頭城。見儴佉王。並四大藏珍寶者。欲食自然粳米者。並著自然衣裳。身壞命終生天上者(此生兜率天宮非餘天也)。彼善男子。善女人。當勤加精進。無得懈怠亦當供養承事諸法師。名華搗香。種種供養。無令有失。當作是學(汝等宜應勤精進。發清淨心起諸善業。得見世間燈明彌勒佛身。必無疑也。 云云佛告阿難。汝好憶持。普為天人。分別演說。莫作最後斷法之人。此法之要。名一切眾生斷五逆罪。淨除業障。報障。煩惱障。修習慈心。與彌勒共行。亦名一 切眾生得聞彌勒佛名。必免五濁世墮惡道經。亦名破惡口業。心如蓮華。定見彌勒佛經。亦名慈心不殺不食肉經亦名一切釋迦牟尼佛以衣為信經亦名若有聞佛名者。 決定得免八難經。亦名彌勒成佛經。佛告舍利弗。我滅度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八部鬼神等。得聞此經。受持讀誦。禮拜供養。恭敬法師。破一 切業障。報障。煩惱障。得見彌勒。及賢劫千佛。三種菩提。隨願成就。不受女人身。正見出家。得大解脫)。
(○已上所錄二經。既本二譯。文自難齊。如護譯先城郭。後始閻浮。什譯先閻浮。後說城郭。據理什譯誠當。但護譯文約事簡。足副初機。故三會後。不說余文。是今立科。一依其意。況志在便閱易觀。烏敢辭其抄竊擅改之罪。所以或文在前。截之於後。或文在後。提之於前。此亦斷章取義之道也。又或文有不關於觀行者。去之。有繁而不便錄者。乃書云云二字槩之。不過欲行人之成觀而已。覽者諒恕之也。若欲盡其文意。閱彼全經。義必自暢。又複應知正觀文中。雖分同居。劣應二科。一須用圓三觀。觀其若依若正。一一唯心。事事實相。如是進功。自然頓見不思議諦理也。若見是理。觀於雞頭道樹。便是華藏莊嚴。勝身劣身。總即遮那法體。一土如是。諸塵亦然。一佛既然。眾生悉爾。是以普賢一毫。具含法界華嚴一說。十世無窮。如是見者。方知吾心之彌勒。念念道成。即性之龍華。時時香噴。風動塵起。猿嘯烏啼。無非三會之音。又何俟五十六億萬歲。而後始見慈氏耶)。
○第十二念一實相
實相者。即法華所謂佛知見也。諸佛出世。本令眾生。開示悟入。稱為一大事因緣。天臺大師教觀。本具十如。制曰不思議境。此一法而異名也。眾生迷諸佛知見。為楞嚴心目。菩薩悟眾生心目。即法華知見。此一體而異相也。然則名有千殊。法無二致。相雖萬別。體自一真。故 觀不照體。總曰邪因。行或離心。終成有漏。所以摩訶止觀。專令行者。務于十法成乘。觀於現前一念妄心。即空。即假。即中。三千具足。此為五十五位菩提之究 竟。三乘十二分教之指歸者矣。若修前十一門。而不造極乎此者。可謂尋流而忘源。舍本而務末也。若圓教行人。正信中。便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色一香。無非 中道。故一一門。皆依不思議境起。何俟至此。方念實相者耶。然前十一門。雖依妙境而起。尚涉事修。惟此一門。專屬理觀。故以一行三昧。直觀第一義諦。毫不托彼觀心。所以寧缺前前。莫虧後後。事懺縱密。獨被初機。雖破惑纏。但盡四住。理觀直通等覺。窮極無明邊際。故謂彈指超無學。日劫相倍者。誠在是矣。如是之觀。名曰正觀。
○分二。初觀正體。二顯妙用。
初正體
法華懺儀雲。何名正觀。如菩薩法。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是名正觀。雲何名觀一切法空。行者。當諦觀現在一念妄心。隨所緣境。如此之心。為因心故心。為不因心故心。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為在三世。為在內外兩中間。有何足跡。在何方所。如是等種種因緣中求心。畢竟不可得。心如夢幻不實。寂然如虗空。無名無相。不可分別。爾時行者。尚不見心是生死。豈見心是涅盤。既不得所觀。亦不存能觀。不取不舍。不倚不著。一切念想不起。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言語道斷。不可宣說。雖不得心非心相。而了了通達一切心非心法。一切皆如幻化。是名觀心無心。法不住法。諸法解脫。滅諦寂靜。作是懺悔。名大懺悔。名莊嚴懺悔。名無相懺悔。心如流水。不住法中。所以者何。一切妄想顛倒。所作罪福諸法。皆從心起。離心之外。則無罪福。及一切法。若觀心無心。則罪福無主。知罪福性空。則一切諸法皆空。如是觀時。能破一切生死顛倒。三毒妄想。極重惡業。亦無所破。身心清淨。念念之中。照了諸法。不受不著。微細陰界。以是因緣。得與三昧相應。三昧力故。即見普賢。及十方佛。摩頂說法。一切法門。悉現一念心中。非一非異。無有障礙。譬如如意寶珠。具足一切珍寶。如是寶性。非內非外。行者善觀心性。猶如虗空。於畢竟淨心中見一切法門。通達無閡。亦複如是。是名行者。觀心實相。懺悔六根。不斷五欲。得淨諸根。見障外事。
○二顯妙用
夫 法無得失。垢淨惟心。心淨則寶樹七珍。心垢則土堅五濁。是故十界依正。總若揑目之空華。五陰妄緣何異寐人之夢境。所以佛祖垂言。教觀現前習起。剎那生滅妄 心。本具一切善惡諸法。因緣感故。陟降隨焉。達性體空。升沉一際。故行人應觀。現今三障。即是諸佛清淨三德。所以者何。以法非實故。性不二故。眾生無明覆 心。德乃成障。聖人智慧朗然。障即是德。故諸佛菩提三智。涅盤四德本于眾生煩惱業苦中求。舍九界修惡。別無 佛界之性善也。亦非翻破彼九性惡。成佛界善。又非壞九惡相。成法身體。何以故。譬富長者。其子心狂。聚僕為寇。劫自家寶。長者有智。但治其心疾。賊不須 破。狂妄既瘳。而天性之親自在。所有營伍衣械。原是傢俱。非外宼物。須毀壞之。如水具波。波即是水。似金成器。器不離金。故知眾生七趣之升沉。便是如來無作之妙用。十纏九結。豈非究竟三解脫門。是 故當觀我此陰心。豈非法華惟佛與佛究盡諸法實相觀實相者。雖處斯世。不見有穢惡之可舍。居龍華。亦不見有淨妙之可取。欣厭之情既空。而垢淨之心蕩矣。然後 十方國土。如意往生。十二類眾。隨緣度脫。或說佛界是眾生界。眾生界是佛界。非抑揚也。或說眾生界即佛界。非增益也。佛界即眾生界。非 損減也。或說一佛。有無量身。一一身放無量光明雲。一一光明雲。現無量世界海一一世界海有無量藥華幢。一一蘃華幢。莊嚴無量寶獅子座。一一座上。各有菩 薩。成無上道。即從自身。現無量眷屬圍繞。轉微塵數三乘十二行法輪。度無邊眾生海。各各令其成就無量無邊諸三昧門。諸神通門。諸解脫門。於世出世法不增不 減或說一身。有無量塵。一一塵。有無量諸寶王剎。一一剎。有無邊勝道場。有無量微塵數如來。坐華光王座。演說無量契經海。顯現無邊神通海。或一念為無量劫。無量劫為一念。或摶無量剎。為一塵。破一塵為無量剎。如是自在。於前身前塵。不動不變。如善財童子。于普賢菩薩毛孔剎中行一步。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如是而行。盡未來劫。猶不知一毛中剎海次第。況一切毛孔耶。一切微塵耶。如是變現。如是境界。既非諸佛之神通。又豈菩薩之三昧。僉吾心實相自然之大用也。有是不思議體。則有是不思議用。而善財之所見亦不過自心之少分耳。作是觀者。其雞頭之大城。龍華之道樹。乃吾心之故物。何足異哉。
又複應知前十一門。悉依此門而得建立。法非實相。皆成有漏之因。事屬思議。難造無為之域。故川流望于大海。涯量自殊。 臣庶比于輪王。貴賤逈異。隋珠終非髻寶。燕石豈並連城。又此十二門。總名懺悔。若對三障。理事分之。前後頗異。第一至第九。皆屬事懺。能破業報二障。是謂 宿累既淨。來果自空也。第十第十一二門。雖用妙奢摩他等三止觀法。觀彼兜率。及與龍華。尚乃約境觀心。亦事亦理。未到彼岸。惟第十二實相一門。專依自心不 思議境。起不思議觀還以不思議觀。照不思議境。惟境惟觀。惟觀惟境。能所泯合惑智雙融。方名理懺。直破煩惱。徹法底源。三世頓空。盡罪邊際。若以此智。遍照諸門。則門門十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全修全性。全性全修。法法圓通塵塵具足。一多無礙。帝網重重。難議難思。無窮無盡如斯懺悔。雅稱佛懷。一法不修。名大精進。一念不起。洞見十方。毗盧遮那。心精通[泳-永+曶]。普賢彌勒。常住其前。地湧七寶。非外莊嚴。天雨四華。不足稱供。修是法者。名第一義懺悔也。
行者。得是懺已。當念法界眾生。封錮未悟。須以斯道。還覺斯民。輾轉宣傳。普濟一切。同聞三會之音。共克二嚴之果。報佛深慈。堪稱佛子。當師子吼。發海潮音。攝伏群邪。摧諸外道。荷擔如來。將墜大法。於斯末運。樹正法幢。內照人空。外興功德。真俗並演。生佛兩亡。其或未階法忍。中間自有種種證相。相似不同。若不預明。恐至泣跂莫辯。大則頓遭邪悞。小則漸入二乘。於無上心。悉名顛倒。自既淪溺。奈眾生何。固當虗己從人。精思研究。而于楞嚴經。禪經。天臺止觀。法華懺儀。諸辯魔處。當盡心焉。不致認賊為子。指砆作璧也。能使五陰主人。秉燭登堂。縱有八萬四千魔軍。所謂割水吹光。不得汝便。直超寶覺。永絕塵囂。何慮衣珠。不我朗曜。因思華屋。是彼未登。願此法門。流通無盡。
得遇龍華修證懺儀卷第四(終)
No. 1488-B 龍華懺儀跋語
夫真性湛然。本無生佛之名。靈心閴爾。曷有根塵之跡。特由迷悟之一心。遂感升沉之十界。因善惡之殊途。受安危之異趣。所以輪回永劫。解脫無期。故我
迦文。不離寂光土而示現受生。頓舍金輪王而方便成道。觀機稱性。創說華嚴。指彼大心。乘遮那之本智。入華藏之圓門。然其聾啞之機。別當俯就。是以頓掩一實。漸啟三根。四諦十二緣。六度三三昧。既遊般若。堪駕白牛。終令入佛知見也。始末化緣。大略如斯而已。嗟乎末法。違真世遠。去聖時遙。凡情熾而法義微。聖道迂而業繩系。故諸古德。始開懺摩一門。意令滌舊染而受新熏耳。切觀諸家懺式。詳略不一。獨
蕭梁所集者。曲盡人情。委明懺意。以故流通斯世。得其益者。深且博也。至於
天臺家所集。辭禮尚約。宗旨惟圓。或一七日。或三七日。即獲聖靈。往往而應。固一家之良[矢*見]。末學之善導也。萬曆丙午歲。天臺慈雲懺主。幻為惺公。按觀彌勒上生等經。集龍華懺儀四卷。列十二門。為後學勸。始事而終理條貫有法。外權而內實凡聖非遙。理能成事念念而不異真心。事得理融門門而無非實相。實相緣生罪福無性。緣生無性寂光常現。智也惑也。心如境如。是名真實懺悔。亦名究竟懺悔。所謂事懺摩。理懺摩。不離當人之念。身恭敬。口恭敬。寧越自己之心。誠末運之慈航。昏衢之法炬也。幸哉(鑒)也。忝斯微質。良遇法乘。既登鷲嶺之壇。複預龍華之會。願身塵剎。深報佛恩。在欲行禪。當家獲聖。更何欣厭於心哉。由是募眾剞劂。以公同志雲耳。
旹
明萬曆庚戌歲佛成道日攜李楞嚴寺後學沙門如鑒撰
【經文信息】卍續藏第 74 冊 No. 1488 得遇龍華修證懺儀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Rev. 1.18 (Big5),完成日期:2009/06/0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