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經典      咒典      相片      聯絡
 
No. 1509

釋迦如來成道記註

釋迦如來成道記

唐 太原 王勃 撰

錢唐月輪山居慧悟大師賜紫道誠 註

釋迦者梵語也。華言能仁。即娑婆世界化佛之姓也。謹按長阿含經云。昔有轉輪王。姓甘蔗氏。聽次妃之譖。擯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歸人。不數年間蔚為強國。父王悔憶。遣使往詔。四子辭過不皈。父王乃三歎曰。我子釋迦。因命氏焉。如來者梵云多陀阿伽度。秦言如來。十號之一也。謂從如實道來成正覺也。成道者法王啟運之謂也。夫諸佛之道無得為得。非常道也。且釋迦如來成道已來甚太久遠。非即今世以慈悲大誓化現身相接物利生。亦有始末。故云成道。

唐書。王勃。高宗朝博士。福時第三子也。與兄勮.勔俱有才名。時稱為王氏三珠樹。勃少與楊烱.盧照隣.駱賓王齊名海內。號為四傑。乾封中沛王聞其才名辟入府。時諸王尚鬪鷄。勃戲為檄英王鷄文。高宗怒曰此即交搆之漸。乃黜虢州參軍。有滕王閣記.釋迦畫像記.維摩畫像碑並盛行於世。

觀夫釋迦如來之垂迹也。

觀夫者。發語之端緒也。釋迦如來見上註。垂迹者。祐法師云。蓋聞菩提之為極也。神妙寂通。圓智湛照。道絕形識之封。理畢生滅之境。豈實誕於王官。寧真謝於固林哉。但憫群萌長寢。同歸大覺緣來斯化。感至必應。若應而不生。誰與悟俗。化而無名。何以導世。是以標號釋迦。擅種剎利。體域中之尊。冠人天之秀。然後脫履儲宮。真觀道樹。捨金輪而馭大千。明玉毫而制法界。此其所以垂迹也。

淨法界身本無出沒。

將紀化迹始末。乃先談法身。夫法身者。即化身之本體。清淨法界也。強名頗多。此不備敘。秦僧肇云。如來者。法界為體。形無不在。量出規矩之外。道超言議之表。凝然湛寂。非色非相。不生不滅。無來無去。故云本無出沒。

大悲願力示現受生。

此句明有出沒也。言大悲者。佛四等心之一。是佛道之根本。以拔苦為用。用在佛果。故稱大也。願者。即大誓也。力者。十力也。此十波羅密。隨舉其二。夫諸佛有大悲故不住涅槃。有大智故不住生死。有大願故所以涉苦彌勤。從真入假方便有身。故云示現受生。

洎兜率陀天。

梵云率兜陀。或云覩史多。華言知足。即欲界第四天也。涅槃經云。此天欲界最勝。故補處菩薩皆示生此天。為教化眾生故。

為護明菩薩。

護明即釋迦佛因地。於此賢劫過去人壽二萬歲時。值迦葉波佛。最後受當來成佛記時名也。及生兜率亦用此名。若今之慈氏也。菩薩。梵語具足云菩提薩埵。此云覺有情。從行立稱。今略云菩薩。

降迦毗羅國。

梵云迦毗羅蘇都。華言妙德城。即中天竺也。

號一切義成。

梵云薩婆頗他悉陀。華言一切義成。即釋迦佛最初小字也。或訛略云悉達。瑞應經云。菩薩王宮生時。國中釋種同日生五百男子。廐中象馬各生五百駒子。宮中五百伏藏現海中。五百商人採寶歸。各獻珍琛。父王見其瑞事。故立此名。攝大乘論云。立名有五因。謂因生類。因相。因假。因輕賤。因敬重。太子立名因相也。謂生時有多瑞相故。

金團天子選其家。

本行經云。護明謂天人金團曰。往昔補處菩薩托生之家。須具六十種功德。三代清淨。汝下閻浮為我觀察。金團曰。迦毗羅城王名淨飯。夫人名摩耶。於諸世間具足功德清淨。有大名稱。堪生彼家。護明曰。善哉。我定生彼。

自淨飯王為其父。

梵云首圖駄那。此云淨飯。本行經云。謂財德純備故。

玉象乘日。

夫釋迦如來示生此土始終。有其八相。一兜率來儀相。二嵐毗尼園降生相。三四門遊觀相。四逾城出家相。五雪山示修道相。六菩提樹下降魔成道相。七鹿野苑轉法輪相。八娑羅林下般涅槃相。此初相也。普曜經云。菩薩當行白象形入胎。何以故。三獸渡河。象窮底故。

示來於大術胎中。

梵語摩訶摩耶。華言大術。即佛母也。是天臂城中善覺長者第八女也。相師占曰。此女當生轉輪聖王。時淨飯王聞。乃娶為妃。本行經云。摩耶夫人夢白象日輪右脇而入。具以白王。召相師問之。曰女人此夢必生轉輪聖王矣。嘗試論之。經不云。菩薩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如何最後生中有身為白象耶。然婆娑論云。此非實事。以彼國尊日貴象。凡有此夢為大吉祥。欲令占者言之。故示其相爾。問曰。最後生菩薩實受胎耶。答華嚴經云。為欲成就小心劣解眾生。不欲彼作念是自然化生。功德智慧不從修得。是故示現受胎。又云。菩薩在母胎中。室樓珍殿一如天宮。行住坐臥不令母有苦患。日日三時十方諸佛入來安慰說受生法門。十方同行菩薩及諸天人。皆入問訊聽法。以此明證非實事也。

金輪作王。

輪王有四。一鐵輪王。治一天下。二銅輪王。治二天下。三銀輪王。治三天下。四金輪王。統治四天下。有七寶千子。七寶者。一金輪。二玉女。三馬。四象。五主藏神。六主兵臣。七如意珠。此七物聖王受位之日皆自空來。由是凌虗周遊四天。一切國土見金輪飛至皆自臣伏。本行經云。太子生已。善相者云。具三十二相顯著。必為轉輪聖王。

創誕於無憂樹下。

此第二嵐毗尼園降生相也。瑞應經云。摩耶夫人胎月將滿。思遊此園。到已即舉右手攀無憂樹枝。從右脇而生太子。天帝以天妙衣裹手承接。天人持金抦傘蓋。諸天龍神散香華皷音樂。十方大地六種震動。有三十二種瑞應事。文多不錄。按今古論衡周書異記云。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江河泉井泛溢山川。宮殿震動。常星不現。有五色光貫大微宮。王問群臣。太史蘇由奏曰。西方有聖人生。却後千年教法來此。王令鐫石埋於南郊誌之。

八十種隨形之妙好餐若芬華。

婆娑論云。八十種好。在諸相間。隨諸相轉莊嚴佛身。言芬華者。具足梵語芬陀利華。此云白蓮華。涅槃經云。如來之身。非胎所污。如芬陀利華。本性清淨故。

三十二大士之相儀皎如圓月。

涅槃經云。示現三十二相以自莊嚴。如十五日夜盛滿之月。

四方而各行七步。

瑞應經云。菩薩初生之時。無人扶持於。四方面各行七步。自然蓮華承足。華嚴經云。現於世間最無比故。金剛仙記云。如來示行有三種。一運神通凌虗而行。二自然蓮華承足。三行時足底離地四指。千輻輪相印地分明。

九水而共沐一身。

普曜經云。菩薩生時。九龍在空降微細雨。不冷不熱。浴菩薩身。

現優曇華。

優曇鉢羅華。金輪王生。此華方現。以世間有名難見。故喻佛出世難值也如是。本行集經云。阿私陀僊白大王曰。如優曇鉢羅華。無量無邊億百千年時一出現。佛亦如是。阿含經云。當觀如來出世如優曇鉢羅華。涅槃經云。佛如優曇華值遇生。

作師子吼。

因果經云。太子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大師子吼云。天上天下惟我獨尊。夫世間師子百獸之長也。一吼有四事。一百獸聞則腦裂。二香象降伏。三飛鳥墮落。四水族潛伏。今喻佛聲盖取無畏之義也。亦有四事。一佛聲說法百法俱破。二天魔降伏。三外道邪見墮落。四一切煩惱伏斷。法喻平等其若此也。

言胎分之已盡早證常身。

常身者。淨法界法身也。法華經云。如來成佛已來甚大久遠。若然者則胎分已盡。不受後有。今何生耶。

為度以還來今垂化迹。

諸佛之心。大慈悲是也。以眾生界無盡。故大悲亦無盡。所以為度眾生出現世間爾。問曰。佛既成道久遠。具大自在。何不直便化生成佛。何用入胎誕脇耶。答曰。大善權經云。菩薩欲不由胎生一頃成佛。恐彼小心劣解眾生疑是變化不肯受教。若生貧賤設易出家。人謂避飢寒故。是以示入胎誕脇生帝王家。種種順俗而後出家。

於是還覉襁褓示類嬰兒。

涅槃經云。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血肉筋骨所成。隨順世間眾生法故。示為嬰兒。釋名曰。胸前曰嬰提之。嬰前以乳養之。故曰嬰兒。

為占相也悲悵於阿私陀仙。

梵云阿私陀。華言無比。是西域長壽仙人。有人倫之鑒。本行經云。淨飯王詔阿私陀仙相太子。其仙悲啼哽咽。王問其故。仙曰。太子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分明顯著。非是轉輪聖王。決定出家成佛。轉大法輪。安樂一切眾生。我今自慨年耆。不見法化。失其大利。故悲悵爾。

往効祠也驚起於大自在廟。

瑞應經云。淨飯王嚴駕抱太子謁大自在天神廟時。諸神像悉起禮拜太子足。父王驚嘆曰。我子於天神中更尊勝。宜字天中天。此即佛第二小字也。

或為童子。

華嚴經云。現居童子地。欲示現通達世間一切事業故。

或學聲聞。

天竺大論有五明。一聲明。二工巧明。三毉方明。四因明。五內明。其聲明論釋詁訓。天竺聰明者方教之。太子周學五明。此舉其一。則四從之。

為講武也箭塔箭井猶存。

太子師羼提提婆此云忍天學武。本行經云。太子年十五。與諸釋種鬪射。一箭穿透七金皷。又一箭徹一鐵猪。其箭透出著地入土。幽泉迸涌。時天帝釋取其箭歸忉利天上建塔盛貯供養。此天上四塔之始一也。其泉涌處。人名為箭井。唐三藏西域記云。箭井在迦毗羅城東南三十里。其水味甘如醴。病者飲之即愈。民于今利之。

為捔力也象跡象坑仍在。

經云。太子與弟難陀.調達出園捔力已。調達前行。見一大象當門。以手搏之而斃。次難陀出見象。當途引手拽之道傍。後太子出見。用左手提起。右手托而擲之。象墮城外。地為之陷。故呼為象坑。

受欲樂於十歲。

色聲香味觸此之五塵。欲界生者無不貪著為樂。故名欲樂。本行經云。太子在宮。具足五欲。娛樂自在。十年不曾外出。故云受樂十歲。

現遊觀於四門。

此第三四門遊觀之相。為出家之張本也。

樂沙門身厭老病死。

沙門者。出家弟子之通稱也。本行經云。太子宮中樂極思遊園苑。王勑嚴淨街衢。莊嚴園觀。選一智臣為侍。備於顧問。初出東門。淨居天人化一老人尫羸倚杖。太子見問侍臣曰此何人耶。答曰此老人也。問何名老人。答昔曾少壯。以寒暑迭遷。血氣衰變。人生世間無免老者。次出南門。天化一病人。太子問。侍臣答。此病人也。夫人嗜欲不節。飲食過度。四大不調。轉變成疾。眾痛迫惱。存亡無期。人生無有免者。次出西門。天化一死人。太子問。侍臣答曰。此死人也。以壽數向盡。精魄已去。四大各離。六根無覺。父母妻子情深愛重。無能留者。世人無貴賤無賢愚皆不免死。太子由是情思不悅。迴駕歸宮。或問曰。經云。王勑嚴淨街衢。瓦礫草[卄/(厂@(土/且))]不容遺餘。安有病死之人敢當法駕之前耶。答。本行經云。淨居天人挾緣而化。惟太子侍臣見之。乃至侍臣應答皆天力使之然也。問曰。天何人哉。而強化斯事。答皆菩薩夙世同行善友知識。以誠誓所持故。常隨左右作諸變相。俾太子在樂生厭。不忘出家也。太子次出北門。天化一沙門。持錫掌鉢徐行駕前。太子問曰汝何人耶。答我佛弟子沙門也。問何名沙門。答曰。三界兮擾擾六。趣兮昏昏。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言訖騰空而去。太子瞻仰而喜曰。惟此為快哉。當修學。於是還宮。

於是澡缾天子以驚覺彰伎女之醜容。

太子因四門歷觀諸相。忻厭之意愈一日。由是父王益其伎樂以悅之。每至夜分有淨居天人名澡缾。住在空中發言驚策。復使樂器皆出五欲非樂世間無常涅槃寂靜速須出離之聲。乃至令眾伎女熟睡。衣裳披露不淨流溢。太子歷見倍增厭離。夫如來於淨法界大悲心中現斯影事。豈實愛欲樂而待空言賴警策而生厭離。若然則與凡夫何別耶。盖欲教化世間而示同世間之業也。大方等無相經云。若言如來實生王宮乃至八相成佛。則是謗如來。

淨居天人以捧持躍車匿而嚴駕。

此第四逾城出家相也。至此據大乘宗說。太子已年二十九歲。車匿者。太子御人也。本行經云。太子屢以出家心白父王。父王語曰。汝當作轉輪聖王。七寶千子。統四天下。如何以剃髮染衣為樂耶。太子對曰。期成正覺。統御大千。攝化眾生。令出長夜。豈以七寶四天下為好耶。父王但加侍衛。增伎樂。曉夜惑之。一夜淨居天人於空中告太子曰。行矣。時也。乃召車匿[革*(佫-口+田)]馬王犍陟至。太子上馬。四夜叉承馬足。天人持盖。梵王居左。帝釋侍右。天王從衛。使國官諸門自然間闢。守禦者都不覺知。乘虗而行至雪山苦行林中。詰旦已行八百里。華嚴經云。最後身菩薩。法爾如是。欲令著家眾生捨離家法。為現自在不屬它故。宣揚出家功德勝故。是以示現出家。

逾春城於八夜。

當二月八日夜半時逾城出家。按論衡云。周昭王四十二年壬申之歲也。

棲雪嶺於六年。

言六年者。是太子在雪山示修苦行究竟之數。

人辭愴戀王之心。

人謂御人車匿也。本起經云。太子至山。語車匿曰。所難作事。汝與揵陟已能作之。可但還國。車匿悲啼悶絕曰言。如何教我獨還宮中。

馬舐落連珠之淚。

馬王犍陟聞太子言已。屈膝舐太子足。淚下不絕。

揮寶刀而落紺髮塔天宮。

本行經云。太子自以寶裝佩刀。左手握紺青之髮而發願云。我今落此髮。誓與眾生斷除煩惱及與習障。尋即截下擲向空中。天帝釋接往忉利天建塔安貯供養。此天上四塔之二也。

將袞服以貿皮衣形參山鹿。

本行經云。太子自顧衣裳。非出家者所服。時淨居天人化作獵人披袈裟衣。太子見乃脫珍服換得披著。喜曰。我今始為出家人也。如經云。天人化作獵人披袈裟者梵語。此云壞色。盖非五方正色。此惟佛法出家者所服。然西域獵人多竊此衣著入山者。山中多師子。見此色衣謂是沙門即不害之。彼天欲太子問此衣。即為讚嘆衣之功德故。又經云。換鹿皮衣。又車匿白太子言。如何捨彼妙衣。皆與諸麋鹿同處耶。

扣林仙之所得了世定之非真。

此第五雪山修道相也。林仙者。謂苦行林中外道也。所得者。外道所修之定。謂心帶異計。忻上厭下。而修雖得生天。乃是世間有為有漏。故云世定。假令修得非想非非想定。壽八萬劫。限滿仍前墮落欲界。或生三惡道酬償夙業。金剛經頌云。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即世定也。本行經云。太子至雪山苦行林中問諸仙曰。汝勤苦修行。當求何果。仙曰求生諸天。太子不悅。捨而前行。至阿藍迦蘭并鬱頭藍弗二大仙處。問四空處定。作是思惟。俱非究竟解脫之法。亦捨而去。

食麥食麻降苦降樂。

本行經云。太子至伽耶山尼連河側思惟觀察。一切眾生根緣。六年後方可度之。乃示修苦行。日惟食一麻一麥以此自試。是降樂也。後悟此非真修。乃受美食洗浴香塗。是降苦也。

且瑤琴奏曲必自中而曲成。

此釋成降苦樂意也。如佛在日。有大富長者子名億耳。投佛出家。為求道故日夕精勤苦行。乃至足破血流久無所證。將欲反道。佛知之問曰。汝在家日能彈琴耶。答能。佛問絃太急太緩時如何。答聲不成曲。又問絃得中時如何。答曲韻方成。佛言。我法中出家求道者亦如是。太急則疲倦。太緩則懈怠。得中則其道成矣。億耳奉教。不月證阿羅漢果。

佛果圓因亦假中而果滿。

此句合前喻也。梵云佛陀。此云覺。謂自覺覺陀覺行圓滿。今略稱佛也。果即二空大涅槃也。因謂六度萬行也。謂求佛圓果。非太急太緩可成。惟處中方成矣。

由是擇其處也過龍窟。

處謂菩提場也。在閻浮提地方之中。三世諸佛皆向此處成道。故須擇也。本行經云。菩薩往菩提場。彼路有一龍王名迦茶。其龍長壽。曾見往古三佛成道瑞相。乃以眷屬具香華音樂幡盖迎菩薩供養。又至文鱗盲龍在處。水邊坐。放光照水。龍目暫開。亦備香華音樂出水迎奉供養。龍有七頭。以身繞佛三迊。昂頭覆菩薩頂。

浴其身也入連河。

經云。菩薩入尼連河浴時。有諸天持種種華香散河中。浴訖時有樹神按樹枝低手。引菩薩出水登岸。

示其食也受難陀之乳糜。

涅槃經云。如來之身已於無量阿僧祇劫不受飲食。為諸聲聞說。先受二牧牛女乳糜故。本行經云。菩薩將往道樹時。有天人告善生林主二女。一名難陀。華言喜。二名婆羅。華言力。曰汝可最初施食。於是二女以乳烹糜。其釜上現種種瑞相。乃用鉢盛奉獻。菩薩食已。將其鉢擲向尼連河中。天帝釋收歸天上建塔安置供養。此四塔之三也。

示其座也受吉祥之茆草。

天竺坐法必敷草為藉。時天帝釋化為刈茆人。菩薩問其名。答名吉祥。乃受其茆。茆色青綠柔軟。光滑若孔雀頂。

以最後之勝體。

補處菩薩只此一身。更不受後有。故云最後勝體。

詣菩提之道場。

梵云菩提。華言道。謂佛在彼成道。故曰道場。西域記云。在摩竭國尼連河西南十里。有樹名菩提。本行集經云。菩薩將至彼處。色界諸天先以天繒幡盖懸於樹上。用為標幟。

圓解脫之深因。

解脫者障惑俱遣。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拘。世趣不能攝。能令修短改度巨細相容。即是所證之聖果也。言深因者。謂三祇中所修一切行願并二空根本智。此時功滿。故云圓也。

登金剛之寶座。

俱舍論云。此座下連金輪。故云金剛座。三世諸佛皆於此座成道。古今有此土僧親至禮拜供養。

一百四十功德不共二乘。

依法相宗。佛不共功德有一百四十。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四一切清淨.大慈大悲.無忘失.一切種妙智。惟佛果具足。故云不共。

八萬四千法門高超十地。

為世之則謂之法。眾聖所由謂之門。以眾生塵勞有八萬四千。故法門之數亦爾。盖病以藥對待也。言十地者。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燄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瑜伽論云。永斷最極微細煩惱及所知障。無著無礙。於一切種所知境界現正等覺。故名佛地。在十地之上。故云高超也。

由是魔軍威懾於慈刀悉怖旅歸。

此第六菩提樹下降魔成道相也。如來至此三十五。瑜伽論云。魔有四種。一天魔。二死魔。三煩惱魔。四五陰魔。今言魔軍。即天魔也。理實四魔俱降。從顯立談。故云天魔。本行集經云。菩薩初坐道埸。即放眉間一光。名降魔。直照魔王宮殿。令失常也。一時震動。魔將兵眾現種種可畏形狀。各執器仗欲害菩薩。是時菩薩入慈心三昧。一切刃首皆生蓮華。由是魔眾驚懾潰散。

媚女敗毒於定心媸羸變質。

魔有四女。端正無倫。共來菩薩前呈諸姿態。欲壞梵行。時菩薩以慈心力。四女皆變為老醜羸弱之狀。羞愧而退。

於是堅窂地神踊躍而作禮。

觀佛三昧經云。彈王問佛。汝之功德誰為證明。佛即垂無畏手指地。一切大地六種震動。時堅牢地神涌出唱言。我是證明。

虗空天子展轉而報知。

菩薩成佛已。地神報空神。空神報天神。乃至上天展轉相報。

類蓮華而出水赫煥無方。

涅槃經云。如來出世清淨無染。猶如蓮華。

若桂月以懸空光明洞徹。

涅槃經云。如來出世猶如秋月十五夜。清淨圓滿無雲翳。一切眾生無不瞻仰。

經七日受提謂之麨蜜警以少小之言。

七日者。如來成道已來日數也。提謂者。北竺二商人也。麨蜜者。天竺常食也。本行經云。佛成道七日。有樹神告二商人。一名提謂。一名波利云。汝可備供養如來。於是各獻麨蜜。佛受之。為說布施因果。故云少小之言。

垂一音授賈客之戒歸賜與人天之福。

佛聲無漏故云一音。賈客即提謂也。戒謂五戒。歸謂三歸。持戒果報。死生天上。次生人間。故云賜與人天之福。夫諸佛教化常法。有其七要。先發人心。一說布施。二說持戒。三說生天果報。四說果報樂味。五說果報過患。六教離世間。七難涅槃功德。今方成道。投機觀根。且說歸戒爾。

既成佛已觀所化緣。

觀察何者堪先度脫。

悲二仙而不遇雷音。

二僊謂阿藍迦蘭并鬱頭藍弗也。念此二外道垢薄根利。欲先度之。彼死七日。嗟其不遇正法。華嚴經云。震實法雷音。雷音者。如來具五種聲之一也。

喜五人而堪從法化。

五人者。一憍陳如。二跋提離。三婆沙波。四阿奢輪。五摩訶南。佛次觀此五人在鹿野苑。根緣僅僅熟可以度。

然以塵根昧劣聖智淵深。

一切煩惱能坌污淨心目之為塵。是生死之本。故名根也。唯佛一切種妙智。於三世一切法照見無不自在。故曰聖智。

順其法則法不應根順其根則根不達法。

如來化儀法有權實。眾生所欲根有大小。大根者授以小法。若內穢食於寶器。小根者說與大乘。猶使蚊負於高山。苟不觀根。則人法俱失。

莫不為愛河之長溺緣痴樂之所盲。

順正理論云。愛者三界貪也。隨所樂境轉。能汩沒有情。喻之河也。眾生不能自出。經無數時。故云長溺。癡者謂三界無明也。使不見正道。謂之盲夫。一切眾生皆具正眼。與佛無異。但由無明妄想覆蔽。不見正道。故法華經云。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

苟不利於當聞仍假言而入滅。

此方便張本也。法華經云。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於是忉利帝釋雲驅於三十三天。

梵云多羅夜登陵舍。訛略云忉利。華言三十三天。謂妙高山頂有四朵。每朵有八天。中間帝釋所居善現宮善法堂。共成三十三也。帝釋者即彼天王。梵云釋迦提婆(上聲)那因。秦言能主。總師三十三天王也。

堪忍界王霧擁於一十八梵。

梵語娑婆。或云索訶薩訶。華言堪忍。即大千界之都名也。自誓三昧經云。謂此土人剛強難忍。故云堪忍也。界王即大梵天王。是娑婆世主也。言一十八梵者。謂初禪有三天。謂梵眾.梵補.大梵。二禪有三天。謂少光.無量光.光音。三禪有三天。謂少淨.無量淨.遍淨。四禪有九天。謂福生.福愛.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共有一十八天也。禪之與梵皆清淨義。雲駈霧擁者。來見佛時眾多如是也。

頭面作禮致敬精專請轉法輪隨宜說。

頭面著地。五輪具足。是佛法中上品禮。蓋敬之至也。觀請者五法中一也。具自他二利。故諸佛凡有所說。皆名轉法輪也。梵王帝釋皆觀請人也。隨宜說者。方便之義也。

如來尋念善逝通規順古佛之嘉謨應群機之鄙欲。

如來者即釋迦也。善逝自過去佛也。謂成等正覺。已出生死長夜。具一切種智二利功德。善事已畢。故云善逝。通規嘉謨。皆佛方便善巧也。鄙欲者。樂小之心也。法華經云。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于時十方佛現同興讚美之詞。

如來思惟方便之時。十方諸佛皆現前讚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可用方便。隨宜說法。

一法乘分共創塵勞之域。

此方便門開也。涅槃經云。一乘之法。隨宜說三。生死煩惱界中。謂之塵勞域。

由是起道樹詣鹿園。

此第七鹿野苑轉法輪相也。道樹者。成佛處菩提樹也。既受勸請。將轉法輪。離彼樹下。故云起也。鹿園者。即初轉法輪處也。西域記云。在波羅奈國。昔釋迦佛因地修菩薩行時。化身為鹿王。名善鹿王。提婆達多名惡鹿王。各有五百眷屬同止此林。時國王名梵摩達。遊獵此林。二鹿王并眷屬俱在圍中。時善鹿王遂至王前啟白王曰。大王挍獵。燎原之次。我徒一千死在今日。然鹿死肉多。即日腐臰。願王恩宥。許日供一鹿入王大厨。王有割鮮之膳。我徒延朝夕之命。王善其辭。遂俞所請。其兩群內。日輪一鹿。未甞敢失。一日當次惡鹿群。一雌鹿鹿有胎。故告王延。俟後期不允乃投善鹿王。王曰。悲哉慈母。恩及未形。汝自安心。吾當可代。時善鹿王自詣王厨。宰夫奏。王問其故。對曰。今日次一雌鹿有胎。乞延下次。無宜代者。然一日之命。誰不保惜。我今不忍。又慮失供。故自赴厨。願王聽許。王歎曰。善哉。汝有此心。我乃獸心爾。當斷肉味。無復日供。乃施此林為養鹿之園。佛觀此地有昔因緣。首來說法。報地恩也。

三月調根五人得度憍陳如悟慈尊之首喝剏解標名。

三月調根者。俟其時也。佛觀五人根緣僅熟。乃往化度。猶未信受。佛現神變種種調練。計經三月。乃為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五人中憍陳如先悟解得法眼淨。即證阿羅漢。佛稱為阿若憍陳如。為出世第一弟子。梵云阿若。華言解。故云剏解標名也。餘四人相次得道。且憍陳如或云陳那。此云火器。蓋祖先因事火命姓也。率先得度。蓋有宿因。按因果經云。釋迦因地為忍辱仙人。在一山中修道。時憍陳如為國王。名歌利。受性暴惡。一日將諸婇女入山。獵倦假寐。時諸侍臣入林採華。行至仙人菴前。仙為說法。良久王窹。不見諸女。擕劒尋覔。見在仙菴前。王怒問曰。汝何人。答忍辱仙人。又問得上地定耶。答未。王曰既未得上定。乃是凡夫。遂拔劒截下仙手足。見仙神色不動。遂問汝恨我耶。仙曰。不恨。願我成佛先度於王。今既得道。先度陳如。即歌利王也。

舍利弗逢馬勝以傳言於途見諦。

梵云舍利弗多。此云鶖子。從母立名也。始為刪闍耶外道弟子。愽達十八大論。辨才無敵。然常慨所學所師俱非真正。又鄙外道事行麤惡。一日途次逢馬勝比丘。持錫掌鉢衣裳楚楚。行步徐雅。悅而問之汝師是誰。馬勝報曰。佛大沙門。是我之師。又問說何法。答曰。我出家日淺而無強記。今略以一偈相示。曰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于時舍利弗言下悟解。諦者實義也。馬勝即鹿苑初度五人中阿奢輪也。

採菽氏繼踵以師事率門屬以同歸。

採菽氏即大目乾連姓也。先與舍利弗同師。甞立要云。若得甘露。願共分之。其日見舍利弗歸。神色怡悅。乃問之。兄得勝法耶。舍利弗乃說其所遇。仍以偈示。目連亦悟正理。相謂曰。外道之法徒勞耳。二人同心。各領徒二百五十人投佛出家。佛命善來。鬚髮俱落。袈裟著身。佛告大眾。此二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乾連神通第一。

迦葉氏彚跡以降心領火徒而迴席。

迦葉氏即事火外道優婁頻羅姓也。佛欲化之。故往寓宿。迦葉辤無舘舍。佛指龍堂。答云。龍性暴惡。恐害於仁。佛言無畏。即攝衣自入中坐。至夜龍歸。見佛遂怒。放火燒佛。佛入火光三昧。擔宇洞然。龍竄無所。惟見佛鉢清涼。乃躍入其中。迦葉是夕見火熾然。謂其徒曰。彼沙門必受苦矣。至旦。佛擎鉢出。示於迦葉。心既稍伏。請佛少住供養。然未肯受法。佛現五百神變。方乃歸依。與徒二百五十人一時剃落出家。障盡意解。成阿羅漢。所有祭火器悉棄水中。有親弟二人居于下流。一名伽耶。一名那提。亦事火龍。見流中祭器。奔來看省。見兄已成沙門。問其故。兄為說法。亦與徒二百五十人投佛出家。皆證道果。彚。類也。優婁為類。首二弟從之。易云。拔茅彚征之謂也。各與其徒棄火事佛。故云迴席。

莫不甘露洪澍末尼普應。

甘露者天之上味。喻一乘妙法也。末尼者或云摩尼。此云無垢。即珠寶也。以其珠體圓瑩。對物現色。喻佛自在。普應群機。隨根授法也。

天界人界。

天界者。佛成道二十七日。在他化自在天宮。天王請說十地經。後來又在彼說般若理趣經。在摩醯首羅天宮說文殊千鉢經。在忉利天宮普遍光明閣說一字奇特佛頂經。并為母摩耶夏三月說法等。人界者謂五竺十六諸國等處。

鸚林尸林。

鸚林者。百緣經云。佛自舍衛國行詣摩竭提國。中途有鸚鵡林。其鸚鵡王并諸眷屬飛翔宮中。迎請世尊眾僧。願於我林一宿。使我供養。佛即許之。與僧俱入林中坐定。鸚鵡眾見佛相好光明。眾僧威儀寂靜。各生歡喜信心。同日命終。生忉利天。尸林者。涅拌經云。佛一時在恒河岸尸首林中。爾時世尊取少樹葉告諸比丘。我今手中葉多耶。一切大地葉多。諸比丘言。世尊。一切大地葉多。不可稱計。如來手中。少不足言。佛言。我所覺了一切諸法。如大地草木葉。為諸眾生所宣說者。如我手中葉也。

或鷺池。

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有白鷺池。佛說第十六會般若經。

或鷲嶺。

在王舍城。梵云耆闍崛山是也。佛說大般若并法華等諸經。

或海殿。

佛在難陀龍王宮吉祥摩尼寶藏大雲道場寶樓中說大雲輪請雨經。

或菴園。

菴摩羅果名也。園中多植此果。佛說淨名等經。

或獼猴江。

近毗耶離城有獼猴池。池上有山精舍。佛在中入不動三昧。度五百商人。皆證阿羅漢。時大眾問佛耶輸陀羅比丘尼及五百商人往昔因緣等。

或火龍窟。

西域記云。北印土城西有大洞窟。是瞿波龍王所居。其龍忽發惡心。欲害王壞國。佛知乃運神足往彼。龍王見佛歡喜。惡心乃息。佛為說法。授不殺戒。因請留佛住此受我供養。佛言。吾將寂滅。今為汝留影至吾滅度後。汝惡心若起。當觀吾影。仍遣五百羅漢住此受汝供養。作福田也。因茲國王城邑永無憂患。記云。唐三藏弉法師親往禮拜供養。佛影遠望則金色炳耀。近則無視。

或住波羅奈。

正梵語云波羅痆斯。華言江遶國。佛說出曜.時世.轉法輪等經。

或居摩竭提。

唐言無恚害國。佛說華嚴.本起.賢愚等經。

或依堅固林。

梵云沙羅。此云堅固。瑤法師譯云堅林。即佛臨滅最後說大般涅槃等經。

或止音樂樹。

在維耶離城。佛居樹下說灌頂拔除生死得度經。

或海濵楞伽頂。

山在南天竺海邊。梵云楞伽。華言不可往。唯得神通者可到。佛居彼說經。名入楞伽山經。

或山際補陀岩。

梵語具云補怛洛迦。今訛略云補陀。此云小白華。謂此山多生此華。香氣遠聞。是觀自在菩薩住處。佛在彼說十一面觀自在經。

或迦蘭陀竹園。

梵云迦蘭陀。華言好音。即西域禽名也。謂迦蘭陀長者同類婆娑羅王同施立精舍。請佛眾住止。

或舍衛國金地。

梵云室羅伐。訛云舍衛。華言聞物城。其中有長者名須達拏。華言善施。常賑恤孤貧。國人重之。同號給孤獨長者。因往王舍城護彌長者家為子求婦。見其家備設香華飲饌。來日請佛。須達拏本事外道。乍聞佛名。心寒毛竪。是夜便往禮佛聞法。即發先業。得正信心。便證初果。遂請佛歸國。佛許之。及歸家。卜勝地。惟祇陀太子園高爽方廣。堪建精舍。往白太子。太子戲曰。若布金滿園。即我當賣。須達喜曰。此園屬我矣。歸家運金亥布八十頃。由是買得。建立精舍。曰祇桓。今呼佛寺為金地金田者。因此也。

或應念而空現。

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遇佛信法已。共言。我女勝鬘。聰慧利根通敏易悟。若得見佛必速得道。宜遣信報之。勝鬘聞佛功德。歡喜頂受。說偈贊佛。願佛慈慜令我得見。作此念時。釋迦如來忽於空中現無比身。勝鬘見之。對佛說十受三願等一十五章。名勝鬘經。

或沒山而出宮。

佛從鷲峯山沒。忉利宮出。須彌山沒。炎摩宮出。乃至已上說華嚴等經。

或說法假於六方。

優婆塞戒經云。善生長者子白佛言。外道諸師教人晨朝禮六方。則得長壽富貴。佛法中有此禮否。佛言。亦有。所謂禮東方是檀波羅密多。禮南方尸波羅蜜多。禮西方羼提波羅蜜多。禮北方毗梨耶波羅蜜多。禮下方禪波羅蜜多。禮上方般若波羅蜜多。若能日日正觀禮拜供養。即得長壽富貴。

或化身變為三尺。

懼師羅長者身長三尺。佛為教化令歸正法。亦化身長三尺。經所謂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是也。

或掌覆而指變。

掌覆者。楞嚴經云。世尊以閻浮檀金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放寶光。同時來祇陀林灌阿難頂焉。指變者。淨名經云。螺髻梵王語舍利弗言。我見此土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坈坎穢惡充滿。於是世尊以足指按地。即此時三千大千世界皆是七寶莊嚴。如寶莊嚴佛國。

或光流佛來或一身普集於多身。

法華經。大樂說菩薩欲見釋迦如來分身諸佛。爾時世尊放白毫相光。遍照十方各五百萬億那由佗河沙佛土。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而為侍者皆來此土。如是諸佛皆是釋迦佛所化之身。

或此界便明於他界。

觀無量壽佛經。韋提希夫人求生淨土。爾時世尊即現十方諸佛淨土。令韋提希目觀自選願生何處。韋提希即指阿彌陀佛國。我願生彼。佛教修十六觀。

或變淨而以淨覆穢。

佛方便報恩經。佛放大光照十方佛剎。有無量百千諸菩薩至。此時娑婆世界無諸山川林藪等。又法華經。三變土田十方嚴淨。又仁王經。佛為大眾現不可思議神變。令一佛土入無量佛土。無量佛土入一佛土。淨復現穢。穢復現淨。

或隨俗而即俗明真。

佛所說法不出二諦。二諦者。俗諦.真諦也。或言在俗諦而理歸真實。或即俗即真。或因俗明真。仁王經。波斯匿王問言。勝義諦中有世俗諦否。佛言。我今無說。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名一義二義也。又十六國王咸作是念。世尊大慈。普得利益。我等如何護國。由是如來因此說菩薩護佛果真實甚深般若。

若空谷之答響洪鐘之待扣矣。

此如來隨機赴感說法也。

其間所說阿含四有般若八空。

佛成道三十年內說此二教。蓋隨機投根故也。梵云阿含。華言法歸。是小乘教。有四部。一長阿含。二中阿含。三雜阿含。四增一阿含。此教說一切法有。故名四有。梵云般若。華言淨慧。是大乘教。說一切法空。有八部。故云八空。

密嚴華嚴佛藏地藏。

此四部大乘經名也。言地藏即十輪經也。

思益天之請問。

思益者。一梵天人名也。請問法義。從人立題。

楞伽山之語心。

入楞伽山經。大乘經也。此經以心為宗。故云語心。

萬行首楞嚴。

首楞嚴者。三昧名也。此經從所詮立題。

一乘無量義。

無量義處。亦三昧名也。從所詮立稱。

大悲芬陀利。

梵云芬陀利。此云白蓮華。從喻彰名也。

法炬陀羅尼。

梵云陀羅尼。此云總持。以法總持。有寂照之用。喻如炬。此從能喻所喻二名立稱。

無垢稱之說經。

梵云維摩羅詰。華言淨名。或云無垢。皆一義。蓋譯者巧拙也。

須達拏之瑞應。

梵云須達拏。此云善施。即釋迦因地作太子捨一妻二子時之名也。此經從所詮立題。

釋迦如來成道記註卷之上

卷下  →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