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ddha Mountain * Phật Sơn

Calgary Alberta Canada

 

[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大正新脩大藏经

阿含部
本缘部
般若部
法华部
华严部
宝积部
涅槃部
大集部
经集部
密教部
律部
释经论部
毘昙部
中观部
瑜伽部
论集部
经疏部
律疏部
论疏部

诸宗部
史传部
事彙部
外教部
目录部
古逸部
疑似部

No. 1820 [cf. Nos. 389, 1529]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晋水 沙门 净源 节要

云栖 沙门 袾宏 补注

释此经分二。初总叙经义。二别解经文。总。叙经义 夫化制互陈戒定齐举。莫大乎遗教经焉。推征解释开诱行业。莫深于马鸣论矣。然则论主发挥遗教。亦犹龙树启明大品欤。彼则融有而即空。此乃扶律以诠定。故中夜三唱圆戒珠以严身。上士七科滋法乳而延命。既而寡尤寡悔。二乘由是而功成。即事即心。三贤于斯而果满。非夫至圣最后垂范者。则安能至于兹乎。在昔罗什法师既翻于经。而真谛三藏续译于论。故得有唐太宗降乎命。永怀圣教用思弘阐。而词林载之。昭昭然若悬日月于太清。令万物之咸也。至若昔贤通经。虽具章门而绵历岁时。罕有传者。近世孤山尊者仰经述疏。多遵台教。遂使舆宗思而不学。抑又真悟律师以论注经。虽不忘本而皆存梵语阙译华言。净源久慨斯文流芳未备。于是翻经论之格训。集诸家之奥辞。庶乎后裔皆受赐耳 〔补注〕序前应云。释此经分二。初总序经义。别释经文。方与次科相应。旧本无今为补之。言节要者。此经有论有疏。源师盖撮略论疏。而成此注也 二别释经文()初释名题。二出译人。三解文义。初释名题。

佛遗教经 经有通别二名。佛遗教别名也。经即通名耳。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觉了性相之者。然具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若准起信。亦彰三义。始觉。即能证智。二本觉。即所证理。三究竟觉。即智与理冥始本不二也。又佛地论第一。说佛有其十义。恐繁不引。遗教者。谓遗留教诫。勖彼群机也。教者效也。使众生效之耳。经者。梵语修多罗。古译为契经。正翻为线。此方不贵线称。故存于经。佛地论云。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遗教。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众生故。

亦名佛垂涅盘略说教诫经 然上正题。法齐举以标其号。今兹别名亦尔。但广略有异。梵音涅盘秦言灭度。义翻圆寂。考诸唯识有其四种。一自性清净涅盘。二有余涅盘。无余涅盘。四无住涅盘。若乃一往分文摘字申义。亦具二种。谓佛说教诫。道洽德施即有余也。而垂涅盘。身灰智灭即无余也 〔补注〕垂临也。垂涅盘犹言临终也。世人临终语必切要。故云遗嘱。况四生慈父。垂灭之遗教乎。子孙背先人之遗嘱。众生背先佛之遗教。均名大逆也。可弗慎诸 二出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即后秦。姓姚名兴。具云鸠摩罗什婆。此云童寿。以童子之年有寿者之智耳。其翻宣经论。宏功茂德。传文叙。之详矣。译者。周礼秋官司寇云。北方掌语之官曰译 〔补注〕释名题下应有。出译人科旧无今补 三解文义()初序分至七离种(云云)无我分。依吾祖马鸣论文大科有七。初序分。二修习世间功德分。三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分。四显示毕竟甚深功德分。五显示入证决定分。六分别未入上上证为断疑分。七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然诸经文多明三分。初序分。二正宗。三流通。而序分有证信发起之殊。今经但有发起正宗。无证信流通。例如般若心经。义归一揆。抑又今所述注。翻梵从华。发辞申义。则多录孤山疏文。若夫译摩诃衍此云大乘。则遵起信论旨。其或辩注悬科。引文托证。则略为改易。至于判教被机。复引祖训为其正教量耳。

初序分()初法师成就毕竟功德。二开法门成就毕竟功德。三弟子成就毕竟功德。四大总相成就毕竟功德。五因果自相成就毕竟功德。六分别总相成就毕竟功德 初法师成就毕竟功德。

释迦牟尼佛 释迦此翻能仁姓也。牢尼此翻寂默。字也。故马鸣论云。能仁以家姓尊贵。即别相也。寂默以自体清净。即总相也。总若别唯佛兼之。即十号之一也。然则能仁约事为别。寂默约理为总。佛该总别而理事融通。其唯大觉乎。是则以大觉为大法师矣 〔补注〕问诸经结集俱云如是我闻。为断三疑。此何不尔。答首称释迦牟尼佛。佛不自称则非佛重起。一疑断。言释迦则非他方佛来。二疑断。言释迦则非阿难成佛。三疑断。盖变格而合常者也 二开法门成就毕竟功德。

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 佛初成道于鹿野苑。三转四谛法轮。法即轨持。轮者如帝王轮。从喻得名。若约法说。圆摧障恼名转法轮。舍论亦名梵轮。如来大梵之所转故。大疏云。流演圆通名之为轮。自我之彼故名为转。如翻火器。姓也。阿若翻无知。名也。然四十二章经。为憍陈如等五人。一陈如。二頞陛。跋提。四十力迦叶。五摩诃拘利。今但标上首以摄余四。然此法门成就。则初转法轮最后说法。后弟子成就则陈如跋陀。而圣智之巧隔句配义矣 三弟子成就毕竟功德。

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 本论约白净法二种释之。此句则涅盘白净法。上句初转法轮则道场白净法。须跋陀罗此云好贤。或云善贤。外道名也。住鸠尸那城。年一百二十。闻佛涅盘。方往佛所。闻八圣道。心意开明。遂得初果。乃从佛出家。又为广说四谛。即成罗汉四大总相成就毕竟功德。

所应度者皆已度讫 谓中间所度其人无量。故科为大总相也 〔补注〕中间所度无量则被机不一故。始陈如终跋陀。似专为小乘而实兼乎大乘也 五因果自相成就毕竟功德。

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盘是时中夜寂然无声因诣双树然后示灭。故论云因自相也。娑罗此翻坚固。言双树者。上枝相合下根相连。荣一枯相合似连理。荣枯似交让。其华如芙蕖。果大如瓶。其甘如蜜。准涅盘经。则四方各双即表四德。以破八倒。若依三卷经文似唯一双。以破断常。此亦大小二机所见各别。入涅盘者。将入是因。涅盘是果。故论云因共果自相也。上明双树若表四德即无住涅盘。今文即舍有余入无余也。言中夜者。成就二种中道。故论云总自相也。一者正觉中道。者离正觉中道。故知中夜入灭。表离断常二边矣。寂然无声者。既离正觉中道。故论云果自相也。寂然者。自性离念也。无声者。自性无说也。即自性清净涅盘心言罔及。亦是本论自性无说离念涅盘果耳 〔补注〕一者离断常。二者亦不住离断常。不住离断常即是离中道。此佛果自相也 六分别总相成就毕竟功德。

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上首眷属人位差别。诸者不一也。学居师后故言弟。解从师生故称子。略说法要者。世出世间法位差别。下文第二分即世间法。从三至七皆出世法。序分竟 〔补注〕略说法要者。垂灭无复再会。中夜为时不多。是以略而言之。唯取其要。闻者宜尽心焉 二修习世间功德分()初对治邪业功德。二对治止苦功德。三对治灭烦恼功德。此即三障也。苦是报障。余二如文。修此对治止离四趣。未出三界故。总明世间功德也。对治邪业功德()初依根本清净戒。二方便远离清净戒。三结示二戒能生定慧。四别伸五劝修戒利益初依根本清净戒。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比丘梵语。此含三义。怖魔。二乞士。三破恶。论云。此修多罗中每说比丘者。示现远离相故。复示摩诃衍方便道与二乘共故。又于四众亦同远离行故。起信论。摩诃衍此翻大乘。大即体相用三大。乘即诸佛菩萨所乘法故。下经示堪忍道即菩萨所乘。若谓今经约始终小机所见。得析空。寂默属藏教者。恐失马鸣深旨矣。于我灭后者。示现遗教义故。尊敬木叉者。即不尽灭法也。以不尽法清净法身。常为世间作究竟度故。令尊重珍敬。梵语波罗提木叉。翻别别解脱。亦云处处解脱。谓身口七非。五篇等过。不令有犯故得前名。戒体既全克取圣果。故彰后号。论云。此木叉亦是毘尼相顺法故。复是诸行调伏义故。次示解脱得度二种障。闇遇明者。度有烦恼闇障。如盲得眼。贫人得宝者。度空无善根障。如满足财宝。汝大师者。示现波罗提木叉是修行大师。世无异。示住持利益人法相似故。以佛处世常以篇聚训人。此法既存则如佛在。此则清净法身不灭也 〔补注〕不尽灭法者。佛灭则法灭。以有戒存则法不尽灭。有此不尽灭之戒法。是如来法身常度众生也 二方便远离清净戒()初不同凡夫增过护。二不同外道损智护。论云。护根本净戒此护初文依根本义。有其二种。一者不同凡夫增过护。二者不同外道损智护。遮戒虽多。今约喜犯曲嘉诫勉。能止此恶则名清净 初不同凡夫增过护。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不得两字贯于下文。贩者。一方便求利过。卖者。二现前求利过。贸易者。三交易求利过。论云。若依世价无求利心不犯。贸易谓交博也如以衣易衣以衣易等。萨婆多论以四义制之。置田宅者。四所安业处求多安隐过。善见云。居士施田地别人不得用。若供养僧者得受。若以池施僧。供给澣濯。及一切众生听饮用去。随意得受。畜养人民者。五眷属增过。是外眷属非同意者。何故不但言人而复说民。以其同在人中。于善法不同畜之生漏故。增一云。长者将施佛不受。若受者渐生重罪。僧祇云。若施园民妇人不应受。若言施供给僧男净人得受。尼僧反之。奴婢者。难生卑下心过。日藏分云。于我法中。假令如法。始从一人乃至四人。不听受田宅园林车马奴婢等常住物。若满五人乃得受之。集亦同。畜生者。七养生求利过。四分律云。丘畜狗乃至众鸟。并不得畜。南山云。今有施佛法家畜生。而知事有卖者。并不合圣教。一切种植者。八多事增过。僧祇云。为僧营理者别得人不开。自种教他一切不合。及诸财宝者。九积聚增过。若元作自畜之意不合。若拟净施与他。依律文开。僧祇云。若病人得者令净人畜。为贸药故。又云末利夫人施僧布萨钱。佛言听受。准义付他。善见云。施器仗僧应打坏。不得卖。施药器者不得捉得卖。皆当远离者。文虽在前义则居后。故论主云。此十种增过事。修行菩萨。宜速远离。应亲近。避大火聚相似法故。不得斩伐垦掘者。十不顺威仪及损众生过。外人妄计草木有命。如来顺世息谤。不得斩伐草木以示慈心。即毘尼中坏生种戒。垦土掘地即掘地戒。四分律云。若野火来近寺为护住处故。丘得草掘土。以断火故。萨婆多论。不掘地坏生凡有三益。是名大护。有本云。不得参预世事为十一过者。文既在后今所不依 〔补注〕草木有命者。外人以有知为命。如来以有生为命也。草木有生而无知。有生者不宜杀。以此顺世。非顺其有知也 二不同外道损智护()初行法根本。二行处根本谓世间分别见故。此分别见有五句十种。初行法根本。

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合和汤药者。以邪心求利故。若学五明以济于物。如华严中学医方明。谓善方药疗治众病。即五地菩萨耳。占相吉凶者。周易云。吉凶与民同患。若依华严学工巧明。谓占相工业由前世善恶为因。感此吉凶之报。仰观星宿者。同不净活命观视星宿也。宿音秀。谓五星二十八宿等。推步盈虚者。步亦推也。周易云。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数算计者。历数列次也。尚书洪范云。五曰历数。孔颖达正义谓算日月行道所历。计气朔早晚之数。所以为一岁之历。皆所不应者。总结遮止。论云遮异见也。夫沙门者。志求解脱当制心一处。岂得攻乎异端损减正智。秦缓不救膏盲。安知天道。世间方术信虚诳矣。假如法门之慈济一行之阐扬。释子之五明有裨正化。世有内昧道要影附高踪。惟利是求不思圣制。往不可谏来者可追。昔人以此行法根本。注为悬科者。无乃失之于近乎。有谓其行法根本即是前文依根本清净戒者。此又失之于远矣。且马鸣谓此修多罗中。建立菩萨所修行法有七分。修行法既通一经。故准近文科此五句。如谓未然吾从论也 〔补注〕药以济病。而云不应者。以邪心求利故。邪心有二。一不知天命妄冀延年。二杀生充药利人害物。皆名邪心。之求利为罪弥大。未登五地且究一心。无暇为此 二行处根本()初身处木叉。二口处木叉。三意处木叉。初身处木叉。

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节身者俭绝他求。勤舍放逸。时食者。离非时食。于食知止足也。清净自活者。不相追求。远离四邪故。不预世事者。自性止多事故。通使命者。自性不作轻贱事故。夫出家者。为无欲孤高自守。若为使命。则降志辱身癈乱正业。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况乎形服超世而甘为贱役。良用慨然。律开为父母等驰书往返。一切不犯 二口处木叉。

术僊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术僊药者。依邪法语。有二。术。依邪术恼乱众生语。二僊药。依邪药作世辩不正语。结好贵人者。依邪人语。有二。一与族姓同好。多作鄙媟语。二亲近族姓。多作我慢语。人谓族姓权豪也。媟狎也。郭璞云。相亲狎也 〔补注〕僊药贵人。似滥身处。不专属口。但经文太散。姑束成三业亦得 三意处木叉。

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趋得供事不应畜积 当自端心者。无见他过也。见他过则不能自净其心。正念求度者。勿得邪思也。起邪思则无由超度下地。包藏瑕疵者。起瞋毒故。有过不甘发露。显异惑众者。起痴毒故。现己胜行令他不正解。不应畜积者。起贪毒故。于供不知止足。瑕过也。疵病也。显异惑众不出五邪。制曰。疑众者杀。毘尼云。得圣者夷。四供养者。谓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趋得供事者。节量知止足。不求丰厚。故无畜积。五百问论。昔有比丘。多乞积聚。既不为福又弗行道。终作肉骆驼山。广数十里。适值凶年。国人日取食之。随割随生。俄而国取之。即大唤。其故。答曰。吾本道人也。为贪财不施。负此国人物多矣。故以肉偿之。我不负卿也。或曰。性重之戒。都无教诲者何耶。答曰。向佛总劝当尊重木叉。则包乎五篇轻重性遮。无所遗也。若惟勖重则将犯轻。今轻尚嘱重可知矣。大为之坊民犹踰之。岂得惟约性重乎 〔补注〕上三业中。自古高僧有置庄田者。有畜夫力者。有锄地者。有牧牛者。有听铃声者。为七帝门师者。有示现种种神通者。盖大士所作超出寻常。非律所拘。不可以此议彼。末世比丘初心菩萨。唯宜遵佛遗教 三结示二戒能生定慧()初结方便远离戒。二通示二戒为解脱因。三正明二戒能生定慧。初结方便远离戒。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 略说戒相者。前远离戒。据佛灭后人喜犯者。略示其相。故不广说也 二通示二戒为解脱因。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 戒是正顺者。正以拣邪。顺不违理。则是逆生死流。顺涅盘流也。解脱之本者。有余无余二种解脱。以戒为基。故云为之本。波罗提木叉者。名证义。以木叉翻解脱故。此显戒名木叉从果立称也 〔补注〕一师云。持者正顺解脱。者正顺烦恼。亦通终以前说为正 三正明二戒能生定慧。

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能 依戒得生定慧者。四禅八定由戒而生也。戒出三涂。定出六欲。慧出三界。故灭苦果也 〔补注〕首楞严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正此意也。然彼但说戒能生定慧自从定而生。今则戒能生定戒能生慧。与彼稍别。盖赞戒之至也 四别伸五劝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当持净戒者。一劝不失自体。勿令毁损者。二劝不舍方便。能有善法者。三劝远离诸过身语意业常集功德诸善不生者。四劝知多过患者。三业中一切时不生功德。安隐住处者。五显示菩萨所修戒中有如是得失。我当住安隐处。不住不安隐处。此正示现劝修利益胜义也 〔补注〕虽名五劝大意通结上文。能有善法者。即戒能生定生慧也。详言之则六度万行皆由此生故。安隐之处虽多。戒为第一。能过者 二对治修习止苦功德()初根欲放逸苦对治。二多食苦对治。三懈怠睡眠苦对治。初根欲放逸苦对治()初根放逸 二欲放逸。初根放逸()初戒护。二念护。三智护。此三生起者。虽住净戒。若不摄念戒不坚固。摄念治障由智裁择。初戒护。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 亦是蹑前起后 〔补注〕蹑前者。蹑其所已能。起后者。起其所未能也 二念护()初牧牛喻。二恶马喻。三劫贼喻。初牧牛喻()初法。二喻。初法。

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五根者。能生识故并名根。而不言意者。论云。示现色非色别故 〔补注〕非色能宰色故。下文云。五根者意为其主 二喻。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牛喻五根。人喻比丘。执杖喻摄念。苗稼喻三昧方便及正受功德。五欲不起正念成就。如不犯苗稼 〔补注〕石巩。南泉。领斯旨矣。又三昧正受。古谓华梵成文。今曰三昧方便及正受功德。则二须有别 二恶马喻()初法。

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若不摄守五根。非独起欲妨道。将沈苦海而无涯畔。既失戒念。对治甚难不可制也。故须防萌杜渐。勿令动心 二喻。

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埳 恶马喻五根。不以辔制喻无正念。坠坑埳喻沈恶道 〔补注〕牛马二喻似同而别。犯苗稼喻败坏善根为因。坠坑埳喻沈沦恶道为果三劫贼喻()初喻。二法。初喻。

如被劫贼苦止一世 澄照戒疏云。公自而取曰劫 二法。

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招殃累世苦又过之。劝慎五根诫勿起欲 〔补注〕谤贤圣者。六万世而舌根尚缺。耽音乐者。证罗汉而习气犹存。殃之及也宁有既乎三智护。

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有智之人故名智者。夫有智则能裁断是非。分别利害。既知戒念是利而非害故。制而不随。既知根欲是害而非利故。持之如贼。论云。此是重障故不令纵。下示轻障。假令纵之者。谓细相习障。纵有根欲不作意起也。不久见其磨灭者。何立见。示现依见时说故。譬之无常必归磨灭 〔补注〕此承上文。五根既如牛如马如贼。是故智人制此五根而不随顺。假令纵之者。意谓五根决不可纵。就使纵之。亦不过薤露风灯剎那之间。总归磨灭耳。何足乐乎。此解与前少别。或可备一说云 二欲放逸()标由心。二劝勤遮。三示障法。四修三昧。标由心。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 五根起欲皆是自心。若本无心五尘宁染。则知心王而为主也 〔补注〕心为主有四。迦叶佛云。欲生于汝意。则以六识心为主。又云。意以思想生。则以七识心为主。妄想是阿赖耶见分。则以八识心为主。含藏无性即白净真如。则总之以圆觉妙心而为主也 二劝勤遮。

是故汝等当好制心 既知五欲悉由心故。故劝防制。瑞应经云。得一心则万邪灭矣 〔补注〕制有二。事制。则谨守根门不令奔境。理制则根境本寂念自不生 三示障法()心性差别障。二轻动不调障。三失诸功德障。初心性差别障。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可畏者。招感生死无解脱期。既皆由心安得不畏。毒蛇喻瞋心对违境。恶兽喻痴心对中庸境。怨贼喻贪心对顺境。三毒为害过蝮蛇等故云甚于。大火遍烧以喻等分。分越逸亦过大火。故未足喻 〔补注〕蛇兽贼等总喻可畏。今分配三毒者。蛇主恚怒。主愚闇。贼主掳掠。据多分也。火之所至玉石俱焚。无所拣别。故以遍烧喻等分也轻动不调障。

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 喻心有曀不见未来。百喻经云。昔有贪夫。于野求蜜。既得一树。举足前进欲取蜂蜜。不觉草覆深井。失足而亡。狂象者。喻心起三毒也。涅盘经。醉象狂逸如贪恚愚痴醉故多造恶业。者。喻根起五欲也。有说。譬如一现于五心猴亦尔。遍彼五根。腾跃释上狂象。踔踯释猴。跳也。当急挫之者。示其抑入无动处故。无令放逸者。令其摄入调伏聚故 〔补注〕曀阴而风也。阴喻昏沈。风喻妄想。明之空为阴风所蔽。喻寂照之心为昏妄所障也。是以俱趣目前之欲。不思身后之虞也 三失诸功德障。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 由不制伏。则世出世善。悉皆丧灭 四修三昧。

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制之一处者。无二念三昧。翻断心性差别障。一处谓心也。制之于心。则四分差别自然休息。无事不办者。起多功德三昧。翻断失诸功德障。文小不次。若依论在后。今顺经文居中。折伏汝心者。调柔不动三昧。翻断躁动不调障。既知制心之益。是故精进折伏不令动转轻躁也 〔补注〕无事不办所该者广。当知万法由心。其心一故。百千三昧辩才神通光明。无不具足 二多食苦对治()初示平等。二戒多求。三劝筹量。初示平等。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药取疗病不分善恶。以饮食为药。除饥渴之病亦然。不应于好食增心贪着。于恶食减心厌弃。意在除饥渴。不取珍美也 〔补注〕支持也。足持其身即已不贪味也。所谓为疗形枯聊接气也 二戒多求()初喻。二合。初喻。

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蜂喻诸比丘。华喻受供养。取味喻除饥渴之恼。不损色香喻不坏善心 〔补注〕此解是言比丘不坏己之善心 二合。

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多求长贪。故坏其善也 〔补注〕文云无得多求坏其善心。是坏彼施者之善心也。以求索无厌施者生退倦故。如佛世比丘过聚落而掩门是也。以上下文贯之尤明 三劝筹量。

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牛能负重。若所负过分则竭其力。丘受施。多求美食则败其道 三懈怠睡眠苦对治()初合释前二睡眠。二离辩后一睡眠。论云。懈怠者。心懒惰故。睡眠者。心闷重故。此二相顺共成一苦。然起睡眠乃有三种。一从食起。二从时节起。三从心起。前二是阿罗汉眠。以彼不从心生故。无所盖故。初合释前二睡眠。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昼勤心者。治从食起睡眠。夜不废者。对治从时起睡眠。无空过者。总结上二。皆以精进勤策为能治也。智度论云。眠如大闇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是故宰予昼寝。仲尼贻朽木之责。那律假寐。能仁兴蚌蛤之讥。眠之废学妨道。其故大矣 〔补注〕夜独举初中后者。向晦入息人情之常。故昼日犹能修习。昏夜谓应睡眠。为重警之也 二离辩后一睡眠()初观察对治。二净戒对治。论云。自余修多罗。示现第三从心起睡眠。有二种对治。一观察对治。二净戒对治。或曰。前二睡眠。唯一精进。以为能治。今兹一种能治具二何耶。答夫障有轻重则治有一多。前二睡眠。从食从时则所治障轻。故以精进通而治之。今从心起者。所治障重故。以观察净戒。约法引喻。一一别治耳。观察对治。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无常有二。二细。一期生灭为念念生灭为细。论云。观诸生灭坏五阴故。间亦二。谓三界是器世间。六道是有情世间。而此依正悉是速朽。如为火烧。又仁王经云。劫火洞然大千俱坏。马鸣颂无常经云。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早求自度者。示求禅定智能度所度故。诸烦恼贼者。三毒烦恼杀人法身慧命。论云。观阴入界等常害故。中可畏求自正觉故 〔补注〕坏五阴者。一期一念皆有五阴 二净戒对治()初正明对治。二示对治法。初正明对治()初明有对治。二明无对治。初明有对治()初示烦恼可畏。二劝净戒断除。初示烦恼可畏。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 烦恼毒害己自名蛇。更举黑蚖喻之可畏。惑在心睡起必害慧。蚖在室睡起必害人 二劝净戒断除。

当以持戒之钩早屏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持戒去惑如钩出蛇。此言定共戒也。论云。禅定相应心戒故。四分律云。云何为学为调三毒故。蛇出安眠者。上句明断惑。下句明已办。总而示之。以戒外防。以定内静。故能发慧断惑也。若乃外衒持相内无定慧。我慢自高戒取斯起。更引黑蚖以归心室。不知其可也。智者思之诫之 〔补注〕发慧断惑。是道共戒。具斯二戒。定慧双修矣 二明无对治。

不出而眠是无惭人 不能对治烦恼。而懈怠安眠。此则不耻愚迷。名无惭人也 二示对治法()初正明胜法。二劝修胜法。初正明胜法。

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 惭耻二字。依经论合释。涅盘云。者内自羞耻。瑜伽云。内生羞耻为惭。当知。怀惭耻则策勤三业不暇宁居。而能三学是修速阶贤圣故此云戒定庄严为第一也。而能制御非法。如钩制象 〔补注〕戒定三学。皆以庄严法身。唯有惭耻。方能习学。故云第一二劝修胜法()初正示劝修。二有无得失。正示劝修()初劝其常修。二远离致损。初劝其常修。

是故。比丘常当惭耻无得暂替 是胜庄严。故劝常修 二远离致损。

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 若离惭耻则不能持戒。戒不净故定不成。定不成故慧不发。者俱无。则世间出世间功德。从何生耶。故失功德耳 二有无得失。

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涅盘云。愧者发露向人。瑜伽云。外生羞耻为愧。涅盘又谓无惭愧者不名为人。与飞禽走兽。无相异也 〔补注〕愧具上羞耻。盖以一字当二义也 三对治修习灭烦恼功德()初对治瞋恚烦恼。二对治贡高烦恼。三对治谄曲烦恼。初对治瞋恚烦恼()初示堪忍道。二校量最胜。三约能不能。初示堪忍道()初堪忍则三业清净。二不忍则妨失道德。初堪忍则三业清净。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 论云。修行菩萨。住堪忍地中。能忍种种诸苦恼故。支解无瞋。身意净也。勿出恶言。口业净也。然此一唱经。若例金刚论。则十八住中第十三忍苦住。信行地也。起信亦云。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彼疏释云。三贤菩萨与二乘同故。本论云。复示摩诃衍方便道。与二乘共故。则知此经化身所说。摄地前菩萨。梵网报身所演。摄地上圣人。故华严疏云。梵网即舍那坐千叶华。摄离垢地戒波罗蜜耳。昔人以遗教。藏通菩萨同禀者。马鸣奥义。若谓梵网是别圆菩萨自禀者。似违清凉深文矣 〔补注〕无瞋似专属意。而云身意净者。任其支解而手足不为捍御。即是身净 二不忍则妨失道德。

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 若纵瞋者。则自妨己道。失化利他 二校量最胜。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谓第二地持戒苦行。校量第三地忍辱之德。所不能及 〔补注〕云何戒行不及能忍。良由戒高者轻世。苦己者瞋他。忍则冤亲等观。苦乐无寄。故施戒生天。忍辱入道。何可及也 三约能不能劝诫()初举能忍兴劝。二约不能伸诫。初举能忍兴劝。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犯而不校世称君子。是故行三种忍。悉名大人 〔补注〕三忍有二。一苦行忍。二生忍。三第一义忍。且据二忍也。又一耐怨害忍。二安受忍。三观察忍。今且据初忍也。有力大人者。凡夫以胜人为力。菩萨以让人为力。血气之力为小人。道德之力为大人也 二约不能伸诫()初明不忍成愚。二示瞋恚过患。三对白衣校量。明不忍成愚。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能人也 甘露是诸天长生之药。力既成则益法身。延慧命故。以忍受恶骂喻饮甘露。不由彼辱宁显我忍。揩金山。喻意可识。苟不如是。则无证道智能。名凡夫愚人 〔补注〕揩金山。金则愈光。石磨剑形。剑则愈利。永嘉谓不因谤讪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是也 二示瞋恚过患()初征释过患。二诫令防护。初征释过患。

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破善者。华严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论云。善法者。自利智能相故。名闻者。利他善法名称功德故。人不喜见。注曰。自他世。无可乐果报故 二诫令防护。

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论云。护自善法如防火。利他功德如防贼 三对白衣校量()初白衣无对治法故容起。二出家有对治法故不应起。初白衣无对治法故容起。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 恕者。声类曰。以心度物也。既受着五欲复无白净对治之法。容可起瞋。出家反是不应瞋也 〔补注〕白衣通六欲天。上界不行瞋故。比丘志出三界。何可自同白衣。故云反是 二出家有对治法不应起()初法。二喻。初法。

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 〔补注〕有欲之人。欲顺则憍恣故起瞋。欲违则忿恨故起瞋。今无欲之人。而起瞋恚故不可也。况有法对治乎 二喻。

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清冷云中喻行道无欲。霹雳喻怀瞋恚。郭璞云。雷之急激者谓霹雳。论云。示道分中不应有故二对治贡高烦恼()初正设对治。二较量不应。初正设对治。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 夫在家人。凭乎容仪以傲于物。所以冠冕严其首。剑佩饰其身。朱紫焕其服。僮仆供其役。帑藏积其财。尚须富而无骄。卑以自牧。我今跃出四民期臻圣果。毁其形坏其服。非骄慢耳。摩头者。反手摩头。知无冠冕之严。舍饰好者。自身已舍剑佩之饰。坏色者。反顾坏服绝朱紫之华彩。执持应器者。应器亲持无僮仆之供役。以乞自活者。以乞食养命。无帑藏之积财。上五句明不应慢。自见如是。一句明智能成就。常自观察故。后一句明慢起应治。憍慢设起。宜疾思惟以止妄心。当灭之。非正色间色故名坏色。四分云。坏色青黑木兰也。应器谓也。应法之器故名应器。憍慢者。自举曰憍。陵他曰慢。俱舍云。对他心起。憍由染自法 二较量不应。

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易曰。道恶盈而好谦。老子曰。柔弱者生刚强者死。故知憍慢非世俗所宜。降身行乞者。摩头等五悉是降身。举要而言指归行乞 〔补注〕举要者。未见行乞之人而有冠冕剑佩朱紫僮仆者也。故举一该四 三对治谄曲烦恼()初举过设治。二诫谄劝直。初举过设治()举过患。二设对治。初举过患。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 希其意而道其言曰谄。是故其言谄者其心必曲。道尚质直故与道相违 〔补注〕维摩经云。从初发心至坐道场。纯一直心。中间并无诸委曲相二设对治。

是故宜应质直其心 守心质直则谄曲不起。楞严亦云。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二诫谄劝()初诫谄曲。二劝质直。初诫谄曲。

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 道务质直。以曲入道则无所诣 二劝质直。

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正道名直。离边观中。舍事求理。悉名谄曲 补注〕即边而中尚非但中。况复遍执。即事而理尚非单理。况复着相。如是质直。岂仅仅诚实之谓耶三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初无求功德。二知足功德。三远离功德。四不疲倦功德。不忘念功德。六禅定功德。七智能功德。八究竟功德。

初无求功德()初知觉障相。二知觉治相。三知觉因果习起相。四知觉无诸障毕竟相。五知觉毕竟成就相。初知觉障相。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多欲烦恼障也。多求业障也。苦恼报障也二知觉治相。

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远离三种妄相也。无求故无业。无欲故无惑。无患故无苦三知觉因果习起相。

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直尔少欲已得必安。况因少欲必获圣果。闻此利而不修习。除彼不肖人盲瞑无智者 〔补注〕直但也。但只少欲无别功德。然已有心安之益矣。心安有二。一者少欲则心不贪求故安。二者少欲则心无忧怖故安 四知觉无诸障毕竟相。

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 无谄曲无惑也。不求人意无业也。根不牵无苦也。眼根牵人受色。乃至身根牵人受触 〔补注〕世之胁肩谄婢膝奴颜以求人意者。思遂其富贵利达之欲故也。无欲于己则何求于人哉 五知觉毕竟成就相。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盘是名少欲 心坦然则法身显矣。无忧畏则般若发矣。触事有余则解脱成矣。三法具足名大涅盘。故论云。若等三种功德。果成就故。又心坦然者。离谄诳也。无忧畏者。不他求也。触事有余者。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安。斯皆有余。故常无不足。既心无他想。则涅盘不求而自至矣 二知足功()初对治苦因果。二复说清净因果。三示现三种差别。初对治苦因果。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 论云。中苦恼者。示现烦恼过从苦生故。远离他境界故 〔补注〕恼从苦生者。如盗心生于饥寒故 二复说清净因果。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论云。成就对治法故。于自事中远离故 〔补注〕外贪求为他。内安乐为自 三示现三种差别()于二处受用差别。二于二事受用差别。三于二法中无自利有自他利差别。初于二处受用差别。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得卧平地且胜牢狱。所以安乐。既处金屋更瑶台。故不称意 〔补注〕谋臣安布衣以全躯。轮王希天位而堕地。不惧乎 二于二事受用差别。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王戎牙筹每计其产。颜渊陋巷不改其乐。夫不知足者。恨珍宝之未多。嫌土田之未广。鄙栋宇之未丽。凡有施为心常不足。非贫而何。足之人。虽服絺绤而有狐貉之温。虽食藜藿而有膏粱之美。虽居蓬荜而有夏屋之安。夫何故然。知足故也。涅盘云。知足第一乐斯之谓欤 〔补注〕王戎晋人。位至三公。自执牙筹会计财产。不知足故也。夏屋大屋也。诗云。夏屋渠渠。是也 三于二法中无自利有自他利差别。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欲牵者。爱色贪声莫知其止。无自利何能愍他。知足者有二利。一不为五欲所牵是自利。二能愍他是利他。心既怜愍必当教诲。老子云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补注〕知足者愍。正意谓此等愚人乃智人所怜。源师云。能愍他是利他。盖委曲发明耳 三远离功德()初自性远离门体出故。二修习远离门方便出故。三受用诸见门常缚故。初自性远离门体出故。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 初治无我执着障。即三三昧也。寂静者。示法无我空故。无为者。无相空故。安药者。无取舍愿空故。离愦者。治我所障。五众乱起无次第故众即我所也。故下文云。当舍己众他众。众故愦独处闲居者。治彼二无相障。即修三三昧也。然忘怀去来者市朝亦江湖。情生死者山林犹桎梏。今诫初心宜求闲静。则观道易成耳。诸天敬重者。治无为首功德障。静处是可重法。于诸善法为其首故。能为帝释诸天所敬重也。帝释具云释迦因陀罗。此云能主。言其能为天主。居须弥山之顶欲界第二天也 〔补注〕无我执着障者。本无有我。以执着故而有我。是名为障。诸天敬如空生静坐事 二修习远离门方便出故。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 众即四人已上。己众谓自己弟子及同学也。众可知。舍之则是离我我所。不复集生故。闲独处者。方便慧成就。如法而住也。思灭苦本者。善择智成就。远离起因也。法华云。苦所因贪欲为本 〔补注〕众有二义。事则自他徒众是也。理则五蕴为己众。一切烦恼为他众。迷执五蕴集诸烦恼。沈沦生死。故当远离也 三受用诸见门常缚故()初自他心境相恼。二复示无出离相。初自他心境相恼。

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自他众是能恼境。受众恼者。所恼心。心既受恼则诸见集生。生已自害。次以大树况之。大树喻己心。众鸟喻自他众。枯折喻诸见集生 〔补注〕利他名为菩萨。善号曰声闻。云何乐众乃云受恼。答子舆氏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解云。学问有余人资于己。不得已而应之。若好为人师所以成患。则彼之患生于好。今之患生于乐也。不然自利利他作一株大树。与天下人歇阴凉去。名大利何患之有 二复示无出离相。

世间缚着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缚着没苦烦恼业染生也。老象喻缚着。溺泥喻众苦。象故身重缚着厚也。故溺泥观智微也。所以溺众苦泥不能自出 〔补注〕世间缚著者。独处是出世法。乐众是世间法 四不疲倦功德()初就法门明不退。二约喻显精怠。初就法门明不退。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 既无疲倦。则于一切法行。善能趋入。岂同外道无益苦行乎 〔补注〕抒水还珠。刺股取印。辍席成道。世出世间何有难事。岂同外道者。明今是勤修正道故 二约喻显精怠()初精进比水长流。二懈怠况火数息。初精进比水长流。

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以成就不退转故。劝修习长养。由精进匪间。如水不绝则穿石也二懈怠况火数息。

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懈废谓不精进。念处退失不成就心慧故。火者圣道如火。烧惑薪。暖顶以前皆名未热。已热而息火尚不生。未热数息。虽经年劫终无得理。此说懈怠过也。华严颂云。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彼疏约三慧以辩懈怠。约闻则听习数息明解不生。约思则决择数息真智不生。约修则定慧数息圣道不生。禅宗六祖共传斯喻。愿诸学者铭心书绅 〔补注〕精进二义。事则念念勤修。理则念念空寂。故云一念不生是真精进 五不忘念功德()初明不忘。二辩劝修。三示得失。明不忘()初明行中最胜。二明能遮重怨。明行中最胜。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略举三行。求者闻法行。善知识通三种。一教授善知识。二同行善知识。三外护善知识。谓求教授也。闻名钦德曰知。形敬奉曰识。护者内善思惟行。如闻而思守护不失也。者如法修行。行谓如思而修。即是以行助解求善助也。不忘念者。结为最胜。不忘正念于三行中为首为胜。故云无如不忘念。上之三行亦名三慧。慧以照了为义。行以进趣为义。照了进趣悉由不忘念也。无闻慧如覆器不能受水。无思慧如漏器虽受而失。无修慧如秽器虽不漏失秽不可用。以不忘念则既仰且完而复清净也。故涅盘云。四法是涅盘近因。一近善知识。二听闻正法。三思惟其义。如说修行。若言苦行是涅盘因者无有是处。今合初二故三也 〔补注〕知识护助有二。者知识是师。护助是友。不忘念者。方能承受师友教诲。忘念之人。明师良友日临之无益也。二者知识是一心。护助是三慧。不忘念则一心了然三慧具足 二明能遮重怨。

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 以常念正道故则烦恼怨贼。不能入心害三种善根也 〔补注〕三善根即三慧二辩劝修。

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 令初念处成就也三示得失()初失念成就多过。二得念成就多功。初失念成就多过。

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 失念谓有始无终也。无终则失三慧。慧失则圣果无由可阶耳二得念成就多功。

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铠喻念力。喻五欲铠甲也 〔补注〕如将刑罪人。临乐不乐。亦以不忘怖死念故 六禅定功德()初明定。二劝修。三示益。初明定()初摄念能生。定成有用。初摄念能生。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 谓八种禅定。因摄念生故 〔补注〕楞严云。摄心为戒。因戒摄定。是也 二定成有用。

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禅定成就则有果用。故能知生灭法相。如升大虚下见万象 〔补注〕楞严云。因定发慧是也。在定之心不着于物。故云如升太虚。不着于物斯能照物。故云下见万象。又如大海澄清森罗自见 二劝修。

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 精勤对治懈怠无修习方便障也。是故懈怠有三种。一不安隐懈怠。二无味懈怠。三不知恐怖懈怠。何修习一一对治。示现精勤修习。节量食卧。及调阿那波那故。精勤修习。觉知诸定有通慧功德。及尽苦原故。大希有事故。精勤修习。观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恶趣苦。我未能离苦。即精进对治也 〔补注〕诸定者定有多种。如四禅八定十六特胜等乃至那伽大定三示益()初法。二喻。三合。初法。

若得定者心则不散 功德成就无所对治也二喻。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 喻治堤塘则能积水。堤限也。积土为封限也 三合。

行者亦尔为智能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智能合惜水。禅定合堤塘。不漏合心不散。论云。示善修功德上上增长故。由禅发智。则知世间生灭法相故 〔补注〕为慧修定定必发慧。为定修定是名痴定 七智能功德()初正明智能破障。二喻显四种功德。初正明智能破障()初约有慧显是。二明无慧斥非。初约有慧显是()初能破理事二障。难得常令防护。三明其难得能得。初能破理事二障。

汝等比丘若有智能则无贪着 贪着有二。于真实义处生着。名理障也。二于世间事处生着。名事障也。若有智能则二着不起。名破障也 〔补注〕楞严谓因妄显真。妄既本空。亦不立。何可着也 二难得常令防护。

常自省察不令有失 于一切时。常修心慧故 〔补注〕省察者。察知事理二障。时时省察勿使障生。是二皆名心慧 三明其难得能得。

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 即于第一义处。离贪着。故得解脱 〔补注〕武帝之于达磨。未能远离第一义故 二明无慧斥非。

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心无智能故非道人。形已削染故非白衣。两端不摄故无所名 〔补注〕强与安名曰鸟鼠僧。僧众中尊而有鸟鼠之名。可耻甚矣 二喻显四种功德()初正明四种功德。二结叹照觉功能。初正明四种功德()初喻。二合。初喻()初喻闻。二喻思。三喻修。四喻证。初喻闻。

实智能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 此三深广。没溺众生。故如海也。闻法起信如得牢船。必假思慧。为帆樯便风。方有所利苟无此二船虽坚牢但在此岸 〔补注〕信为道元功德母。故闻法起信乃入道底本。如船为载物渡人之底本也 二喻思。

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 闻而不思则于道黑暗。故以思慧喻明灯也 三喻修。

一切病者之良药也 药以治病。如修慧能动惑 四喻证。

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以智断惑乃证圣果。惑之智喻之利斧 〔补注〕据文势。船灯药斧总喻智能。今分属闻思修证者。欲易晓也二合。

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 即证果也 二结叹照觉功能。

若人有智能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能 四种修学功德。于分内处而有照觉。名明见人 八究竟功德()初正明戏论。二劝修远离。初正明戏论。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 戏论有二。一于真实理生戏论。二于世间事生戏论。于真实理。起四句执。是一非诸。名戏论。当知心之自性离四句故。起故定执则挠其性。故云其心则乱。求那跋摩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执者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于法戏论尚已不可。得为世间诙谐嘲谑耶。虽复出家者。形虽离俗心未证理。乎二种戏论所乱也 〔补注〕信心铭云。纔有是非纷然失心。故戏论心乱 二劝修远离()初有对相远离。二无对相远离。初有对相远离。

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 有彼彼功德相也 二无对相远离。

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无彼彼功德相也。结名不戏论者。示现行成就体性异故 〔补注〕见有戏论急舍离之。有彼彼功德相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见有戏论可舍离。无彼彼功德相也四显示毕竟甚深功德分()初略明。二广释。初略明()初菩萨常修功德。二如来说法功德。初菩萨常修功德。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 功德指上所说。一心者无间断故。之一处即是。于第一义心修也。如怨贼者。离一心相违行如怨贼故 〔补注〕第一义心修者。以万行皆归圆觉妙心故 二如来说法功德。

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 始说度陈如。终说度须跋。故利益究竟耳 二广释()常修功德。二说法功德。初常修功德。

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间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 勤行者示现常修。山间等示无事处。凡有五处皆远愦闹。念所受法者。示修真实无二念故。勿令忘失者令修现前故。精进修之者以方便修故。为空死者。于相似法处苏息远离上上心故。此谓爱着内凡。故于一生不能入圣。名为空死。此诫顶堕人也。后致有悔者。于晚时自知有余悔不及事故。谓临终方悔者也。先民有言。临死修善于计已晚。智者云。有邺洛禅师。名播河海。住则四方云仰。动则百千成群。殷轰轰于世有何利益。临终皆悔也 〔补注〕空死而悔有二。一是荒芜三业全不修行。终知堕恶处故悔。一是得少为足未证谓证。临终知非极果故悔。今疏举重言之轻可知矣 二说法功德。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良药喻说法能破恶。善导喻说法能生善。不受由机非佛过失 五显示入证决定分()初方便显发门。二法轮成就门。三分别功德门。初方便显发门。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 四谛是行者常观察。及依之起行。故劝问也。苦则八事迁迫。集则惑业牵报。灭则二脱离缚。道则三学能通。于此有疑何能观察起行耶。佛今垂灭故劝疾问 〔补注〕二脱谓二种解脱也。一者慧解脱。者俱解脱。又一者解脱烦恼。二者解脱于碍。上惟小乘。下通菩萨二法轮成就门。

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 三唱者。示现法轮满足成就。三转实法故。无问者。示现证法满足成就故。无疑者。示现断功德满足成就故 〔补注〕如来知众无疑。尚不须一唱。而必三唱。大慈大悲愍物无已之心也 三分别说法门()初经家叙。二正分别。彼众上首。知大众心行成就。定复了知所证实义故。分别彼彼事以答如来故。初经家叙。

时阿[/]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 阿[/]楼驮。亦云阿那律。亦阿泥楼豆。亦阿难律陀。皆一也。此翻无贫。亦翻无灭。亦云如意。昔施辟支佛一食。获九十一劫往来人天常受福乐。于今不灭所求如意。以兹三义故有异翻。为众首。故观察白佛也 二正分别()初佛说无异。二比丘无疑。初佛说无异。

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先以喻显也。月是太阴精故冷。日是太阳精故热。而性不可易世皆知之。今云可热可冷者。日月宁易其性。佛言终无变异也。不可令乐者。苦乐各实不变异故。更无异因者。集因定招苦果。终非道因所招也。论云。示苦灭各自因故。即是因灭者。集因也。又因灭是有余涅盘故。因灭故果灭者。后有因中不生是灭苦果也。又果灭是无余涅盘故。更无余道者余道非真不能趋灭也 〔补注〕日月是幻妄之法。故可转移。言乃真实之理。焉能变异。是故反阴易阳世容有之。逆理乱真终无是处 二比丘无疑。

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决定者。苦乐因果入行决定故。无疑者。无异无余义故 〔补注〕无异者。明烛其理。更无差异。不疑。无余者。曲尽其义。更无遗余。故不疑六分别未入上上证为断疑分()初显示未入上上法。二为断彼彼疑。三重说有为无常相。初显示未入上上法()初约未办。二约已办。初约未办()初见灭怀悲。二闻法得度。见灭怀悲。

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未办者。即内外凡及前三果也。前三果残思在故。则有悲感 〔补注〕如天人雨泪。阿难愁忧。是也 二闻法得度。

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 初入法者。即前所作未办人也。望极果人通名初入。得度有二。谓从凡入圣。从圣至极。皆名得度。复以譬喻。示现见道速疾决定义也 二约已办。

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已办者。无学位人。已尽见思出三界苦。于小乘中虽名已办。其实所知障全在故。见佛速灭。由不了生本不生灭。亦无灭生灭即非生灭故 〔补注〕如经云。苦哉大圣尊。入真何太速是也。又云。诸佛不出世亦无有涅盘。则了不生不灭之旨者也 二为断彼彼疑()初经家叙。二正断疑。初经家叙。

[/]楼驮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圣者正也无漏正法得在心故。谛有二义。一者谛实。二者审谛。释此二义如四圣谛品。复为众说者。讫高勖下。寄现训未也。论云。如来悲心淳至故不护上上法也 〔补注〕曲被中下。非为上根故。远惠万世。非为一时故 二正断疑()初自他俱灭。二法门常住。三利他事毕。四总显已度。五示得因缘。因果住持。初自他俱灭。

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 会亦当灭者。住世虽久时会亦灭。会而不灭终不可得。上明自灭此云他灭。岂唯我然一切皆尔。会聚也。既有聚会必归离散。聚散有二。一师资聚散。二五阴聚散。是则一切皆无常也 〔补注〕师资者。言一众聚散。未有主常领伴伴常随主者也。五阴者。言一身聚散。色阴则四大合而必离。四阴则妄念起而必灭。故曰一切皆无常也二法门常住。

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自利者修因得果。他者说法化生。至圣流慈宣说法门。无不具足。此法常在世间。众生自可修学。不须我住也 三利他事毕。

若我久住更无所益 法既具足我住何为 〔补注〕无益有二。一者诸佛住世。止为说法利生。法既足矣。故无益。二者佛若久住。则众生不生难遭之想。故无益 四总显已度。

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 于彼彼众自利事讫。则是令彼彼天人修因得果也五示得因缘。

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其未修习者。依不灭法门能作得度因缘。则是已为下种未来熟脱。法门在世可修学故 〔补注〕熟脱者。善根纯熟得解脱也 六因果住持()对因。二对果。初对因。

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 弟子行之者。因分住持不坏。灭后弟子常依修习。展转传授不断绝也 二对果。

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法身常在者。果分住持不坏。以弟子所行之法不断绝。是如来五分法身。常在世也 〔补注〕佛身虽灭佛法常存。依法修行是佛住世 三重说有为无常相()初正示有为。二引己作证。正示有为()初无常求脱。二以智灭痴。三观身不净。初无常求脱。

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 论云。示现于此处劝修世间生厌离行故。当勤精进者。于有为相中得解脱故 二以智灭痴。

以智能明灭诸痴暗 复示如实观灭我我所见根本故 〔补注〕痴暗即无明也。凡夫见有我及我所。此见从无明生。非智不灭 三观身不净。

世实危脆无坚牢者 阴等诸法悉皆虚妄二引己作证()初略示己灭。二广辩患相初略示己灭。

我今得灭如除恶病 阴身如恶病。得灭如病差 〔补注〕佛妙色身即是法身。而喻恶病者。示同凡夫作警省也 二广辩患相。

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唯有智人能厌能喜 〔补注〕见身存则悦而不厌故贪生。见身灭则忧而不喜故避死。此愚人所为也。智人反是 七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初对治自性障。二明清净无我。初对治自性障()初正明实慧。二劝勤修习。三三界无常。初正明实慧。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 知五阴法中种种妄想悉从心起故以心为主则令制之一处也 〔补注〕一心二字。总结上来诲示多种法门。良由一心为万法主。故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二劝勤修习。

勤求出道 以一心如实慧难可得故。劝令精进 〔补注〕乱心者违实理之妄知也。一心者如实理之真知也。故云如实慧。得如是慧宁是易事。故应勤求也。复有二义。一者事。据上文当是一其心以求出道故。二者理。一心如实慧即是出道故 三三界无常。

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 世间总标三界。动即欲界。不动即色无色界。坏不安者结指无常 〔补注〕上二界寿命长远。外道以为不动。不知三界皆属无常故。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二明清净无我()初劝止三业。二示将归灭。三正显遗训。即是于甚深法中寂灭故。初劝止三业。

汝等且止勿得复语 净口业也。口业净故则意亦净也。论云。示三业无动。是寂灭无我相应器故 〔补注〕问此中何缺身业。答凡侍于所尊有问则从座起。承问则起而对。是身口常相须。故口不动兼身亦不动也。三业不动是与寂灭无我。相应之法器也 二示将归灭。

时将欲过我欲灭度 已当中夜。所以不过表中道也。中道二种如前说。今显表离断常之中。亦密表佛性中也。我有三种。一见二慢三名字。如来见慢已尽。随顺世间名字称我。今当灰灭假身则名字亦无。即是无余涅盘真无我法也 〔补注〕是知佛以中为命。中存佛存中灭佛灭。安住中道。即是十方常住佛也 三正显遗训。

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小乘训世凡五十年。将涅盘更略教诫。故云最后。论云。于住持法中胜以具遗教故也 〔补注〕最后者。犹着述家所谓绝笔也。又前所谓临终之语语必切要。是也。故如来末后殷勤。必欲万世遵而守之也。问此既云小乘训世。何前言不得约小机属藏教。答论云。此经每说比丘者。示远离相故。复示摩诃衍方便道。与二乘共故。知此经正为二乘。傍兼菩萨。云小乘训世者举多分也。此马鸣深旨也。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

佛云。吾言如蜜中边以甜。又云。治世语言以即实相故。三祖不难至道而嫌拣择。有以也。今时人喜玄。一大藏教。凡入理深谈兢互传诵。至平易切近处或弁髦之。抑拣蜜于中边而实相顾不遍耶。嗟乎。最后叮咛言犹在人耳也。镂骨铭肌共报恩。于是乎刻遗教。古杭云栖袾宏跋。

 

 back_to_top.png

论疏部

 

 

[ HOME | 中文主頁 | 經典 | ENGLISH | SUTRA | CHỬ VIỆT | KINH ĐIỂN | GALLERY | CONTACTS ]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