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經典      咒典      相片      聯絡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心印卷四

宋天竺三藏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曹洞三十四世博山三世雷峯沙

門釋圅昰疏

嗣法門人沙門 釋(今無今覞)較

○十示諸法常住如幻。以顯如來藏自性無生。分四。

△初顯惑亂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常聲者何事說。佛告大慧。為惑亂。以彼惑亂。諸聖亦現。而非顛倒。(唐譯云。大慧。依妄法說。以諸妄法。聖人示現。然不顛倒)大慧。如春時燄。火輪。垂髮。乾闥婆城。幻。夢。鏡像。世間顛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現。大慧。彼惑亂者有種種現。非惑亂作無常。所以者何。謂離性非性故(唐譯云。大慧。妄法現時。無量差別。然非無常。何以故。離有無故)。

一切諸法。悉無自性。如春燄火輪。不可有無。此如來所以說常也。計有無惑亂者。顛倒想耳。顛倒可滅。法性常住。法華云。無上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諸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涅槃亦云。我亦不說內外六入及六意識常。我乃宣說滅內外入所生六識。名之為常。夫內外唯心。聖凡同現。惑亂由識。迷覺攸分。所謂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世流布想。二著想。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著想。故知著想若滅。離性有無。春燄火輪。法爾常然也。

大慧。云何離性非性惑亂。謂一切愚夫種種境界故。如彼恒河。餓鬼見不見故。無惑亂性。於餘現故。非無性。如是惑亂。諸聖離顛倒不顛倒。是故惑亂常。謂相相不壞故。大慧。非惑亂種種相妄想相壞。是故惑亂常(唐譯云。大慧。妄法是常。相不異故。非諸妄法。有差別相。以分別故。而有別異。是故妄法。其體是常)。

一恒河水。餓鬼不見。不可言有。餘眾生見。不可言無。無有無性。而非無水。所謂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也。一切諸法。妄想分別。法無分別。無分別法。是名常住。顛倒。屬凡夫法。不顛倒。屬二乘法。顛倒與不顛倒。皆為分別。非法實相。故諸聖悉離耳。

大慧。云何惑亂真實。若復因緣。諸聖於此惑亂不起顛倒覺。非不顛倒覺。(魏譯云。云何迷惑法名之為實。以諸聖人迷惑法中。不生顛倒心。亦不生實心)大慧。除諸聖。於此惑亂有少分想。非聖智事相。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說。非聖言說。

此復言聖智事。於惑亂法。無有少想也。凡外於如幻法上。無常計常。乃至無我樂淨。計我樂淨。此凡外所為顛倒也。二乘於如幻法上。常計無常。乃至我樂淨。計無我樂淨。此二乘對治凡外。而自以為不顛倒也。不知顛倒與不顛倒。皆為覺想所轉。而於惑亂真實自相。不得相應。故知有少分想。即不能入聖智事耳。

○二示惑亂起二種性。以顯真如平等。分二。

△初示惑亂起二種性。

彼惑亂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種種性。謂聖種性。及愚夫種性。聖種性者。三種分別。謂聲聞乘。緣覺乘。佛乘。云何愚夫妄想起聲聞乘種性。謂自共相計著。起聲聞乘種性。是名妄想起聲聞乘種性。大慧。即彼惑亂妄想起緣覺乘種性。謂即彼惑亂自共相。不親計著。起緣覺乘種性。云何智者即彼惑亂起佛乘種性。謂覺自心現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種性。是名即彼惑亂起佛乘種性。又種種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種性。

此即惑亂顯示起二種性。以明惑亂之法。本自平等。但能離諸分別。即名真如也。自共相計著者。謂聲聞觀陰界入空。作無我想。證人無我。而自共相不滅。故不得法無我也。自共相不親計著者。謂緣覺於自共相。計於緣起。不樂憒閙。而於法我。猶未頓忘也。即彼惑亂起佛乘種性者。謂即惑亂。即非惑亂。當處想盡。即如如佛。此覺自心現量者。見一切法。無有法體。故妄想不生也。一切凡外執現前種種事物。將為實有。是為愚夫種性。所謂非常常想。非樂我淨。作樂我淨想也。

△二示離妄平等真如。

彼非有事。非無事。是名種性義。大慧。即彼惑亂不妄想。諸聖心意意識過習氣自性法轉變性。是名為如。(魏譯云。聖人觀察彼迷惑法。不虗妄分別。是故聖人能轉心意意識身相。離煩惱習故。是故聖人轉彼迷惑法。名為真如)是故說如離心。我說此句。顯示離想。即說離一切想。

承上於惑亂法。所起種性。彼惑亂法。非有實事。非無實事。由依妄想而有分別耳。諸聖智者觀彼惑亂。離諸分別。但能轉心意意識一切妄想習氣。復本自性。得見法性。名為真如。所謂如離心也。離一切分別之心。真如法性。自然顯示。此句。謂真如法性也。真如法性。顯示離分別法門。離一切分別。更無餘義也。故知一切惑亂。法非分別。一切妄想。性非分別。皆由不覺。內起妄心。外見妄法。內外惑亂。悉無實事。惟在迷中。亦非無事耳。

○上二示惑亂起二種性。以顯真如平等竟。三示惑亂無法。分二。

△初示惑亂無法如幻。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亂為有為無。佛告大慧。如幻無計著相。若惑亂有計著相者。計著性不可滅。緣起應如外道說因緣生法。

此問惑亂之法為有為無者。因上惑亂常義計也。不知所謂常者。滅內外入所生六識名常。非實有法常也。內外所生六識既滅。則法無自性。不可有無。謂之如幻。計著之相。無所從生矣。若如幻猶有計著之相。則計著法必不可滅。如外道說。外道於十二因緣。計從因生。此由不知自心所現。妄見實有耳。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亂如幻者。復常與餘惑作因。佛告大慧。非幻惑因。不起過故。大慧。幻不起過。無有妄想。大慧。幻者從他明處生。(唐譯云。大慧。夫幻事者。從他明呪而得生起)非自妄想過習氣處生。是故不起過。大慧。此是愚夫心惑計著。非聖賢也。

惑亂如幻復當與餘惑作因者。謂此惑亂之法。雖是如幻。若猶於此而起妄計。則幻不能止惑。復當為惑作因。此防撥無者。不能深達如幻。則迷情未盡。著想猶存。藉口空華。反成顛倒。不知西域幻法。從於明呪而得生起。喻如幻法。從自心不覺。妄有所現。無有主者。無有覺知。所謂幻不起過。無有妄想也。非自妄想過習氣處生者。謂妄想由不達自心所現。一切諸法。悉同幻起。隨順習氣。妄計有無。遂為過患。達法如幻。妄計頓停。所謂幻非惑因也。迷生惑亂。悟同幻者。妄想之心無附。即因緣之遘徒然。古今聖賢。真無兩旨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聖不見惑亂。中間亦無實。中間若真實。惑亂即真實。捨離一切惑。若有相生者。是亦為惑亂。不淨猶如翳。

聖不見惑亂者。謂惑亂即真實。不於惑亂中間。復有不惑亂以為真實也。故曰中間若真實。惑亂即真實。知妄即真。頓離內外相見。此覺自心現者。至無所有。猶如瑠璃。無有餘翳也。住九地菩薩。見法有性。猶云不見佛性。謂見佛性。則不復見一切法性。涅槃云。菩薩摩訶薩實無所見。無所見者。即無所有。無所有者。即一切法。所謂惑亂即真實也。

△二再示如幻無過。

復次大慧。非幻無有相似。見一切法如幻。(唐譯云。復次大慧。見諸法非幻無有相似。故說一切法如幻)大慧白佛言。世尊。為種種幻相計著言一切法如幻。為異相計著。若種種幻相計著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謂色種種相非因。世尊。無有因色種種相現如幻。(唐譯云。若依執著種種幻相言一切法猶如幻者。世尊。非一切法悉皆如幻。何以故。見種種色相不無因故。世尊。都無有因令種種色相顯現如幻)世尊。是故無種種幻相計著相似性如幻(唐譯云。世尊。不可說言依於執著種種幻相。言一切法與幻相似)。

一切諸法。無有主者。無有覺知。非幻無以為喻。故世尊重言之。而非以種種計著相言如幻也。若以種種計著相言如幻者。則現前色相。不由計著而有所現。是有性不如幻者。便非無因。葢欲顯一切法。由迷自心。而不同於作者因相。故曰無有因種種相現如幻也。復終之曰。無種種幻相計著相似性如幻。則世尊所說一切法如幻。旨趣自曉然耳。故知外道異因。總由不知現前色相。皆自心現。有無諸性。悉不可得。一切法不生。一切法如幻。此如來秘密之旨。大慧深領法要。而以如幻非計著相。所謂直顯法性歟。

佛告大慧。非種種幻相計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實一切法速滅如電。是則如幻。大慧。譬如電光剎那頃現。現已即滅。非愚夫現。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觀察。無性。非現。色相計著。

此言非因計著諸相而言一切法如幻。謂一切法速滅如電。故言如幻也。一切諸法。如電光現。不可有無。愚夫不達諸法實相。妄起分別。以為實有自共相現。而不知妄現非性。但由色相計著。當下無生。抗行回互。俱無所用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非幻無有譬。說法性如幻。不實速如電。是故說如幻。

法無自性。當生不生。不生說無。生而無生。故說如幻。此得法實相者之所顯示也。

○上三示惑亂無法竟。

△四直示無生如幻。令離希望。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一切性無生及如幻。將無世尊前後所說自相違耶。說無生性如幻。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如幻。此當生不生之旨也。性無自性。故曰無生。是無而非無也。如虗空華。故曰如幻。是有而非有也。如來秘密。非智所及。前後相違之難。葢欲明此耳。

佛告大慧。非我說無生性如幻前後相違過。所以者何。謂生無生。覺自心現量。有非有。外性非性。無生現。大慧。非我前後說相違過。然壞外道因生。故我說一切性無生。大慧。外道癡聚。欲令有無有生。非自妄想種種計著緣。大慧。我非有無有生。是故我以無生說而說。

生無生。此如來決定之旨。為覺自心現量者。說是秘密也。自心所現。故非無性。現唯自心。故非有性。一切外性非性。即無生現前。說有因生。說無因生。皆自妄想計著也。

大慧。說性者。為攝受生死故。壞無見斷見故。為我弟子攝受種種業受生處故。以聲性說攝受生死。

性。法也。佛說有法者。為令弟子知生死攝受之因。所以破無因斷見也。涅槃云。眾生行業。不常不斷。而得果報。雖念念滅。而無所失。雖無作者。而有作業。雖無受者。而有果報。受者雖滅。果不敗亡。無有慮知。和合而有。一切眾生。雖與十二因緣共行。而不見知。不見知故。無有終始。此佛所以說因緣性也。聲。猶名句也。謂有法攝受。亦空有言說。葢復示其行業因迷。覺則當下性離。涅槃為眾生而言。非為覺者。此不可與迷情未盡者道也。

大慧。說幻性自性相。為離性自性相故。墮愚夫惡見相希望。不知自心現量。壞因所作生。緣自性相計著。說幻夢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惡見希望。計著自及他一切法。如實處見。作不正論。大慧。如實處見一切法者。謂超自心現量。

幻無自性。唯心所現。現如夢幻。不能為一切法而作生因。所以壞愚夫希望計著也。如實處。即指自心所現一切如幻之法。不墮有無能所。所謂諸法實相也。不見一法。方見實相。此覺自心現量境界。唯證相應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無生作非性。有性攝生死。觀察如幻等。於相不妄想。

一切諸法。無有生性。妄有所作。即受生死。生死如幻。而為妄想之所攝持。所謂不自生。非不生。無生緣起。緣起無生。悟此者。可以超然自得也。

○上十示諸法常住如幻。以顯如來藏自性無生竟。十一示離言得義。止外別愚。選擇覺心。建立涅槃。分五。

△初示離言得義。

復次大慧。當說名句形身相。(魏譯云。說名句字身相)善觀名句形身菩薩摩訶薩。隨入義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覺已。覺一切眾生。大慧。名身者。謂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謂句有義身。自性決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謂顯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謂長短高下。又句身者。謂徑跡。如象馬人獸等所行徑跡。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謂以名說無色四陰。故說名。自相現。故說形。是名名句形身。說名句形身相分齊。應當修學。

前謂言說不顯示第一義。此言隨入義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第一義聖智樂處。言說所入。故知言說所入。即自性決定究竟之句。入決定究竟。則言說所說。不足顯示。然所以達此者。亦由言說。謂之以楔出楔。所當善觀也。依事立名者。如依水土人工所作漿具。名之為缾。自性決定究竟者。如依諸法如幻之句。得一切法決定無有自性。究竟如來藏真如之義也。字畫有長短。音韻有高下。因字得名。累字成句。所謂顯示名句也。徑跡。謂觀徑跡。知為象馬人獸所行。如觀句而得義也。無色四陰。謂受想行識也。因受想行識之名。而知四無色陰。觀點畫長短音韻高下。而字之自相現也。由名句形身。而入第一究竟之義。所謂疾得菩提。自覺覺他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名身與句身。及形身差別。凡夫愚計著。如象溺深泥。

偈責愚外不知離言得義反為覺想境界所轉。如象溺泥。深用憐憫也。

△二示止論。以明義不在言。

復次大慧。未來世智者。以離一異俱不俱見相我所通義。問無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問。謂色等常無常為異不異。如是涅槃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見所見。塵及微塵。修與修者。如是比展轉相。如是等問。而言。佛說無記。止論。非彼癡人之所能知。謂聞慧不具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令彼離恐怖句故。說言無記。不為記說。又止外道見論故。而不為說。

止論。四論之一。有二義。一止外道無記論。不為記說。為癡無智故。離彼怖畏故。止邪論故。二止根未熟者。令離執著故。默契無言故。時節因緣故。故設未來智者。若以如來離四句通義問於無智。必致非正之答。反以色等諸相能所展轉。多所難問。此佛說無記。故止不為論。以彼癡人無知。聞慧不具。苟為記說。必生恐怖。以離四句甚深空義。非識所泊。若墮四句。又成戲論。增益邪見。如來所以為後世勗也。色等。謂於陰界入諸法。所有常異四句也。涅槃諸行。謂能證涅槃之行也。相所相。謂能相所相。依所依。謂能依所依。造所造。謂能造所造。見所見。謂能見所見。塵及微塵。謂泥團微塵也。修與修者。謂人我法我也。此展轉相待。虗無實義。不可記錄。故曰無記也。

大慧。外道作如是說。謂命即是身。如是等無記論。大慧。彼諸外道愚癡。於因作。無記論。非我所說。大慧。我所說者。離攝所攝。妄想不生。云何止彼。大慧。若攝所攝計著者。不知自心現量。故止彼。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以四種記論為眾生說法。大慧。止記論者。我時時說。為根未熟。不為熟者。

此明止記論之所由說也。命。生死之根。以此為身。成於因作。此外道無記。非如來所說。謂如來所說。離能所取。妄想不生。而不直示唯心者。以有因作計著。不知自心所現。故止之也。然諸佛如來四種記論。引導眾生。止記論者。非但為外道。亦為根未熟者。時節未至。不可增其意言。時節將至。且欲悟之言外。所謂但遮其非。不言其是。涅槃云。如彼鴛鴦。巡鄰提鳥。共相遊止。不相捨離。如來謂異法是苦。異法是樂。異法是常。異法無常。異法是我。異法無我。時節若至。其理自彰也。

復次大慧。一切法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離自性。以自覺觀時。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不生。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切法離持來去。大慧。何故一切諸法不滅。謂性自性相無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滅。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

此正言止論說也。一切法不生。離能所。無作者故。一切法無自性。自共相不可得故。一切法無去來。自共相來無從去無至故。一切法不滅。無性相故。一切法無常。相起無常性故。一切法常。起即不起。無常性常故。詳此六義。唯無所有。除無所有。不容有說。故曰止論。以此制諸外道。即以此別示玄義。如來深密。唯當默契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記論有四種。一向反詰問。分別及止論。以制諸外道。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師。一切悉無記。彼如是顯示。正覺所分別。自性不可得。以離於言說。故說離自性。

一向。直答也。反詰。質難答。分別。條暢答。止論。即置答也。僧伽。指數論所立二十五冥諦。毗舍。指勝論所立六句。因與無因。無有實義。無可為說。唯說無性耳。

○三別四果。以出真覺。分六。

△初問四果差別。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諸須陀洹。須陀洹趣差別通相。若菩薩摩訶薩善解須陀洹趣差別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方便相。分別知已。如是如是為眾生說法。謂二無我相。及二障淨。度諸地相。究竟通達。得諸如來不思議究竟境界。如眾色摩尼。善能饒益一切眾生。以一切法境界無盡身財。攝養一切。

問四果相。欲明四果與覺地通別。為眾生分別顯示。令捨人法二障。證二無我。超諸地相。通達佛地。究竟莊嚴。獲如意寶。以無所有。轉相度脫也。一切法境界。謂無所有境界也。

○二列三種須陀洹。分二。

△初示須陀洹果相。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聽受。佛告大慧。有三種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云何為三。謂下中上。下者。極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此三種有三結。下中上。云何三結。謂身見。疑。戒取。是三結差別。上上昇進。得阿羅漢。

須。翻無漏。陀洹。翻修習。謂修習無漏也。又須翻流。陀洹翻逆。謂逆生死流也。又翻入。謂入聖流也。上中下。分利鈍二種。鈍根人天七返。乃般涅槃。現生。葢指極利也。此三種人。斷三種結。唐譯無下中上三字。然斷結亦分利鈍。故云三結差別也。

△二示須陀洹斷結差別。

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妄想。如緣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緣起自性。種種妄想自性計著生。以彼非有非無。非有無無實。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種種妄想自性相計著。如熱時燄。鹿渴水想。是須陀洹妄想身見。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斷除久遠無知計著。

身見二種。謂俱生分別。妄想。即分別也。分別屬見惑。雖廣攝內外諸法。亦依五蘊妄計有無。如幻人從緣。而起男女屈伸諸相。生一切眾生分別。而實非有非無。都無實事。唯妄想相。如彼渴鹿。妄見水性。此須陀洹以人無我智。觀攝受無性。而得除斷也。按須陀洹斷二種煩惱。不墮外道作因。猶依人無我智。滅攝受性。故法無我非分也。

大慧。俱生者。須陀洹身見。自他身等四陰。無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轉相因相故。大種及色不集故。須陀洹觀有無品不現。身見則斷。如是身見斷。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

俱生。屬思惑。聲聞析五蘊空。而得解脫。謂受等四蘊。無色相可得。色蘊依四大及四大造色。互相和合。無有自他。遠離有無邪見。貪想不生。總二種斷。是名身見斷。

大慧。疑相者。謂得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不於餘處起大師見。為淨不淨。是名疑相須陀洹斷。

得法善見相者。所謂見諦也。離有無因。見於真諦。是為證法善見。身見隨斷。疑則不生。疑有三種。謂疑法。疑己。疑人也。證法善見。則不疑法。身見已斷。則不疑己。不疑法不疑己。則亦不疑人。謂法己二疑。得人而斷。故不於餘處起大師想也。為淨不淨者。疑詞也。

大慧。戒取者。云何須陀洹不取戒。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謂愚夫決定受習苦行。為眾具樂。故求受生。彼則不取。除回向自覺勝。離妄想無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須陀洹取戒相斷。

求生樂處而取戒支。是為戒取。須陀洹所有受持。皆為自覺勝。回向無漏法行。故戒取斷。

須陀洹斷三結。貪癡不生。若須陀洹作是念。此諸結我不成就者。應有二過。墮身見。及諸結不斷。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眾多貪欲。彼何者貪斷。佛告大慧。愛樂女人。纏綿貪著。種種方便身口惡業。受現在樂。種未來苦。彼則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樂故。是故彼斷。非趣涅槃貪斷。

金剛般若云。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實無所入。乃至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可知作斷結想。為墮身見。及諸結不斷也。須陀洹唯斷欲貪。若涅槃貪。則四果不斷。三昧正受。即證法善見所生。謂三昧正受。障彼貪欲。而得現斷。以思惑須陀洹未盡也。

○上二列三種須陀洹竟。

△三示斯陀含果相。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謂頓照色相妄想生相。見相不生。善見禪趣相故。頓來此世盡苦際。得涅槃。(唐譯云。謂不了色相。起色分別。一往來已。善修禪行。盡苦邊際。而般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頓照色相妄想生相者。謂此一來。為了色相所生分別。分別不生也。此分別。指思惑。非見惑。善見禪趣。即證法善見所起禪定。大般涅槃云。斯陀含人。繫心修道。為斷貪欲。瞋癡憍慢。以此繫心。一往來已。盡苦邊際。而般涅槃。

△四示阿那含果相。

大慧。云何阿那含。謂過去未來現在色相性非性生見過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結斷故。(唐譯云。謂於過未現在色相起有無見分別過惡。隨眠不起。永捨諸結。更不還來)名阿那含。

阿那含能見三世色相所起分別過患。盡諸分別。永捨諸結。此分別。亦指思惑也。阿那含般涅槃有七種。一中般涅槃。謂捨欲界未至色界。於中涅槃。除現在般涅槃。則中為利根也。行般涅槃有二種。一精進無自在定。二懈怠有自在定。按此惟見分別過患。不言禪樂。當指利根精進也。

△五示阿羅漢果相。

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禪三昧解脫力明。煩惱苦妄想非性。(唐譯云。謂諸禪三昧解脫力通。悉已成就。煩惱諸苦。分別永盡)故名阿羅漢。

阿羅漢。即是無學。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得到彼岸。永斷三世生因。亦斷三界陰身。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也。

△六別阿羅漢不同超覺。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三種阿羅漢。此說何等阿羅漢。世尊。為得寂靜一乘道。為菩薩摩訶薩方便示現阿羅漢。為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靜一乘道聲聞。非餘。餘者行菩薩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願故。於大眾中示現受生。為莊嚴佛眷屬故。大慧。於妄想處種種說法。謂得果得禪。禪者入禪。悉遠離故。示現得自心現量得果相。說名得果。復次大慧。欲超禪無量無色界者。當離自心現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現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上言阿羅漢。謂指三乘中定性一乘。而非菩薩示現。及佛化化。若菩薩佛化。於妄想眾生中。種種說法。謂得果得禪。都無能所。為示自心現量。此得果相。與定性不同。攝諸同事。引進大乘也。故欲超世間四禪。四無量。四無想定者。當離自心現量相。又出世間滅受想定。亦屬心量。超自心現量者不然。下文若覺得解脫。正指此也。一言得自心現量。一言離自心現量。得即覺義。覺即離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禪四無量。無色三摩提。一切受想滅。心量彼無有。須陀槃那果。往來及不還。及與阿羅漢。斯等心惑亂。禪者禪及緣。斷知見真諦。此則妄想量。若覺得解脫。

禪者及禪。即上能入所入。既有能所。即有禪所緣境界也。斷。斷集。知。知苦。由知苦斷集。所見真諦。不離心量。覺。謂覺自心現量。覺則頓離。離心現量。乃真證心現量耳。

○上三別四果。以出真覺竟。四選擇覺心。分三。

△初正示觀察覺相。

復次大慧。有二種覺。謂觀察覺。及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大慧。觀察覺者。謂若覺性自性相。選擇離四句不可得。是名觀察覺。大慧。彼四句者。謂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離。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觀察一切法。應當修學。

一切眾生不得自覺聖智者。皆由不了目前諸法。唯心所現。妄生計度。纔有計度。便為四句所攝。若能觀察一切諸法。離四句不可得。自心妄想隨歇。覺體自如。動靜出沒。無依無主。無有覺知。無不照了。無有自他。不容安置。所謂若覺得解脫。是為觀察覺。所當修學也。性自性相選擇者。謂於一切諸法體相。精詳選擇。知其虗實。不為目前所愚。乃能超然頓離也。

△二并示妄想覺相。以明自覺聖樂。

大慧。云何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謂妄想相攝受。計著堅濕煖動不實妄想相四大種。宗因相譬喻。計著不實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是名二種覺相。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二覺相。人法無我相究竟。善知方便。無所有覺。觀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別三昧。見百佛及百菩薩。知前後際各百劫事。光照百剎土。知上上地相。大願殊勝。神力自在。法雲灌頂。當得如來自覺地。善繫心十無盡句。成熟眾生。種種變化光明莊嚴。得自覺聖樂三昧正受。

堅濕動煖。指四大種。謂依四大種諸不實相。妄自攝取。分別建立。如依地相。立量云。是實有法。以是為宗。因云堅故。喻云如金剛。此為不實分別之相。妄自攝取分別建立也。若能了達二種覺相。如是為愚外。妄覺分別。如是為我法。無所有自覺觀察。始知一切目前諸法。皆由自心。不覺妄現。現唯自心。無別因相。知其無別。總由不覺。不覺之中。無有作者。是為無人。不覺之外。無有別因。是為無法。此二無我。究竟如是。如是觀察。分別頓息。自能善知方便。以無所有覺心。了解行地。即入初地。得百千差別三昧。十方三世。無邊剎土。一時頓見頓入。本願神力。自在無礙。徧歷諸地。超法雲灌頂。至如來自覺究竟法身。依十無盡善根。普現化身。轉相教授。無有窮盡。而不出自覺聖智安住勝樂境界也。

△三示善四大造色。入觀察覺。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薩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薩摩訶薩作是覺。彼真諦者。四大不生。(唐譯云。彼諸大種。真實不生)於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觀察。觀察已。覺名相妄想分齊。自心現分齊外性非性。是名心現妄想分齊。謂三界。觀彼四大造色性離。四句通淨。離我我所。如實相自相分段住。無生自相成。

此教善四大造色入觀察覺也。四大。謂地水火風。造色。謂色香味觸也。覺彼真諦者。謂四大真諦也。何謂四大真諦。謂四大無有自性。分別見有。分別未起。法性常寂。即三界現在名相分齊。皆自心分別想相。而此常寂法性。不因分別而有出沒。故知四大及四大造色。清淨無餘。離四句。離我我所。常住自相如實法中。住如實法。建立分段自相。無生法忍。當處成就。

大慧。彼四大種云何生造色。謂津潤妄想大種。生內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種。生內外火界。飄動妄想大種。生內外風界。斷截色妄想大種。生內外地界。色及虗空俱。計著邪諦。五陰集聚。四大造色生。

四大種從妄想成。生內外四大。所謂妄想津潤。成於水大種。生內外水界。地火風亦復如是也。葢由迷自心。故有妄想生起。非有因生。亦非無同。亦不能為他作生因。外道妄計五大能生十一根。不知色及虗空。自無始不覺。一時頓現。佛頂經云。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而謬以色空皆能作因。故為邪諦也。

大慧。識者。因樂種種跡境界故。餘趣相續。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緣。非彼四大緣。所以者何。謂性形相處所作方便無性。大種不生。大慧。性形相處所作方便和合生。非無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承上四大妄想生起。此復出四生諸趣。皆由不覺妄現。非彼四大能作生因也。識。即妄想也。四大既為內識變現。而此識性又樂見種種色相。復能於餘趣相續。則知三界內外色相。始由識想變。既由識想續。非彼四大能作生因也。四大從妄想生。故曰有四大緣。四大不能復作生因。故曰非彼四大緣。且地等各有自體。各有形相。各有方位。所作方便。雖無自性。而非無形色。形色豈能為形色作因。況能作無色蘊因。此大謬也。故曰外道妄想。非我法也。

復次大慧。當說諸陰自性相。云何諸陰自性相。謂五陰。云何五。謂色受想行識。彼四陰非色。謂受想行識。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異相。大慧。非無色有四數。如虗空。譬如虗空過數相。離於數。而妄想言一虗空。大慧。如是陰過數相。離於數。離性非性。離四句。數相者。愚夫言說。非聖賢也。

復分別五陰自性。以見四大不能生五陰也。謂色陰從四大生者。以所造色猶有四數各各異相。至無色陰。無有四數。猶如虗空。彼虗空者。離於數相。且無虗空名字。由妄分別。謂一虗空耳。諸陰亦然。離於數相。離於有無四句。故謂四大能生者。固外道邪見。即謂色受想行識。實有自相可得。亦愚夫妄執之說。非諸聖者也。按此分別五陰自性。雖見四大不能生五陰。然亦直指五陰離於諸相。離於有無四句。當體無生也。

大慧。聖者如幻種種色像。離異不異施設。又如夢影士夫身。離異不異故。大慧。聖智趣。同陰妄想現。是名諸陰自性相。汝當除滅。滅已。說寂靜法。斷一切佛剎諸外道見。大慧。說寂靜時。法無我見淨。及入不動地。入不動地已。無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達究竟。力明自在。救攝饒益一切眾生。猶如大地載育眾生。菩薩摩訶薩普濟眾生。亦復如是。

五陰如幻。離異不異。覺自相如實。是名聖智趣。不覺自相。妄有分別。是名妄想。同此五陰。迷覺攸分。故曰聖智趣同妄想現也。佛告憍陳如云。色是無常。因滅是色。獲得解脫常住之色。受想行識。亦是無常。因滅是識。獲得解脫常住之識。色即是苦。因滅是色。獲得解脫安樂之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即是空。因滅是空色。獲得解脫不空之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是無我。因滅是色。獲得解脫真我之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故知此當除滅者。即滅此無常苦空無我之五陰也。滅已說者。即說此解脫常住。解脫安樂。解脫不空。解脫真我之五陰。所謂寂靜法也。凡外即色是我。於無常無我無淨無樂法中。妄見常樂我淨。愚夫離色有我。對治凢外。又於常樂我淨法中。妄見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皆妄想也。滅此妄想。離異不異四句施設。當體寂靜法無我見。清淨無餘。即入第八不動地。成就無量三昧。得意生身。如幻力通。自在無礙。猶如大地普育羣生也。葢從不覺所起。妄有分別。即為惑亂。覺分別起處。悉唯自心。一切惑亂。如幻如夢。本自如如。即此分別。成妙觀察。所謂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也。

○上四示選擇覺心竟。五示建立涅槃。分三。

△初別列外道二乘涅槃。以顯如來涅槃。

復次大慧。諸外道有四種涅槃。云何為四。謂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唐譯云。大慧。我所說者。分別爾燄識滅。名為涅槃)。

先列四種涅槃。以斥邪因邪果。然後出我法正涅槃也。性自性非性者。數論師昧為冥諦。從冥生覺。從覺生我心。究竟歸於冥諦也。種種相性非性者。明論師計大梵時方本際虗空我。七法常住。能生一切法。一切法悉還常住也。自相自性非性覺者。順世師計一切色心等法。皆以四大極微為因。即四大中最精靈能緣覺體。用為心法。一切有情無情。自相自性。皆有極微覺體。所謂執一切覺。以為涅槃也。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者。相續流注。即行陰也。行陰滅時。此湛不搖。非真寂滅。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所謂湛入合湛。歸識邊際。二乘不覺自心所現。於相續滅。作涅槃想。總不離識也。如來涅槃。妄想識滅。即滅分別識也。此分別識。從迷自心。不覺而起。覺自心現。分別不生。斯即涅槃。自覺為因。識滅為果。此言識滅。以果明因也。

△二示妄想識滅。即為涅槃。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識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離意識。非七識。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緣故。七識不生。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唯因緣生。不壞身相。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

如來已答建立八種識。而大慧獨疑不離七識者。以迷如來藏。舉體成識。全識即藏。故八識不可離。然八識妄起見分。成七識我。疑應斷除也。不知六識與八識為因。而八識與六識為緣。七識依起。無自體性。以顯意識為過。此下發明因緣二義。證成七識不生。故意識當滅也。意識攬外塵境界。妄有分別。引發習氣。加藏識迷。由是七識意。同時俱起。計我我所。思惟因緣。相繼而生。而實七識與藏識。同一如來藏不壞真相。迷真而起。無有二體。此明六識與八識為因。而七識依起。無自體性也。藏識為因。所現六塵自心境界。六識由是攀緣計著。起七識心聚。此明八識與六識為緣。七識依起。無自體性也。因緣展轉。意識為過。如心海意浪。以六識緣自心現境界風吹。而有生滅。六識若滅。則心意自停。如大海無風。斯境像明徹矣。然總由迷自心量。見相隨生。見執為意。緣相生識。若覺自心現量。一切境界。分別不生。見執隨謝。如來藏心。應念圓寂。而此不言覺自心量為涅槃者。佛性為因。涅槃為果。是因非果。名為佛性。是果非因。名為涅槃。今以果言。故言識滅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不涅槃性。所作及與相。妄想爾燄識。此滅我涅槃。彼因彼攀緣。意趣等成身。與因者是心。為識之所依。如水大流盡。波浪則不起。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

涅槃無有性。亦無有取捨。但自心所現。覺想滅處。斯為涅槃耳。雖八識因。與六識緣。七意身轉。然彼壞相俱轉。唯心所現六塵境界。似有現前。為識所依。無有斷絕。非達自心。分別難停也。如水大流盡。波浪則不起。此約識滅。心海自如也。

△三窮妄想差別。以顯智如成實涅槃果海。

復次大慧。今當說妄想自性分別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別通相善分別。汝及餘菩薩摩訶薩。離妄想到自覺聖。外道通趣善見。覺攝所攝妄想斷。(唐譯云。善知此義。超諸妄想。證聖智境。知外道法。遠離能取所取分別)緣起種種相妄想自性行。不復妄想。

上言妄想識斷即名涅槃。故此欲菩薩窮妄想差別。直下頓離。到自覺聖也。緣起本無二法。覺妄亦非兩心。窮妄無因。悟覺非別。至能所斷處。始知與外道同一緣起。而妄想自性所行。即為自覺聖智所顯爾。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別通相。謂言說妄想。所說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見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續妄想。縛不縛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別通相。大慧。云何言說妄想。謂種種妙音歌詠之聲。美樂計著。(唐譯云。為執著種種美妙音詞)是名言說妄想。大慧。云何所說事妄想。謂有所說事自性。聖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說妄想。是名所說事妄想。大慧。云何相妄想。謂即彼所說事。如鹿渴想。種種計著而計著。謂堅濕煖動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大慧。云何利妄想。謂樂種種金銀珍寶。是名利妄想。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謂自性持此如是不異。惡見妄想。是名自性妄想。大慧。云何因妄想。謂若因若緣。有無分別因相生。是名因妄想。大慧。云何見妄想。謂有無一異俱不俱惡見。外道妄想計著妄想。是名見妄想。大慧。云何成妄想。謂我我所想。成決定論。是名成妄想。大慧。云何生妄想。謂緣有無性生計著。是名生妄想。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謂一切性本無生。無種因緣。生無因身。(唐譯云。謂計著一切法本來不生。未有諸緣而先有體。不從因起)是名不生妄想。大慧。云何相續妄想。謂彼俱相續如金縷。(唐譯云。謂此與彼遞相繫屬。如針與線)是名相續妄想。大慧。云何縛不縛妄想。謂縛不縛因緣計著。如士夫方便。若縛若解。是名縛不縛妄想。於此妄想自性分別通相。一切愚夫計著有無。

妙音歌詠。兼聲韻文辭也。聲韻清濁。文詞雅俗。分別所依也。有所說事。謂言說所詮事理也。聖智所知。依彼而生者。謂於聖智顯示所入。不能因指見月。於所顯示。翻成覺想境界也。即彼所說事如鹿渴想者。如說地而作堅想。說水而作濕想。說火煖想。說風動想。說五蘊而謂色受想行識有實法相。計即計離。起諸分別。如鹿渴想也。利妄想。謂依金銀珍寶而起樂著也。自性持此如是不異者。謂分別一切諸法有自體性。執持不捨也。若因若緣。有無分別因相生者。謂於因緣。起有無因相分別。謂此因緣此。彼因緣彼。彼因無此因。此因無彼因。一切因相分別而生也。有無一異俱不俱者。此四句法。外道邪見分別也。我我所想成決定論者。謂執我所為一定法。如分別心境自他。或根身器界。成決定論也。緣有無性生者。謂一切有無諸法。皆從緣生。緣有有現。緣無無現。無有因果也。一切性本無生。無種因緣生無因身者。謂一切法無生因。不由緣起。如鵠定白。如烏定玄。歘爾而現。無有因性也。彼俱相續如金縷者。謂一切法以和合成。如空和色。如缾和水土。以遞相繫屬。成一切法。縛不縛因緣計著。如士夫方便。若縛若解者。謂由能縛。而有所縛。縛解由我。執方便力。而生分別也。此十二妄想差別。一切愚夫。因是計著有無。一切智者。因是了達除斷。所謂自覺聖智。善分別外道通趣也。

大慧。計著緣起而計著者。種種妄想計著自性。如幻示現種種之身。凡夫妄想。見種種異幻。(唐譯云。大慧。於緣起中。執著種種妄計自性。如依於幻。見種種物。凡愚分別。見異於幻)大慧。幻與種種。非異非不異。若異者。幻非種種因。若不異者。幻與種種無差別。而見差別。是故非異非不異。是故。大慧。汝及餘菩薩摩訶薩。如幻緣起妄想自性。異不異有無莫計著。

幻。喻緣起一切諸法也。幻現種種。凡夫妄見。喻緣起計著種種性相也。依於幻者。現種種身。如依於夢。有諸夢事。愚夫見實。謂異於幻。如異幻者。幻不應為種種作因。而實因幻。如夢中事。實因於夢。若不異者。幻與種種。無有差別。而實種種現時。非無種種。如夢現時。實見現事。故知幻現種種。非異非不異。如幻緣起與種種計著法相。亦非異非不異。覺自心現者。不應於此。作有無異不異想。世尊所為直捷顯示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心縛於境界。覺想智隨轉。無所有及勝。平等智慧生。妄想自性有。於緣起則無。妄想或攝受。緣起非妄想。種種支分生。如幻則不成。彼相有種種。妄想則不成。

此言迷緣起。即為徧計。達緣起。即是圓成。緣起如幻。非覺自心者。不能達也。不覺自心所現。於所現境。妄計有無。所謂心縛境界。覺想隨轉也。無所有勝處。即覺自心境界。自相如實知。所謂平等智也。此一偈已盡旨趣。後乃深明緣起實無自性。所有計著種種。皆妄想也。故曰妄想自性有。於緣起則無。然此妄想。在迷惑中。似有攝受。若達緣起如幻。始知妄想本非攝受之性。性非攝受。即無妄想可得。而幻現支分。不成實事。種種諸相。亦無容分別耳。故曰妄想則不成。到此當自憬然已。

彼相則是過。皆從心縛生。妄想無所知。於緣起妄想。此諸妄想性。即是彼緣起。妄想有種種。於緣起妄想。

上言緣起無性。支分不成。諸相元虗。妄想無託。今復云若見有相。即心縛之過。此原妄想無知。故於緣起如幻。起分別見耳。然分別之性。既無所知。即同緣起。心縛之相無因。惑相之心亦偶。故曰此諸妄想性。則是彼緣起也。分別雖有種種。亦如幻種種現。總不可得也。

世諦第一義。第三無因生。妄想說世諦。斷則聖境界。

此言世諦第一義諦。在迷悟轉變。無有別說也。迷。則聖智皆同覺想。悟。則分別悉是妙觀。世諦因迷。第一義諦因悟。捨此迷悟。則二諦無因。無因妄計。非聖所說。故曰第三無因生也。如來於緣起諸法。欲人覺自心現。妄計頓停。即是第一義境界。直下承當。無有餘遺。非此則彼。不容擬議也。

譬如修行事。於一種種現。於彼無種種。妄想相如是。譬如種種翳。妄想眾色現。翳無色非色。緣起不覺然。譬如鍊真金。遠離諸垢穢。虗空無雲翳。妄想淨亦然。

禪觀所現。色相元虗。翳目見色。不可有無。以喻不了緣起。妄想相生。法爾如是也。然緣起本幻。妄想非他。不覺之垢穢若離。真金宛爾。眚目之雲翳頓消。虗空如然。復喻妄淨。非別有真也。

無有妄想性。及有彼緣起。建立及誹謗。悉由妄想壞。妄想若無性。而有緣起性。無性而有性。有性無性生。依因於妄想。而得彼緣起。相名常相隨。而生諸妄想。究竟不成就。則度諸妄想。然後智清淨。是名第一義。

妄想緣起。悉皆不實。而有無之執。甞見由妄想壞。是妄想無性。人或易知。緣起法虗。最難了達。故設妄想若無。而有緣起者。則離妄想。而有緣生。是有法從無因生也。不知迷藏為識。妄有見生。而起於相。依相立名。轉生分別。如朿蘆然。無有實事。知無實事。應念圓明。是為第一義清淨無翳也。楞嚴云。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虗妄。猶若空華。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又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於中更容他物。夫根塵即緣起法也。識性猶妄想也。識論謂色心等法。皆由內識。變似現前。故知緣起。本從識生。復更生識。識性元虗。根塵何立。彼知見性。清淨無餘耳。

妄想有十二。緣起有六種。自覺知爾燄。彼無有差別。五法為真實。自性有三種。修行分別此。不越於如如。

承上妄想清淨。成第一義。故此言證自覺聖者。所見妄想緣起。智及所知。五法三性。俱無差別。會歸真實。自相如如也。

眾相及緣起。彼名起妄想。彼諸妄想相。從彼緣起生。覺慧善觀察。無緣無妄想。成已無有性。云何妄想覺。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種種現。清淨聖境界。妄想如畫色。緣起計妄想。若異妄想者。則依外道論。妄想說所想。因見和合生。離二妄想者。如是則為成。

此五偈。反覆言妄想即正智。名相即如如。緣起即成實。愚夫分別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也。依於緣起。妄計名相。緣起如幻。相計本虗。諸虗幻盡。成實現前。無別實性。覺想何存。性本無二。妄建立有耳。涅槃云。有智慧時。則無煩惱。有煩惱時。則無智慧。又云。若言一切法無我。如來秘藏。亦無有我。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故曰妄想種種現。清淨聖境界也。始知無明實性。即是佛性。悟妄元真。不離妄有。但除妄計。性計無妄。離此別求。即為異因耳。妄想如畫色。緣起計妄想者。言緣起本從妄想而現。復即緣起而生分別。如畫獄相。自畫自怖。猶以妄想而說所想也。能現所現。合成二妄。覺妄即離。離妄即實。無有二致也。

○上三示如來藏超過愚外妄想言說。成就諸地。究竟果海竟。四示自覺一乘。照明諸地。善斷諸漏。圓滿佛身。不墮有無。分四。初示自覺一乘。分五。

△初示自覺聖智。

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自覺聖智相及一乘。若自覺聖智相及一乘。我及餘菩薩善自覺聖智相及一乘。不由於他。通達佛法。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於他。離見妄想。上上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

此答自覺聖智。而言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故知一切凡夫。不能明達覺性。皆為妄想之所留滯。旋旋破除。細想旋生。若知無性。則即妄即真。覺想盡處。不由他悟。所謂自覺。永明覺云。同一無性。故得現成。妄性本虗。生元是佛。真性叵得。非今始成。此葢約根本智也。

△二示一乘。

大慧。云何一乘相。謂得一乘道覺。我說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覺。謂攝所攝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覺。大慧。一乘覺者。非餘外道聲聞緣覺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來。以是故說名一乘。

攝所攝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者。葢謂現前眾生妄想境界。即是諸佛如來真俗無二大寂滅場。等一法界。無有差別也。最勝王經曰。修菩提行者。於諸聖境。體非一異。不捨於俗。不離於真。依於法界。夫法界者。一切眾生。真空常住。自相自性。如實本際。不生不滅。無有覺知。此如來行處。非凡所知。非聖所識。故曰非餘外道聲聞緣覺梵天王之所能得。所謂究竟覺也。

△三示三乘隨機。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說三乘。而不說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以一切聲聞緣覺。如來調伏。授寂靜方便。而得解脫。非自己力。是故不說一乘。復次大慧。煩惱障業習氣不斷。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不覺法無我。不離分段死。(魏譯云。聲聞辟支佛未證法無我。未得不可思議變易生。唐譯云。未覺法無我。未名不思議變易死)故說三乘。

如來不為聲聞緣覺說一乘法。謂聲聞緣覺。不能離言說所說。得自覺聖智。不得自般涅槃法。自般涅槃。謂自性涅槃也。本有自性。本自寂滅。不受生死。處生死中。不為生死之法所入。常自寂滅。當體如如。如如之性。不能自覺。要藉緣起。遇世間緣。便起分別。攝取聲色。作三界因。招輪迴果。遇出世緣。便起厭離。攝取禪定。作四諦十二支因。成解脫果。然如如自性。非輪迴。不離輪迴。非解脫。不離解脫。非此兩邊。亦不離兩邊也。如來憫諸凡夫躭著世間。謂世間常。為說無常。謂世間樂。為說是苦。謂世間淨。為說不淨。謂世間我。為說無我。二乘以此調伏。得解脫道。而非自性解脫。起煩惱斷。習煩惱不斷。得人無我。不覺法無我也。習煩惱。起於無明。不覺業動。非覺自性。不能遠離。業習不斷。惟不知不覺耳。世尊甞云。聲聞緣覺。尚不見無我真性。何況有我真性。同一真性。無我所入。非自性覺。故曰不見。眾生分別吾我。不覺為咎。無用即離。所謂攝所攝妄想如實處。最難擔荷。稍生分別。便墮所知耳。不離分段死。魏譯未得不可思議變易生。分段二乘已離。變易二乘未斷。而言不可思議變易生。當指隨類對現。則二乘非分也。

△四示一乘平等。

大慧。彼諸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及覺法無我。彼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三昧樂味著非性。無漏界覺。覺已。復入出世間上上無漏界。滿足眾具。當得如來不思議自在法身。

佛頂經云。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即相分。佛頂言所先於能。則法我根極習氣。最為微隱。此菩薩至妙覺方盡也。起煩惱。謂人我也。二乘起煩惱雖斷。而見過習氣未忘。此俱云斷者。當是時節既至。忽然覺悟。習氣斷處。則法無我自然明達也。三昧味著。此即法我習氣。彼於非轉處。而生轉想。如彼醉人。見上日月。實非迴轉。生迴轉想。故以無常苦空無我等想。味著三昧。對彼流轉。得世間解。入無漏界。於此若覺。則三昧味著。亦非定性。習氣頓斷。一切見息。即是出世無漏。本覺性現。法身宛然。非謂別有出世無漏界也。

△五總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天及梵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我說此諸乘。乃至有心轉。諸乘非究竟。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說為一乘。

即如來乘。有心分別。尚非究竟。故所知愚。至十一地。猶有微細待盡。得盡此已。真如自性。方始現前。無有乘及與乘者。過於數量。不可建立。所謂一乘也。佛語舍利弗云。如來一切悉知見覺。亦不自知我知見覺。若使如來作知見覺相。是則非佛世尊。名為凡夫。故知一乘之道。泯相離性。獨一無侶。脫三種緣集氣類。唯妙圓覺。更無所有。圓覺云。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此非達一切法真如平等自性。無能見也。

引導眾生故。分別說諸乘。解脫有三種。及與法無我。煩惱智慧等。解脫則遠離。譬如海浮木。常隨波浪轉。聲聞愚亦然。相風所漂蕩。彼起煩惱滅。餘習煩惱愚。味著三昧樂。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趣。亦復不退還。得諸三昧身。乃至劫不覺。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

三種解脫。即三乘果證也。人法無我。煩惱爾燄。皆為引導二乘之說。得一乘解脫者。此皆遠離。所謂無乘及乘者也。二乘斷起煩惱。為習煩惱之所愚。常為空寂所轉。如彼浮木。為風所漂。見一切內外諸法。隨所知轉。味著三昧。安住界外。頓絕生因。故亦不退還也。此三昧醉。經劫不覺。覺即無上。所謂自性真如。非諸解脫。亦不離解脫也。

△上初示自覺一乘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心印卷四

音釋

(之仲切)。

(風骨切與欻同風有所吹起也)。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主頁      經典      咒典      相片      聯絡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