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經典      咒典      相片      聯絡
 

No. 448-A

 般若通關法  連環妙難思  如來甚深智
統攝受無遺  雪月施巧慧  千載仰芳規
雪竇四世裔  本覺守一師  昔曾結經社
流通願力丕  復有承璋輩  居家勤受持
韙哉竹林主  隨喜誦孳孳  歲歲開勝會
恩有圖齊資  冀度無量眾  同證正徧知

旹正德壬辰蒲月日  峨山月潭 敬題

No. 448-B 大般若經通關法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凡六百卷。唐三藏法師玄奘所譯。卷帙紛紜。浩如煙海。學者未易背之。鳳城雪月大師大隱。發其巧智。創為通關之法。而四明演忠律師省悟。重為編定。而益加精嚴。其法畫十二圖。用十三法二十九界八十四科。為之都。凡諸圖所列。或齊行或各行。或單位或避位。或間位或加法。或鈎鎖連環。或廣略。不過一千言間。總攝初分難信解品一百三卷。無一字或違。噫亦異矣。先是浙水東。見者甚鮮。逮宋淳熈中。有異僧。載經行甬東。暗誦弗休。大姓沃承璋以為疑。抽一二卷試之。其誦如初卷。且出關法。以授承璋。承璋乃刻版流通。元至正初。黃巖沙門絕璘琚公。獲拾儀真。歸刊雲峰證道院。未幾燬於火。雪山成公。嘗受經于絕璘。思繼前志。復重刊而行之。增以佛國白禪師所解名相。繫諸關後。使人了知義趣云。惟般若尊經。乃統攝世出世間色心諸法。皆歸實相。其功用不可思議。譬如四大海水茫無邊際。攝之入一毛孔。無所增減。而彼大海本相如故。所謂舒之則大包無外。卷之則小入無內者也。雪月以方便智。造是通關之法。一彈指頃。能背其經六分之一。其饒益羣生甚大。雪山父子。又能篤意傳布。唯恐或後。皆不負先佛囑累者矣。雖然真覺性者中。一辭不立。光明殊勝。洞照無礙。大阿難等結集入藏諸文。一一自光明中發現。讀是關者。儻能於此求之。則山河大地有情無情。咸成文句身。不待較繁簡於卷帙之間也。雪山徧參諸方。嘗主藏鑰于靈隱景德禪寺。其衛道之志。葢皦然云。

翰林侍講學士金華宋濂序

No. 448-C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關法第一

菩薩戒弟子 諸景 讚

 稽首諸佛母  清淨最上乘  苦海駕舟梁
暗塗懸日月  堅利金剛杵  摧滅煩惱山
震吼師子聲  碎裂野干膽  釋主默持定
魔兵自隕銷  寶掌摩尼珠  五彩應方現
天宮共食器  百味隨心生  句數超僧祇
智度越邊際  聚茲高廣義  撮成秘密關
簡束盡三編  開敷逾半部  循環妙嚴偈
宛轉光明輪  重網影森羅  行樹音交錯
破此微塵內  流出大千經  能於一念間
徧遊無量劫  悟修躋覺地  書誦積殊勳
聞聽起初緣  輕謗招來種  仰窮有頂界
下徹阿鼻中  皆由妄見分  不達真歸處
了四相如幻  知萬法本空  同登般若船
疾到菩提岸

(夫關念此經者。須細尋題目起盡。及將前讚。用為標關首也。先看指法注字。然後曉本法位有添削移改。入關。上下始末一一有次。約三百卷。分為六策。向下五策。須尋上卷讚。讚文字字。標目指法准此 奘法師八十卷。今當此部。第五策流行)。

No. 44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關法卷第一

天台石梁遲月堂釋 永隆 排定

  • 色 受想行識。

  • 眼處 耳鼻舌身意處。

  • 色處 聲香味觸法處。

  • 眼界 耳鼻舌身意界。

  • 色界 聲香味觸法界。

  • 眼識界 耳鼻舌身意識界。

  • 眼觸 耳鼻舌身意觸。

  • 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 地界 水火風空識界。

  • 因緣 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 緣所生法 (及)(從)。

  • 無明 行。(乃)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至)老死愁歎苦憂惱。

  • 布施波羅蜜多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 內空 外空。(乃)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至)無性自性空。

  • 真如 法界。(乃)法性。不虗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虗。空界(至)不思議界。

  • 四念住 四正斷。(乃)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至)八聖道支。

  • 苦聖諦 集。滅。道聖諦。

  • 四靜慮 四無量。四無色定。

  • 八解脫 八勝處。九次第定。十徧處。

  • 空解脫門 無相。無願解脫門。

  • 一切陀羅尼門 一切三摩地門。

  • 極喜地 離垢地。(乃)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至)法雲地。

  • 五眼 六神通。

  • 佛十力 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

  • 大慈 大悲。大喜。大捨。

  • 三十二大士相 八十隨好。

  • 無妄失法 恒住捨性。

  • 一切智 道相智。一切相智。

  • 預流果 一來。不還。阿羅漢果。

  • 獨覺菩提。

  • 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

△初分相應品第三之二

『稽』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入關)。

不見  (色)  (廣)  若相應若不相應 
(受想行識) 

(色呼復次。餘上下界。從不見起。色起至佛菩提。入我有情。本法內。綠所生法。上添從字生字。下添諸字。一向廣至無明。後入欲界二段。方入布施至四諦。後入十善四段。本法方入四靜慮。大慈界添入四無礙下。方言十八佛。一切相智下。添一切相微妙智。却入一切智智并永拔二段。方入四果至菩提。後入我十七法。為上下界二段。方入正經)。

  • 欲界 色。無色界(上二段無明後入)。

  • 十善業道 五近事戒。八近住戒。

  • 施性福業事 戒性。修性福業事(上四段四諦後入)。

  • 一切智智 永拔一切煩惱習氣(上二段一切相微妙智後入)。

  • 我 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持伽羅。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上二段菩提後添便入正經)。

舍利子。由是因緣。應知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觀空與空相應不相應。不觀無相與無相相應不相應不觀無願與無願相應不相應。何以故。舍利子。空無相無願。皆無相應不相應故。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與如是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入一切法自相空已。不觀色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受想行識若相應若不相應。是菩薩摩訶薩。不觀色與前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前際故。不觀受想行識與前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前際故。不觀色與後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後際故。不觀受想行識與後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後際故。不觀色與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現在故。不觀受想行識與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現在故。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觀前際與後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前際與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後際與前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後際與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現在與前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現在與後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前際與後際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後際與前際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現在與前際後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前際後際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舍利子。三世空故。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與如是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入首關。上界復次起。下界不觀起。上下界一法。各盡呼後舍利子結)。

『首』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不觀一切智與  (過去)  (廣)  若相應若不相應 
(色) 
(受想行識) 
何以故尚不見有  (過去)  (略)   
(色) 
(受想行識) 
況觀一切智與  (過去)  (略)  若相應若不相應 
(色) 
(受想行識) 

(上界復次起。下界不觀入三世。上下了結。入五蘊。至佛菩提界。界上下呼後舍利子結。內增上緣下。入及從緣所生法。除本位。共在下界。大慈界流入四無礙下。無明已去。一廣二略。佛十力下。界有略內無真如四果。獨覺菩薩行正等菩提五界。至一切智。直入後佛菩提二段了。却入佛智相即。菩提相即二段了。入關)。

  • 過去 未來。現在。

  • 佛 菩提。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不觀一切智與  (佛)  若相應若不相應。 
(菩提) 
亦不觀  (佛)  與一切智若相應若不相應。 
(菩提) 
何以故。一切智。即是  (佛)。(佛)  即是一切智故 
(菩提)。(菩提) 

(上文於本法佛菩提了。入單是佛智相即。至一切智故。又入菩提相即。只二回念過結了。却入諸字關本)。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與如是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諸』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不著  (色)  (廣)  有 
(受想行識) 
不著  (色)  (略)  非有 
(受想行識) 

(上界復次起。下界不著起。每一上下界了。至有顯呼首字關。舍利子結從不著色有。便言不著色非有。次言四陰有非有。便換色常。至無常四陰。一同樂苦。直至有願。下去准此關為十六。合為八法。遇有一法廣。十五法略。內緣所生法。入增上緣。下獨覺添在羅漢下。大慈界。入無礙解。下有廣略。至菩提。呼前結。入正經一段)。

  • 常無常
  • 樂苦
  • 我無我
  • 寂靜不寂靜
  • 空不空
  • 無相有相
  • 無願有願(入正經)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不作是念。我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作是念。我不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作是念。我亦行亦不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作是念。我非行非不行般若波羅蜜多。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與如是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十一

△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之一

爾時佛告具壽善現。汝以辯才。當為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令於般若波羅蜜多修學究竟。時諸菩薩摩訶薩眾。及大聲聞。天龍藥叉。人非人等。咸作是念。今尊者善現。為以自慧辯才之力。當為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令於般若波羅蜜多修學究竟。為當承佛威神力邪。具壽善現。知諸菩薩摩訶薩眾及大聲聞天龍藥叉人非人等心之所念。便告具壽舍利子言。諸佛弟子所說法教。當知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舍利子。諸佛為他宣說法要。彼承佛教。精進修學。便能證得諸法實性。由是為他有所宣說。皆與法性能不相違。故佛所言如燈傳照。舍利子。我當承佛威神加備。為諸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令於般若波羅蜜多修學究竟。非以自慧辯才之力。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非諸聲聞獨覺境界。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勑。汝以辯才。當為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令於般若波羅蜜多修學究竟。世尊。此中何法。名為菩薩摩訶薩。復有何法。名為般若波羅蜜多。世尊。我不見有法可名菩薩摩訶薩。亦不見有法可名般若波羅蜜多。如是二名亦不見有。云何令我為諸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令於般若波羅蜜多修學究竟。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但有名。謂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亦但]" class="corr">但有名。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如是二名亦但有名。善現。此之二名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如是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佛』

(善現當知)  譬如  (我)  (廣)  但是假  (名) 
(復次善現)  (色)  (法) 
○如是  (名)  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  (之)  為  (我) 
(法)  (色) 
如是  (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改)  亦但是假  (名) 
(法) 
○如是  (名)  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  (有情乃至見者)  (略) 
(法) 
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 
如是  (假法)  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菩薩摩訶薩。謂為般若波羅蜜多。 
(法假) 
及此二名。如是三種。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上初卷。正經呼之字。餘不呼。關。眼觸為緣。終便入內身。至幻事。色至幻事。並從佛字。復次起。我從善現當知起。從內身至幻事。一廣一略。却呼但是假名。至初圓相。直跳入第二圓相。如是名假。去幻事終。疊起結經)。

內身所有頭頸。(乃)肩膊手臂腹背胷脇腰脊髀膝腨脛(至)足等。外事所有草木根莖枝葉華果等物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幻事(乃)夢境。響。象。陽焰。光影。若尋香城。(至)變化事等。

(內假法法假四字。前我至眼觸為緣九段。初五順互起。後四逆互起。從內身至幻事。並是呼順假法)。

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名假法假乃教授假。應正修學。

(上至幻事了結經入母關)。

『母』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不應觀  (色)  (廣)(略)  若  (常)  若  (無常) 
(受想行識) 

(色至菩薩行。常一法復次起。樂苦十九法不觀入。至眼觸為緣。應云眼觸為緣。所生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下界同除本法內諸受二字。至緣所生法。但云不應現從緣生法。陀羅尼上下界。無一切字。移獨覺在羅漢下。只有常無常。是廣。樂苦至不可得。是略。上下界齊行)。

  • 常無常
  • 樂苦
  • 我無我
  • 淨不淨
  • 空不空
  • 有相無相
  • 有願無願
  • 寂靜不寂靜
  • 遠離不遠離
  • 有為無為
  • 有漏無漏
  • 生滅(內空真如改生滅為隱顯)
  • 善非善
  • 有罪無罪
  • 有煩惱無煩惱
  • 間出世間
  • 雜染清淨
  • 屬生死屬涅槃
  • 在內在外在兩間
  • 可得不可得

(上一段雙關。束作二十段。至下第一十七卷。入駕字關。單關分為四十一法。常無常。至不可得。單關七卷。佛菩提在下界。雙關十三卷。菩提歸上界)。

『清』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俱不見在有為界中。亦不見在無為界中。何以故。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不起分別。無異分別。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住無分別。

能修  (布施波羅蜜多)  亦能修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時。不見菩薩摩訶薩。不見菩薩摩訶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般若波羅蜜多名。唯正勤求一切智智。何以故。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善達實相。了知其中無染淨故。

(陀羅尼。上下界有一切字)(從能修起。布施至一切智終方疊起善現結經。上下齊行。只有內空真如苦聖諦。改能字下修字作住字。大慈界歸四無礙下。無大士界)。

『淨』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實覺。名假施設。法假施設。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於名法假。如實覺已。

不著  (色)  (廣)  (入) 
(受想行識) 
  • 有為界 無為界。有漏界。無漏界。

  • 我 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

  • 異生 聖者。菩薩。如來。名。相。

  • 嚴淨佛土 成熟有情。方便善巧。

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無所有。能著所著。著處著時。不可得故。

(眼處至諸佛。關。我至善巧。終方疊起所以結經。從不著起。關。眼觸界。應云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若不苦不樂。下界同上。緣所生法歸增上緣下。應云及從緣所生法。無明後入四界。般若下添方便善巧妙願力智波羅蜜多。陀羅尼上下界除一切字。獨覺歸羅漢下)。

『最』

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無所著故。便能增益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方便善巧。妙願力。智。波羅蜜多。

  亦能增益  (內空外空等)  (廣) 

亦得菩薩最勝神通。具神通已已。從一佛國。至一佛國。為欲成熟諸有情故。為欲嚴淨自佛土故。為見如來應正等覺。及為見已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令諸善根皆得生長。善生長已。隨所樂聞諸佛正法。皆得聽受。既得聽受已。乃至安坐妙菩提座。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能不妄失。普於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皆得自在。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如實覺名假法假。

(從亦能入關。內空起至一切智終。上下界連念。內空真如。改增益為安住。苦聖諦。但云亦住苦集滅道聖諦。解脫門位。但云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便於解脫界後入關。亦能趣入二句經文。然後入陀羅尼。祗三摩地上無一切。從陀羅尼至一切智。並改增益為圓滿。方疊起亦得一段結經)。

亦能趣入菩薩正性離生。亦能安住菩薩不退轉地。

『上』

復次善現。所言菩薩摩訶薩者。於意云何。(入)

即  (色)  (廣)  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異  (色)  (略)  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色)  (略)  中有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菩薩摩訶薩中有  (色)  (略)  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離  (色)  (略)  有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上界復次起。並本法齊行逐行。上下界了。呼異色去。即離五行。關法盡。仍起眼處至一切智。無明除愁歎苦憂惱五字。下去上至梁字。例同。陀羅尼上下除一切。亦至梁字例同)。

『乘』

爾時  (佛告具壽)  善現汝觀何義言  (入) 
(復次) 
即  (色)  (廣)  非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異  (色)  (略)  非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非  (色)  (略)  中有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非菩薩摩訶薩中有  (色)  (略) 
(受想行識) 
非離  (色)  (略)  有菩薩摩訶薩  (耶) 
(受想行識) 
(具壽善現白言)  世尊若菩提若薩埵若  (色)  若  (受想行識)  (略)  尚畢竟不可得。 
性非有故。況有菩薩摩訶薩。此既非有。如何可言 
即  (色)  (略)  是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異  (色)  (略)  是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色)  (略)  中有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菩薩摩訶薩中有  (色)  (略) 
(受想行識) 
離  (色)  (略)  有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眼處至一切智終。並從小書復次起。色從爾時具壽起。離終蘊下有耶字。上界無。向下界例同。承上除小書具壽。直取世尊。後方疊起世尊一段。結經此關法。在第十七卷中。即至離各二徧。即色了。便入四蘊。行行例同。內世尊至可言二行。本法內當中秪一徧。向下海字關例同)。

世尊。菩提薩埵及色等法既不可得。而言即色等法是菩薩摩訶薩。或異色等法是菩薩摩訶薩。或色等法中有菩薩摩訶薩。或菩薩摩訶薩中有色等法。或離色等法有菩薩摩訶薩者。無有是處。佛告善現。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現。色等法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不可得。菩薩摩訶薩不可得故。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學。

『苦』

復次善現。所言菩薩摩訶薩者。於意云何。(入)

即  (色)  (廣)  真如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異  (色)  (略)  真如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色)  (略)  真如中有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菩薩摩訶薩中有  (色)  (略)  真如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離  (色)  (略)  真如有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色至一切智。並復次起。內不關真如一界。陀羅尼門上下界除一切。海字關例同)。

『海』

(爾時佛告具壽)  善現。汝觀何義言  (入) 
(復次) 
即  (色)  (廣)  真如。非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異  (色)  (略)  真如。非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非  (色)  (略)  真如中。有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非菩薩摩訶薩中。有  (色)  (略)  真如 
(受想行識) 
非離  (色)  (略)  真如。有菩薩摩訶薩  (耶) 
(受想行識) 
具壽善現。白言世尊。若色。若  (受想行識)  (略)  尚畢竟不可得。性非有故。 
況有色真如。及  (受想行識)  (略)  真如。此真如既非有。如何可言 
即  (色)  (略)  真如。是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異  (色)  (略)  真如。是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色)  (略)  真如中。有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菩薩摩訶薩中。有  (色)  (略)  真如 
(受想行識) 
離  (色)  (略)  真如。有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眼處至一切智終。並從小書復次起。中有耶字。上界無。下界有。具壽至可言。當中二行。只一徧念。同乘字。內有結經。在第十七卷中起世尊結)。

世尊。色等法及真如既不可得。而言即色等法真如是菩薩摩訶薩。或異色等法真如是菩薩摩訶薩。或色等法真如中有菩薩摩訶薩。或菩薩摩訶薩中有色等法真如。或離色等法真如有菩薩摩訶薩者。無有是處。佛告善現。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現。色等法不可得故。色等法真如亦不可得。法及真如不可得故。菩薩摩訶薩亦不可得。菩薩摩訶薩不可得故。所行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學。

(第一十七卷中。入駕字關。至二十三卷。本法二十段在前母字關內。分為四十一法)。

『駕』

復次善現。所言菩薩摩訶薩者。於意云何。(入)

即  (色)  (廣)  增語。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即  (色)  常  (略)  增語。是菩薩摩訶薩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 

(眼處至一切菩薩終。散在諸卷。為頭並從復次起。同不可得終。此關次即字連上一法。常無常至不可得。四十一法盡方起復次入眼處一法。諸頭例同上下界雙行。細尋題目。一一標題。品內之數從第一十七卷。至二十三。並同用此關)。

『舟』

(爾時佛告具壽)  善現。汝觀何義言  (連下關)  (入) 
(復次) 
即  (色)  (廣)  增語。非菩薩摩訶薩  (耶) 
(受想行識) 
具壽善現。答言世尊。若  (色)  若  (受想行識)  (略)  尚畢竟不可得。 
性非有故。況有(色)  增語及  (受想行識)  (略)  增語。 
此增語既非有。如何可言即  (色)  (略)  增語是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此舟字關。色爾時起。上下齊行。眼處至菩提。並從舟字復次起。逐上下一界。連梁字關。從善現起。二十法。至不可得二十段。一一從善現。去換苦樂。方入舟字。眼處去依母字關。合為二十法。內佛菩提歸上界。內無下界時有二關耶字。各除世尊下若字。各及增語三字。下去獨覺例然)。

『梁』

善現汝復觀何義言(連上關)。(入)

即  (色)  (略)  若  (常)  若  (無常)  增語。非菩薩摩訶薩  (耶) 
(受想行識) 
世尊若  (色)  (略)  (常無常)  尚畢竟不可得。 
(受想行識) 
性非有故。況有  (色)  (常無常)  增語及  (受想行識)  (略)  (常無常)  增語。 
此增語既非有。如何可言即  (色)  (略)  若  (常)  若  (無常)  增語。是菩薩摩訶薩 
(受想行識) 

(眼處至諸佛。並從小書復次起。一一。各入梁字關。各至不可得二十段。本法一一從梁字。善現去換苦樂至不可得。換眼處起。舟字)。

△初分相應品第三之二

  • 〔天〕第五(之二) 『稽』(色起我終)正經『首』(過去起菩提終)『諸』(色起至識界眼終)。

  • 第六(之三) 『諸』(眼觸起菩提終)正經。

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之一

  • 〔地〕第十一(之一) 『佛』(我起至幻事終)前有正經『母』(色起至地界終)。

  • 第十二(之二) 『母』(因緣起五眼終)。

  • 第十三(之三) 『母』(佛十力起菩薩行終)『清』(布施起一切智終)『淨』(色起至諸佛入方便善巧)『最』(內空起一切智終)『上』(色起緣生法終)。

  • 第十四(之四) 『上』(無明起一切智終)『乘』(色起至四念住終)。

  • 第十五(之五) 『乘』(苦聖諦起一切智終)正經『苦』(色起至五眼終)內不關真如海字關同。

  • 第十六(之六) 『苦』(佛十力起一切智終)『海』(色起至陀羅尼終)。

  • 第十七(之七) 『海』(極喜地起一切智終)正經『駕』(色)眼處。色處(同復次起總不可得終)。

  • 第十八(之八) 眼界。色界。眼識。眼觸。眼觸為緣(已下六卷。總復次起同不可得終)。

  • 第十九(之九) 地界。因緣。緣所生。無明。布施。

  • 第二十(之十) 內空。真如。四念住。苦聖。四靜慮。

  • 〔玄〕第二十一(之十一) 八解。空解陀羅尼。極喜。五眼。

  • 第二十二(之十二) 佛力。大慈。大士相。無妄。一切智。

  • 第二十三(之十三) 預流。獨覺。一切菩薩(復次起。至不可得終)色(入舟字連梁字。至不可得終)(已下佛菩提歸下界)。

  • 第二十四(之十四) 眼處。色處(總復次起。同不可得終)後諸卷例同眼界(復次起。遠離終)。

  • 第二十五(之十五) 眼界(有為起。不可得終)色界。眼識界(復次起。不可得終)。

  • 第二十六(之十六) 眼觸。眼觸為緣(復次起。不可得終)地界(復次起。無我終)。

  • 第二十七(之十七) 地界(淨起。至不可得終)因緣。緣所生(復次起。不可得終)。

  • 第二十八(之十八) 無明。布施(復次起。不可得終)內空(復次起。有相終)。

  • 第二十九(之十九) 內空(有雙起。不可得終)真如(復次起。不可得終)四念(復次起。世間終)。

  • 第三十(之二十) 四念(雜染起。不可得終)苦聖。四靜(復次起。不可得終)。八解(復次起。無我終)。

  • 〔黃〕第三十一(之二十一) 八解(淨起。至不可得終)空解(復次起。至不可得終)陀羅尼(復次起。有罪終)。

  • 第三十二(之二十二) 陀羅尼(有煩惱起。不可得終)極喜。五眼(復次起。不可得終)佛力(復次起。有相終)。

  • 第三十三(之二十三) 佛力(有願起。不可得終)大慈(復次起。不可得終)大士相(復次起。有罪終)。

  • 第三十四(之二十四) 大士(有煩惱起。不可得終)無忘。一切智(復次起。不可得終)預流(復次起。無我終)。

  • 第三十五(之二十五) 預流(淨起。至不可得終)獨覺。一切菩薩(復次起。至不可得終)諸佛(復次起。遠離終)。

  • 第三十六(之二十六) 諸佛(有為起。不可得終)內有三紙結經。教誡品終。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關法卷第一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主頁      經典      咒典      相片      聯絡
 

google-site-verification=Iz-GZ95MYH-GJvh3OcJbtL1jFXP5nYmuItnb9Q24Bk0